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愛國情 奮斗者】

周其林:以化學之美“催化”棟梁之材

2019年09月29日09: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化學之美“催化”棟梁之材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的辦公室裡,擺放著上百份檔案袋,這是他悉心保留的學生實驗報告。隨手翻看每一份報告,裡面都密密麻麻、勾勾畫畫地被仔細修改過……周其林說,這可是他的寶貝!

20世紀70年代,作為恢復高考的第二批大學生,周其林踏入化學世界的大門。在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后,他先后赴德國、瑞士、美國從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周其林到南開大學任教。“這所學校嚴謹的學風、厚重的文化,為研究者提供了最佳的科研環境。”這是周其林的切身感受。

周其林所帶領的課題組主要從事金屬催化的有機合成反應、不對稱催化、手性藥物合成等研究。經過“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潛心攻關,他設計發展出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又從這類骨架結構出發,合成了數百個系列手性螺環配體和催化劑。這些為國內外同行所稱道的“周氏催化劑”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和選擇性,目前已成為合成化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全球40多個研究組借鑒使用,還被多家制藥公司用於手性藥物的生產。正是由於在合成化學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周其林在2012年獲得首屆中國化學會手性化學獎,2018年又獲得第3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今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開大學時,在周其林的實驗室饒有興趣地詢問手性催化劑的用途。周其林舉起左手和右手,生動形象地向習近平總書記介紹“手性”的概念和手性催化劑在醫藥等方面的廣泛應用。聽到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在場的師生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力爭在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上出更多成果時,周其林向習近平總書記建言,希望國家繼續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基礎研究,加大對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

盡管在科研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周其林始終認為,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是教師,教書育人是第一職責,“科研”只是“育人”的載體。他更樂於帶領學生徜徉在分子世界,體會“化學之美”。“化學是一門非常迷人的學科,能夠創造出這個世界原本沒有的東西——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為學生打開創造世界的大門。”周其林這樣說。

在南開大學,幾乎人人都知道,周其林院士的課題組是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的,無論本科、碩士或博士,隻要對他的研究方向感興趣,都可以到他的實驗室裡體驗一番。周其林說,無論是誰,隻要願意學化學,他都樂於為此“花上一點兒時間、一點兒精力”。

從執教南開起,周其林就承擔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當代化學前沿”課程的講授。這是化學學院新生入校后接觸到的第一堂專業課,同學們需要通過大班教學大致了解化學前沿課題,再從能源、環境、催化、材料等方向確定自己的“興趣點”。周其林說:“我希望大學生們在一年級就能接觸到科研課題,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

2003級哲學系的宋頌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轉到自己一直感興趣的化學學院,並在研究生階段進入了周其林的課題組。周其林幫他從最基本的實驗操作練起,平時也對他“加開小灶”。在周其林指導下,2014年,宋頌獲得天津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現在已經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一名副教授。課題組的大門還曾向2011年從北京大學醫學部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的陳勇敞開,2014年在周其林指導下陳勇順利完成碩士論文並赴奧地利攻讀博士學位。“他們從哲學、英語專業轉到化學專業,可見他們是由衷地喜愛化學學科,我沒有理由不幫助他們實現理想。”

在課題組的一次討論會上,周其林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在高校裡我們做基礎研究的最大意義,就是教育和培養學生。”周其林的課題組每周都要開一次討論會。學生們偶爾會請假,但周其林從不缺席。有時從外地出差回來,他一下飛機就拎著箱子趕到實驗室,聽取學生的實驗匯報。“我們交給周老師的實驗報告,退回來時通常每頁都是批改成一片紅,甚至標點符號都會改動……”對此,他的學生們都習以為常了。

有人曾經問周其林,作為一個院士,每天做這麼多瑣碎的工作,值得嗎?周其林笑著說:“沒有比和我的學生一起探索未知世界更幸福、更快樂的事了!”(記者 陳建強 劉茜 通訊員 馬超)

(責編:劉尤罕、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