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0日08:32 來源:光明日報
陳立群在台江縣台盤鄉南庄村家訪途中(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攝
貴州省台江縣地處大山深處,而那裡一所學校學子的冷暖,卻牽動著來自千裡之外的浙江一位校長的心。今年,是他在台江的第三個年頭了。他就是貴州省台江縣民族中學校長陳立群。
“給我百萬,還不如看到一個貧困學生考上大學令我開心。”陳立群說。
遠赴苗山隻為心願
“兒去貴州,不為功利,不求功德,隻為心願。”決定到1400公裡之外的台江支教,陳立群與年已九旬的母親告別時這樣說。
2016年,曾任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學軍中學校長、頭頂“全國名校長”光環的陳立群,從堅守30余年的崗位上退休。當時,國內多家民辦中學向他伸出“橄欖枝”,年薪都在200萬元以上,但他都一一婉拒了。當年8月,一次校長培訓的機緣,他應中組部台江扶貧工作組和台江縣委縣政府之邀,毅然來到千裡之外的苗山深處,任台江縣民族中學校長。當問及有何條件和要求時,他開出的唯一“條件”是:分文不取,扶貧支教。
“在浙江,這些情況不太可能出現。”初到苗嶺深處,陳立群還沒能適應當地飲食的辣味,學校落后的基礎設施條件和怠惰的教風學風也讓他頻頻“皺眉”:食堂設施老舊破損,住宿條件簡陋臟亂﹔聽語文課,一位老師講了一刻鐘,才回過神來“講錯了”﹔一位數學老師上課隻憑“信馬由缰”的發揮,根本沒有准備教案﹔上自習課,交頭接耳聲此起彼伏,沉迷手機、無心學習的學生很常見。
“人類道德的基點是愛心與責任感。”這是陳立群常對師生們說的一句話。作為教育工作者,他認為這是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和要求,而這也成為他開始“鐵腕”治校、改變學校積弊的精神動力。
上任之后,陳立群將“愛與責任”作為台江民中的辦學精神,從解決學生“食堂吃飯”問題開始,全面規范加強學校行政和教學管理,推進校園教舍等基礎建設,構建校園文化體系。不稱職教師被調崗“下課”,吃飯不再排長隊,全校實現寄宿制管理,學生散漫風氣大大改變……
短短半年后,台江民中的各方面工作均取得實質性突破,教師的精氣神、學生的上進心、領導班子的戰斗力得到顯著提升。
培養骨干喚醒心靈
“所有的幫扶總是暫時的,所有的支教總是要結束的,關鍵在於增強貧困地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功能。”這是陳立群對支教工作的看法。如何變“輸血”為“造血”?一時治校的成效如何長久保持?他把為當地培養骨干教師納入了計劃。
“和凱裡一中的老師一起‘同課異構’,讓我找到了差距,雖然壓力很大,但確實能促使我快速成長。”參與培訓后,台江民中的一位老師感受尤深。
在陳立群出資和推動下,台江民中啟動《青年教師培養行動計劃》,針對不同老師情況提出了“小荷工程”“青藍工程”“名師工程”培養計劃,建立“同樣一門課,支教的老師講一節、本校老師講一節,互相聽課、互相評課、互相學習”的“同課異構”教學方法。
此外,陳立群針對台江民中教師大都畢業於本地院校的實際情況,建立了“走出去”培養制度,三年來,已經派出8批134名教師到杭州重點中學學習。
2018年,貴州省教育廳成立“陳立群名校長領航工作室”后,他義務授課,主動擔任台江縣初中、小學校長導師,並到貴州各地義務作報告、開講座60余場,接受培訓的校長、教師超過一萬人次,為當地培養起一支“不走的”教師隊伍。
“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長,其次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陳立群常常引用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這句話,凸顯他對“精神教育”的關注。
讓山區的孩子從小“立大志”,成為陳立群的另一個計劃。
在台江民中教學樓上,鑲嵌有三排顯眼的大字:“高遠的志向、高昂的志氣、高雅的志趣”,這就是陳立群倡導的“三志”教育,他希望這些能成為“引領、陪伴孩子一生的精神武裝”。
在陳立群的推動下,台江民中開展了相應的系列勵志活動,通過班會、成人儀式、升旗、演講等,強化激發師生們對“志”的理解和思考。
如今,台江民中的師生多了一個“12·9勵志節”,每年這天,學生們都會在校園裡種一棵“志向樹”,寫下自己的志向。一名學生寫下:“生命中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您像天上的星星,我可以循著光亮的方向,一直向前。”
星星之火照亮未來
鼓勵輟學學子重返校園、陪伴生病孩子輸液到深夜,陳立群用愛心呵護著他的學生,成為他們心中的“陳爸爸”。
陳立群更將教育改變命運的理念傳到了苗寨。“真正的脫貧是精神脫貧,我的心願就是讓苗族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大山。”這就是陳立群的心願,他號召老師們走進寨子、走進學生家中做宣傳動員工作,大力宣傳“考出一個孩子、脫貧一個家庭、帶動一個寨子”,啟發群眾重視教育,用教育阻斷貧窮代際傳遞。
為激勵優秀學生,陳立群開辦了以“關注百姓困難,倡導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體現教育公平”為理念的“甘霖班”,現已成為台江民中教育的金字招牌,吸引了眾多周邊市縣的尖子生入讀。
從在杭州長河高級中學辦宏志班,到苗鄉支教之路,是陳立群對教育公平的踐行。“教書育人,一生隻做一件事。”這是他朴實的誓言,也是他畢生的追求和信念。
三年多來,陳立群將越來越多的苗鄉學子送到了他們向往的學府,為苗鄉播下希望的種子。2018年,台江民中901名學生參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增量從全州墊底沖到了全州第一。11年來,台江高考沒有一個考生上過600分,這一次“破紀錄”達到8人。陳立群帶來興師重教的“星星之火”,正在成為照亮苗鄉孩子們未來的那縷光。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快樂和幸福就在於能給孩子們一雙翅膀,讓他們能在我們的肩膀上飛得更高、走得更遠。這雙翅膀,就是我們的愛與責任。”陳立群說。
“中國那麼大,教育欠發達地區那麼多,總要有人站出來去做這件事。”說到支教之路對自己的影響,陳立群感激地講:“我一直感恩過去的宏志生、現在的苗族同胞,是他們給了我想做一點平民教育工作的機會,是他們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是他們提升了我的辦學思想,是他們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
【短評】
用愛與責任踐行教育公平
在陳立群的鼓舞下,苗鄉的學子靠讀書改變著命運。這是一位執著的校長對教育公平的踐行,也是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的人對教育均衡的呼喚。
“公平”是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長久主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教育公平也得到了越來越好的實現,但依然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要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
面對積弊已久的現狀和與東部的巨大反差,陳立群並沒有抱怨環境,也沒有氣餒。他給苗鄉教育帶來的不僅是發達地區的管理方法、治校舉措,更重要的還有治校理念、育人思想,以及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有的一種情懷、態度和擔當。
在陳立群眼中,教育公平是一個個孩子、一個個家庭的出路和未來命運。他的家訪足跡踏遍了苗鄉的村村寨寨,他的理念很堅定,也很簡單,因為每個人都應有求知和發展的權利,每個家庭也都應有依靠教育尋求改變的機會。
“有教無類”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教育理想。守護教育公平,我們不僅需要表彰楷模,更要建立完善的體系和制度保障,讓像陳立群一樣,有情懷、經驗、理想的教育工作者沒有后顧之憂,無怨無悔投身教育事業,改變更多學子的命運和家庭的未來。
(記者 周世祥)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