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尤立紅:我為祖國獻石油

毛振華

2019年08月26日15:46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尤立紅:我為祖國獻石油

在大港油田,沿著一段曲折的小路穿行,路的盡頭,一處平房院落與幾台“磕頭機”毗鄰而居。這就是尤立紅工作的地方。

23年,她在郊野與抽油機相伴,成為大家尊敬的“師傅”,成為全國勞動模范、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

“做一名知識型、實干型、創新型員工”

穿著紅色工裝,騎上電動車,在“磕頭機”前停下,輕輕晃動螺絲看是否有鬆動,清除從牽引繩中帶出的蠟油,側耳傾聽機器運轉是否有異響,一切無恙后再換下一台……這是尤立紅每天的工作。

“通過我們的努力,深藏地下的‘黑色黃金’重見天日,特別有成就感。”她說。在大港油田第五採油廠第一採油作業區油水井管理3組,作為組長的她同30個兄弟姐妹一道,將3.7平方公裡內的324口井管理得井井有條。

大港油田始建於1964年,是繼大慶、勝利之后,新中國自主開發的第3座油田。1996年,18歲的尤立紅從技校畢業,來到了這片熱土。

“做一名知識型、實干型、創新型員工。”尤立紅自我期許。

工作之初,她白天跟著師傅陳俊利一絲不苟地在一線學本領,晚上帶著問題從書中找尋答案。“是師傅教會了我如何去肩負起該擔當的責任,不退縮,不回避。”

2006年,中央企業職工技能大賽拉開大幕。剛休完產假的尤立紅把尚未斷奶的兒子交給婆婆,投身到比賽准備中。

結果,尤立紅奪得大賽金牌。

做油井“護士”“保健醫生”

依靠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是我國石油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尤立紅說,過去總覺得創新“高大上”,后來意識到,一切能為工作提供便利、減輕勞動強度的努力,都是創新。

她所在的第五採油廠下轄港西油田,是一個有著50多年採油史的老油田。這裡地層斷塊復雜,油井時常會出現意外。要為油井“治病”,就得先熟悉“秉性”。

尤立紅守在井邊觀測,甚至曾連續7天不回家。把每口井的“脾氣”摸透后,她總結出了“堅持不懈健身法”“營養失調修身法”等一系列讓工作更簡單的“小竅門”。

在一次核產中,她發現一口高產油井由於連接流程停放套管氣時,壓力和電流起了很大變化,警覺起來。

“不能讓油井在自己手裡停產。”尤立紅一頭扎進了研究中,大膽提出用連接單側套管雙翼放氣流程的方法,試用后有效減少了氣體對電泵井的影響。這一方法在全廠上百口電泵井推廣,眾多瀕臨停產的井重現生機。

尤立紅還有一套聽聲辨位的“絕活”,光靠聽抽油機運轉的聲音,就能辨別出多種故障。

“對油井,既要當好‘護士’,又要當好‘保健醫生’。”尤立紅對工作有著自己的理解。

在作業區書記張偉超眼裡,尤立紅是一個追求極致的人,“有些問題非得到解決她心裡才能放下。”

引領創新、導引人生

多年前,為加快油田一線崗位員工成長,油田推出“千人培訓計劃”。尤立紅一邊工作,一邊擔任專職教師。十幾年來,經她手培養的操作崗位技能人才有數千人。

2013年,“尤立紅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

在工作室,尤立紅帶領由省部級勞模、技術骨干等30多人組成的團隊,圍繞一線生產重點及難點,群策群力開展技術創新和科研攻關。

抽油機井加盤根是採油工日常工作之一。工作室發明了“一刀切”切盤根工具,使操作時長由1分鐘切5塊盤根,加快到1分鐘最少能切15塊,且切口平滑、密封好。諸如此類發明創新得到了一線操作工的認可。

這些年來,基層工人有了解難題的金點子、好方法,就往工作室裡跑,由工作室提供輔導及資金、設備支持,工人的工作熱情得到極大提升。

“師傅是我人生的導師。”在尤立紅的幫助下,工作不久后李罡為自己制定了一個中長期發展目標,人生前進的動力也更足了。

“我感到,這份工作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平台。”尤立紅說。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