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三十四載,我與林木一起成長——長子縣發鳩山林場護林員和小弘播綠護綠紀事

2019年09月16日09:36    來源:山西日報

1985年,19歲的和小弘來到長子縣發鳩山林場方山管護站工作,成為了一名護林員。34年來,他以山為家,以林為友,日復一日穿梭於山林中﹔34年來,他每日迎著朝霞、送走夕陽,在深山中守望著綠色,奉獻著青春,和林木一起成長,伴著發鳩山慢慢變老。

老和的事跡吸引人,也牽扯著記者行進的方向。從長子縣城出發,沿長臨線,一路向西,繞古興、穿晉義、過趙家溝后,向右上山,順著蜿蜒的山路,步行5公裡,記者來到了位於發鳩山巔的方山管護站。在一片林木的掩映下,一座二層白色小樓,就是和小弘的工作場所和住地了。

 一次選擇 痴心堅守

 34年前,機緣巧合,19歲的和小弘選擇了護林員這個職業。剛參加工作,看著滿山的林木、潺潺的溪水,聽著清脆的鳥鳴、洶涌的林濤,和小弘激情滿滿。

日子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34年,1.2萬多個日日夜夜過去了。大山與林海的孤寂陪伴著他,從激情到平靜,從平靜到習慣,從習慣到堅守,和小弘用他的青春芳華守護著發鳩山上的那一片綠色。當時他親手種下的僅一尺來高的樹苗已長成了參天大樹,足有四五個老和高。

這些年,他踏遍了所管山林的溝溝坎坎,大山深處的歲月將他烏黑的頭發熬成了灰白,他也由當年的19歲毛頭小伙變成了年過半百的老和。

記者提出想跟著他去巡林,體驗一下他的生活時,老和滿口答應,一邊走一邊聊著他和樹林的“枝枝葉葉”。

“夏天還好,冬天就難過了。”老和笑著說。山裡的冬天特別冷,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三四攝氏度。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5月,是森林防火的重要季節,巡山的責任更是重大,每天帶的饃饃都會凍成冰坨子。

“特別是吃水,以前需要去青龍背挑水,挑著擔子,在山坡上來回得兩個半小時。”

“一般不回家,沒啥事兒就不回,堅持在山上,算是為保護咱長子這一片綠色默默奉獻吧。”

“這個工作咱也不離不棄干了多半輩子,把身和心都交給了大山,感到為大家守護森林、守護平安也確實值得。”

“山至高處人為峰”。巡林路上的簡單幾句話,和小弘朴實執著、無私奉獻的形象便深深烙在了記者心裡,就像路邊偉岸無比的參天大樹在我們一行人心裡扎了根。

一腔熱血 忠心無悔

發鳩山林場位於長子縣城西部發鳩山麓,山脈縱貫南北,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海拔高度約1000米—1600米,面積5203.27公頃,年平均氣溫在9.2℃左右,晝夜溫差達十幾攝氏度。在這裡看山護林,既艱辛又單調,沒有轟轟烈烈的業績,卻要忍受難以言表的艱苦與寂寞。

“你當護林員這麼多年,后悔過嗎?”記者很套路的一句問話,卻打開了老和的話匣子。

“我是1985年參加工作的,當時家裡不是很理解,現在好了,無怨無悔。才來的時候工資36塊錢,到現在1900多塊,咱也不在乎別人說咱沒本事。只是天天在這個山上,以山為家,以樹為鄰,雖然山上寂寞,但對林場的感情很深。隻要還能干,我想在這個發鳩山堅守一輩子。”

老和的日常工作就是巡山、護林,每天早晚兩次,每次歷時三四個小時,遇到節假日,巡山的次數和時間會更多更長。早上不到7點,老和就和他的伙伴們收拾行裝,帶上水壺、柴刀、自制的拐杖、兩個饃饃出門,直到天黑返回。山上的路與其說是路,倒不如說是山坡。

走在山脊上,太陽無遮無攔地照在身上,沒走兩步,已經大汗淋漓,讓人無法忍受。山上的氣溫變化大,熱起來要命,冷起來難熬。

34個春夏秋冬,綿延茂密的山林伴著老和,他也默默伴著這裡的一草一木。蒼茫的林場就是他一生的“戰場”,他用汗水和赤誠譜奏著新時代護林人的贊歌。

一情所向 愛心呵護

發鳩山林場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這片森林與和小弘34年的相生相伴,相護相守,似乎有了感情,每一株草木,每一片綠色,老和對它們的關愛甚至超過了他的親人。

“這裡的一草一木,特別是我種的樹,從小看著長大,就像自己的孩子,有感情了。”“發鳩山林場將近8萬畝的面積是咱老一輩林場職工留下的寶貴資源,我們一定得保護好,不能讓這片林子在我們手中毀掉,否則對不起老一輩,也愧對子孫。”和小弘堅定地說。

每逢清明節等森林防火特險期,很多群眾都會登山,這時候是和小弘最忙的日子,組織同伴們在進山口進行登記,發放傳單,勸說群眾不要帶火種上山,不要破壞珍稀樹種。每天一刻也不敢放鬆,晚上還要不時地站在瞭望塔上看看,就算是睡著了,心裡也總有一根弦始終繃著。

為了保護發鳩山林場,他還主動做了林場周圍方山溝、田家溝等村的義務防火宣傳員,把“防”的意識灌輸到群眾頭腦中,讓每一個村民都有防火意識,成為護林防火的一員。

夕陽西下,余暉照射的山林異常美麗。分別時刻,老和話不多,只是揮揮手。34年日升月落,34年忠誠堅守,他把大愛揮洒在每一片青翠的林木間,也將一名基層護林人的忠誠深深地鐫刻在了一草一木中。

和小弘對林業事業的那份激情已經融入血液裡。

本報記者 李全宏 本報通訊員 馬賽 曹楊

(責編:劉尤罕、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