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愛國情 奮斗者】

馬敏:從學史明智到以史育人

2019年09月04日08:3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馬敏:從學史明智到以史育人

2019年秋季學期,新版普通高中歷史統編教材正式投入使用。從編寫、試用到征求意見、審核通過,國家教材委員會歷史學科專家委員會主任、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馬敏傾注了頗多心血。

從華中師范大學原校長、黨委書記到國家教材委員會歷史學科專家委員會主任,不論是什麼身份,在什麼崗位,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是馬敏一直堅守的初心。

1974年,高中畢業的馬敏,從成都到冕寧大涼山當了知青。當時,他帶了一箱子書,晚上不管多累,都會堅持看書,而讀得最多的也是與歷史相關的書籍。從此,馬敏與歷史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7年恢復高考,馬敏考入華中師范學院歷史系,成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師范生。為了抓住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馬敏流連於圖書館、教室,成為同學們公認的“拼命三郎”。求學期間,馬敏遇到了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人——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華中師范大學榮譽資深教授章開沅先生。在一次關於蘇州商會檔案的講座上,章先生的博學睿智深深地吸引了馬敏,他暗下決心要跟著章先生學習,研究中國近代史。1981年本科畢業,馬敏考上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生,正式成為章開沅先生的弟子,從此史學研究成為他的畢生追求。

1987年馬敏完成博士論文《過渡形態: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構成之謎》,並入選首屆“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成為當年中國近代史學科入選該文庫的唯一一篇論文。章開沅先生對這篇論文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這一成果不僅有力地推進了中國資產階級的總體研究,而且也為中國近代社會的總體研究提供了一個頗有啟發性的新思路。”

做學術研究一定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為了查資料,馬敏在“故紙堆”一泡就是大半年。在前期扎實的積累下,20世紀90年代,馬敏的學術成果進入高峰期,連續出版了《傳統與近代的二重變奏:晚清蘇州商會研究》(與朱英合著)、《過渡形態: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構成之謎》《官商之間: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等多部力作,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百余篇學術論文,尤其在辛亥革命史、商會史、博覽會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領域中取得突出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

治學求真,治事亦然。1999年,馬敏被任命為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再從副校長到校長再到黨委書記。在校領導崗位上,他始終堅持“以生為本,以師為先”的辦學理念,即便行政工作繁重,他每個學期也堅持為本科生或研究生開一門課。畢業典禮上,他應學生之邀,拿著自拍杆與大家一起合影。細微之處見真情,“以生為本”的背后是馬敏對學子的真切關愛,也正是因為這份關愛,讓他成為學生們眼中平易近人、溫和寬厚的“馬校長”“馬書記”。

“學者不要隔絕於國家發展之外”“隻做學者,獨善其身,可以把學問做得很出名,但我覺得學者更應當以開放的胸懷和高度的責任感關心現實、參與現實,為社會發展作點貢獻。”在擔任校領導之余,馬敏一直關注農村基礎教育,面對東西部地區教育不均衡的問題,在他的推動下,華中師范大學同四川涼山州結成教育扶貧的對子,通過信息化來推動農村教育發展,讓孩子們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馬敏代表了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社會良心,他們的努力,讓廣大農村地區教育得到大幅度改觀。”涼山州的一位家長說。

2018年,馬敏有了一個新職務,國家教材委員會歷史學科專家委員會主任,負責為中學歷史課本把關。頂級專家編寫中學教材,外界形象地稱之為“大家小學”。教材編審是國之大事,即便作為一名很有聲望的歷史學專家,馬敏也不敢有絲毫怠慢。他認為,“學習歷史讓人明智、立志,中學課本編審與歷史研究分量是一樣的,為下一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責任更重大”。

今年64歲的馬敏,仍然堅持給學生上課,學術研究筆耕不輟。“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做最好的自己”始終是他的座右銘。馬敏現在有兩個心願:一個是順利出版三卷本的《中國博覽會通史》,完成所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另一個就是為青少年和普通國民歷史教育多作一點貢獻,“要讓大家對我們的歷史有更多的敬重,對中華民族有一種更深厚的感情,讓歷史走入尋常百姓家”。

(記者 夏靜 通訊員 劉志強)

(責編:王靜、呂騰龍)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