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口縣委組織部
2019年09月03日08: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治理有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開啟了新時代鄉村治理新征程。近年來,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緊緊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探索實施“民心黨建+組委會”治理模式,以村民小組(自然寨)為基礎單元,成立組委會1620個,同步設立黨小組,推動村民自治下沉到組,實現基層自治力量在村民組集聚和管理服務在村民組落實,有效推進了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奠定了基礎,在國務院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驗收中,江口縣以全省排名第一的成績實現整縣脫貧摘帽,精彩出列。
一、背景動因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堅持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促進農村和諧穩定作為根本目的,建立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揚正氣,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善治之路,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江口縣現轄2個街道6個鎮2個鄉,總人口24萬人。2014年,江口縣實施小村並大村工作,行政村總數由148個減少到105個,進一步加重了村域面積廣、服務半徑大、工作難落實的現實困境,凸顯出以村級組織為基本單元的鄉村治理模式愈行愈艱。同時,村民小組組務工作由村民小組長一人承擔的“小馬拉大車”現象普遍存在,難以滿足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因此,江口縣探索實施的“民心黨建+組委會”治理模式,在不改變鄉村治理格局的基礎上,以村民小組為鄉村治理的基本單元,發揮組務會的自治作用,實現群眾的事群眾“自己說了算、自己組織干、自己監督看”,讓村民自治真正成為群眾“家門口的事”,為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激發群眾主觀能動性、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出了有益探索與實踐。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學“三定”聚賢才,搭建“共事”平台。一是定機構,規范建立組織。在保持現有村民委員會設置格局前提下,按照“鄉鎮黨委—村黨支部—組委會”架構,根據群眾意願在村民組(自然寨)建立組委會。組委會成員的產生根據本人自願、群眾認可的原則,通過村“兩委”和村黨小組(黨支部)組織,以組為單位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由村民組(自然寨)內有選舉資格的村民按照組委會委員的資格條件,採取村民代表推薦、戶代表選舉產生,也可採取直接推選產生。二是定編制,明確選人標准。組委會人數一般3至5人,原則上不由村“兩委”干部擔任,按需設職,一般設立理事長(召集人)、調解、監督、環保委員等崗位,鼓勵對黨和人民忠誠、在群眾中有一定威望、熱心群眾事務、有一定參與群眾事務管理能力的共產黨員、春暉使者、致富能手、復轉軍人、退休公職人員等按規則和程序加入組委會。三是定職責,明確職能定位。明確組委會必須在黨組織的領導和村委會具體指導下開展工作,接受村民組黨小組監督,重點履行“八大員”職責,即黨的政策“宣傳員”、黨務村務“監督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文明新風“倡導員”、群眾利益“代理員”、脫貧致富“領航員”、環境整治“協管員”和遵紀守法“示范員”,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成為群眾的主心骨,脫貧的“領頭雁”。
(二)健全“三制”促提升,激發“干事”熱情。一是建立“雙向”聯系機制。建立健全村“兩委”干部聯系指導組委會、組委會成員聯系幫扶群眾的“雙向”聯系機制。明確村“兩委”干部每季度至少聯系指導1次以上,主動關心所聯系組委會成員生產生活和工作狀況、完成聯系指導手冊填寫等職責。組委會成員每月不少於5次走進群眾家中開展聯系幫扶活動,了解群眾訴求,傾聽群眾呼聲,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二是建立“1+3”培訓機制。“1”即組委會成員每年完成1次輪訓﹔“3”即依托各級黨校,將組委會成員納入到市、縣、鄉3級村組干部年度培訓計劃,確保每名組委會成員每年參加1次專題培訓以上。同時,通過組織組委會成員外出考察、邀請組委會成員列席村級會議等形式,加強對組委會成員的教育培訓,切實提高履職水平。三是建立正負激勵機制。加強正向激勵增強榮譽感,對表現優秀、實績突出的組委會成員,直接納入村干部后備力量和黨員后備力量進行重點培養,納入村級后備力量庫。同時,加強負面清單管理,把組委會成員履職情況一並納入各級監督管理范疇,對假公濟私、陽奉陰違組委會成員依法嚴厲打擊,作為反面典型進行警示教育,對作用發揮不明顯的組委會成員進行談心談話教育,對不勝任的及時做好調配工作。
(三)融合“三治”破難題,優化“處事”路徑。一是強自治,夯實治理根基。組委會按照組民大會、組民代表會議、組委會等議事決策操作規程,涉及組民利益的重大事件先由組民商議,再由組委會會議討論,最后由全體組民民主決策,做到群眾事由群眾議、群眾評、群眾定﹔同時,建立公眾開放日,每季度面向組民展示履職清單、服務流程和工作業績,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和民主評議。二是普法治,弘揚公序良俗。以組委會成員法治素養建設為出發點,以村民法治意識提升為落腳點,重點培養以組委會成員為代表的法律明白人,定期為聯系村民開展普法教育,提供法律服務,推進法治扶貧,引導群眾學法、懂法、知法、用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意識,不斷增強法治觀念,提高規則意識,培育良好的鄉村治理法治基礎。三是興德治,喚回淳朴民風。圍繞弘揚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立組規家訓、傳家風家教、揚文明新風”活動,制定務實管用的組規民約,挖掘向上向善的家規家訓家風,開展“道德紅黑榜”評議和“最美+”評選活動,以家庭文明促社會文明,以家庭變化助力脫貧攻堅,引導人們崇尚向上、向善、向真的傳統美德,激發人心底最善良、最純真的本質,從而規范人們行為,調節社會關系。
(四)凝聚“三力”戰貧困,彰顯“成事”擔當。一是匯聚資源合力。依托組委會人才優勢、組織優勢,在有條件的村民組探索實行“組社合一”,通過組委會領辦和創辦合作社,整合土地、技術、資金、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因組制宜,推動“三社”融合促“三變”在村民組落地見效,實現組民抱團發展,發揮“1+1>2”的效用,帶動組內集體經濟增長和村民增收。二是增強帶富能力。發揮組委會成員特別是致富能人的帶富作用,在現有人口狀況、勞動力數、外出務工人員數、耕地和山林面積、家畜存欄數、家禽發展規模等組情民情的基礎上,用活村級集體經濟“三好機制”和“八型”發展模式,積極開展“一戶一技能、一戶一策略、一戶一產業”全覆蓋創建活動,拓寬增收渠道,提高群眾致富能力。三是激發內生動力。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教育引導作用,持續深入開展黨的政策好、人居環境好、社會風氣好、干群關系好“四個好”宣傳創建活動,教育引導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克服“等靠要”思想,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增強群眾感恩意識。通過大力開展感恩教育,志智雙扶,積極營造“我脫貧、我光榮”的良好氛圍,貧困戶主動申請抱團脫貧在江口縣蔚然成風。
三、取得成效
(一)優化了鄉村治理體系。新時期的農村基層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對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江口縣通過創新實施“民心黨建+組委會”鄉村治理模式,逐步構建形成了“村黨支部——村民組黨小組——黨員”和“村民委員會——組委會——村民”的雙軸線交叉結合的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搭建起了村級與村民之間的溝通服務橋梁,有效激活了群眾自治的“神經末梢”,提升治理科學化水平。
(二)推動了決戰脫貧攻堅。面對經濟實力較弱、基礎短板較多和貧困程度較深的現狀,江口縣充分尊重農村群眾以村民小組(自然寨)為基本單元的生活方式,激發農村群眾參與村民自治的積極主動性,成立組委會平台,引導群眾參與脫貧攻堅,助力全縣建成1200多公裡組組通、290多萬平方米聯戶路、600多處人飲工程、3萬多戶“五改一化一維”等基礎設施,收集化解矛盾問題6000余個,辦理好事實事10萬余件,並在2018年以優異成績實現精彩出列。
(三)形成了良好社會風尚。江口縣充分發揮組委會在營造脫貧氛圍、狠剎歪風陋習、培樹文明新風方面的積極作用,持續開展“四個好”“五個講清楚”宣傳活動,大力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用奮斗精神鼓舞群眾,用榜樣力量感染群眾,用實干實績激勵群眾,教育引導群眾轉變“等靠要”觀念、克服“慵懶散”思想,提振廣大群眾精氣神,激發了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爭先致富的熱情和干勁。
(四)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江口縣組委會堅持以“促進公平正義、增進群眾福祉、保障和諧穩定”為導向,圍繞脫貧攻堅,大力宣傳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幫助群眾解決了一系列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困難,辦成了一系列群眾最關心、最迫切、多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實事。通過帶領群眾共同戰勝貧困,基層干部群眾面對面、心連心,有效改善和增進了農村基層黨群干群關系。
四、經驗探討
(一)實現鄉村善治必須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開展鄉村治理、實現鄉村善治,是一項十分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隻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落地落到實處。江口縣“民心黨建+組委會”鄉村治理模式,突出把黨的領導擺在首要位置,著力構建黨組織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提高了黨全面領導新時代鄉村治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實現鄉村善治必須堅持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鄉村善治的內在要求和根本特征。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加強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拓展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平台。江口縣“民心黨建+組委會”鄉村治理模式緊扣“自治”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共建共管共治共享,最大限度激發農村多元治理主體活力,推進鄉村治理的多元化,實現村民自治“下沉”至村民小組,調動了群眾參與度。
(三)實現鄉村善治必須倡導契約精神。自治是鄉村治理體系的基礎,法治和德治是推動鄉村善治的“兩翼”。鄉村治理必須以法律作為規范鄉村所有主體行為的准繩,尤其需要大力推廣鄉村普法工作,引導村民增強法律意識、提升守法素質。倫理道德是引導社會風氣和凝聚人心的不可替代力量,是鄉村治理的靈魂,可以有效破解法律手段太硬、說服教育太軟、行政措施太難等長期存在的難題。江口縣“民心黨建+組委會”鄉村治理模式就是根據新時代新要求,堅持以秩序重構為中心,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和道德風尚。
(四)實現鄉村善治必須聚焦民生改善。鄉村治理不僅是一個時代性課題,也是新時代實施鄉村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是當前農村工作面臨的一項系統工程,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江口縣“民心黨建+組委會”鄉村治理模式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廣大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推動脫貧攻堅、產業革命、基層發展等任務中主動擔當作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關專題 |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