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攀枝花市東區委員會組織部
2019年08月01日15:1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及起因
社區是城市社會的基本單元,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共同體和人居的基本平台,改善民生的抓手在社區,安定和諧的根基在社區。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中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東區作為攀枝花市中心主城區,城市化率已經98.9%,然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群眾對城市社區發展治理方面黨組織的作用發揮、社會組織的高水平發育、為民服務的方式多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痛點難點,東區始終把抓好城市社區黨建作為工作重點,聚焦強基礎、重創新,深入推進“支部建在小區、組織覆蓋樓棟、黨員聯系家庭”,著力構建“一核多元·共建共治共享”新型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以下簡稱體系)。
二、主要做法
(一)堅持目標導向,抓好頂層設計。建立完善“一核多元·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和社區專職工作者選育用管機制,以黨組織為核心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初步形成,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制度機制進一步健全。一是加強頂層設計。著力搭建加強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制度體系,即“兩個意見、兩個辦法”:《關於構建城市社區“一核多元·共建共治共享”新型治理和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攀枝花市東區社區專職工作者管理辦法(試行)》和《攀枝花市東區社區專職工作者年度績效報酬考核辦法(試行)》,從制度上精心謀劃全區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路徑和格局。二是完善工作機制。成立以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區委組織部、區民政局等32個相關部門為成員的社區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涉及全區社區發展治理重大問題。三是壓實工作責任。明確區級各部門(單位)抓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職責,將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納入班子目標考核和街道(鎮)、社區(村)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內容,層層壓實各級黨組織書記責任。
(二)堅持問題導向,抓牢治理能力提升。針對東區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存在的問題,通過加強城鄉社區黨組織組織力建設、創新治理模式、改進服務方式等,補齊發展治理短板,提升治理服務能力。一是強化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堅持黨建引領,賦予城鄉社區黨組織規則制定權和議事提名權,因地制宜合理設置黨組織。推進“支部建在小區、組織覆蓋樓棟、黨員聯系家庭”和“服務三五家普通群眾,帶動十幾人愛黨報國”活動。通過“建、撤、並、轉”調整規范基層黨組織設置,不斷延伸黨組織觸角,有效破解了“基層治理進不了小區、基層組織進不了樓棟、基本服務進不了家庭”的問題,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能力持續增強。二是改進城鄉社區治理模式。持續用力推進小區治理“四會”模式,構建“四位一體”小區組織體系,建立居民自我巡查、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聯勤機制,社區矛盾糾紛下降30%、受理率達100%、調處成功率達99.6%以上。實現越級上訪、信訪積案、群體性事件“三下降”工作目標。三是完善社區治理服務方式。探索服務群眾新方法,推行社區“三延”服務模式,即:延長服務時間、延展服務觸角、延伸服務方式,實現群眾辦事無時差。在全區建成“一門式”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85個,129項民生事務納入受理服務范圍。針對居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活需求,建成社區便民服務網點2000多個,社區“十分鐘生活服務圈”初步形成。鼓勵社區結合實際創新服務方式,總結提煉了“黨員三帶工作法”“34866工作法”“135工作法”“逢四說事”等一大批具有東區特色、成熟可推廣的社區治理和服務經驗,為解決基層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有益借鑒。
(三)堅持專業化職業化導向,抓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將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納入東區人才發展規劃,強化社區工作者選育用管,初步建成一支結構合理、來源廣泛、素質優良的專業化、職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一是規范管理。實施社區“兩委”委員組織推薦人選資格考試,面向社會公開遴選社區“兩委”委員組織推薦人選,建立社區“兩委”委員后備人才庫,充實社區“兩委”干部隊伍,規范“兩委”委員遞補程序。二是暢通渠道。注重把優秀社區(村)黨組織書記選拔到街道(鎮)領導崗位,鼓勵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根據崗位需要,通過公開招聘、競聘等方式,吸納優秀社區專職工作者。每年拿出一定比例公務員和事業編制職位,面向社區工作者定向招考,為社區(村)“兩委”委員打造“有志者事竟成”干事創業廣闊舞台。三是強化激勵。不僅注重事業上有平台、情感上有依靠,也注重待遇上有保障,推行“基本報酬+績效報酬”薪酬制度,制發《攀枝花市東區社區專職工作者年度績效報酬考核辦法(試行)》《攀枝花市東區社區專職工作者管理辦法(實行)》,健全完善社區干部隊伍的管理制度體系。
(四)堅持基層導向,抓實固本強基。通過建立健全財政資金保障正常增長機制,推動人、財、物向基層傾斜,推動城鄉社區發展治理保障水平穩步提升。一是強化陣地保障。按照“雙400”的建設目標要求,標准化改擴建社區辦公服務用房,新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引導駐區企業積極參與共治共建,主動開放公共資源支持社區建設,與社區攜手共謀發展。二是強化經費保障。將社區建設和治理服務所需納入年初預算,給予社區固定的創新治理完善服務資金,並結合全年整體預算支出情況,適時增加資金支持。三是強化活動保障。每年按照適當標准落實社區黨員活動經費,社區下屬黨組織書記和兼職委員補貼較去年提高一倍,基層組織活動得到有效保障。強化居民小區黨組織經費保障,對每個新成立的居民小區黨支部給予一定的啟動經費,並從黨費中按照一定標准配套活動經費,保証小區黨支部正常運轉。
三、工作成效
(一)不斷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戰斗力、創造力,充分鞏固了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各社區黨組織把做實黨建、打牢基礎作為固本之舉和長遠之策,提出以黨支部為基本單位,以特色化為路徑要求,著力筑牢夯實,強化功能作用,劃小基層黨組織服務單元、延伸服務觸角,在成建制小區建立小區黨支部51個,建立社區網格黨組織436個,單獨或聯合組建樓棟黨小組519個。體系充分賦予了城市社區黨組織更多更實的提名議事權利,充分鞏固了基層黨組織在社會事物中的核心地位,基層黨組織在社會組織中的領導核心作用進一步凸顯,在人民群眾之間的威信不斷增強。
(二)不斷豐富基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社會化、動態化、專業化,實現黨組織為核心的多元主體參與。將所轄區域各類組織納入到大黨建和社會治理大格局,統籌各方資源力量,加強橫縱聯系,實現資源跨行業、跨領域合作,充分發揮社會事物治理與政府購買、政務延伸的共融互通,如此,社會治理好比一個沒有計劃的市場,體系如同活躍在市場中的杠杆,能夠自主協調配置人、財、物等各種資源,實現社會治理的資源合理化、充分化、延續化分配。
(三)不斷滿足了群眾需求的多元化、多層化、多樣化,大幅提升了社會和諧幸福指數。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體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對共同富裕,對人的全面發展全面等各個“軟需要”層面,體系的推行使零星的服務活動轉化為常態化的服務項目﹔延伸基層黨組織觸角,推行基層黨組織進社區、黨員進家門,聯系幫服群眾,以及創新錯時延時服務機制,有效提高了黨員密切聯系服務群眾工作質量,尤其在擴大服務范圍、增強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形成服務合力上開創了新局面。實現了民生問題在工作中不斷解決,群眾需求在解決中不斷滿足,社會和諧穩定也就有了扎實的群眾基礎。
四、工作探討
經過對城市社區基層黨建的深入探索和實踐,東區在加強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引領社會治理,社會資源調節分配達到共建共治共享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顯著增強,城市治理機制運轉順暢,這樣的成果得益於對正確把握了治理規律,找准了問題的難點、痛點。
(一)把握好發展與治理的規律。發展是治理的前提,治理是發展的結果體現,二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解決好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難題必須牢牢抓住發展這個關鍵。就目前來看,東區的發展就是要在堅持生態優先的路徑下,圍繞自身定位和業態特征,不斷做大一產、做精二產、做強三產,用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來反哺社區發展,推動形成有效社區治理。
(二)把握好黨建引領與融合共治的關系。黨的領導是開展社區發展治理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証,也是推動多元主體參與融合共治的中軸和核心。基層治理離不開黨委、政府職能部門的齊抓共管,更離不開社會各方力量的積極參與。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把加強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作為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工作的根本遵循,引導群團組織、社區社會組織、轄區非公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融入社區治理和服務工作當中,形成“多元共治”局面,在帶動區域發展的同時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切實達到筑牢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
(三)把握好行政推動與共建共享的規律。行政推動是實現社區發展治理的前進動力,共駐共建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途徑。在行政推動的過程中,政府必須要強化主體責任,當好組織者、執法者和政策制定者﹔機關單位要強化社會責任,主動將閑置資產無償或低償移交社區使用﹔社區要強化服務意識,積極對接轄區單位和大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居民要強化主人翁意識,提升參與社區發展治理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相關專題 |
· 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