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孟祥夫
2019年07月02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從1992年開始,福建省仙游縣木蘭社區堅持開展主題黨日活動,27年不斷檔。近日,記者來到木蘭社區,探尋社區黨員如何養成行動自覺。
在福建省仙游縣,提起鯉城街道木蘭社區,大家都豎起大拇指。2018年,社區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00多萬元,居民人均收入超過1.5萬元。社區也很美,木蘭溪畔,綠樹成蔭﹔夏日,水上樂園旅客成群,歡聲笑語飄向遠方。
然而,木蘭社區也曾遭遇過“臟、亂、差”的窘境。上了年紀的老黨員介紹,社區一度沒有“主心骨”,“大家各干各的,小區一盤散沙,不僅凝聚力不強,更談不上謀發展。”27年裡,木蘭社區由弱變強、由亂變治,成功轉型的“密碼”是什麼?答案是注重強化黨建引領、凝聚發展力量。特別是社區堅持每月定期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以黨員喜聞樂見的方式落實“三會一課”等黨內生活制度,既教育黨員也服務群眾,匯聚起助推社區向上向好的強大動能。
薪火相傳,主題黨日定期開展
“七分山、兩分田、一分水”,這是仙游縣群眾對當地的描述。木蘭社區人多地少,人均不足兩分地。為養家糊口,社區不少人外出打工做建筑工程。因此,木蘭社區又被稱為“土水村”,意思是“村裡人在泥土泥水裡干活兒”。
流動黨員多,是木蘭社區在上世紀90年代初面臨的新情況。新情況帶來了新問題:“三會一課”制度落實不到位、組織生活不經常、活動形式單一……“當時通信不暢,開會需要挨家挨戶通知,有的下田種地了,有的外出打工了,黨員很難湊齊。”社區原黨支部書記林昭杰一語道出難處。
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林昭杰很快想出辦法:“我是退伍軍人,部隊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效果很好,何不在社區推開?”於是,社區黨支部從規范“三會一課”入手,固定時間,把每月15日定為“黨員學習活動日”,作為社區開展組織生活、教育黨員、討論居務的重要載體。
當時,社區正在實施的南環城公路拓寬改造項目一度“卡殼”。林昭杰說,那時社區道路坑坑窪窪,十分狹窄,道路拓寬改造,不僅能改善交通和人居環境,沿街店面也會增加幾百間。然而,沿線居民一開始並不理解,也不願搬遷。
“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時,我們向黨員詳細介紹項目進展情況及其好處,讓他們做好群眾工作。”林昭杰說。社區老黨員林加其告訴記者:“村看村,戶看戶,社員看黨員干部,在組織號召下,黨員紛紛行動起來,進農家、下地頭,和群眾拉家常、講情況。”
“黨員帶了頭,就像船有了羅盤。”沒多久,南環城公路拓寬改造項目順利進行。改造后,道路拓寬為4車道,店面增加了500多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開店,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大大提高。
嘗到甜頭后,社區黨支部更加堅定了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的信心和決心。從1992年1月開始,這一教育黨員、服務群眾的管用“法寶”得到了堅持和發揚。歷經林昭杰、林開霖、林志峰三任社區黨組織書記薪火相傳,主題黨日活動開展27年來不斷檔,原則上都在每月15日進行,構建了“有事大家管、問題共同議”的組織生活機制。
與時俱進,創新主題黨日活動載體
6月15日19時,木蘭社區黨員活動室裡,100多名黨員坐得滿滿當當。“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橫幅挂在活動室正前方顯眼位置。“怎麼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什麼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家觀看了微黨課視頻,“看了1—6集,看完還意猶未盡。”黨員林啟元表示。
“不忘初心,才能增強信仰﹔牢記使命,就能有所作為”“對我們黨員來說,落實到具體,就是要恪守職責、盡己之力,這樣,小到社區,大到黨的事業都會蓬勃發展”……點評環節,大家爭先發言。
社區黨委書記林志峰介紹,此次主題黨日活動創新活動載體,採用微黨課形式,並組織點評討論,使教育更鮮活,更入腦入心,“接下來,社區黨委將在‘鯉城木蘭社區’微信公眾號上推送微黨課的其他課程,方便黨員隨時隨地學習。”
走進木蘭社區黨委會議室,記者看到,關於主題黨日活動的記錄本在檔案櫃裡被擺放得整整齊齊,上面完整地記載了從1992年1月15日至今開展的每一次主題黨日活動情況。翻開記錄本,泛黃的紙上記載著活動時間、出席人員、議題、每名黨員發言等詳細內容,字跡工工整整。
中央政策如何落地?民生疙瘩怎麼解開?黨員作用怎樣發揮?答案全在眼前一個個並不起眼的筆記本裡。一次次主題黨日活動,記錄著時代的聲音和群眾的需求,也展現著悠長歲月裡木蘭社區黨員的初心堅守。
社會發展,時代前行。木蘭社區緊跟發展步伐,通過成立線上e黨小組、共享學習材料、線上線下交流等互聯互動方式,不斷擴大社區主題黨日活動覆蓋面﹔同時,社區建立區域化聯動機制,探索基層黨建工作新模式。
仙游縣社硎鄉田利村是個革命老區基點村,村民外出打工的多。由於交通閉塞,平時黨員回村參加組織生活不方便。“從城關坐車回村參加一次會議要花兩個小時,還要向廠裡請假,成本太高。”在城裡務工的黨員羅寶生給記者說起以往的情形仍記憶猶新。
何不讓木蘭社區黨員和田利村的流動黨員一起參加組織生活?2018年,木蘭社區黨委與田利村黨支部結對共建。隨后,兩地黨員一起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木蘭社區黨委組織黨員前往田利村紅色陣地接受老區精神教育,並修繕了“中共閩中特委羅木坑交通站”,挖掘紅色旅游項目……“眼下,組織就在身邊,自己也能就近過組織生活、履行黨員義務了。”羅寶生說。
“一邊接天線,一邊接地氣。”談及如何成功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社區黨委宣傳委員林麗說,“接天線是領會好上級精神,接地氣是找准結合點,把活動辦出特色,黨員都喜歡。”
激活細胞,黨員帶頭作表率
27年來,木蘭社區黨員定期參加黨組織活動成為行動自覺。這一做法錘煉了黨性,發揮出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也凝聚了人心、助推了社區快速發展。
“過去,黨員是干農活擔子挑得最重、鋤頭舉得最高的人。但時代發展了,這種作用怎樣繼續體現和發揮?”林昭杰一直在思考,“關鍵要發揮好主題黨日活動這個機制的作用。”這也是木蘭社區歷經多年探索后得出的真知。
為建幼兒園征地,讓木蘭社區的廣大居民見識了黨員的力量。多年來,木蘭社區沒有一所公辦幼兒園,適齡幼兒隻能在鄰近社區的幼兒園就讀,名額少、路途遠,每到開學季家長們就抱怨不停。2017年,仙游縣啟動教育補短板項目,木蘭社區幼兒園是備選項目之一。
“開放了‘二孩’政策,群眾普遍反映上學更難,社區迫切需要新建幼兒園,但征地是個‘攔路虎’。大家認為要不要建?”在一次主題黨日活動現場,林志峰拋出了問題,黨員討論熱烈。“應該努力爭取,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大家態度一致。
然而,具體到征地問題,社區黨委犯了難。全社區隻剩下旗杆厝小組一塊7畝多的土地可征,被稱為最后的“香餑餑”。之前,有企業出價每畝30萬元,居民都不願搬。政府征遷,各類補償算上后每畝不到8萬元,居民能同意嗎?
關鍵時刻,黨員帶頭。黨員林麗勸家人:“利益是眼前的,造福子孫是永遠的。”通過一遍遍地做思想工作,她家成了在征地協議書上簽字的第一戶。隨后,全隊有8名黨員率先簽字。
在黨員們帶動下,涉及被征地的60多戶群眾紛紛簽字,創造了3天內完成丈量、淨地、交地的征地速度,木蘭社區幼兒園終於從備選項目成為正式項目落地。2018年9月,社區幼兒實現了在家門口上學的願望。
在木蘭社區,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故事還有很多。關鍵時、困難處,社區黨員總是沖鋒在一線、守在最險處。項目攻堅上,黨員亮身份、樹標杆﹔抗災救災時,黨員沖在前面、奮不顧身。在去年抗擊台風“尼伯特”中,社區黨員干部帶隊24小時不間斷巡邏,他們涉水進入坍塌民房區和被洪水圍困的民房內部,轉移被困的老人和小孩……“有困難,找黨員”早已成為木蘭社區居民的共識。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02日 19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黨建組記者專欄 · 黨建周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