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盛若蔚 孟祥夫
2019年06月28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6年7月,蒼茫的雪域高原迎來又一批“雄鷹”——第八批援藏和第三批援青干部。
3年來,1813名來自全國各地區、各行業的優秀干部人才帶著黨中央的深切關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舍小家、顧大家,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為西藏和青海藏區發展穩定作出突出貢獻。
巍巍高原,見証艱苦奮斗擔當作為的日日夜夜﹔
清清湖水,訴說血肉相連親如一家的深情厚誼。
矢志奮斗的信念
——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為藏區各項事業發展解難題、干實事
“上級組織援青干部報名,條件我都符合,還有援疆經驗,你和女兒做好心理准備。”2016年春天,時任北京市西城區廣外醫院副院長的劉雲軍,輕聲告訴妻子常宇娟。
同樣是醫生的常宇娟知道,丈夫已經下了決心。沒有多余的囑咐,她把防治高原病的常用藥和兩件羽絨服一同打包塞進了行李箱。
劉雲軍要擔任的是青海玉樹州人民醫院院長。當他帶著行李、喘著粗氣來到辦公室,還來不及平復缺氧帶來的劇烈心跳,就被放在桌上的一厚摞辭職報告驚住了。
此時的玉樹州人民醫院,面臨這樣一種困境:由於條件艱苦、機制不完善,導致人才留不住、患者不滿意。本應是全州最好的醫院,最多時一個月轉出病人2000人次,甚至出現剖宮產轉去同級醫院、闌尾炎手術轉到下級縣醫院的怪現象。
“別走,給我點時間!”劉雲軍挨個給想辭職的員工做工作。
2016年9月1日,上任僅27天的劉雲軍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全面推行人事薪酬制度和績效考核機制。
然而,部分職工對援青干部有顧慮,認為只是來鍍鍍金就走了,他提出的改革方案得不到響應。
“別折騰了,在這待3年回去提干就行了。”有人勸他。
“組織派我來是對我信任,遇到困難就退縮,還要我來做什麼!”劉雲軍的回答斬釘截鐵。
將院領導班子績效工資降低50%,獎金向臨床一線和重點科室傾斜,拿出230萬元作為獎金,引來外地專家現場教學,把有潛力的醫生送出去跟班學習……
先“醫”醫院,再“醫”病人。在劉雲軍銳意改革下,2018年職工績效大幅增長,醫院美譽度大幅提升,曾經流失的患者又回來了……
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雙湖縣,空氣含氧量隻有內地平原的40%,自然災害頻發。
2016年,中國石油援藏干部梁楠郁進藏后擔任雙湖縣常務副縣長。用兩個月的時間,他走完了全縣所有鄉鎮村庄。
隆冬十月,雙湖縣其香錯湖區幾近結冰。為了調研這裡的鹵虫卵產業,梁楠郁在湖邊搭帳篷,一連住了十幾天。
產自鹽湖的鹵虫卵,是蝦蟹養殖的餌料,也是雙湖縣財政和貧困百姓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如何進一步提高鹵虫卵的價值,梁楠郁邊調研邊思考。
“湖邊氣溫零下20多攝氏度,帳篷裡什麼取暖設施都沒有。梁縣長嘴唇裂了,臉也掉了一層皮,大家都勸他回縣裡。但他說,隻要能把鹵虫卵產業做好,再苦都值得。”雙湖縣巴齡鄉黨委書記羅布佔堆言語中透著心疼。
經過深入考察,梁楠郁找到了制約當地鹵虫卵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提出把鹵虫卵從直接銷售原材料向深加工和保健食品方向實現產業升級。如今,在梁楠郁的協調推進下,用鹵虫卵制作的保健食品——高原海靈蝦已具備產業化生產條件。
放眼藏北高原,一座由中石油捐建的鹵虫卵深加工工廠正在加速建設中,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帶來更大的希望與夢想。
大愛無私的奉獻
——扎根基層、不計得失,將全部的激情與熱忱奉獻給雪域高原
經常有人問山東聊城援青干部、青海省剛察縣教育局副局長陳海蓉,“一名女同志拋家舍業,不遠千裡來到高原藏區援青是為什麼?”
她總是笑著說,“援青是我的家國夢。”
俯下瘦弱的身軀,陳海蓉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剛察縣的教育發展中。
“藏區最好的房子是學校,物質條件大為改善,教師待遇大幅提高,為什麼教育質量還是上不去?”初到剛察,陳海蓉苦苦尋找問題的答案。
白天馬不停蹄調研,晚上組織學校負責人開會,深夜繼續加班梳理調研成果……陳海蓉頂著高原缺氧的諸多不適,但從不輕言放棄。
看著她日漸消瘦,大家勸她多休息,適應一下氣候。她卻說,“我是一名援青干部,更是一名黨員。選擇了援青這條道路,就選擇了任勞任怨和無怨無悔。”
剛察縣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楊卓瑪,常常在深夜一兩點還看到對面陳海蓉的屋子亮著燈。“剛開始還以為她剛從山東過來,因為缺氧睡不著覺。后來才知道,她還在加班,為了援青事業經常工作到深夜……”
邊遠牧區有的群眾對教育重視程度不高,孩子缺乏科學引導、正面鼓勵的家庭環境,老師們習慣了“填鴨式”的課堂灌輸……
陳海蓉“對症下藥”,組織援青教師團隊建立了志願服務站,針對家庭教育、困難幫扶、心理疏導等方面進行志願服務﹔利用信息化手段讓遠程同步課堂在剛察縣全覆蓋,學生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和山東同樣優質的教育資源……
一次,山東聊城的“娘家人”來剛察縣開展教育幫扶。返程時,領隊忍不住對陳海蓉說,“要知道這麼苦,就不讓你來了!”
陳海蓉卻說,“這裡雖偏遠,但很美。尤其這裡的人淳朴善良,給了我很多關心和支持。援青三年,需要做的事太多了。幾年下來,這裡就是我的家。”
每一名援藏、援青干部,都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
援青3年,劉雲軍瘦了20斤,皮帶裁了3次。一邊是呈幾何倍數增長的業務量和成績,另一邊卻是日益增多的白發和因超負荷工作而日益虛弱的身體。
2017年夏天,妻子常宇娟到青海探親。明知初上高原不能劇烈運動,但跟在急性子的丈夫后面,她還是不自覺地加快了腳步。已經走出10米外的劉雲軍見說話沒人應,一回頭才發現,妻子已暈倒在地。
回京后,常宇娟不再埋怨丈夫的工作。她總說,“不能再給他壓力了。這麼艱苦的環境,再因家裡的事兒讓他不痛快,那就太對不起他了。”
眼看劉雲軍的援青工作即將結束,副院長尼瑪旦周心裡百感交集。“怕他走,因為醫院需要這樣一個干起活來像野牦牛一樣往前沖的帶頭人﹔又怕他不走,生怕這麼好的人萬一累倒了……”
枝葉關情的本色
——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始終把藏區人民福祉放在心頭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
湖北宜昌援藏干部向軍,2016年7月進藏擔任山南市加查縣委常務副書記。
初到加查,強烈的高原反應讓向軍整夜睡不著覺,一個月內瘦了10多斤。有人給他出主意,可以多回內地招招商。
“組織派我進藏,我就一定要扎根在這裡干出樣子!”稍稍適應,向軍就走村入戶了解實情。
一次下鄉過程中,向軍發現,因為當地醫療條件差,白瑪措姆在二十幾年前生孩子時落下了尿失禁的病根。再冷的冬天,也隻能在下身裹個牛皮氈勉強遮擋,有時到外走一趟,腳踝上都能結上冰碴子。
了解情況后,向軍馬上協調宜昌當地醫院遠程檢查診斷,看是否能夠手術治療。術后的白瑪措姆很快恢復,她含著熱淚說:“向軍書記就是黨派過來的恩人啊!”
在向軍主導下,宜昌援藏工作隊還在加查縣人民醫院建起遠程診療中心,與包括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在內的500多家醫院對接,在大屏幕上“零距離”互動,讓和白瑪措姆一樣的眾多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內地優質醫療服務。
“要給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在向軍推動下,援藏醫生還與當地醫生結對,通過開展業務講座、推廣新業務新技術等方式,培養出10名本地醫療人才。
本地醫生益西群旦得到內地醫生指導后,成功開展了下肢靜脈曲張新法治療手術、下肢高位截癱手術等。
“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高難度手術啊!”益西群旦激動地說。
1800多名援藏、援青干部,在這片土地上披荊斬棘,同藏區人民一起揮洒汗水,把一個個“不可能”變為“現實”——
劉雲軍帶領青海玉樹州人民醫院先后組建了新生兒救治、感染性疾病、眼科、消化窺鏡等14個新科室,開展100多項新技術、新業務,專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閑置的大型醫療設備得到充分利用,創造高海拔地區早產三胞胎存活的奇跡﹔
陳海蓉在青海剛察縣建立並逐步完善了教育援建的長效機制,率先引入第三方教育評價及能力提升培訓,率先推進了“互聯網+教育”的援建模式,實現了聊城、剛察兩地學生同上一堂課的目標,實現了聊城與剛察縣的中學、幼兒園“一對一”結對幫扶全覆蓋﹔
梁楠郁協調中國石油在西藏雙湖縣成立總額為425萬元的“雙湖中國石油教育基金”,主導制定教育激勵政策,23名雙湖孩子到拉薩上學,兩名高中生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上學﹔
西藏加查縣有豐富的核桃、山楂等生態農產品資源,但長期以來銷路短缺。向軍組織實施青年農牧民電商領軍人才培育工程,建成縣電商服務中心、鄉村示范店、企業電商平台、市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孵化培育電商80多家,當地群眾通過電商將特產賣到了全國各地。2018年,當地農產品在網上銷售突破500萬元,直接帶動群眾增收200萬元﹔
……
一代代援藏、援青干部以自己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不負黨的重托,不負人民期待,譜寫了一首首感天動地的壯歌。
當下,新一批援藏、援青干部即將踏上為期三年的征程,在往批援藏、援青干部精神鼓舞下,他們必將與藏區廣大干部群眾共同匯聚起更加磅礡的力量,向著雪域高原的美好明天不懈奮斗!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28日 10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黨建組記者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