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一生本色証初心——共產黨員、“人民功臣”甘厚美的故事

2019年09月18日13:17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一生本色証初心

立秋前后的這段日子,長沙連續高溫,熱得就像一個大蒸籠。

8月3日,記者第一次見到甘厚美時,他因為尿血,正躺在瀏陽市人民醫院住院部7樓走廊裡的一張臨時病床上。直到第二天有人出院騰出病床來,他才住進了一個4人間的病房。

“這位93歲高齡的老人那麼和善,完全不提一點要求,沒想到他立過那麼多的戰功!”獲知情況的醫護人員和記者聊起來,眼裡滿是敬意。

8月22日,記者再次見到甘厚美時,他已經回家,正坐著輪椅,在村口和老人們聊著家常,空氣裡彌漫著瓜菜和野草的清香。

一切都是那麼平靜和平常。然而,隨著採訪的深入,有一種崇敬和感動的潮水,不時在拍打著我們的心房。我們讀到了一個跨越70年的動人故事—— 一個純粹的共產黨人怎樣堅守初心、永葆本色的故事。

參加人民軍隊,苦孩子甘厚美從此開啟了嶄新的人生,並在革命的“大熔爐”裡鑄就初心

70年過去,戰斗中留下的3處傷痕仍舊清晰可見,而70年前的那些血與火的經歷,也像烙印在老人的腦子裡,歷歷如昨。

1948年,人民解放戰爭行進到了大決戰的階段,甘厚美的個人命運也發生了重要轉折。

在此之前,這個1927年出生在瀏陽市文家市鎮大成村一戶貧苦農家的年輕人,經歷了太多的苦難:父親和母親分別在他8歲和11歲時因無錢治病含恨離世,哥哥為“躲壯丁”跑到了長沙,兩個妹妹賣給人家當了童養媳。他討過飯,給地主家扛過長工,大雪天還打著赤腳在外面干活,飽受欺壓和飢寒,后來被國民黨軍隊抓了壯丁,因不堪忍受打罵開了小差,卻被抓回……

1948年夏,甘厚美在湖北谷城隨部隊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先是編入陝南軍區十二旅,后來編入第19軍55師,成為163團三營機炮連的一名機槍手。

在人民軍隊,他體會到了什麼叫平等、什麼叫階級感情,感受到了關懷、溫暖以及作為戰士的尊嚴和榮耀。

連排干部教他學文化,先是在行軍打仗間隙學習識字,兩年時間就認得了2400多個漢字,后來組織上又先后3次把他送去學校。因作戰英勇,思想上進,1949年5月3日,甘厚美經戰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預備黨員,同年7月1日,在攻打陝南安康府的戰役中重傷不下火線,被批准提前轉正。

盡管經常是日夜上百裡艱苦行軍,盡管每天經歷著生與死的考驗——甚至在淮海李土樓戰斗中,他和另一位戰友一起親手掩埋過48位被敵機偷襲炸死的兄弟,但他已不再感到苦累,不再感到畏懼。

獲得新生的大個子人民戰士甘厚美,就像他手中的那挺“馬克沁”重機槍一樣,噴射著激情的火焰,舍生忘死,沖鋒陷陣,一往無前。從湖北,到淮海,到西北,到西南,他徒步行軍,隨部隊千裡轉戰,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他表現英勇,屢立戰功,包括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獲得過淮海戰役紀念章、解放西南勝利紀念章、解放西北紀念章、解放華中南紀念章,最耀眼的是那枚西北軍政委員會頒發的“人民功臣”獎章。

部隊是一所大學校,更是一個大熔爐。在這裡,甘厚美鑄就了他的初心。“甘厚美啊,你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啊!你一輩子都要聽黨的話啊!”“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一生,應當是為祖國人民做好事的一生。”“共產黨員是為人民服務的勤務員,決不能損害人民的一點利益。”在1955年寫的自傳裡,甘厚美深情地寫道。

退役后,他把軍功章鎖進箱底,成為一名普通勞動者,並把“隻講奉獻,不講索取”作為一生的信條

“我不能再為祖國的國防建設作貢獻了!”1958年,甘厚美在蘭州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文化速成中學完成學習,卻因傷病復發,無法再回歸軍營,當年5月經部隊批准復員回到瀏陽。從此,他把軍功章鎖進箱底,從不跟人提起在部隊立功受獎的榮耀往事。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感到很慚愧。黨和國家給了我關懷,並送我去學習,可我一學完就回鄉了,沒能繼續為祖國和人民作貢獻。”回憶起這段往事,老人語氣中依然透著遺憾。

當初退役時,組織上提出安排甘厚美作為傷殘軍人復員,這樣就可以享受國家一系列優撫政策。然而,他拒絕了,他說:“我可以回家當農民,自食其力,絕對不能成為國家的包袱!”

可甘厚美沒有想到,他的傷病遠比自己想象的嚴重得多!回鄉沒多久,身體就完全垮了,從家裡走到2.5公裡外的文家市鎮,路上得歇四五趟。在部隊時,因為軍功,甘厚美以代理連長的職務享受副營級待遇,愛人彭傳蓮作為隨軍家屬,有一份工作。這時,彭傳蓮不得不辭掉在供銷社的工作,回家照顧丈夫,從此成了農民。

后來,甘厚美下決心去長沙治病,經過6年多的治療和休養,總算恢復了身體。之后,他先后在文家市糧站、清江水庫、文家市革命聖地(現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等多處參與臨時性工作。1971年,湘潭軍分區一位姓楊的副司令在文家市鎮蹲點,了解到甘厚美的事跡后,指示當地政府重新給他安排正式工作。甘厚美考慮到煤礦離家近,自願進了煤礦。

“他本來是可以要求照顧,在井上從事管理工作的”,甘厚美的同事、採煤隊隊長孫見梅回憶,“但他堅決要求下井。”此后十多年,甘厚美就和工友們一起挖煤、推車,三班倒……“他話不多,關心人,工作勤勤懇懇,從不叫苦叫累,年年都被評為先進。”

“他每天一回家,眼睛裡都是黑的,來不及洗把臉,就又領著我們幾個孩子去開荒種紅薯、種菜。”大兒子甘本淼說起父親的拼命勁兒,記憶猶新。

1982年甘厚美退休時,身份是瀏陽市文家市煤礦的一名普通工人。

今年7月份,瀏陽市委組織部組織基層黨組織挖掘黨員模范人物先進事跡,甘厚美的事跡才被重新“發現”並傳播開來。

“立了這麼多的功,為什麼不拿出來呢?”“過去家裡負擔那麼重,為什麼不找組織解決呢?”鄉親們和過去的同事這樣問甘厚美。甘厚美的回答總是一句話:我這些榮譽不是個人的,它們屬於黨和軍隊。他跟老伙計吳先洪說:“我那麼多戰友都犧牲了,還有我們的營長退伍回去就在街上賣菜,我有什麼資格向國家要待遇呀?”

“在甘厚美這樣一位老黨員、老戰士的信念裡,沒有索取,隻有付出﹔沒有享受,隻有勤勉﹔沒有安逸,隻有奮斗﹔沒有自我,隻有大眾……我了解他越多,對他越敬佩!”文家市鎮鎮長張繼龍對記者說。

1959年至1961年,甘厚美因傷病復發,多次前往長沙進行醫治,共用去1700多元。這在一般人月工資才20余元的當時,是一筆巨大的開銷。文家市公社黨委讓他去縣民政局報銷,然后再回公社報銷,卻被甘厚美拒絕了。他說:“我治病的錢用的是轉業費,這筆錢本來就是黨和人民給我的,怎麼能再去找公家報銷?”

1999年,在辦理甘厚美同事“退改離”工作時,發現甘厚美也符合相關要求,后由煤礦領導出面,經上級勞動部門批准,甘厚美被認定為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退休老工人。2000年起,正式享受離休待遇。

有同事為他抱不平,建議他去煤礦申請補發近20年的離休待遇,甘厚美說:“組織上對我照顧很多了,煤礦工人掙個錢不容易,我怎麼能夠再去提要求呢?”

“決不能佔公家便宜!”這是甘厚美給自己也給家人立下的“軍令”,他一輩子保持公而忘私的本色

“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老戰士、老黨員,真的不一般,他們把‘公而忘私’這幾個字真的刻進了骨子裡。”談起過往和甘厚美相處的點點滴滴,村黨總支書記張運萍這樣感慨。他談起了這樣一件事——

1970年,甘厚美在清江水庫工程指揮部保管工程材料。工程建設期間需要大量水泥,因此留下大批水泥紙袋,細心的甘厚美收集清理后,以5分錢一斤賣出。

后來甘厚美離開了工程指揮部。一個月后接替工作的同事在倉庫裡發現了100多元現金,以為是甘厚美忘記拿走的錢。把老甘找來問,回答是為公家攢的錢,並跟同事一一對賬入庫。

大家對此都覺得不可思議,嘖嘖稱贊。時任文家市區委組織委員周政聲對大家說:“你們還不知道老甘是什麼人呀,不知道什麼是革命軍人的三八作風、鋼鐵紀律?”

“父親對我們就是一個字:嚴!”一直安排老父親住在自家的甘厚美的二兒子甘本利說。

2010年4月,甘厚美在文家市醫院住院,甘本利在他身邊陪護。一天,甘本利兩歲多的兒子因感冒發燒來醫院看病,甘本利麻著膽子跟父親打商量:能不能用老人的名字開張處方,給小孫子做個B超?沒想到話沒說完,老父親的臉就冷下來了:“國家的錢是你們好用的嗎?”嚇得甘本利趕緊走開了。

甘厚美的長孫甘建波在文家市鎮上開著一家文具店。他是爺爺奶奶親手帶大的,和兩位老人最親。奶奶7年前去世了。“爺爺在我們家威望很高,因為他的好作風,我們大家都敬重他。”他說起了這樣一件生活小事——

奶奶晚年身體也不好,長期吃藥,她都是用給花炮廠插引線一分一厘賺的錢給自己買藥,從沒沾過爺爺的光。有一次他問奶奶:“爺爺買藥可以報銷,你為什麼不用他的‘本本’買些藥呢?”奶奶回答他:“你爺爺是個一輩子隻顧公家的人,我怎麼能去違他的意呀!”

上世紀70年代,甘本淼勸說父親寫個報告恢復一家人的國家糧戶口。甘厚美很生氣:“想吃國家糧,自己去爭取,我沒有這個本事,也不會替你去找工作!”

“我們一家人從沒有沾過父親的光。過去我們埋怨過,但現在我們都懂得了他,也更加敬重他老人家。”甘本淼說。甘本淼通過自己努力,考上師范,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退休后擔任了村裡“兩新”組織匯吉花炮廠黨支部書記, 而甘厚美是支部成員。

“我敬佩他,他就是一輩子對黨忠誠。”76歲的堂弟甘厚海也是一名老黨員,在他眼裡,這位老哥哥一直很偉大。

甘厚美有5個兒子,幾十個孫子孫女,還有十多個曾孫,他言傳身教,培養了勤勞本分、互敬互愛的一大家子。

採訪中,甘厚美對記者說:“我這輩子隻有這麼幾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一是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二是沒有佔公家一分錢便宜,沒犯過讓人指手劃腳的錯誤﹔三是五個孩子都憑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對社會有用的人。”

離甘厚美家幾裡路外,是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據老人的親人說,他身體好的時候,總喜歡叫孩子們用輪椅把他推到那裡去。很多時候他就靜靜地坐在紀念館前的廣場上,一言不發,興味盎然地打量著周邊的一切。我們想,那一刻,老人的內心一定是無比欣慰的:穿越百年的時空,紅色的種子早已開枝散葉、碩果滿眼﹔而他,用一生保存並傳承了這紅色的薪火。一生辛苦,一生淡泊,可無憾矣!(記者 楊又華 周月桂 通訊員 林湘國)

(責編:劉尤罕、王珂園)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