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

深度關注:群眾的小事 黨員的大事

本報記者  朱思雄  韓俊杰

2019年08月13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如何打通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如何實現群眾對黨組織的“一呼百應”?如何解決社區居民與物業之間的矛盾?如何給干部減負,讓干部有更多時間“泡”在社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黨組織和黨員廣泛動員居民齊心協力解決生活中的“小事”,著力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多方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

 

家住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荷葉地街道淺水灣社區的劉慧,剛滿60周歲,數字網格綜合服務平台便彈出“辦理老年証”消息提醒。社區網格長王芳芳主動上門服務,收集材料后通過手機APP上傳。於是,劉慧“一次都不用跑”,就拿到了老年証。

2019年伊始,合肥市出台《關於加強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完善基層治理工作的意見》的“1號文件”及8個配套文件(統稱“1+8”文件),部署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完善基層治理工作。蜀山區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黨組織和黨員發動居民齊心解決生活中的“小事”,著力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多方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

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

803Aa7、606Aa5、505Aa5……在蜀山區琥珀街道翠竹園社區,4334戶居民都有專屬的“網格密碼”。按照每300戶到500戶、1000人到1500人為一個網格的標准,蜀山區將全區57個社區(村)劃分為619個網格,確定專人分片包干,實現社區事務全納入。

字母“A”代表常住人口,“B”代表流動人口,“a”代表自購房,“b”代表出租房,“8”是指80歲以上高齡老人,需要重點服務的居民……通過編碼,每戶居民的基本情況一目了然。

前一段時間,荷葉地街道一名2歲幼童突然走失。一家人焦急萬分之際,孩子爸爸突然想起社區網格,立刻通過微信平台跟所在樓棟的網格長聯系。助理網格員崔先佑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向社區匯報。隨后,全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出動,兵分幾路同時進行地毯式搜尋,最后在小區的地下車庫裡找到了走失的孩子。

翠竹園社區黨委書記、總網格長韓曉慧向記者介紹:“我們社區開設了四級網格制——書記站長任總網格長,兩委成員任片區網格長,社區工作人員任專職網格員,還有退休老黨員、熱心居民作為助理網格員,全方位為居民服務。”

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王芳芳笑著說:“現在居民和我都很熟悉了,看到我老遠就打招呼。”過去,網格長坐在社區辦事大廳等待居民上門﹔現在,他們每天都帶著數字設備走家串戶,第一時間了解住戶需求,提供指導和服務,現場辦理社保、就業等相關事務。在荷葉地街道,街道黨工委逐步構建起一個“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四級基層網格黨組織體系,有效打通社區治理“末梢神經”,實現了群眾對黨組織“一呼百應”。從“被動式管理”到“主動式服務”,正在成為荷葉地街道各個社區工作人員的常態。

社區書記工作室牽頭破解“老大難”

盛夏時節,走進九重錦園小區的社區活動室,不少居民家的孩子正在上課。書法、乒乓球、羽毛球……孩子們學得認真,家長們聊得起勁,好一幅其樂融融的和諧社區圖。

誰能想到,這個小區人口多且歷史矛盾復雜,曾是蜀山區筆架山街道出名的“老大難”小區。小區停車難、公共活動區域狹小等問題讓鄰裡之間、居民和物業之間常常齟齬不斷,甚至還上演過居民與開發商之間的“全武行”。

為了破解小區管理難題,筆架山街道試水社區書記工作室機制,翠庭園社區黨委書記李志朋將辦公室搬到九重錦園小區現場辦公。搭建“兩題、兩議、兩事”居民協商機制,形成“請你來協商”的工作平台,社區書記工作室解決了業委會成立難、南門廣場違規圈地、地面停車位搖號、高空拋物等問題,在不更換物業公司的情況下,通過協商議事的方式,消解矛盾。

走進社區書記工作室,小區的黨支部、業委會、網格服務點都在這裡“合署辦公”。小區有了啥問題,大家一起出謀劃策,共同解決,推諉扯皮現象不見了。

從過去的群眾上訪,變成社區干部帶著問題走訪,社區書記工作室下沉小區。在筆架山街道黨工委書記陳飛看來,要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先組織黨員服務群眾,才能對小區內矛盾糾紛早發現、早報告、早調處。

孩子周末沒人管是家長牽腸挂肚的事。為此,筆架山街道翠庭園社區牽頭,與九重錦園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共同籌集“睦鄰資金”,整合小區內的現有設施和場地,開設公益課堂,為小區裡的孩子提供免費的文化、體育課程。根據業主報名和投票情況,公益課堂設立了書法、話劇、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5個項目。“家長報名太火爆了,原本隻准備招50人,結果有160多人報名,我們把興趣班規模擴大再擴大,終於滿足了居民需求。”李志朋笑著說。

一個街道下轄幾個社區,社區下面又有七八個小區,僅靠筆架山街道的工作人員顯然不夠。為解決人手不足,社區書記工作室還在小區發出“紅色家書”,通過黨員公示欄,讓所有黨員“亮身份”,依據各自特長,建立功能型黨小組,充分發揮黨員在小區先鋒模范作用。“送項目進小區也是進行動員的過程,能調動起居民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像公益課堂的班主任,都由家長志願者擔任。”陳飛坦言,通過參與孩子們的公益活動,讓居民感受到了黨組織就在身邊,鄰裡之間也由生人變成了熟人。

“減負”減出服務群眾新動能

“怎麼會有這麼多時間在社區‘泡’著?”“因為開會少了唄!”面對記者的疑問,蜀山區委辦公室主任彭兆耀坦言。

“以前,一周至少有2天是在區裡開會,既有全區的綜合性會,也有區直部門召開的專項工作會。區裡開完,回來總得給各部門和社區傳達吧,一周很快就過去了。”荷葉地街道黨工委書記武斌給記者算了筆時間賬。疲於開會的基層干部,哪來充足的時間跑社區、進企業、訪民生?

去年年中,蜀山區委、區政府接連出台新規,將每周的周二、周四定為“無會日”。在“無會日”,區裡不召開全區性會議和區直、街道、鄉鎮、開發區等一把手參加的專題會議。這兩天,上述單位也不得召集下一級機構或內設部門負責人開會。

彭兆耀告訴記者,2019年初,區委辦就公布了29個年度全區性會議的召開時間,並精確到周,“為的就是便於基層安排工作,我們要求一般性會議,時間不得超過一個半小時,發言也要直奔主題,一些能夠套開的會議不再單獨召開,前不久,區裡就用兩個半天集中開了4場會。”

“減負”后的基層干部,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服務社區,走到群眾身邊。荷葉地街道位於蜀山區核心商圈,轄區內分布著大量的商場、寫字樓等。“樓宇經濟雖說更多是依靠企業自身的發展,但我們要當好‘店小二’,要讓企業有更多方式快速找到我們。”武斌說。

在蜀山區,南七街道、三裡庵街道、西園街道成立“大工委”,整合街道黨建資源,多方參與解決“老城區、老郊區、老廠區”的治理難題﹔稻香村街道試點智慧社區建設﹔五裡墩街道也持續推進物業黨建、庭院黨建……通過一個又一個社區治理創新的行動,描繪出了社區治理的美好圖景。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13日 19 版)

(責編:謝倩、閆妍)
相關專題
· 黨建周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