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悅 鄭文
2019年09月10日09:36 來源:浙江日報
3年前,原杭州市學軍中學校長陳立群,婉拒民辦學校兩百萬元高薪,獨自背起行囊,走進貴州省的連綿群山,擔任起黔東南州一所普通中學的校長。他開出的唯一條件是“分文不取”。
3年后,陳立群站在了聚光燈下——在全國人民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第35個教師節到來之際,9月9日,中央宣傳部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陳立群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支教的日子裡,陳立群做了什麼,想著什麼,又給當地帶了什麼變化?日前,記者在北京採訪了陳立群,聽他講述這些年的支教點滴,他也想通過《浙江日報》,向家鄉人民分享一個個來自大山深處的喜訊。
“教育者最為重要的就是把外在的嚴格要求轉化為學生自發、內驅的強大動力。舍此,便不成其為教育。”
——陳立群《我的教育主張》
課堂內外
守住教學生命線
這兩年開學前,貴州省台江縣有了一道獨特的風景:不少村寨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為考上大學的孩子們開歡送會。孩子的臉上充滿自信,家長眼含熱淚,街頭巷尾都在議論“誰家孩子考取大學了”,每個人都感受著這份以前少有的榮耀。
2018年,台江縣民族中學全校901名學生參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從全州墊底沖到全州第一﹔2019年,全校885名學生參加高考,有561人考取了本科,本科成績完成率達到了183%,其中一本線第一次超過100人。
黔東南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一方主戰場,也是杭州對口幫扶的地區﹔台江縣是“天下苗族第一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作為全縣唯一的公辦高中,台江民中在陳立群來此就任校長之前,教育質量堪憂:每年僅有100多人能上二本線,2008年和2011年隻有一名學生考上一本。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我隻有一個想法,我要竭盡所能去幫助那些和我當時所處環境差不多的孩子。”陳立群的支教初衷就是這樣簡單、真誠——不為名利、隻為初心。
抱著這樣的心願,陳立群迅速投入到台江民中的工作中。可沒想到,上任第一天,當他走進台江民中食堂,著實被“嚇了一跳”:偌大一所學校,隻有一個食堂一口鍋,師生排著長隊半天打不上飯﹔蒼蠅亂飛,衛生狀況堪憂,學生的營養根本無法保障。
陳立群的眼光確實與眾不同,他先從改善師生生活條件抓起,著手改善食堂環境。不到兩個月時間,全校3個年級分3個食堂用餐,單獨開設教工食堂。
偏遠山區硬件條件不好能夠理解,可是,整個學校學習氛圍之差,才更讓陳立群感到詫異:校園本是安靜之地,可是台江民中晚自習時間吵吵嚷嚷,老師不管,學生不學,完全不是一所學校應該有的樣子。
陳立群立即實行全封閉管理,所有學生全部住校,手機全部上交,隻在周六發還並限當天使用。學生自習時間不允許在教室討論,每個班每天檢查評比,早中晚挨個教室督察。沒多久,3000多人、55間鬧哄哄的教室,一下子變得有序起來。
“非寧靜無以致遠,不靜下來,怎麼能夠想得深遠呢?”陳立群說。
浮躁止於寧靜。新校長的這根缰繩一拉,這些四處撒歡的學生們像是被一記無形的教鞭抽在了心上,立刻進入了緊繃狀態,一盤散沙式的學習氛圍逐漸改變。
溫文爾雅的校長,動起真格來毫不手軟。走進課堂的陳立群,開始調研教學質量。這一次他又被教師的不在狀態“嚇了一跳”。
“一位高三語文老師講了20多分鐘課,才發現自己講錯了。這不是誤人子弟嘛!”陳立群當機立斷,直接讓這位老師“下課”。沒過多久,他又將另一名上課沒有教案、跟著感覺走的數學老師調離了崗位。
不到一個月時間,兩位老師接連被調崗,在台江縣教育界迅速傳開,大家都被這位鐵腕校長雷霆般的整頓魄力震驚了。
“老師們的精神一下子都繃緊了。”台江民中副校長粟高勝說,大家都開始反思自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方式,深刻理解陳立群口中的“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命線”的含義,“大家備課、上課都很積極,教學上變得認真嚴格、質量有了長足進步。”
短短兩個月,陳立群制定了16項管理制度,整頓校風教風,創新教學方法,台江民中經歷了讓人耳目一新的巨變,這所原本渙散的學校終於回到了正常軌道。
2017年6月7日,是陳立群來到台江民中帶出的第一屆畢業生高考的日子。兩個星期后,當揭開榜單看到成績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到欣喜——二本以上上線人數達到了近300人,是以往的3倍。
“教育,就是要把人性中的善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出來,並付諸實踐,綿延后代,完成人類精神文明健康和諧的傳承。教育即心靈喚醒。”
——陳立群《我的教育主張》
滋潤心靈
織成愛的經緯線
“嚴師”只是他的一面,另一面是深的得學生之心的“暖男”。個人的煩惱,家庭的困難,學習的困惑,乃至對學校管理的意見……學生們都會寫在紙上,從校長室門縫塞進來。
2017年底的一天,陳立群打開辦公室的門,腳邊是一封信和1000元錢。寫信的是高三學生王世珍。當時,她因母親得了尿毒症,提出退學,陳立群去醫院探望,極力挽留她,臨走時留下1000元錢。沒想到,第二天,錢如數退回,並附信一封:
“您就像是一盞燈照亮了我的心靈。您的心意我領了,每個人都有困難的時候,但我明白,人如果不是到了絕境,絕對不能靠別人來改變處境,而是要有所作為。”
欣慰之余,陳立群退還了王世珍的學費,並幫忙聯系醫院。“之后,在學校每一次碰面,陳校長的第一句話都是‘生活費還有沒有?如果沒有的話一定要跟校長說’。”王世珍說。
2018年6月,王世珍參加高考。現就讀於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專業是學前教育。“我希望以后能回到家鄉,成為一名老師,像陳校長一樣,有愛心、有責任心。”她說。
讀書是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方式,陳立群深知這一點。出生於浙江農村的他,也因家境困難一度輟學,改革開放后考上大學,人生軌跡得以改寫。
一進台江民中大門,很遠就能看到石頭上鐫刻的一行大字——人類道德的基點是愛心和責任感。這是陳立群到這裡做校長后新設立的。“這是教育事業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我特別想對師生傳達的價值理念。”陳立群說。
剛擔任校長時,全校每年輟學學生有100多個,貧困家庭、留守兒童、問題學生佔全校人數近一半。父母遭遇重大疾病的、父母離異的、家裡揭不開鍋的、學生生病住院的……陳立群心裡記得清清楚楚。每個學期,陳立群都要了解每個班的學生入籍報到情況。誰要是連續曠課,班主任都要第一時間報告。
沒過多久,老師們又被陳立群的腳力所震驚——這個杭州校長一路向西,到了台江還沒有停止步伐,一有時間就要去家訪。
在台江民中,留守兒童、貧困家庭孩子較多,陳立群經常走村入戶家訪。台江縣境內崇山峻嶺,車輛經過之處,旁邊就是萬丈懸崖,有些地方需要坐船、步行。最遠的一次家訪,陳立群需要先開車一個半小時,再坐45分鐘柴油船,下船后再走半小時路,才能到達學生家裡。陳立群不在學生家中吃飯,走時卻總會留下幾百上千元,目的就一個:千萬不能輟學!
隻有把教育放在“特殊優先級”,才能克服現實困難,找到解決辦法。3年時間裡,陳立群跑遍了整個台江,家訪了100多個貧困學生家庭。春風如雨,潤物無聲,該校貧困生輟學現象基本消失。
沒有愛和責任,做不了教育,更做不好教育。無論對學生還是老師、家長,陳立群都格外重視“心靈喚醒”“精神教育”的力量。
每周一的國旗下講話以及各種公開場合,陳立群都鼓勵學生樹立遠大抱負﹔教學樓前開辟“志向林”,在每年台江民中“勵志節”這天,師生們將自己的志向埋藏於樹下﹔培訓駐村第一書記,講授尊師重教、教育與脫貧、家庭教育﹔給考上大學的家庭送喜報,讓家長感到讀書光榮……
因為待遇跟不上,台江民中每年都有十幾位教師離職。為了解決教師待遇問題,陳立群沒少跑當地的教育部門。他還拿出所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杭州市杰出人才獎20多萬元,設立了台江縣民族中學“獎教金”,每年獎勵9名教師,每人5000元。
陳立群又主動接手了許多“分外之事”:走遍黔東南16個縣市,作了100多場講座,義務給初中、小學校長老師授課,接受培訓的校長、老師超過了1萬人次。
當地百姓對教育的信心回來了:中考尖子生幾乎全部留在本地。2018年9月開學前,台江中考前100名的學生留在本地讀書的有95人,今年,這一數字達到了99人,而在往年,常常隻有個位數。校園裡到處都是蓬勃自新、向上生長的力量,老師們也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獲得感。
“給錢總是要花光的,給物資總是要用完的,唯有把農民的孩子培養好,才能使家庭的貧困不會成為世襲。”
——陳立群《我的教育主張》
點燃希望
走向遠方地平線
教師節前夕,貴州省台江縣台拱鎮張家村的張夏夏坐高鐵來到嘉興學院,迎接她的是南湖畔的秀美景色和大學的美好時光。
臨行前,她給自己敬愛的陳校長寫了一張賀卡。“我是一個不突出的學生,成績也不是很出眾。在填志願時,家裡人都勸我報一個省內的學校,但我還是義無反顧地填了浙江高校。是您的到來,才讓我有了走出貴州的想法,我堅信自己的選擇……”
“比起升學上的靚麗數據,我更開心的是,老師學生的精氣神不斷提升,自信心不斷增強。”陳立群和記者分享了這個新變化,“以前,考上大學的孩子不多,也不敢往遠的地方走,基本都集中在貴陽。今年,我查看了學生的錄取情況,基本上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裡都有我們的學生。”
教育的意義就擺在眼前,苗民們逐漸認識到,考出一個孩子,脫貧一個家庭,帶動一個寨子。
孩子們感謝這位“校長爸爸”,辦公室裡,經常有學生塞進門縫的信、賀卡。然而,面對學生們的感謝,陳立群卻說:“錯了,是我要感謝你們,因為是你們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提升了我的辦學思想,充實了我的精神世界。”
准備去支教前,陳立群向老母親告別:“兒去貴州,不為功利,不求功德,隻為心願。”
這個心願由來已久。擔任杭州長河高級中學校長期間,陳立群就創辦了浙江省首屆宏志班,為寒門學子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
“教育是一種喚醒和發現。”陳立群說。他在杭州長河中學工作期間,一共帶出了12屆宏志班,招收的951名學生全部考上了大學。相比於這樣的成績,陳立群更加堅信一句話: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長,其次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
后來,他和老師們一起總結了“宏志精神”——高遠的志向,高昂的志氣,高雅的志趣。
來貴州支教,致力於興辦平民教育,這與他長久以來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一脈相承,與他創辦宏志班的原因相通。
陳立群喚醒的不只是孩子們的宏圖大志,更是用愛喚醒了他們那份感恩的心。而今,當年用心呵護的幼苗已經長大,陳立群一個人的支教,已經變成了一群人的勠力同心——一批批宏志生把“宏志精神”傳遞到了更多的地方。
曾經的宏志生朱華彬去台江看望陳校長,看著苗族孩子想要改變自己命運的眼神,就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隨即,他和其他的宏志生們一起籌備宏志基金,決心像陳校長那樣幫助更多的孩子實現求學夢,詮釋“教育的最大魅力,不僅僅是錦上添花,讓好的更好,而是雪中送炭”的意義。
陳立群的支教進入了第4個年頭,原本計劃支教一年,把學校管理理順了就走,可每當看到山裡孩子期待的眼神,他都說“我沒有拒絕的理由”。然而,他卻很少把自己的事說給大家聽。他常年藥不離身,也並不富有,更有好多牽挂:92歲的老母親獨自在臨安老家生活,孫女今年5月出生后,還沒見過爺爺。
面對這些,教育局領導、學校老師都不敢多問,他們從不問“陳校長什麼時候回去”,他們隻關心“陳校長還能留多久”。
陳立群的微信頭像是教室用木板釘起來、四面通風的台江縣小江小學。他以此激勵自己,隻有爭取給孩子更好的求學機會,才能用教育阻斷貧窮代際傳遞。現在,他所能做的就是盡快在當地傳播愛與責任的教育理念,留下學校管理、教育改革的經驗。
在陳立群出資和推動下,台江民中啟動《青年教師培養行動計劃》,針對不同老師情況提出了“小荷工程”“青藍工程”“名師工程”等培養計劃。
“所有的幫扶總是暫時的,所有的支教總是要結束的,關鍵在於增強貧困地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功能。”至於到底會在台江支教到何時,陳立群自己也說不清,但他對學生的愛和責任感始終如一,因為這裡有他太多的牽挂。
【記者手記】做好人 教好書
鄭文
“我只是一個普通老師,從事著很平常的支教活動。”央視《時代楷模發布廳》節目錄制前一晚,結束了一天的彩排,陳立群終於有空坐下來喝杯水:“我想給教育欠發達地區的孩子們帶去更多的希望,讓他們獲得更好的學習機會,幫助他們走出大山,實現人生價值。”一番話語,誠懇而堅定。
支教扶貧,一片丹心。大山深處,那些聚光燈照不到的貧困家庭,他們的未來由誰來點亮?陳立群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他常說“不為功利,不求功德,隻為心願”是他的支教初心,他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個普通教師,為教育而生,一生隻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書。
時代楷模,責任在肩。崇高的教育事業,需要榜樣的引領。面對中宣部授予的“時代楷模”稱號,陳立群感受到了沉甸甸的社會責任。他說,人類道德的基點是愛心和責任感,教師的快樂和幸福在於能夠給孩子一對愛與責任的翅膀,讓他們飛得更高。未來,他們會像蒲公英一樣播撒在全國各地,帶著愛與責任的教育理念回報社會。
陳立群用榜樣力量帶動更多人關注教育扶貧,開展支教助學。用“花甲之年入深山”的行動証明了教育的神奇力量,而這種力量正是千百萬有理想、敢擔當的老師造就的。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