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勇於創新 科技報國——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武

2019年10月06日09:20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勇於創新 科技報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武。

  他,被譽為我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奠基人,曾開創煉油工業的多項“共和國第一”。

  他,曾兩度進入煤制油領域,耄耋之年又指導攻克煤制烯烴的世界性難題。

  他,潛心石油替代能源戰略研究,在國家新建煤制油、煤化工項目建設中擔負著技術把關重任。

  他就是有著63年黨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92歲依然堅持在工作崗位上的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陳俊武。

  初 心

  70年來,陳俊武孜孜以求,帶領團隊創造石油煉制領域多項“共和國第一”。

  鮐背之年,他依然堅持每天准時到辦公室,查閱資料,研究課題,風雨無阻。

  直到前不久,他才聽從大家的強烈建議和家人的再三勸告,減為每周一、三、五上班。

  “您90多歲了還堅持工作,您的動力來自哪裡?您的初心是什麼?”洛陽一群“90后”青年看望陳俊武時問道。

  科學家的語言,總是那樣精辟。

  精神飽滿、一頭白發的陳俊武不假思索地說:“國家需要!”

  陳俊武祖籍福建長樂,1927年3月生於北京,17歲考入北京大學化工系,大學畢業時正值新中國成立。“讓國家石油工業強大起來,就是我的初心。”1949年12月,陳俊武可以留在條件較好的大城市工作,可他偏偏費盡周折隻身來到條件較差的撫順人造石油廠,當了一名技術員。

  他在一篇日記裡寫道:“我將永遠對撫順懷著眷戀,撫順留下了我美麗的夢想……”

  當時技術資料匱乏、生產條件簡陋,為了盡快讓工廠恢復生產,他一頭扎進車間實行技術革新,弄不清的問題就向專家請教,向工人師傅學習,經常忘了晨昏暮曉,衣服上油漬斑斑……

  當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他前進的腳步。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我國東北局勢驟然緊張。有些人找各種借口離開了撫順人造石油廠。23歲的陳俊武臨危不懼,奮斗在技術革新一線。

  有一天,陳俊武在車間工作時不慎一氧化碳中毒,頭暈,惡心。同事們勸他休息兩天,他不聽,第二天一早爬起來直奔車間。

  1969年底,根據國家需要,陳俊武隨石油工業部撫順設計院搬遷至洛陽市宜陽縣張塢鄉竹園溝,並一步步成長為單位負責人。

  正是在陳俊武的帶動下,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從撫順走來,從竹園溝起步,實現跨越式發展,並成功進軍國際市場、建功“一帶一路”。

  69歲那年,陳俊武出了車禍,骨盆粉碎性骨折,腹腔內大出血,昏迷10多個小時、多次病危,在床上躺了好幾個月。這段治療時間,可把陳俊武“憋”壞了,剛痊愈就投入工作。他總說:“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去做。”

  正是這種以科學報國為己任的堅定情懷,促使陳俊武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他32歲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64歲被評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65歲當選中科院院士、71歲獲評河南省科技功臣、88歲斬獲國家通用項目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對於一位90多歲的老人,他完全可以回家頤養天年。可是他說他是國家的科學家,隻要身體允許,就一定要站在國家的角度思考問題、研究工作。”陳俊武的助手、78歲的陳香生邊說邊幫院士整理一摞厚厚的打印出來的國外產業資訊和相關技術資料。

  這幾年,他一直在研究碳減排等重大戰略問題,不斷學習新領域知識。

  守初心,92歲的陳俊武說:“從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許國、一生獻科學的准備了。我個人經歷過戰爭危機,經歷過車禍病危,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為國家需要而奮斗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

  匠 心

  1949年底,22歲的陳俊武隻身來到“煤都”撫順,選擇了最艱苦的石油煉化崗位,也有了他長達近70年的石化情緣。

  1951年7月,撫順人造石油廠恢復生產。不斷的革新、不斷的成功,使陳俊武在青年科技人員中脫穎而出。1956年,陳俊武擔任石油部新成立的撫順設計院工藝室副主任,在這一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9年,我國發現大慶油田,但當時國內煉油技術落后,急需獨立自主研發煉油新技術。

  1961年冬季,34歲的陳俊武受命擔任我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設計師。一切從零開始,陳俊武帶領大家摸著石頭過河,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他和小組成員們加班加點工作的同時,還要忍受飢腸轆轆的煎熬。陳俊武說,科學報國,就是要有犧牲精神。

  期間,陳俊武受國家科委選派赴古巴考察學習原油煉制技術,當他1963年2月結束考察回國時,帶回了密密麻麻記滿了學習心得的20多個筆記本。

  “科學的真理把我誘惑得太苦了。我把如錦的年華都投入到無底的深淵,痴心的求知使我與人群隔絕,使我成為孤獨者。生命的意義全寄托在沒有生命的分子、原子上了。”這是陳俊武在大學日記裡的一段話,在設計這套裝置的時候,他為了從原油中煉取更多的優質汽油,費盡了心血。

  1965年5月,我國第一套自主開發、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安裝的60萬噸/年流化催化裂化裝置投產成功,“第一朵金花”終於燦爛開放!

  這“第一朵金花”,帶動我國煉油技術一舉跨越20年,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盡管實現了零的突破,但陳俊武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來到了大慶煉油廠,繼續對裝置進行優化比較。

  1988年,陳俊武設計的上海煉油廠新型催化裂化裝置建成投產,這套融合多項新工藝技術的裝置標志著我國煉油工業躍上一個新台階。1990年,這套裝置模型先后被送到北京和莫斯科展覽,受到國內外相關專家一致認可。大家稱贊,這是工業裝置,也是藝術作品,是現代科技與美學意識的融合,又是智慧和意志的結晶。

  這是中國的杰作!也是陳俊武院士匠心的體現。

  作為一位煉油工程專家,他似乎已功成名就,那些經他指導設計的矗立在祖國各地的煉油廠和裝置,就是記載他成就業績的豐碑。但他從未停止過前進的步伐,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石化工業。

  陳俊武有句名言:“從實踐中求知,從理論中求解。”他對在實踐中遇到的形形色色問題都闡釋清楚不可,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成了他的一個“癖好”。

  公 心

  知陳俊武者,莫過於他的助手、78歲的陳香生。

  陳香生心思縝密、責任心強。隻要是陳俊武交代的事項,他從來都是“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可這次,陳香生推推拖拖就是不辦。原來,陳俊武很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以前忙,沒時間。前段時間,他的上班時間減少為每周3天,想約上陳香生來一場“私人旅游”。

  旅游沒有問題。問題是,陳俊武明確提出:不能動用公家一車一人一分錢!

  出於安全考慮,陳香生沒有答應陳俊武的要求。但是,陳香生以及院士身邊的同志們再一次被陳俊武的公心之舉感動。

  陳俊武是一個事事出於公心的人,不說違心的話,不做違心的事,尤其是在科研上,敢於堅持己見,敢於說不。

  20世紀80年代初期,陳俊武帶隊研發了新型的同軸式催化裂化裝置,不料成果應用時遭到強烈質疑。

  在方案審查會上,贊成、反對兩種意見對立,否定之聲基本是:“有可能出事故。”

  每一項改革創新都會伴隨質疑和猜測,隻有信念堅定、一心為公的人,才能頂住壓力、勇往直前。

  陳俊武激動地站起來,用一系列准確的數據証明不會出現大家所擔憂的安全等問題。

  最后,陳俊武拍著胸脯立下軍令狀:“如果出了問題,拿我陳俊武是問!”

  作為石化領域的科學家,陳俊武經常受邀參加一些項目的評審和科研成果的鑒定活動。

  他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提前看到研究報告材料。不然他會拒絕擔任評審專家或組長工作。

  有一次,國內一家工程公司請陳俊武把關項目,僅可行性報告就裝了一大箱。

  陳俊武極其認真地審閱、核算,對比國內外數據,整個辦公室快被圖紙鋪滿了。

  在后來的評審會上,國內外專家對陳俊武的專業數據之精准、改進意見之具體,無不嘆服。

  當然,被陳俊武推倒重來的項目、成果也不在少數。

  陳俊武說:“不‘可行’就是不‘可行’,專家組就是要替國家負責!”

  提攜后學、甘當人梯,是晚年陳俊武的真實寫照,尤其是這個“甘”字。

  陳俊武從公司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后,和同事合作編寫了多部專著,把石油化工規律性知識毫無保留地呈現給了后人。

  從1992年開始,陳俊武連續多年從公司青年工程師中選拔學員,加班加點、見縫插針給他們講課。

  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分文不取。他想要的是:“希望更多的年輕同志踩在我的肩膀上再爬高一層,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對社會的奉獻應該永無止境,從社會的獲取隻能適可而止。”陳俊武說,“國家已經給了我足夠的待遇……”(記者 夏先清 通訊員 孫自豪 李礪瑾)

(責編:喬業瓊、閆妍)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