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融水縣委組織部
2019年07月31日15: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推行“五會治屯”管理模式背景起因
融水苗族自治縣共有苗、瑤、侗、壯、漢等13個世居民族,有行政村198個,下轄1658個自然村(因“自然村”在我們廣西也稱之為“屯”,故以下就簡稱為“屯”)。長期以來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現狀,一個屯多由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形成,而一個行政村常下轄十至二十個屯,且各屯往往比較分散,交通不便。由於征地、土地流轉、產業發展、“三農”糾紛等工作主體均在屯級,僅僅依靠村“兩委”干部的工作,越來越難以適應屯級公共事務日益繁雜、群眾利益訴求日益增多的現實。針對這一情況,從2013年起,融水苗族自治縣選擇一些村民自治基礎較好的屯,積極創新探索推行“五會治屯”村民自治新模式,改變過去村“兩委”單一自治載體下的“大包大攬”,真正使群眾“當家作主”,著力破解當前基層農村“有人無自治”困境,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激發了廣大干群自覺投身鄉村振興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二、推行“五會治屯”管理模式的做法
因地制宜,引導建立“五會”組織。一是因地制宜。根據各屯人口數從十幾人到上千人不等,黨員分布不均,村民自治意識有別,經濟基礎也參差不齊的情況,先選擇在基礎較好的屯成立黨支部委員會、公共事務理事會、公共事務監事會、糾紛調解委員會、產業發展協會“一核四柱”的基層自治組織。組織成立后,屯裡的事情由“五會”發揮主體作用,引導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二是合理推進。在成立“五會”組織時不搞“一刀切”,不求大求全,堅持條件成熟一個組建一個,先在每個屯成立公共事務理事會,在黨員人數達到條件的屯成立黨支部,在產業經濟發展得較好的屯先成立產業發展協會,產業發展慢的屯先加入其它屯的產業發展協會或產業合作社,待條件成熟后再成立。三是有效動員。動員有責任心、有威信、有能力的農村黨員、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寨老等,本著為村民謀幸福的奉獻精神,不計報酬,不怕艱辛,主動承擔“五會”領導帶頭的重任。截止2018年,全縣已組建屯級黨支部委員會801個, 公共事務理事會655個,公共事務監事會655個,綜治調解委員會655個,產業發展協會(合作社)416個,“五會”班子成員約1萬人。
明確職責,保証“五會”協調運轉。明確劃分“五會”職責,保証“五會”之間協調運轉。黨支部委員會,行使領導職能,接受上級黨組織領導,對屯裡重要的事項行使決策的職能,凡是涉及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方面的重大問題和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都必須由黨員大會組織討論決定,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公共事務理事會,行使執行職能,接受黨支部領導,向本屯村民代表大會負責,帶領農民群眾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領村民開展村民自治、經濟社會建設等活動。公共事務監事會,行使監督職能,接受黨支部領導,向本屯村民代表大會負責,每年定期不定期地對本屯的項目建設、公益事業、財務等進行監督。糾紛調解委員會,行使矛盾調解職能,接受黨支部的領導,對本屯鄰裡家庭間產生的矛盾糾紛進行調解,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產業發展協會,行使經濟發展職能,接受黨支部的領導,在產業發展中,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有效地提高農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有效解決農村和農戶發展產業信息不暢、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相對缺乏的問題。
幫扶激勵,給力“五會”組織。一是綜合素質上強化培訓。縣、鄉兩級有關部門分別有計劃地對“五會”班子成員進行專題業務培訓,組織外出參觀學習,提高履行職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2013至2018年底,舉辦相關培訓班50多期,培訓人員達1萬余人次。融水鎮新國村古選屯、小榮村西洞屯先后10次組織“五會”班子成員及村民骨干500多人到桂林市紅岩村、三江侗族自治縣丹洲村等地參觀學習旅游發展、特色產業等,回來打造建設自己的美麗鄉村。二是多管齊下進行幫扶。協調相關部門加強指導。組織部門和鄉鎮黨委主要對黨建工作進行指導,而涉農部門主要對項目建設、產業發展給予指導。針對不同村屯的特點,有針對性選派村屯聯系領導、黨員干部、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員,切實加強幫扶指導。三是政策項目上給予照顧激勵。對“五會”組織建設開展得好的村屯在安排項目資金及成立產業協會、發展信貸等方面給予照顧。2013年,融水苗族自治縣推行稻田養魚高產示范基地建設2400畝,大多數是在村民自治搞得好的屯實施,這是對村民自治成果的肯定激勵。到2017年底,稻田養魚標准化養殖建設面積達到4000畝。
三、推行“五會治屯”管理模式的主要成效
(一)黨支部委員成為凝聚黨群“主心骨”。 屯級黨支部的組建,實現基層黨組織建設重心下移,使屯級黨組織成為了農村社會管理中最直接最基礎最有效的力量。和睦鎮和睦村下木屯共有黨員8人,在屯黨支部委員會的引導下,動員農戶種植油葵花,在國慶長假期間,日收入上萬元。動員村民讓出土地,建設球場、2400平方米的停車場,硬化巷道等,建設美麗鄉村,獲自治區和諧村屯、自治區生態示范村等稱號。美麗和諧村屯,傳遞著正能量。近年來,該屯有10名學生考上大學。10多人考入公務員、事業單位等公職人員。
(二)公共事務理事會成為新農村建設“排頭兵”。 公共事務理事會把屯內各自為政的家庭組織起來,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等方面引領村民自治。白雲鄉楓木村高孝屯公共事務理事會組織對屯裡的集體木材出售、道路硬化等,進行集體討論,以公平、公正的形式,決定屯裡的各項事宜,促進了全屯經濟快速發展。
(三)公共事務監事會成為村民自治“護航員”。公共事務監事會彌補了村民自治中監督機制的缺失,加強了對屯級工作的監督,調動了群眾參與村民自治的主動性積極性。安陲鄉暖平村暖平屯的公共事務監事會,每年兩次對屯裡財務進行審核,並把審核結果向群眾公布﹔同時對本屯公益事業的建設情況、發展規劃的執行情況等進行監督,保証不走樣不變型,給干部壓力,促干部清白,讓群眾明白。
(四)糾紛調解委員會成為社會和諧的“潤滑劑”。本著“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化解”的原則,由屯裡懂法律、有威望的村民組成村民自治糾紛調解委員會,在化解群眾矛盾、穩定秩序、增進團結以及宣傳國家法律法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2014年起,永樂鎮下覃村白馬屯充分發揮糾紛調解委員會的作用,成功處置了2018年4月農田糾紛問題,2017年1月鄰裡養雞問題等10多件(次),為此,多年來沒有發生過一次重大的矛盾糾紛。
(五)產業發展協會成為了農民增收的“加油站”。 由農村經濟能手牽頭,以“民辦、民管、民受益”和“入會自願,退會自由”為原則,成立產業發展協會推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拱洞鄉高武村烏保屯成立雲尚高武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后,2018年,給82戶群眾代養定單土豬150頭,其中貧困戶59戶﹔發放優質稻谷種195斤,種植200畝生態稻米﹔建成田螺養殖基地110畝,發放田螺種苗2萬斤。目前,年銷售雲尚高武品牌農產品禮盒1000個,銷售優質稻米1萬斤,香菇200斤,利潤近5萬元。已經定訂單禮盒1600份,20斤袋裝大米300份,代鄰村銷售竹蓀、木耳1000斤,預計收入20萬元,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汪洞鄉騰合產業發展協會的8名黨員採取“公司+基地+黨員+農戶”的模式,通過集約化方式承包土地240多畝種植高山茄子,年收入達140多萬元,既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又解決了部分留守婦女的再就業。
四、推行“五會治屯”管理模式體會和啟示
(一)培育示范村屯,發揮引領作用。實行“五會治屯”管理模式下,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起到較好的作用。為此融水縣重點打造一批縣、鄉鎮兩級“五會治屯”示范點。以此發揮引領作用,實現以點帶面扎實推進“五會治屯”工作。目前已在全縣完成60多個“五會治屯”示范點的建設。
(二)加強上下聯動,完善保障機制。融水縣整合有關部門投入農村的的資源資金,採取財政投入、村級集體經濟投入、群眾自籌等相結合的辦法,整合村屯教學點閑置教室、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等場所,著力解決開展工作的活動陣地、工作經費和人員報酬,保証“五會治屯”運行順暢。
(三)強化聯系指導,確保規范運行。結合主題黨日活動、脫貧攻堅活動等,積極動員黨員干部深入自然屯一線,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給自然出資金、出點子,建設美麗鄉村。並著力推動機關與自然屯級結對,從項目、資金、信息等方面給予幫扶,要求每半年組織召開一次工作研討會或現場會,及時分析和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指導屯級“五會治屯”不斷完善規章制度,依法開展活動,規范運行。
(四)豐富宣傳方式,深挖經驗亮點。融水縣通過報紙電視、黨建網站、相關會議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實行“五會治屯”管理模式的目的意義和工作要求,使廣大農村黨員和農民群眾積極擁護、踴躍參加,有效推進“五會治屯”管理模式。
(五)嚴格考核機制,督促整改落實。融水縣將開展“五會治屯”工作納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和村級績效年度考核指標,由各鄉鎮黨委對各自然屯實行“五會治屯”工作落實情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督查。對實施進展緩慢、工作任務落實不力的,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和“五會治屯”成員下發整改通知書,責令限期整改,不斷提高管理水平。
相關專題 |
· 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