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用瘦弱的身軀撐起一片天——記山西省代縣段家灣村黨支部書記劉桂珍

2019年07月18日10:34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用瘦弱的身軀撐起一片天

從縣城驅車十余公裡,平原褪去,山巒漸起,清冽的溪水淙淙奔流,齊整的瓦房傍山而建,山西省代縣段家灣村即坐落於此。

村支部書記劉桂珍正忙著給村民針灸理療。“之前輸液打針的人多,現在村裡人少了,看病的人不多,想針灸的人比較多。外面打工的人回來幾天,也要到我這裡扎扎針。”劉桂珍笑著告訴記者。從1978年開始做赤腳醫生,劉桂珍給鄉親們看病已有40年。

初次見面,劉桂珍穿著一身朴素利落的黑衣黑褲,留著齊耳短發,熱情和善,話語不多。誰能想到,正是這個體重不到80斤的瘦小女人,將教師、醫生、村干部的擔子一肩挑,一挑就是四十年,工齡加起來,足夠別人干兩輩子。這些擔子都是臨危受命,或是為了村裡老人有醫看,或是為了娃娃們有學上,或是為了村裡防洪防火有個跑腿管事的,劉桂珍就這樣把每個村民都裝進了心裡,用瘦弱的身軀撐起了小山村的一片天。

段家灣村山大溝深,坡陡地瘠,自然條件惡劣。1996年,身為村支書的父親因身體原因辭去支部書記職務,組織上推薦了劉桂珍。大山裡生長的年輕人,哪個不想走出去、見世面、放飛夢想,一開始她斷然拒絕了。可是,鄉黨委領導多次談話,黨員們一致力舉,她還是以全票當選了村黨支部書記,從父親的肩上接過了這副沉甸甸的擔子。

20多年前的段家灣村,還是鄉裡、縣裡有名的“三無”村:地下無資源,地上無企業,集體無收入。7個村落零星分布在方圓十多公裡的溝溝岔岔中,村民主要依靠種植玉米、黎谷、土豆等作物勉強度日,產量不高,收入平平,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看著村裡的姑娘都遠嫁平川外地,小伙子們卻討不到老婆成了光棍漢,劉桂珍急在心上:要想改變現狀,必須提高村民收入!

靠山吃山,段家灣村雖然山路閉塞、通訊不暢、土地貧瘠,卻有著天然純淨的甘冽泉水和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劉桂珍遠赴太原等地考察,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黨員、村民代表多次開會,決定發動村民在河灘地栽植油鬆樹苗。種樹,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主意,早在幾十年前,她的父親就嘗試過種樹創收,卻得不償失,自此村民對種樹十分反感。劉桂珍明白,大家隻有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才會打消顧慮,於是帶頭在自家承包的三分河灘地裡種上了營養袋油鬆樹苗。經過兩年的精心呵護,第三年春天,心血終得回報,三分地的樹苗賣出了7.5萬元,收入相當於種庄稼的近百倍。消息一下子在村裡炸開了鍋,這簡直是在地裡挖出了黃金!於是短短幾年,在劉桂珍的帶動下,村裡120多畝地,有100多畝都種上了油鬆苗,凡是種樹的人家,戶戶收入過萬,一舉脫貧。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近年來苗木市場低迷,村民收入有所減少,劉桂珍開始絞盡腦汁地開辟新的致富門路:帶領大家改善育苗技術,調整樹種結構,以適應市場需求。憑借自己懂中藥的優勢,發動群眾在農閑時間上山刨藥材,好點的一年能收入五六千元,差點的也能賣個兩三千元。鼓勵年輕人外出務工闖蕩,積極與縣勞動就業部門聯系,推薦本村青年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向技術工人轉型……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段家灣村30戶人家、50口人均已摘下了貧困的帽子。6個自然村的居民也已全部搬遷至平川地區,開始了新生活。

當初,劉桂珍為了鼓勵村民走出大山,打消搬遷顧慮,她帶頭在平川地區買了新房,卻遲遲沒有搬去住。“這幾年村裡的房子都給修整了,平時用煤燒火,不用砍柴,用電也方便,挺好的。”

談起未來,桂珍眼裡閃著光亮:“現在好了,不用白天給娃娃上課,晚上趕夜路看病。還能做點啥呢?咱這裡水可好了,山泉水的水比縣城的水甜多了,能建個水廠。前些時候還有個老板想建漂流項目,已經簽了合同……”聊起村子的未來發展,劉桂珍的話立刻多了起來。畢竟,故鄉是她認定一生的心尖守護。(記者 侯馨遠)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