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仰望高原,鐵血騎兵在沖鋒

2019年09月17日16:39    來源:青海日報

原標題:仰望高原,鐵血騎兵在沖鋒

雄鷹盤旋,戰馬嘶鳴……初秋的巴塘草原,一眼望去,千山競碧、牛羊遍地。一場騎兵沖鋒課目訓練正酣,在碧草藍天的映照下格外壯美!

“騎兵連,進攻!”隨著連長尼都塔生的一聲令下,官兵們駕馭戰馬全線出擊。陽光下,戰刀揮舞,馬蹄生風,鬃毛飛揚,锃亮的戰刀折射出一道道寒光,騎手的殺喊聲、疾馳的馬蹄聲響徹大地,讓人血脈僨張……那磅礡的氣勢,仿佛再一次提醒人們:在祖國西北高原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最后的騎兵仍在奮勇沖鋒!

昔日戰場驕子,如今雄風猶存

眾所周知,機動靈活,行動迅速,是騎兵部隊的顯著特點。

最多時擁有10多個騎兵師,數十萬戰馬奔騰入海,锃亮的馬刀高高舉起,在西部草原上豎起了一道“銅牆鐵壁”。隨著騎兵兵種慢慢淡化出人們的視野,僅象征性地保留了幾支騎兵部隊,而駐守在青藏高原的玉樹騎兵連就是其中之一。

玉樹地震時,玉樹州府所在的結古鎮房屋倒塌、山體滑坡、道路損壞、通信中斷,車輛根本無法通行。在這危急時刻,是玉樹騎兵連2名官兵乘馬翻山越嶺跨溝壑,前往40公裡外的巴塘機場查明機場跑道狀況良好,飛機可以起降,才使大批的救災部隊和救災物資通過巴塘機場源源不斷地抵達玉樹州,為搶救藏族同胞的生命爭取了寶貴時間。

如今,騎兵營按照“馬上是騎兵、馬下是步兵”的組訓思想,加強練兵備戰。訓練中,他們除了把乘馬射擊、乘馬劈刺和乘馬越障等傳統騎術訓精課目外,還結合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需要,充分將北斗裝備運用到騎兵班組武裝巡邏、騎兵分隊防暴處突和搶險救災等訓練中,給騎兵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有效提升騎兵在新時代遂行多樣化任務的能力。

“當騎兵就要練就銅襠、鐵腿、鋼屁股”

正午陽光下,馬蹄生風,黃沙滾滾。開闊地上,百米距離內,豎著高低不同的七個目標。

“發進……”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一個個身影在疾速奔馳中拔刀起身、接近目標、左劈右刺,幾秒內,七個目標關鍵部位全部被劈中……

在邊上觀看乘馬劈刺科目示范的列兵們不禁拍手叫好。對於場上的騎術骨干來講,幾年前他們和眼前這些“菜鳥”們有著同樣的體驗。

“雙手抱於胸前,雙腿伸直,腳尖下壓,讓馬匹快速行走。”訓練場上,中士劉永俊正在組織列兵進行顛馬訓練。顛馬是騎兵最基礎的科目,是為了鍛煉騎兵在馬背上的穩定性。

說起顛馬訓練,列兵陳辀井感受最深:“顛馬訓練還不到半個月,屁股早已血肉模糊”。其實,作為騎兵不論兵齡長短,剛開始顛馬時,都和陳辀井有著類似的經歷。

一天下來,由於胯部與馬鞍的不斷摩擦,胯部與屁股被磨得血肉模糊,與內褲黏在一起,結成疤痕,走起路來就是十足的羅圈腿,這種日子一般會持續兩個多月。

“我當新兵的時候,為了練就‘銅襠’,每次開會、看電視時一律不坐小凳子,而是成馬步蹲襠式,襠部夾一個小凳子,常常練得雙腿紅腫上不了床。”騎術教頭馬國正回憶道。“功夫不負有心人”。正因為長期的艱苦訓練,在2015年原蘭州軍區組織的騎兵專業比武中,馬國正一人獨攬四塊金牌。

雙刀劈刺是上士趙雪超的看家本領。一上劈刺刀,他在疾馳的馬背上揮舞著戰刀,左右開弓,英氣十足。

“要想練好乘馬劈刺,得先看看手上的老繭和胳膊上的傷。”趙雪超說:“原地劈刺訓練不合格,是絕對不能上馬劈刺的”。然而長96厘米,重1.85公斤的戰刀,左右各劈五百下,一天下來,手指磨出血泡,胳膊已麻木,吃飯連筷子都拿不起來。

騎兵訓練講究的是人馬合一。軍馬被稱為騎兵的“無言戰友”,官兵除了要掌握過硬的騎術技能,還要注重培養人與馬匹的默契配合能力。

果洛騎兵連長朋瓜有句口頭禪:“騎兵連沒有馬也要比別人快”。今年以來,騎兵營按照上級要求,每月組織不少於兩次的負重25公斤10公裡武裝越野,在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雪域高原將官兵的體能練到極致。

遠去的兵種,不朽的精神

騎兵,作為冷兵器時代的寵兒,彪悍、驍勇和逢敵亮劍早已融入血液。

相信看過《亮劍》電視劇的人們,都對騎兵的精神肅然起敬。作為李雲龍手下的一員猛將,騎兵連長孫德勝可謂是鐵骨錚錚的硬漢。

孫德勝在被砍斷手臂之后,仍然舉起戰刀,最后一次喊出了“騎兵連,沖鋒!”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騎兵是我軍最早組建的兵種之一,曾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立下赫赫戰功。”講起騎兵的歷史,教導員柴凱一臉自豪。

《鐵騎雄風》是一本記載玉樹騎兵連發展歷程的歷史資料。泛黃的紙張,精彩的戰斗故事和一幅幅彌漫著烽火硝煙的老照片,這些都是連隊官兵奮勇殺敵、逢敵亮劍的生動注腳。

柴教導翻閱著給記者介紹:“ 玉樹騎兵連先后參加平叛剿匪戰斗69次,榮立集體一等戰功4次,擊斃叛匪1100余人……”

“革命戰爭年代,老一輩騎兵直面生死,奮勇進攻。他們要麼沖鋒,要麼倒下…… 騎兵作戰的方式決定其勇敢無畏、不懼生死、一往無前的精神品格。”採訪中,營長王稱意感慨道:“噠噠的馬蹄聲中夾雜著騎兵沖鋒的怒吼,這是戰場上最響亮的‘沖鋒號’”。

騎兵營駐地氣候條件惡劣,空氣中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60%。臉頰暗紅、嘴唇干裂、指甲凹陷,這是該營官兵最明顯的外表特征。一些佩戴著義務兵軍銜、十八九歲的戰士,看上去要比地方同齡人滄桑些許,讓人看著心疼。

玉樹騎兵連連長尼都塔生介紹說,連隊有一個傳統,每次訓練結束時,連隊都會組織官兵以乘馬集群沖鋒的形式從訓練場沖回連隊,以此提振士氣,激發血性。

如今,騎兵在雪域高原、深山峽谷等特定地域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中,騎兵營官兵在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青藏高原苦練騎兵技戰術,他們用青春和熱血默默承受著高原蒼涼的寂寞,卻演繹出一首首蕩氣回腸的忠誠之歌。(本報記者 洪玉杰 通訊員 樊文斌 文明)

(責編:劉尤罕、王珂園)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