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市湖濱街道黨工委
2019年10月03日15: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與起因
福建省石獅市作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商貿經濟活躍,民營企業眾多,吸引40多萬外來人口來石干事創業。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人流物流越發密集,位於市區中心的新湖社區管理服務工作不能很好跟上形勢需要,主要表現在:一是社區居民需求日益多元。社區居民物質和精神追求更加個性化多樣化,同時,外來務工經商人員大量涌入,基層群眾利益訴求趨向多元並且日益復雜化。社區大部分工作主要承接上級政府部門事務,對群眾現實需求研究不足、把握不准。二是傳統黨建跟不上形勢發展。當前,人民日常活動空間由“單位”向“社區”轉變,角色也逐漸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轉化。以相對封閉的單位為基本載體的黨建工作,難以適應開放多元流動的社會新形勢,難以有效覆蓋更多的人群。三是群眾工作機制不夠順暢。盡管交通、通訊日益便捷,但是黨員干部與群眾直接面對面、手拉手的機會反而少了,加上街道社區上下聯動機制不暢,各種困難和問題得不到及時傳遞、精准回應,導致基層社會管理服務“盲區”和“真空”。對此,湖濱街道新湖社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基層黨建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石獅市委關於推行“五化一體”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機制的總體要求,創新提升“1+1+N”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模式,強化社區黨組織的核心地位,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再造、聯系服務群眾體系的重構,聯合轄區多方力量,將工作重心沉向社區一線,建立“縱橫到邊、覆蓋全面、活動規范、功能互補”的社區黨組織服務管理體系。
二、做法與經過
近年來,湖濱街道黨工委認真貫徹落實石獅市委“五化一體”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機制,以新湖社區黨委為試點,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片區黨員為骨干、多元群體為支撐的“1+1+N”黨建服務網絡,推動社區黨建提檔升級。
1.堅持精細管理,建強社區組織體系。一是社區劃網格。早在2013年初,湖濱街道新湖社區在石獅市率先推出並實施網格化管理服務模式,按照“界定清晰、任務相當、管理方便”的原則,繪制社區網格地圖,在各網格配置網格督導員、負責人、管理員,落實中心任務、治安管理、計生管理、衛生管理、民生問題、基礎設施、便民服務等“七項任務”,建立排查報送、信息管理、處置反饋、責任督查等“四項機制”,形成“一格八員”的服務格局。二是網格建支部。2017年,按照“就近就便、易聯易管”的原則,把社區網格重新整合劃分為3個大片區,將轄區黨員編入片區,相應成立片區黨支部,由街道機關黨員擔任黨建指導員、社區黨員干部擔任黨支部書記﹔配套建設片區工作室,配置必備的辦公用品及活動設施,作為片區黨員的學習家園和活動陣地﹔制定片區黨支部工作職責、績效考評辦法、工作月報制度,切實在各棟樓宇、各個商鋪、各類群體中織密組織之網。三是黨委強統籌。推行社區“大黨委”制,對區域內小微企業、社工機構、物業公司等黨組織進行統一管理,吸收黨員社區民警以及步行街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實驗中學附屬小學、供銷社黨員等黨員負責人擔任社區黨委兼職委員,擴大社區黨委班子中各領域成員的覆蓋面。由社區黨委牽頭,建立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研究討論社區建設和黨建工作,加強與業主委員會、兩新組織、駐區單位等社區單位的溝通聯系,廣泛凝聚黨員、群眾和各類組織的思想共識。
2.堅持從嚴從實,激發黨員先鋒作用。一是把黨內組織生活嚴肅起來。線下創設主題黨日、流動黨課、輔導講座等有效載體,線上依托“黨員e家”、“魅力新湖”微信公眾號等網絡信息平台,融合開展黨員教育管理。設置黨員談心室,跟蹤發現黨員思想動態,及時約談解決問題。強化黨內關懷幫扶,設立社區愛心互助會,多方籌措募集愛心基金400多萬元,將每年11月30日定為“新湖愛心日”,累計關懷慰問近百名病困黨員居民。二是把黨員隊伍管理規范起來。編制片區黨員分類管理台賬,在管理對象上做到向生活在社區的在職黨員、轄區內流動黨員、駐區單位黨員“三個延伸”,引導共同參與社區建設。制定社區黨員自我約束“十帶頭”規定,對遵守規定、履行義務的黨員作出優先安排子女就業、遇到困難協助處理、達齡(60周歲)發放生活補貼等“三項承諾”。開展黨員積分考評,將社區黨員在片區化管理中的表現,作為黨員積分考評的重要依據,增強黨員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主動性。三是把黨員干部作用發揮出來。推行“6+1”(6個正常工作日+1天輪休)、“AB”崗和“四查”工作方法(查思想認識、查工作作風、查工作紀律、查工作能力),明確片區黨員干部“四知四能”要求(知片區概況、知居民家情、知社情民意、知重點對象,能走訪調查、能宣傳發動、能解決矛盾、能贏得信任),切實解決管理服務懸在空中、落不了地的問題。開展黨員設崗定責,落實黨員“三諾”、先鋒崗等制度,編制居民需求清單和服務項目書,搭建黨員參與社區建設、服務社區居民的平台。在步行街商圈開展“共產黨員經營戶”和“黨組織推薦的誠信店” 活動,示范帶動其他商戶守法經營、照章納稅。
3.堅持區域統籌,構建多元共治格局。一是組織共建。積極開展結對共建,與地稅局、湖濱派出所、供銷社、實驗中學附屬小學、華僑醫院步行街分院等12個駐區(聯系)單位簽訂結對共建協議,建立區域性大黨建格局。二是陣地共用。建設社區綜合服務大樓,打造集便民服務、黨員接待、學習閱覽、物業家政、居家養老、等功能為一體的區域性黨員服務陣。推動實驗中學附屬小學等駐區單位文體、教育等活動設施和場所向社區居民免費開放。三是文化共融。設立社區“開放日”、“體驗日”,邀請駐區單位黨員干部參加組織生活,現場觀摩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模式,共同舉辦知識講座、燈謎競猜、政策宣講等活動,促進文化相互交融滲透。四是服務共創。以片區為基本單元,整合片區內各類黨員、社區工作者、居民代表、志願服務者、群團組織、駐區單位等多元群體力量,組建相對固定的服務團隊,開展走訪慰問、糾紛調解、困難救助等組團式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多領域、全方位服務。今年來,3個片區已開展各類服務活動70余場次。
三、成效與反響
新湖社區“1+1+N”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逐步成熟定型,其成效主要體現在:
1.進一步提升了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加強制度優化、組織設置、財力支撐、人員保障、資源整合等措施,加強社區黨組織自身建設,打造成為聯系服務黨員群眾的堅強堡壘和重要平台,社區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梧桐花開,鳳凰自來”。正因為該社區黨組織堅強有力,駐區單位黨組織紛紛前來開展共駐共建,或宣講政策思想,或指導工作業務,或提供活動陣地,或聯辦主題黨日,形成區域黨建聯合體。
2.進一步提升了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創建文明城市工作中,社區黨員帶頭響應社區黨委不燒金紙、不放鞭炮的移風易俗號召﹔在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活動中,17名外來流動黨員主動亮明身份,向社區黨組織靠攏……網格服務人員經常性走訪聯系群眾、面對面與群眾談心交心,實打實幫助群眾解決一些生產生活中的難題。正如一位街道干部所說,推行該模式以后,感覺責任更重了,壓力加大了,下基層跑社區更勤了,工作起來更加細致細心了,群眾也更滿意了,稱贊道“黨建網格化,服務不漏網”。
3.進一步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新湖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大力做好民生大文章。養老服務方面,在原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基礎上,擴寬服務領域,完善服務功能,構建富有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比如,開辦老人餐廳,社區年滿60周歲以及“三無”老年人可前往免費就餐﹔發放老人生活補貼金,對符合條件的社區離休干部給予一定養老生活保障待遇。育苗服務方面,創建石獅市首家兒童綜合服務工作機構——新湖社區兒童綜合服務中心,開辦“四點鐘學校”,提供幼兒托管、作業輔導、書香伴讀、科普實踐等服務。
四、經驗與啟示
1.做好社區治理工作,必須強化黨的領導。社區治理工作,必須堅持黨組織的統一領導,才能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新湖社區推行“大黨委”制度,把黨支部建在片區上,進一步嚴密了黨的組織體系,有效提升了組織管理效能,同時,圍繞便於黨員參與加強黨員管理,圍繞服務群眾設計黨建載體,通過各類經常性活動,不斷增強黨的威信和影響力,開展各項治理工作自然而然得到群眾的呼應和支持。實踐証明,社區黨組織有力,就能發揮好黨的群眾工作優勢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確保基層治理有魂、有序、有力。
2.做好社區治理工作,必須突出以人為本。習近平總書記說,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因此,開展社區治理工作,要在增強服務功能上下功夫,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時刻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不斷做大做強服務群眾的供給側,把群眾的事辦好,才能滿足城市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湖社區就是這樣做的,他們緊盯“老”和“少”兩個民生關鍵點,搭建各類服務平台和載體,不僅深得老人好評和兒童歡迎,同時也消除了青壯年群體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放開手腳干事業,為城市發展獻策獻力。
3.做好社區治理工作,必須調動各方資源。在城市社區,各類組織互不隸屬、相互交織、平起平坐,治理對象、治理需求、治理手段等也都是多元的,如何把各方資源統籌整合起來,顯得尤為重要。新湖社區創新推行“1+1+N”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模式,切實把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凸顯出來,把黨員帶頭作用激發出來,並通過黨建引領,有效地把駐區單位、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志願者等多元群體凝聚到黨組織周圍,避免了黨組織的單打獨斗。新湖社區的成功經驗揭示了一個道理,隻有充分發揮黨的組織資源對激活配置、優化統籌社會資源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為推進城市基層治理集聚有效的資源與動能。
五、探討與評論
新湖社區“1+1+N”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模式,很好解決了當前社區治理工作“誰來做”“做什麼”“怎麼做”等三大問題。第一,“誰來做”。該模式堅持明確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通過組織再造、功能轉換,有效整合轄區組織資源、行政資源、社會資源,引領各類主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區域性大黨建格局。第二,“做什麼”。該模式既強調了社區黨組織在政治方向、服務供給和多元共治的引領作用,又明確了網格人員治安管理、衛生管理、糾紛調解等基本職責。第三,“怎麼做”。該模式建立了區域化黨建、黨員積分管理、干部績效考評等一系列制度,發動各方資源,深入社區一線,細化服務單元,實現了綜治網格從“治理單元”向“服務單元”的華麗轉身,確保聯系服務群眾工作常態化開展,為新時代基層黨建、社區治理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關專題 |
· 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