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

德耀中華 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上)

2019年06月25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公示啟事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培養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以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進展新成就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根據中央文明委工作安排,今年,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評選表彰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

  本屆評選表彰面向城鄉基層、各行各業,按照群眾推薦、遴選審核、公示宣傳、投票評選等程序步驟,選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五類全國道德模范,推出一批作出貢獻大、群眾口碑好、事跡突出感人、體現崇高精神、典型示范性強的道德標杆,廣泛開展道德模范宣傳學習活動,把道德模范的榜樣力量轉化為億萬群眾的生動實踐,推動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

  3月,主辦單位成立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正式啟動評選活動。5月20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嚴格按照評選表彰辦法,完成相關工作程序,向全國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推薦上報了候選人。全國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進行了認真審核,確認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303名,其中,助人為樂類60名,見義勇為類60名,誠實守信類56名,敬業奉獻類65名,孝老愛親類62名。

  自今日起,303名候選人在中央主要媒體和重點網站進行集中公示宣傳。6月25日、26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刊發“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專版,刊登候選人的照片、基本情況和事跡簡介。6月25日至7月24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音樂之聲、中國鄉村之聲等頻率展播候選人廣播節目﹔中央電視台在新聞頻道展播候選人電視專題片﹔中國文明網、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絡電視台、央廣網、中國軍網、光明網、中國經濟網、中工網、中國青年網、中國婦女網同步展示候選人事跡。

  公示期間,歡迎社會各界了解學習候選人事跡,並進行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評議和監督。如對候選人有異議,請向全國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辦公室反映。

  電子郵箱:qgddmfpx2019@163.com,電話:010—83083179。

  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 

  2019年6月25日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按姓氏筆畫為序) 

  101 丁慧

  丁慧,女,漢族,1998年3月生,共青團員,錦州醫科大學醫療學院學生。

  年過八旬的旅客突發心臟疾病暈倒在站台,正在等車的丁慧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救死扶傷,使老人轉危為安﹔多年來關心弱勢群體,照顧重病孩子,帶動同學奉獻愛心,被譽為遼寧“最美大學生”。

  2018年7月19日,一位81歲的男性旅客在錦州南站下車后,突發心臟疾病暈倒在站台,沒有呼吸,小便失禁。正在等車的丁慧聽到求助廣播后立即折返,奔跑至事發地點,對老人連續實施心肺復蘇。老人逐漸恢復心跳和呼吸后,丁慧仍不放心,寸步不離守在老人身邊,直至120急救人員趕到才默默離開。雖然耽誤了回家的火車,但她沒有一句怨言。當旅客家屬拿出2000多元現金感謝她時,丁慧婉言謝絕,她說:“我是學醫的,救死扶傷是天職,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而已。”

  助人為樂、向善而為其實早已成為丁慧的生活習慣。她看望罹患重病的孩子,與其“結對”,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鼓勵。節假日,她走訪留守兒童之家,陪他們歡度佳節。她經常走進當地小學,與孩子們一起開展“七彩課堂”活動。她自發到社區開展“急救知識進社區,心肺復蘇人人會”活動,向社會普及急救知識。在她影響帶動下,她所在的學院成立丁慧愛心團隊,越來越多的師生自願參與到愛心扶貧活動中。

  2018年7月,某公益平台為丁慧頒發1萬元正能量獎金,她將獎金捐給沈陽“暖心冰櫃”活動,為酷暑裡的戶外勞動者送去清涼。2018年11月,丁慧榮獲學校院長獎學金1萬元,她再次將獎金全部捐出,學院由此成立“丁慧愛心基金”,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送去溫暖和力量。

  丁慧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新時代向上向善遼寧好青年等稱號。

  102 馬旭

  馬旭,女,漢族,1935年3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軍區武漢第七離職干部休養所離休干部。

  馬旭是我國空降兵部隊第一代女空降兵,服役時浴血沙場、精忠報國﹔年屆50歲時,潛心科研,研制出“充氣護踝”等發明專利,享有“軍中居裡夫人”美譽﹔60歲離休后,懸壺濟世,為貧苦百姓義診﹔人到暮年時,更是將畢生積蓄1000萬元無償捐獻給家鄉的教育事業,被譽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2018年9月13日,馬旭和老伴在家鄉黑龍江省木蘭縣教育部門相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銀行轉賬第一筆300萬元捐贈款。由於老人年事已高,轉賬金額太大,銀行工作人員擔心老人受騙報了警。正是因為這個美麗的誤會,大家才得知馬旭為家鄉捐贈巨款的感人故事。

  馬旭和老伴離休后,長期住在部隊旁一個不起眼的小院,並開辟菜地種植蔬菜。兩間低矮的磚房裡,用的是幾十年前的老家具,擺滿了書報和幾十年來的學習資料。他們從不買衣服,幾乎不去商場,平時從節省一滴水、一粒米做起,有錢舍不得用,有條件不知道享受,甚至被笑話成“最摳門的人”。然而,他們堅持用幾十年時間,從牙縫裡節約下一分一角,加上兩人的科研成果獎勵,最終湊成1000萬元巨款,全部用於家鄉的教育事業。2019年4月,馬旭夫婦將第二筆700萬元捐款匯往家鄉,完成了捐款心願。

  馬旭14歲參軍,先后被授予解放獎章、勝利功勛榮譽章。1956年,她到原武漢軍區總醫院工作,20歲剛出頭就是科室的技術骨干。1961年,組建空降兵部隊時,馬旭參加跳傘衛勤保障工作,憑著過硬的跳傘技術,成為第一代跳傘女兵,被稱為“軍中花木蘭”。年屆50歲時,馬旭投身科研。為解決傘兵著陸時易損傷這一世界性難題,馬旭和老伴查閱大量資料,結合跳傘實踐,研制出“充氣護踝”和“單兵高原供氧背心”,均獲得國家專利。馬旭夫婦離休后,又一起運用從事軍醫工作積累的醫學知識,發揮余熱,為貧苦百姓義診,家門口經常出現天不亮就排起長隊的景象。

  馬旭當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獲湖北省“荊楚楷模”等稱號。

  103 王紅心

  王紅心,女,漢族,1968年5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滄州市公安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局政委。

  29年來,王紅心堅持扶危濟困、關愛他人,真情幫教失足少年200多名,發起成立“紅心志願服務隊”,組織公益活動300多次,捐助善款100余萬元,用一顆“紅心”為困境中的人們送去溫暖和希望。

  她傾心傾力幫教失足少年,給他們帶去關愛和勇氣。1990年5月,王紅心還是一名警校實習生時,就幫教、救助了一名留宿派出所、無家可歸的失足少年,從此便開始了志願服務之路。參加工作后,她一直關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孩子,先后幫教200多名失足少年,給予他們關愛和鼓勵,幫助他們找工作。她給失足少年買衣服、買書籍,曾帶著蛋糕驅車300多裡給失足少年過生日。通過她耐心、真心、細心的幫教,很多失足少年都重拾生活信心、找回人生方向。其中一名少年重犯提前220天解教,如今已經成為上海一家酒店的部門主管。她被多所學校聘為校外輔導員,2003年以來開展300余次愛國、法制、安全、勵志等校園主題宣講,受到廣大師生一致好評。

  她發起成立志願服務隊,凝聚更多愛心幫助困難群體。為了能幫助更多人,2010年9月19日,王紅心發起成立“紅心志願服務隊”。近9年來,她帶領志願者以“奉獻愛心,播種希望”為主題,先后組織助學、普法等活動300余次,行程8萬多公裡,捐助款達100余萬元,救助貧困學生500多人,幫助貧困母親200多人。王紅心每月兩次帶領志願者走訪慰問貧困學生家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困難,為困難群眾解決戶口難題100多件,化解糾紛50多起。她積極探索、科學謀劃,先后啟動“守護童年”紅心警務站、“紅心婚姻家庭公益維權家園”等7個專業化志願服務平台,使志願服務向制度化、專業化、項目化發展,用愛心贏得社會各界廣泛贊譽。

  現在,志願服務隊的成員由幾十人發展到3000多人,更多接受過志願者幫助的人在走出困境后加入服務隊,把溫暖傳播得更遠更廣,讓這份愛永不停息地傳遞下去。

  王紅心榮獲全國最美志願者、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等稱號,榮立二等功4次,榮登“中國好人榜”。

  104 王貴武

  王貴武,男,漢族,1959年3月生,民建會員,天津銀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烈士為國盡忠,我替烈士盡孝”——在過去的21年中,王貴武尊認16位烈士的父母為自己的父母,幫助烈士們贍養父母、盡孝養老,演繹了一段超越血緣的感人故事。

  1978年,王貴武入伍到駐蘭州空軍部隊,1980年底復員回到家鄉。他發揚軍人優良作風,艱苦創業,於1997年成立了天津銀座集團有限公司。1998年的一個夜晚,正在陪母親看電視的王貴武,看到空軍一個連隊有10名官兵被洪水卷走、壯烈犧牲的場面,非常難過。“他們是我的戰友,他們犧牲了,我來替他們盡孝。”他把自己的決定告訴了母親。“兒子,我們全家都支持你!”有了母親和家人的支持,王貴武開始了自己的“認親路”。

  在作出決定的第二天,王貴武就來到英雄的部隊,了解烈士情況。隨后半個月,他跑了四省,把10位烈士的父母一一認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每位烈士的父母買了一份終身養老保險。從此以后,王貴武每年都到這些“父母”家探親過年,一走就是半個月,回到自己家時往往已到元宵節,但家人從沒有半句怨言。2008年,他又尊認在汶川地震中犧牲的6位烈士的父母,成為他們的“親兒子”。他先后兩次把烈士的父母接到天津,為他們量身定做新衣服,安排全面體檢,還帶他們去北京旅游。這些年,有烈士的父母去世,王貴武買墓地、辦喪事,像親兒子一樣為老人披麻戴孝、守靈送終。

  去年是王貴武認烈士父母20周年,他把銀座集團一處辦公場所改造成“英雄母親之家”,接父母們來養老。一位烈士的母親激動地說:“我們已經70多歲了,能住上這樣的房子,真是太幸福了!”他改裝供暖,安裝電梯,還專門找了南北方各一名廚師,想方設法讓父母們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得更加舒心。

  王貴武還積極關心支持部隊建設,先后出資50萬元建立部隊訓練獎勵基金﹔為部隊送去電腦、電視和空調等﹔出資300萬元改建興武國防教育基地﹔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擁軍,在實業報國、實業擁軍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王貴武榮獲“最美退役軍人”等稱號。

  105 王振美

  王振美,男,漢族,1925年11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六市鄉太沙村村民。

  54年來,王振美崇德行善,愛心助學,扶貧濟困,反哺鄉梓。耄耋之年毅然捐出50萬元成立“振美教育基金”,助力家鄉脫貧攻堅和教育事業。

  1965年,王振美患上了一種急性傳染病,危及生命,急需救治。高昂的醫療費讓這個貧寒的家庭“束手無策”,就在王振美幾近絕望之時,是鄉親們將他抬進醫院,東拼西湊了1000多元給他買藥治病。當地黨委和政府也給予了關心和幫助。撿回了一條命的王振美,心存感激,決心要盡其所能回報社會。

  幾十年來,扶貧濟困、捐資助學、新農村建設,到處都有王振美慷慨捐助的身影。1968年,王振美克服重重困難,發動村民歷時一個多月修建了石拱橋,方便了村民的生活。2014年,六市鄉政府成立“獎扶助學教育基金會”,他帶頭捐資1萬元。同年,六市鄉政府開展“結對幫扶”活動,他第一個響應號召,捐款3000元。太沙村辦幼兒園,王振美捐資5000多元,並為孩子們捐贈書包和文具。有患重疾需手術的村民因家庭困難承擔不起醫療費,他慷慨解囊給予幫助。

  2017年,92歲高齡的王振美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拿出自己全部積蓄50萬元,成立“振美教育基金”,每年對六市鄉學業優秀的學生、業績突出的教師進行獎勵。截至目前,“振美教育基金”已獎勵資助優秀師生和貧困家庭學生213人次,其中獎勵優秀教師47人次,獎勵資助優秀學生166人次,累計發放獎勵資助金76640元。如今,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也在給基金會捐款。

  王振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等,榮登“中國好人榜”,當選“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

  106 尤良英

  尤良英,女,漢族,1970年4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十三團十一連兩委委員。

  尤良英借錢幫助維吾爾族兄弟走上勤勞致富道路,並發揮個人技術優勢,廣泛開展百姓宣講,成立合作社幫助鄉親們共同致富,用實際行動“幫助一個人、帶動一批人、致富一群人”,譜寫了一曲助人為樂、民族團結之歌。

  她傾心幫助維吾爾族兄弟。2005年,尤良英與受雇採棉的皮山縣農民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相識。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家庭生活非常困難,妻子生病欠下3萬多元債務,還要養育自己的3個孩子和姐姐去世后留下的4個孩子,照顧年邁的老母親。尤良英得知他的窘境,暗下決心要幫助他脫貧致富。尤良英陸續借給他20余萬元作為生產資金,前后17次到他家指導修剪、疏密、擴冠、環割等種植技巧,引導他和村民走上致富道路。到2014年,麥麥提圖如普·穆薩克全家收入近15萬元,蓋了3間新房,還添置了冰箱等家用電器。

  她全心助力脫貧攻堅。為幫助更多群眾脫貧致富,增強維穩戍邊能力,2016年,尤良英牽頭成立阿拉爾邊疆紅果品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了“尤良英”品牌,致力生產綠色有機紅棗,帶領種植戶做強優勢產業。她邀請農場職工加入合作社,團結大家一起致富,每天忙著組織職工進行技能培訓,走家入戶為職工答疑解惑。2018年,合作社紅棗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合作社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

  她一心維護民族團結。尤良英十幾年如一日幫扶維吾爾族兄弟和村裡的鄉親們脫貧致富的事跡傳開后,她在群眾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尤良英發揮自己的優勢,特別是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后,每年兩會一結束,她都要赴各地宣講兩會精神,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宣傳民族團結。她的宣講語言朴實、生動感人,接地氣、受歡迎。多年來,她以自己的行動譜寫了民族團結互助的新篇章。

  尤良英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07 尹建敏

  尹建敏,女,滿族,1960年8月生,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鑫源天然氣有限公司董事長。

  尹建敏秉承給予別人幫助是最大人生價值的理念,18年來,堅持每月慰問紅古區19戶五保戶、困難戶和殘疾人家庭,定期去紅古區養老院看望老人,累計為社會公益捐助資金達1800多萬元,並帶領企業積極助力脫貧攻堅,以大愛善行譜寫奉獻之歌。

  2001年,尹建敏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號召來到西部發展,成立蘭州市紅古區鑫源天然氣有限公司。項目在建期間,在村子裡,遇到病人、貧困者和上不起學的孩子,她都給予援助。在給用戶安裝天然氣的過程中,隻要遇到老弱病殘等低收入家庭,尹建敏都會免去安裝費用並贈送燃氣具。她還在公司成立鑫源志願者服務隊,開展各種志願服務活動。

  2014年,尹建敏開啟了產業扶貧攻堅計劃,將天然氣公司的全部利潤投入農業發展項目,她先后投資3500萬元,建成佔地200畝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引導村民吃上“技術飯”,走上脫貧路。她還在科技示范園區設立電教室,成立農民田間學校,長期開展肉羊養殖、果蔬及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助力農戶成為技術能手。為構建農業產業扶貧大版圖,她投資1.8億元,建成佔地1700畝的金砂台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其中,囊括了佔地440畝、存欄量可達5萬余隻的金砂台良種肉羊繁育基地,以及佔地1260畝的有機果園。

  2018年初,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尹建敏又將扶貧新戰場放到了深度貧困地區臨夏州東鄉縣。她成立了東鄉縣伊東羊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給當地3000余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發4隻種羊,帶動12個行政村、6個養殖專業合作社規模化養殖,養成后以高於市場價格收購。尹建敏在走訪中發現,當地婦女們主要是在家照顧老人、孩子,鮮有就業機會。她又成立東鄉縣伊淼食用菌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打造生產基地,發展村域經濟,村裡的婦女們每天去採摘木耳、澆水,獲得穩定收入來源。

  尹建敏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08 左偉

  左偉,男,漢族,1954年10月生,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永昌小學退休教師。

  左偉退休后扎根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小學,義務為少數民族孩子開展音樂培訓,將一所山區小學合唱團帶向了全國,並帶動妻子及一大批文藝工作者義務到山區小學開展音樂培訓,讓他們享受到優質音樂教育。

  走進大山,為了孩子們的夢想。左偉從事少兒音樂教育近40年,為全國重點藝術院校和省內藝術院校培養和輸送了許多人才。2014年退休后,他受邀第一次來到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崇德小學。學校沒有音樂老師和音樂教室,但孩子們唱起民族歌謠時,眼睛裡那充滿自信與歡樂的神情深深打動了他。他毅然決定扎根這裡,幫助孩子們實現音樂夢想。在他的建議和學校領導的支持下,學校建起了音樂教室,並成立了彝苗童聲雙語合唱團。從此,他每周定時來到學校,全身心投入到合唱團的教學中,一個音符一個樂句地教,風雨無阻,不厭其煩,就這樣已經堅持了5年。

  克服困難,隻為圓孩子心中的音樂夢。崇德小學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路況不好。幾年來,左偉一路奔忙,把自己的新車開成舊車。他拒絕本應付給他的課時費,還自己承擔過路費、油費等各種費用20多萬元。在教授音樂知識的過程中,不時會有學生因家事提出要退出合唱團,左偉就挨家挨戶上門做家長的工作。他的執著和誠意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和家長們,合唱團的孩子們沒有人中途退出。在合唱團發展過程中,左偉一邊教授孩子們音樂知識,一邊照顧孩子們的生活,多次組織城裡的師生捐贈學習用品和衣物。他的妻子也放棄自己的工作,承擔起合唱團的后勤工作。

  辛勤付出,最終結出了碩果。現在,崇德小學彝苗童聲雙語合唱團成了昆明市乃至雲南省遠近聞名的音樂團體。合唱團的孩子們多次走出大山參加演出和比賽,並榮獲多項大獎。在不斷歷練中,孩子們的綜合素質也有了明顯提高,在全國舞台上展現了自信陽光的精神風貌。

  在他的影響下,當地更加重視文藝素質教育,多所中小學成立了合唱團,教育扶貧的隊伍也不斷壯大,帶動了一批聲樂界專家前來義務指導教學。

  左偉榮獲全國最美志願者,雲南省道德模范、“德藝雙馨”藝術教師等稱號。

  109 石雙硯

  石雙硯,男,漢族,1924年10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村民。

  石雙硯堅守荒山植樹造林,36年馳而不息、辛苦勞作,矢志不渝、精心守護,昔日荒山變成青山翠嶺,他用實際行動踐行“兩山”理念,建設美麗鄉村。

  聽黨話、跟黨走、報黨恩是石雙硯鐫刻於心的信念。他從記事起就四處流浪討飯,是共產黨來了,給他家分了地,從此吃飽了飯。“共產黨救了我的命,讓我一家過上了好日子,我該為黨做些啥?”種了一輩子地的他想了很久。60歲那年,他站在家門口眺望對面荒蕪的蒼龍嶺時,下定決心:“我要‘綠化荒山’,作為對黨的報答。”

  1984年,已六旬的石雙硯毅然扛起镢頭上了山。蒼龍嶺是座石頭山,想種樹得先刨出土下的石板。他每天天一亮就扎進山裡,從山底起步,刨出石板再種樹,直到天黑才回家。這樣一干就是兩年,種下了200畝的刺槐。由於山上土地貧瘠,刺槐不能存活。他從頭再來,改種柏樹。

  石雙硯生活並不寬裕,換樹苗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為節省開支,他隻得白天上山開荒,晚上自學育苗技術。半年后,他培育出了柏樹幼苗。育苗成功后,怎麼澆水栽種又是一個難題:種樹得到山下的溝裡挑水,挑一擔水需要近半個小時,可澆不了幾棵樹。石雙硯就提前刨好樹坑,等到下雨后再種樹苗,這樣一天能種200棵。遇到種樹的好時節,他就一個人搬到山裡住。他將郁郁蔥蔥的柏樹種到了半山腰。再往上山勢變陡,站都站不穩,他便把雙腳插進土裡,繼續挖坑種樹。

  石雙硯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辛勤勞作著,執著的精神打動了村裡人。1987年春,村裡成立老年林業隊,石雙硯任隊長,帶領10位60歲左右的村民一起種樹。其間也遇到各種困難,但大家齊心協力,不懈耕耘,換來了蒼龍嶺的百年新綠。為激勵后人,郭峪村於1991年8月將蒼龍嶺改名為老年山。

  在石雙硯的精神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植樹造林。如今的郭峪村,山上綠樹成蔭,山下果菜飄香。村民們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興辦“農家樂”發展鄉村旅游,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石雙硯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山西道德模范等稱號。

  110 石志光

  石志光,男,回族,1948年7月生,中共黨員,中國石化西安石化分公司退休工人。

  石志光始終堅守共產黨員的忠誠和執著,四十二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免費放映紅色電影,自覺傳播宣傳黨的主張,沒向國家要過一分錢的工資、經費和補貼,被群眾稱為“人民放映員”。

  1977年,石志光將積攢了多年、原計劃用於辦婚禮的800元積蓄拿出來,購買了一部二手膠片機,從此開始了他的義務放映生涯。他自己掏錢租賃影片,購買電影放映機、數字電影機等設備,先后更換了9套放映機,行程10萬多公裡。他在義務放映生涯中,從未收過群眾一分錢、吃過群眾一頓飯、收過任何禮品和紅包。

  石志光沒有經商也沒有存款,購買更新放映設備,租電影拷貝的花費均來自他微薄的工資和兼職打工的收入。一些老電影的拷貝大部分都在300元左右,最便宜的一部也要100多元。為了堅持將義務放映進行下去,除了省吃儉用外,石志光還干過搬運工、洗碗工,賣過報紙、蹬過三輪。他盡可能地利用一切業余時間出去賺錢,來實踐這個炙熱的夢想。40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布陝西省107個市、區、縣,駐陝20多家部隊和軍隊院校以及大專院校、中小學校、工礦、社區和鄉鎮,為廣大官兵和各族群眾免費放映紅色電影4000余場,觀眾超過百萬人次。

  如今,已逾古稀的老人,仍然以雷鋒為榜樣,在義務放映電影的同時,積極投身公益事業。他多次到部隊和醫院看望慰問官兵,為部隊捐款、購買書籍、訂閱報刊、購買慰問品等。自1995年至今,他沒有在家過過一次完整的春節,經常是和戰士們一起過年,直到新年的鐘聲敲過之后才回家。42年來,他無償做宣講報告1000多場次,還資助病危青年和孤兒姐妹,為丟失錢包的旅客買回家車票,資助家境貧困患者,把自己的情和愛全部傾注在擁軍愛軍、關心青少年成長和學雷鋒志願服務行動中。

  石志光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愛國擁軍模范、陝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

  111 石建華

  石建華,男,漢族,1947年12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原平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14年來,石建華致力於公益助學事業,帶領助學志願者成立助學站,創辦助學網,探索創新精准高效助學模式,帶動更多愛心人士參與助學活動,讓更多學生享受助學成果,成為“助學大船”的領航者。

  借鑒電商模式,創辦助學網站。石建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貧困家庭子女上學的困難感同身受。2004年任原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時,他就在自己創辦的原平農業信息網上開設“愛心熱線”欄目,幫助了14個貧困學生。2005年,他克服無資金、無設備、無辦公場所、無技術人員的“四無”困難,動用家中3萬元積蓄,申辦原平市愛心助學站,並開通愛心助學網。2006年6月退居二線后,他更是全身心扑在愛心助學事業上,並將原平愛心助學網擴展為中國助學網。2011年,他又拿出5萬元,設立愛心助學專項保証金,不久又拿出准備給兒子買房的10萬元,啟動“助學基金”項目,使網站的社會公信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助學網站工作得以擴展。

  著眼精准高效,不斷創新助學模式。石建華在長期的助學實踐中,積極探索適合的助學理念和助學模式。他一方面深入貧困村庄接地氣,一戶戶了解貧困家庭學生上學困難情況,摸清助學對象底子﹔另一方面跟網上愛心人士進行交流,穿針引線,提供服務。他經過探索、總結、思考,實行傳統型、探索型、持久型三種並存互補、統籌兼顧的助學模式,同時制定一系列嚴格、高效、公開透明的管理和審計公示制度。2015年,他還探索推創“助學靜悄悄,學子暖融融”“潤物細無聲”的助學新模式,組織開展受助生簽訂愛心傳遞承諾書的活動。

  為讓更多學子受益,石建華把助學事業做到了省內外、國內外。截至目前,累計籌集愛心助學資金1820萬余元,接收學習生活用品7.8萬余件,助建10個愛心圖書室,受益人達4.8萬余人次﹔資助大學生710余人,受助學生先后就讀國內外326所大學。愛心助學站2015年被評估為5A級社會組織,2016年在全國民間公益透明指數58項指標考核中名列榜首。

  石建華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山西道德模范等稱號。

  112 葉連平

  葉連平,男,漢族,1928年9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卜陳學校退休教師。

  葉連平退休不退志,投身貧瘠鄉村教育事業,自掏腰包創辦“留守兒童之家”,20年來免費給千余名留守兒童做英語輔導,花光30余萬元積蓄。年逾九旬的他被譽為余熱生輝的“鄉村燭光”。

  他心系三尺講台。葉連平自1978年起,在和縣卜陳學校等校教學12年。1990年他從學校退休后“一刻也沒有閑著”,仍堅持為學生義務補課。看到村裡的孩子因學不好英語而厭學、許多留守兒童作業無人輔導時,2000年,他下決心在家裡辦起了“留守兒童之家”,平日裡輔導孩子作業,周末集中給孩子上英語課。這些年裡,他從未落下一堂課,從未收過一分錢,年逾九旬,至今仍耕耘在三尺講台。在村民們眼中,葉連平就是村裡不滅的“蠟燭”,也是照亮孩子們走出村裡的希望之光。

  他重教書,更重育人。2012年,葉連平拿出2.1萬元積蓄,連同當地政府和社會捐贈,成立葉連平獎學基金,獎勵優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基金成立7年來,在社會各方支持下,陸續又投入5萬元。至今共發放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32個留守兒童。他自費組織夏令營,每年帶著孩子們外出參觀學習,安徽省科技館、安徽博物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以此培育孩子們的科學文化素養、涵育家國情懷。

  他生活極盡簡朴,節衣縮食,卻為留守孩子教育傾其所有。葉連平至今仍住著30多年前的老平房,沒有一件值錢東西。為了省錢他不惜騎行7公裡到鎮上買菜,至今還穿著60年前的補丁棉衣。但他對輔導的孩子,不僅不收錢,稿紙、學習資料也是老人自己買的。有人私下裡給他算了一筆賬:多年來,他義務辦學花在孩子們身上的錢,少說也有30萬元。

  他心裡裝的全是孩子。一次半夜在家昏迷倒地,經診斷是腦出血加腦膜炎,手術后醫生要求住院三個月,可他竟然在三天后偷偷離開,頭上扎著繃帶回到孩子們身邊。幾十年來,他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模范踐行著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崇高的價值追求,用數十年堅守詮釋著“行為世范”的內涵。

  葉連平榮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國中小學德育先進工作者、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13 包斌

  陸一軍

  包斌,男,漢族,1926年11月生,中共黨員,鹽城師范學院離休教師﹔陸一軍,女,漢族,1931年6月生,原鹽城紡織廠職工子弟學校離休教師。二人系夫妻。

  一對從戎從教的革命伉儷,經歷和見証新中國波瀾壯闊70年。20年軍旅生涯,堅定人生方向與信仰﹔20年教書育人,竭盡所能接濟貧困學生﹔30年離休生活,省吃儉用愛心助學。耄耋之年,他們捐出畢生積蓄100萬元,隻為那份“常願寒門多學士”的家國情懷。

  1949年3月,正讀大學的包斌跟隨中共地下工作者來到鹽城參加革命工作,加入渡江戰役工作組,並被編入蘇南軍區文工團,結識了人生伴侶陸一軍。1969年他們轉業再次來到鹽城,都走上人民教師工作崗位。在物質貧乏年代,他們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格外關心,經常給予衣物、書籍等方面的資助。

  1987年,包斌、陸一軍夫婦離休后依然保持著簡朴的生活方式,陋室簡居,舊衣素食。他們對自己很“摳”,對困難家庭和學生卻很大方。每每看到或聽說有學生因家庭貧困上不起學,他們總是熱情地伸出援助之手,一開始是幾百元,后來是數千元,再后來是上萬元。他們資助了10多位瀕臨輟學的貧困學生,累計為“希望工程”捐款10多萬元﹔汶川地震、阜寧“6·23”特大龍卷風冰雹災害后,他們輾轉繳納特殊黨費。隨著年事漸高,他們擔心沒有精力去直接資助貧困生,決定將積蓄盡數捐出設立助學基金。2018年3月,他們終於攢齊了100萬元,於當年5月30日全部捐給了鹽城師范學院,用於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實現了多年的夙願。

  家國同心,德行大愛。包斌、陸一軍說:“黨和國家給予我們的,遠遠超過我們所貢獻的。這筆錢是國家給的,人民給的,應當回歸國家和人民,它或許能改變一些孩子的命運,為國家和民族培養人才。”

  包斌、陸一軍夫婦榮登“中國好人榜”。

  114 邢紀國

  邢紀國,男,漢族,1977年1月生,致公黨員,中國改革報寧夏記者站站長。

  邢紀國情系貧困地區,多年跟蹤幫扶孤兒,持續邀請醫療專家為貧困患者診治,常年資助貧困大學生,積極投身寧夏扶貧攻堅,善行義舉的腳步遍布寧夏山川。

  2009年,邢紀國到寧夏記者站駐站后,發現不少當地群眾頸椎、腰椎病及白內障疾病較為嚴重。2012年至2016年,他多次邀請北京解放軍總醫院、316醫院、306醫院專家到青銅峽市人民醫院為患者救治,診治病患1900余例。他倡導和發起“百名專家牽手西部寧夏獻愛”“益凡醫療公益萬裡行”等公益活動,資助弱勢群體和特困家庭。近年來,他還協調致公黨海澱區委、駐京部隊醫療聯合體,組織醫療專家等到寧夏生態移民村坐診義診,為1600余名困難群眾送去健康計劃。

  邢紀國積極投身扶貧助殘事業。他向貧困地區捐贈了200台電腦、26000冊圖書、500套服裝。長期跟蹤幫扶孤兒65名,帶動社會力量捐款捐物累計達1.3億元。2015年,邢紀國與身殘志堅的吳忠市道德模范姜中雲合作,成立寧夏首家殘疾人電子商務服務站,幫助殘疾人掌握手工藝制作、土特產加工、環衛工具制作等技能,借助該電商平台銷售產品,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2017年,他積極協調慈善機構為同心縣扶貧捐助560萬元,資助200名貧困大學生。

  邢紀國還致力於探索“公益+創業+扶貧”的精准扶貧路徑,幫助貧困地區增強“造血”功能。2015年,邢紀國依托中國改革報寧夏記者站,借助外部資源,在寧夏貧困地區建立青年“雙創雙扶”孵化基地。2018年,他又幫助引進建設“和沐生活·雙創扶貧”電商服務平台,目前,平台已收到上萬訂單。

  邢紀國榮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國致公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個人、寧夏回族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

  115 劉永生

  劉永生,男,漢族,1959年5月生,中共黨員,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秦東鎮荒移村鄉村醫生。

  劉永生始終把“關心他人、幫助病患”作為人生最大快樂,自創一套方便快捷、痛苦小、花錢少的農村常見病、多發病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先后接診病人近10萬人次,出診近萬余次,用43年的堅守詮釋了共產黨員樂於助人、無怨無悔的高尚品質,被稱為“群眾身邊的守護神”。

  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劉永生情系桑梓,不求回報,待患者似親人,以醫者仁心點燃生活希望。一位村民從2002年起四次大病住院,劉永生對其伸出援手,幫他聯系專家、墊付手術費。出院后,劉永生還為他悉心換藥、按摩治療,17年來不辭勞苦、無怨無悔。另一位村民在陡坡上挖中藥時,不慎摔斷左腿,劉永生把她背回村裡,送到醫院治療。先后8年時間,到其家中幫她體檢、診脈,進行康復治療。30年前,村裡的謝家三兄弟老大傷了手,老三傷了眼睛。劉永生不僅醫治了老大的手,還帶老三到西安、鄭州等城市的醫院治療眼睛,看病費用都是劉永生自己墊付。40多年來,劉永生走遍周邊80個村及鄰省的20多個鄉村,先后為病人墊付醫藥費25萬余元。

  劉永生心裡有一本厚厚的“健康賬冊”,誰是老年病慢性病患者,誰是重症絕症患者,都明明白白記在心上。除了日常的接診出診,劉永生還會專門抽時間上門探訪,和患者聊聊天,給他們寬寬心,守護著鄉鄰百姓。誰家有困難,他心裡再清楚不過了。一下大雨,他就跑到房子不好的百姓家裡,看看是不是漏雨。逢年過節,他買些米面油等日用品送到困難戶家裡。給留守老人看完病,他挽起袖子就和面做飯,做好端到老人手裡。

  點滴小事,匯聚人間大愛。在劉永生事跡感召下,潼關縣800多名醫務工作者成立“劉永生志願者服務隊”,長期活躍在全縣社區、鄉村開展義務診療志願服務,累計開展活動163次,服務群眾達7萬余人次。劉永生還說服兒子劉博學醫,並且畢業后留在村衛生室。劉博說:“起初我也不理解我爸。但慢慢看到他和病人之間的深厚感情,看到村民病好后的欣喜與感激,我才明白扎根農村、默默付出是多麼偉大,多麼有必要。”

  劉永生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陝西省勞動模范等稱號。

  116 劉啟芳

  劉啟芳,女,漢族,1979年7月生,吉林省長春精誠社工服務中心理事長。

  劉啟芳發起“吉心工程”公益項目,為吉林省貧困心臟病人架起慈善基金與政府醫保報銷相結合的橋梁,6年間,共募集善款3700萬元,成功為1萬余名貧困心臟病患者實施免費手術。她的人生與一個又一個心臟病患者的生命聯系在一起,用愛心講述生命故事。

  2013年,劉啟芳放下北京的優越生活來到吉林長春,發起公益項目“吉心工程”,採用“政府醫保報銷+慈善基金=全免費”創新型醫療救助模式,將救助范圍覆蓋到吉林省農村地區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醫療保險的特困群體。“吉心工程”成立之初,提出用5年時間免費救助1萬人,讓1萬個家庭不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目前,該工程已經成功為12190名貧困心臟病患者實施免費手術,讓12190個家庭重返健康幸福生活。

  “吉心工程”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為村民義診、篩查。2016年3月在去雙遼市義診時,當天來了近400名疑似心臟病患者。醫生為那些已確診但不需要手術的患者開具了藥方,囑咐他們去當地藥店和醫院買藥按時服用。村民們佩服得豎起大拇指。自工程啟動以來,劉啟芳和她的志願者團隊,先后組織700余次義診,深入到4000多個鄉村,培訓近5000余名村醫,為2萬余名村民免費做心臟病檢查,並長期在定點醫院舉辦“愛國愛心健康大講堂”,解讀政府政策和心臟健康知識等。

  劉啟芳始終把熱心公益事業作為奉獻之本,從項目立項、方案策劃、溝通協調,到定點醫院的選定、公益項目的宣傳、貧困鄉村的義診、救助善款的募捐等環節都親力親為。她所走出的每一步都體現出公益人的勤勞質朴,彰顯公益人的高尚品格,展現公益人的家國情懷。

  劉啟芳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17 江華

  江華,男,漢族,1981年10月生,福建省三明市盲人協會主席。

  江華身殘志堅、自立自強,創辦盲人推拿所,為患者解除病痛﹔開展盲人技能培訓,幫助盲人就業﹔組建盲協學雷鋒志願服務隊,投身公益、服務群眾,開啟了盲人參與社會生活的“光明之窗”。

  江華14歲時因罹患青光眼雙目失明,憑借堅強的意志苦練推拿技術,后被三明市殘聯聘請為殘疾人康復中心按摩推拿培訓老師。2004年,江華創辦了三明市梅列區“華一盲人推拿所”。15年來,為300多名盲人學員提供了實習機會,安置了100多名盲人就業,培訓了500多名盲人按摩師走上工作崗位。2012年,江華聯合全市盲人按摩師,成立了福建省首支盲人學雷鋒志願服務隊。他們秉承“一雙手推出健康,一顆心回報社會”的服務理念,以公益按摩、健康講座為主要服務內容,用一技之長服務社會。7年來,服務隊共組織公益按摩300多場,服務人數超過2萬人次。

  多年來,江華堅持幫扶困難盲人及盲人家庭,他提出“多外聯促宣傳,多交流募資金,多運作爭項目”的工作思路,為盲人積極奔走。5年間,他籌措了近50萬元的捐贈款物,幫扶了300多名生活困難的盲人。為解決盲人出行難問題,江華帶領服務隊開設盲人無障礙服務工作室,專門培訓、指導盲人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手段,為盲人溝通交流、拓展知識提供更廣闊的平台。2013年,他提出將盲人按摩店列入醫保定點單位。在他的努力推動下,三明市將盲人保健按摩機構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結算,這一政策的落實不僅造福了三明地區50多家盲人按摩機構和400多名從業人員,還對各地盲人保健按摩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起到了示范推動作用。

  江華榮獲全國自強模范等稱號。

  118 許顯軍

  許顯軍,男,藏族,1971年9月生,中共黨員,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新源鎮衛生院副主任醫師。

  許顯軍作為一名草原白衣天使,數十年如一日行醫施善,始終將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他向千裡之外素不相識的三歲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成功挽救了患兒的生命。

  許顯軍自1989年7月背起藥箱的那一刻起,一直堅守在基層第一線,在救死扶傷的同時,服務群眾、幫助群眾。很多牧戶居住分散,下鄉巡診成為他常做的事,一個醫務箱、一輛摩托車,頻繁穿梭於草原的每個角落。每當遇到一些身患重病、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時,他除了悉心治療以外,還會自己掏錢為他們買藥,並經常回訪、探望,在生活上幫助他們,如同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

  2013年7月,許顯軍自願報名,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2017年8月,當與一名遠在千裡之外的3歲白血病患兒HLA分型數據檢測相合后,他積極配合青海分庫工作人員進行了一系列捐前准備工作。10月31日,許顯軍在空軍總醫院連續注射了4天的動員劑,將造血干細胞從骨髓血中動員到外周血內,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循環採集了近5個小時。11月6日上午,他如願捐獻出129毫升造血干細胞懸液,成功挽救了這位白血病患兒的生命,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接力和愛的傳遞。他成為青海省第三十二例捐獻造血干細胞志願者。許顯軍說:“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生命黯然時能摸索到的唯一光亮,如果能用我的綿薄之力為另一個生命重新點燃希望,無論多少次,我都會去做。”

  許顯軍榮獲青海省捐獻造血干細胞優秀志願者、“最美青海人”等稱號。

  119 許惠春

  許惠春,男,漢族,1932年10月生,生前系安徽省安慶市原安慶石化總廠建安公司退休職工。

  他從1984年以“李記”名義捐出第一筆款開始,幾乎年年匿名捐款,雖未留下真實姓名,卻讓“李記”這個名字傳遍安慶市的大街小巷,溫暖了一座城,感動了無數人。直到去世,家人在整理遺物時,才發現“李記”就是許惠春。

  1991年7月31日,安慶石化總廠黨委收到颍上縣政府的來信,提及一位署名安慶石化報“李記”的同志,曾郵匯300元支援該縣抗洪救災。經查並無此人,但“李記”義舉在全廠引起轟動,查找“李記”成為一時熱點,且一直持續未曾中斷。當時安徽電視台等多家媒體都作了跟蹤報道,熱心市民也積極提供線索,但“李記”從未露面。

  2019年3月20日,88歲的許惠春因病去世。子女在整理老人遺物時,意外發現一沓署名“李記”的匯款單。直到這時,他們才知道廠裡尋找了28年的神秘“李記”,竟是他們的父親。根據匯款單信息,1984年1月17日,“李記”匯了第一筆款20元,之后幾乎年年捐款:青海玉樹地震捐款3000元,甘肅舟曲泥石流捐款3000元……已找到的28張匯款單加起來有10萬元左右,每筆在當時都不是小數目。尤其是1993年兩筆各1萬元捐款更讓人震驚,那時廠裡工人平均月工資不到200元,相當於當時工資水平的近10年工資總和。最后一筆捐款是2016年7月18日,向安慶市民政局捐款5000元。當時,許惠春老人腦梗出院不久,連走路都困難。

  許惠春對別人很慷慨,對自己卻“很摳門”。買菜永遠買最便宜的,一年到頭就穿幾件工裝。居住30多年的老舊房子還是水泥地和白灰牆,存放衣物的是一個個老式木箱。在兒子們的記憶裡,父親對他們特別“吝嗇”,幾乎不給零花錢。如今,他們說,“以前完全不懂他為什麼要這麼省錢,現在都明白了。”老人去世后沒留下一分錢存款,唯一留下的就是這些沉甸甸的匯款單,記錄更傳承著樂善好施、無私助人的良好家風。

  大愛之舉未因老人離世而停止。2019年4月25日,許惠春的兒子許海鑫取出了父親生前捐出卻因故一直未被取出的3000元捐款,作為首筆資金存入安慶石化公司設立的好人“李記”愛心基金。4月30日,安慶石化公司舉辦好人“李記”愛心基金啟動儀式。在“李記”精神的感召下,短短幾天,捐款總數達538521.63元。“李記”走了,但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的愛心將薪火相傳。

  許惠春榮獲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120  孫連忠

  孫連忠,男,漢族,1983年8月生,中共黨員,寧夏義工聯合會副秘書長兼固原工作站站長。

  孫連忠常懷感恩之心,長期從事公益活動,熱心參與“快樂雷鋒工程”,為社會奉獻愛心,成立教育基金,資助困難學生,成為六盤山區的“樂善者”。

  2006年,孫連忠考取了寧夏師范學院,帶著多病的父親求學,靠勤工儉學、撿賣廢品維持生活。許多人被他的事跡感動,紛紛伸出援手。他用各界捐款設立了“孫連忠感恩教育基金”,資助貧困學生。畢業后,孫連忠放棄穩定的教師職業,義無反顧地成為寧夏義工聯合會一名專職義工。9年間,累計志願服務3萬多小時。

  孫連忠心系山區兒童。他牽手結對150所農村中小學,幫扶7000余名貧困孩子圓了求學夢﹔為120所山村小學募集價值100多萬元的雨鞋、雨披﹔籌集5萬余件衣物,征集1.3萬多本課外讀物,讓3.2萬余名中小學生受益。

  孫連忠情牽貧困學子。他廣泛發動愛心人士捐資助學,幫120名學生圓了大學夢﹔牽頭成立寧夏師范學院自強社,幫助100余名大學生找到家教工作,用知識回報社會,補貼生活。從2016年起,他一直為一名回族女大學生募集愛心資金,請心理醫師定期做輔導,幫助她戰勝病魔。如今,這名學生不僅完成了學業,身體也逐漸康復。

  孫連忠熱心“快樂雷鋒工程”。他先后組織500余次志願服務活動,給1500多名孤寡殘疾老人送溫暖。帶領義工團隊給1.2萬名困難群眾送去“雷鋒餃子”,折合金額342萬元。新婚的第二天,他就和妻子放棄了婚假,給100戶困難家庭送去“雷鋒餃子”。

  近年來,他借助互聯網開通了博客,建立了個人微慈善網絡平台,向更多網友講述六盤山地區的感人故事,引起社會關注,許多單位和愛心人士紛紛奉獻愛心,幫助了一大批急需社會救助的人。

  孫連忠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60年感動寧夏”人物、道德模范、學雷鋒標兵等稱號,被授予寧夏青年五四獎章。

  121  蘇玉琴

  蘇玉琴,女,回族,1957年4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州昌吉市蘇玉琴志願服務工作站負責人。

  蘇玉琴雖然身患癌症,仍然堅守樂於助人的善心,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做公益,成立“蘇玉琴志願服務工作站”等多個志願服務組織,帶領1100多名志願者常年開展公益活動,將愛心播撒到天山南北。

  與病魔抗爭,組團奉獻愛心。蘇玉琴23歲時不幸患上了罕見的血小板無力症,之后又罹患鼻喉癌等多種疾病,經歷過大小手術20多次。就是這樣一位癌症患者,仍以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一邊鼓勵病友與病魔抗爭,一邊幫扶少數民族病友和困難群眾。從1983年開始,蘇玉琴堅持每周四在醫院做義工,為腫瘤患者做心理疏導和撫慰,陪護危重病人。在她的幫助下,一些自暴自棄的病友恢復與病魔抗爭的勇氣,有的還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2006年,蘇玉琴創辦昌吉州紅十字抗癌樂園,2013年,組建“蘇玉琴志願服務工作站”。后來,她又組建巾幗志願服務隊、康乃馨愛心媽媽幫扶隊等11支志願服務分隊,現有志願者100多人。蘇玉琴經常對志願者說:“我必須每天爭分奪秒地做事,就是哪一天走了,我也不遺憾。”

  與公益結緣,匯聚無邊大愛。從南疆洛浦縣、民豐縣、葉城縣等地的維吾爾族孩子,到昌吉市轄區及周邊縣市的養老院、孤兒院、軍營、學校、醫院、監獄……蘇玉琴帶領她的團隊一次次為需要幫助的人們送去“及時雨”。她們先后幫扶貧困群眾2000多人次,長期助學150人,讓34位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蘇玉琴還多方奔走協調,募集善款68萬元,為貧困空巢老人、農民工、孤殘兒童和單親家庭捐助價值25萬多元的物品,給南疆貧困地區捐贈衣物7萬多件,舉辦文藝演出600多場次。

  蘇玉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道德模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稱號。

  122  李菊洪

  李菊洪,女,漢族,1979年4月生,中共預備黨員,重慶市合川區清平鎮瓦店村鄉村醫生。

  李菊洪自幼失去雙腿,卻自強不息,扎根山區行醫18年,“走”遍了瓦店村和附近村庄的700多戶人家,“走”壞了24隻支撐身體的小板凳,無怨無悔為鄉親們提供醫療服務,把病人當親人給予貼心照料,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鄉村醫生的無言大愛。

  她理解疾病之苦,立志服務鄉親們一輩子。醫學專業畢業后,她不顧父母反對,毅然回到瓦店村當起了一名村醫。能通車的地方就自己開三輪車出診,不通車的地方就讓丈夫背著出診,18年累計“走”過的路達8萬多公裡。她深入每家每戶為老年人免費體檢,為高血壓、糖尿病病人和產婦等重點人群做隨訪,為兒童打預防針,累計服務群眾6000多人次。在村衛生室牆上,貼著一張大表:“家庭式”簽約服務130戶,高血壓病人管理91人、精神疾病管理9人、預防接種106人……她能一口氣背完這些數據,並對這些服務對象的家庭住址、身體狀況了如指掌。

  她感受愛,更傳遞愛。李菊洪讀書時,同學們幫她淘米煮飯,幫她拿板凳端飯盒。父母有事不能按時來接她,老師就背她回家……這些都在李菊洪心裡埋下了愛的種子,讓她同樣用愛去溫暖更多人。對每一名患者她都笑臉相迎、熱情招呼,尤其是對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更是充滿了關愛。村裡的一位留守老人和老伴年邁多病、家境貧寒,李菊洪生怕耽誤了治療,隔三差五就去給老兩口檢查身體,對拖欠的醫藥費從不催問,總是能少就少、能免就免。提起李菊洪,老兩口忍不住抹眼淚:“李妹子把我們照顧得這麼好,比自家女兒還親咧。”

  2018年,李菊洪不幸身患腦瘤。盡管遭受病魔打擊,但她依然十分樂觀,不向病魔低頭。在恢復治療期間,她依然堅持到村衛生室坐診,為鄉親看病。她說:“隻要‘走’得動,我就願意為村民看病一輩子。”鄉親們由衷地說,她雖然失去了雙腿,卻比常人“站”得更高。

  李菊洪被授予中國醫師獎,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123  李晶

  李晶,女,漢族,1987年10月生,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孝康養老服務中心主任。

  李晶心懷感恩和大愛,開辦老年公寓、養老服務中心,收養和資助貧困孤殘老人,像照顧親人一樣照顧身邊的老人。老人們稱贊她是從大山裡走出的“愛心天使”。

  李晶是在“希望工程”愛心資助下完成學業的,他人的關愛讓她心懷感恩,她從小就立志要做一個愛心使者。2010年,她來到民和縣,發現這裡有些無人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獨居、貧困的老人,他們的養老問題牽動著李晶的心。2012年,她多方籌措資金開辦了民和縣第一家老年公寓。公寓自開辦以來,先后收住貧困孤寡老人40余人,免費收住貧困孤殘、無家可歸老人9人。李晶親切地稱他們為“爺爺”“奶奶”。

  2014年的一天,一位流浪老人被送到了老年公寓。老人雙下肢殘疾,由於智力障礙、語言障礙,無法正常溝通。一有時間,李晶就過來幫助老人洗漱,給老人喂飯,整理床鋪,陪老人晒太陽,教老人說話。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后老人終於開口說話了。

  為了能給老人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2015年,李晶創辦了孝康養老服務中心。2018年夏天,她下鄉調研時,發現郭家山村的李奶奶因偏癱並伴有高血壓、胃潰瘍、腦梗等多種疾病導致行動不便,孫子年幼、兒子外出打工,老人隻能長期臥床。李晶將李奶奶接到醫院住院治療,並自己出錢安排服務中心護理員悉心照顧,自己也經常去看望陪護。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李奶奶病情得到了緩解。出院后,李晶又為李奶奶購置了床上便器、坐便椅、雙拐、輪椅等輔助器具,並一遍遍囑咐李奶奶藥該怎麼吃、器具該怎麼用。李晶還給李奶奶設計了一套適合她使用雙拐的方法。這樣,李奶奶不僅可以隨時晒太陽,還能到巷道裡和鄰居拉家常。李奶奶逢人就說:“李晶就像我的孫女一樣!”

  李晶榮獲全國敬老助老模范人物、青海省孝親敬老之星等稱號,被授予青海青年五四獎章。

  124  肖光盛

  肖光盛,男,漢族,1930年7月生,中共黨員,國家稅務總局漣源市稅務局退休干部。

  年近九旬的肖光盛,二十八年如一日,致力助學幫困,用三個“愛心十年計劃”發動近100萬人加入愛心大團隊,募資800余萬元,幫助640余名貧困學生圓夢校園,將涓涓愛心細流匯聚成大愛洪流。

  一次偶然的事件讓肖光盛決心盡余生之力濟困救危。1991年冬天,肖光盛到一個偏遠的山村,看望一位70多歲的農民朋友,得知其兒子一年前不幸觸電身亡,兒媳遠走他鄉下落不明,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艱難度日。肖光盛深受觸動,當即掏出身上僅有的500元錢交給老人。他醞釀了一個大膽的幫扶計劃:用10年的時間,發動10萬人獻愛心,募捐100萬元善款,幫扶100名亟待幫助的人。

  從此,肖光盛走機關、進企業、到學校、訪農村,奔波忙碌,樂此不疲。在調查募捐的路上,他能省就省,能走路的就不搭車,常常一杯水、兩個饅頭就對付一餐。每看望一個特困家庭或重病患者,他都自己帶頭捐款,再發動社會捐助。2005年,肖光盛完成第一個“愛心十年計劃”:發動11萬多人,募捐101.2萬元,幫扶了108位急需救助的人。2009年,他又完成了第二個“愛心十年計劃”:發動30萬多人,募捐300萬元,幫扶了300位急需救助的人。2014年5月,第三個“愛心十年計劃”又提前超額完成。現在,肖光盛已發動近100萬愛心人士參與傳遞愛心。

  2008年起,肖光盛傾注更多的時間、精力,重點扶持家庭特困、品德特好、成績特好的“三特”學生。孤兒小吳與84歲高齡、行動困難的祖父相依為命。得知這個情況,肖光盛先后3次爬山越嶺去他家,從自己的積蓄中捐助給他一個學期的學費。此后,在愛心人士的接力幫扶下,小吳最終以優異成績考上中南大學,研究生畢業后順利參加工作。至今,肖光盛已幫助640余名貧困學生圓了求學夢。現在,耄耋之年的他又有了新目標:再資助200名貧困生完成學業。他說:“我雖年老,但心更紅、志更堅、勁更足、經驗更豐富,要擼起袖子加油干,不達目的不放棄!”

  肖光盛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

  125  肖芳

  肖芳,女,漢族,1978年2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門診辦公室副主任兼急救轉運中心護士長。

  肖芳在路遇心跳驟停的病人時,挺身而出,三次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實施心肺復蘇等,成功挽救了路人生命,以“天使之吻”溫暖全城,被譽為“江城最美護士”。她為患者提供溫情、貼心的服務,醫院以她的名字命名了急救健康站、志願服務隊等,肖芳成為“健康湖北”形象大使。

  2011年11月10日中午,武漢街頭出現了感人的一幕。一位中年婦女在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門前突然昏倒在地,四肢抽搐,生命垂危。聞訊趕來的肖芳熟練地將倒地婦女放平,對病患實施心肺復蘇,在病患未蘇醒的情況下又連續三次實施口對口人工呼吸,終於將病患的生命從死亡邊緣挽救回來!這次急救,讓武漢市民記住了這位白衣天使。但這只是肖芳樂於助人品格的一個縮影。平時的肖芳,總是想人所想,急人所急,視病人和同事為親人,對患者進行無微不至的照護,為同事提供溫暖無私的幫助,是患者心中的“好護士”,同事眼中的“好大姐”。她主動請纓要求護理因重型顱腦損傷而大小便失禁的流浪漢﹔悉心照顧不小心扭傷了腳的病人陪護潘女士,幫她買了一個月的飯菜﹔經常幫家中有事的同事替班﹔有同事懷孕臥床在家,她主動幫助同事到醫院做檢查﹔經常買米買油補貼困難同事……

  肖芳積極投身公益,運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為使更多的市民了解健康知識及急救常識,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以“肖芳”的名字命名,成立了肖芳急救健康站,組建了肖芳應急救護志願服務隊,將每個月的最后一個周六設定為“肖芳急救教學日”,開展肖芳急救課堂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進鄉村、進軍營的“六進”活動。截至目前,肖芳帶領團隊先后200余次走進社區、工廠、學校、干休所等單位,為上萬百姓開展義務健康知識宣傳和急救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市民的自我保健與急救意識。

  肖芳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湖北省勞動模范、湖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126  吳少玉

  吳少玉,女,漢族,1989年7月生,中共預備黨員,海南憶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為了傳承古老技藝,吳少玉放棄大城市生活回鄉創業,一手打造現代化土糖產業,通過項目發展帶動當地223戶貧困戶共1987人脫貧致富。“吳氏糖寮”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她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糖”村致富帶頭人。

  2013年春節,已經大學畢業幾年、在上海辦廠並扎穩腳跟的吳少玉,回到家鄉學蘭村探親時,父親拿出一塊土糖,意味深長地告訴她,吳家祖傳的土法制糖已有600多年歷史。“老祖宗的技藝不能丟。”堅定了這個想法之后,她離開上海返鄉創業,決心傳承古法制糖技藝。

  如何創造出高效又不改變傳統工藝的制糖流程?吳少玉一心扑在技術攻堅上。經過兩年的努力,她的糖寮已初具規模。2017年初,在政府支持下,土糖制作實現傳統技藝與現代設備相結合,並正式取得了生產許可証,成為海南省第一家、也是規模最大的傳統土法制糖基地。

  隨著土糖產業的發展,為了帶動更多的鄉親共同致富,吳少玉成立甘蔗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傳統手工藝”的產業經營模式,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她牽頭的產業發展中。目前,吳少玉的土糖產業共幫扶了223家貧困戶,給貧困戶分紅56.3萬元,並安排8名貧困戶入廠就業。到2020年,可以直接提供180個以上的工作崗位,不僅是學蘭村,周邊8個村的村民們都能從中獲益。吳少玉計劃用3年時間,將學蘭村打造成集傳統制糖技藝體驗、鄉村騎行和民宿主題為一體的美麗“糖”村,推出體驗式旅游線路,帶領鄉鄰們走上鄉村振興路。

  為了回饋社會,吳少玉在公司設立“三保障”基金。2018年至2020年,公司每年提供不低於5萬元的保障資金,用於資助貧困戶的住房、醫療和教育等基本需求。同時,企業還幫扶村裡返鄉創業的12名大學生,為他們的線上銷售平台免費提供辦公場所、攝影素材設備,先拿貨賣出去后再結款,讓返鄉創業青年更有信心扎根農村、建設農村。

  吳少玉榮獲海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稱號。

  127  宋兆普

  宋兆普,男,漢族,1964年3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復醫院黨支部書記、院長。

  宋兆普出生在醫學世家,父親樂善好施、仁心救民的品德深深影響著他。他發揮自己在腦癱治療方面的專長,四十年如一日為患者減免醫療費,義務救助貧困殘疾患者,公益救治3000多位腦癱患兒,與新疆當地醫院“結對子”共建4所腦癱康復醫院,救治少數民族腦癱患兒6100多人次,以實際行動將醫風醫德發揚光大。

  自1992年起,宋兆普開始關注腦癱患兒的救治,2009年首先對當地100名貧困家庭腦癱兒童給予減、免費用治療。其顯著療效引起當地民政主管部門關注,邀請他到鄭州、洛陽等地福利院考察。當看到福利院裡的重症腦癱孩子時,他暗下決心:“接福利院腦癱孩子到醫院救治,多救一個是一個。”為了這一句承諾,他說服家人,拿出醫院和家裡幾乎全部積蓄,購進康復設備,改造兒童病房,把金庚醫院打造成腦癱患兒的溫馨港灣。他和醫護人員把這些腦癱棄嬰當成自己的孩子,不僅進行康復治療,還要照顧吃喝拉撒睡,付出了高額費用開支,投入了巨大的工作量。

  他堅持十年開展公益治療,使大量腦癱患兒受益。2009年至今,宋兆普帶領醫院醫療團隊開創醫院與福利院相結合的救治腦癱孤兒模式,愛心救治腦癱孤兒3165名。承擔河南省殘聯“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幫助救治社會上的腦癱患兒6328名。與新疆當地醫院“結對子”,建立4所腦癱康復醫院,救治少數民族腦癱患兒6100多人次。他12次赴新疆巡診,先后接收49名新疆腦癱患兒到汝州進行公益治療。

  多年來,宋兆普堅持醫以載道、扶弱濟困,治病救人不圖回報。他先后在列車上8次突遇危重病患,每次都挺身而出,實施救治。他曾免費救治一位被汽車撞傷而又無錢治療的病患,為一位癌症患者及其雙胞胎孫子免費治療5年,為他們付醫療費近80萬元。他的高尚醫德和仁心大愛感染和激勵了很多人。

  宋兆普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助殘先進個人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28  宋美錄

  宋美錄,男,漢族,1978年6月生,農工黨員,河北省張家口經濟開發區衛生計生局副局長兼老鴉庄鎮衛生院院長。

  宋美錄投身公益事業20多年,發起成立張垣之心公益促進會,開展助學、助困、助殘、環保等主題公益活動,送醫送藥、救死扶傷,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助人為樂精神。

  他是有求必應的“熱心腸”。無論誰有困難找到他,他都會伸出援手。平日裡總會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關愛患者家屬,資助貧困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節假日,他還繼續奔忙,為環衛工人送水,為城市清理垃圾。2008年汶川地震時,他將價值2萬多元的藥品送到市紅十字會,並為災區學生組織捐贈圖書文具。自1995年以來,宋美錄累計捐出10多萬元,資助貧困學生近20名,參加公益活動500多次。

  他是張家口草根公益的發起者和領路人。2008年,宋美錄牽頭組建了張垣之心公益促進會,將志願者的點滴愛心匯聚成源源不斷的正能量。這是張家口最早發起成立、最早登記注冊的民間公益組織。成立至今,張垣之心公益促進會培養了一批訓練有素的志願者,累計組織426場大型公益活動,參與志願服務累計2.3萬人次,提供總價值320多萬元的愛心物資,籌集資金160多萬元,直接幫助貧困學生近萬名。他們還圍繞脫貧攻堅、生態環保等主題打包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實現項目化運作,撬動更多社會資金,實現民間公益組織品牌化發展之路。

  他扶病濟困、奉獻真情。宋美錄經常利用下班時間,帶領衛生院職工深入鄉村、送醫上門,義務出診近萬次,服務周邊百姓9萬余人,每年搶救危重病人40多人次,每年為社區空巢老人、五保戶、困難家庭等免費檢查治療,為弱勢群體減免費用10多萬元,發放價值20多萬元的免費藥品。

  宋美錄榮獲全國最美志願者、全國助殘陽光使者、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29  張光付

  張光付,男,漢族,1987年7月生,中共黨員,武警遼寧總隊撫順支隊教導隊教導員。

  在“雷鋒第二故鄉”遼寧撫順從軍十多年來,張光付的愛心遍布20余個省市,累計資助貧困學生、困難群眾及部隊官兵1600多人,累計捐款31萬余元。以他名字成立的愛心團隊,成員已逾500人,成為警營內外學雷鋒的“新名片”。他也被譽為“新時代雷鋒精神的傳播者和繼承人”。

  張光付祖籍湖北老河口。上世紀70年代,祖父攜家人遷到河南鄧州。由於父親兄弟姊妹多,家境困難,幸虧鄉鄰接濟才度過艱難的歲月。為了讓他銘記感恩,祖父把他名字中“富裕”的“富”改成“付出”的“付”。家人的言傳身教在他幼小的心靈扎了根,他一直把雷鋒當成心中的榜樣。入伍以來,他的崗位和身份不斷變化,始終不變的是矢志奉獻的初心和本色。

  2009年休假期間,他沖進家鄉失火的麥田,轉移群眾100余人,挽救財產15萬余元。2010年,他擔負撫順市“7·31”抗洪搶險任務,帶領黨員突擊隊連續奮戰10余個小時,成功解救被困群眾200余人。2011年4月,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他成功救起一名5歲兒童。雲南魯甸地震,他主動發起捐助活動……

  2012年底,以他名字命名的“光付之光愛心團隊”成立,吸引總隊官兵、駐地大學生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加入。2013年4月,7級地震席卷雅安,張光付帶領愛心團隊6天內走訪76戶受災家庭,資助134名受災群眾,為他們清理房屋,重建家園﹔號召愛心團隊募資近兩萬元,資助6名受災孤兒重返校園。近幾年,他帶領愛心團隊開展“千萬個雷鋒在成長計劃”,走進校園、社區宣傳雷鋒精神,希望用實際行動帶動更多人把學雷鋒當做行為習慣。

  時至今日,他依然幫扶著駐地9戶特困家庭、捐助21名困難家庭孩子上學,每月4000余元的捐款從未間斷。他的“幫扶計劃本”詳細記錄著每個幫扶對象的情況:申某,嚴重腰脫,老伴股骨頭壞死﹔特困戶霍某,患腦血栓,兒子先天性腦癱,妻子智力殘疾﹔大學生韓某,每學期學費生活費4500元﹔李某,父親車禍殘疾,每月生活費500元……在他的資助對象中,已有7名戰士考學提干、6名學生考入大學、5名學生參加工作、20余人加入他的愛心團隊。

  張光付榮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30  張任邦

  張任邦,男,漢族,1964年10月生,中共黨員,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社會福利中心主任。

  20年來,作為一名社會福利工作者,張任邦一直奮斗在助人為樂一線。他把滿腔愛心傾注於自己的服務對象,先后救助流浪乞討人員、麻風病人、困難群眾等4000余人,曾把多名棄嬰、流浪兒童帶回家中撫養,並自費照顧老人生活,成為助人為樂的典范。

  張任邦擔任平安縣救助管理站站長時,救助站無房無車無設備,也沒有人手,很多時候他既是站長,又是站員,他的家也成了救助站。他經常把棄嬰、流浪兒童領回家照看。2010年5月的一天,張任邦接到民警的電話,得知一名男孩被丟棄在路上。他奔波30多公裡接到孩子,發現是一名智力障礙者,隻能說出自己的小名。張任邦把孩子領回了家,給孩子洗澡、換衣服……一直忙到凌晨。那段日子,早上張任邦把孩子領到辦公室,下班后又領回家。像這樣的事,他年復一年堅持在做。

  張任邦更將孤寡老人視為親人,用一片愛心幫助他們安度晚年。每當有耄耋之年的孤寡老人過生日,張任邦會自費給老人買生日蛋糕、水果、飲料等,陪他們過生日。福利院有一位智障老人患有多發性肛瘘,張任邦決心要為他治好此病。他四處打聽,找專家咨詢,聯系專科醫院。老人經過60天住院治療終於康復,重回敬老院。有一天深夜,一位老人突發心臟病,張任邦匆匆開車將其送往醫院,經過3個多小時的搶救,病情終於得到控制。醫生誤以為張任邦是老人的兒子,責怪他沒把老人的病當回事,張任邦沒有做任何解釋。住院治療期間,老人行動不便,每次都是張任邦背著他樓上樓下檢查,直至出院。

  20年來,他以院為家,顧大家、舍小家,將大量的時間交給了需要幫助的對象,為他們送去關懷和慰藉,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贏得了大家的尊重,也贏得了社會的稱贊。

  張任邦榮獲青海省學習雷鋒先進個人等稱號。

  131  張佳鑫

  張佳鑫,男,漢族,1990年10月生,中共黨員,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師。

  8年來,張佳鑫不斷發展壯大“夕陽再晨”科技助老項目,帶動全國100余所高校志願者,深入全國500多個社區,幫助老人們學習掌握電腦、網絡、智能手機等應用知識技能,更好地融入信息化的生活環境,被譽為“科技助老好青年”。

  2011年5月,張佳鑫和遠在陝西的姥姥視頻時,老人因為弄不好攝像頭看不到外孫急得滿頭大汗。這使他產生了一個想法:走進社區,教老人們學電腦,幫他們跨過數字鴻溝。很快,他召集13位同學開了第一次討論會,最終達成共識:教會老人使用簡單網絡工具,消除被科技隔離的孤立感。張佳鑫給這個項目起了一個朝氣蓬勃的名字:“夕陽再晨”。從此,他帶團隊每周到社區,以“手把手、一幫一”的方式,幫助老人們學習了解電腦、手機運用知識。有的老人興奮地說:“以前夜裡三點鐘就得想著去醫院排隊挂號,現在學會了網上預約,想去哪家醫院、想預約哪個大夫,自己隨時可以確定。”助老活動在一個社區取得成功,張佳鑫團隊開始尋找第二個、第三個社區。隨著“夕陽再晨”服務方式和內容得到廣泛認可,加入團隊的志願者越來越多。截至2018年底,全國已有19個省份,包括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在內的100多所高校的志願者,參與到科技助老行列中來,活動覆蓋500多個社區。

  隨著志願服務活動不斷深入、參加的志願者越來越多,張佳鑫感到,做大做實“夕陽再晨”項目,關鍵是要有一套在實踐中打磨出來的實用教材和標准課程。他帶領團隊組織編寫100多講課程講義,出版了3本共37.8萬字的“夕陽再晨”系列叢書,成為全國各地高校志願者科技助老的教材。近年來,“夕陽再晨”團隊不斷拓展服務內容,他們幫助社區居民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服務隊,為許多社區老人搭建起QQ群和微信群,大家一起做垃圾分類、打掃社區衛生、清除小廣告、唱歌跳舞,讓陌生人變成老熟人,老熟人變成自家人。

  張佳鑫為“時代楷模”北京榜樣優秀群體成員,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132  張單英

  張單英,女,漢族,1974年1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楊溪鄉江背村村委會婦聯主席。

  張單英在外創業成功后,堅定反哺鄉梓之心,毅然回鄉發展農業,帶領鄉親致富,助力家鄉建設,幫扶49名留守兒童,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心媽媽”。

  經過十年打拼,白手起家的張單英在異鄉獲得成功,但讓人們吃上放心米、放心菜、放心藥材的願望讓她毅然選擇回鄉創業。2013年3月,她注冊成立了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精心培育綠色大米,創新栽培羊肚菌,種植藏紅花。農業一線的耕耘奮斗,助她實現了土裡淘金的夢想,成為江西農業領域的領軍人物。

  她致富不忘鄉親,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形成良好的帶動效果,帶動非社員農戶456戶,有效解決了身邊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給村民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面對前來求教種植技術的鄉親們,她總是毫不保留地將技術傳授給他們,提供種苗,並讓技術員指導他們栽種。同時,她還通過吸納貧困戶入股、務工就業等形式,帶動當地貧困戶致富增收。

  張單英多次為家鄉捐款修路,2013年捐資11萬余元修建村道。她組織成立“巾幗舞蹈隊”,自掏腰包買來音響等設備器材,又請來舞蹈老師授課,豐富農村婦女的業余文化生活。張單英還經常到鄉敬老院幫助老人針灸治病,送上感冒藥、筋骨痛藥等。

  2015年,張單英出資168萬元建設能容納近80名兒童的“富昌快樂兒童家園”,多媒體教室、圖書室、生活用具應有盡有,把這裡打造成孩子們的“新巢”。現有49名留守兒童在快樂兒童家園免費吃住。張單英還經常陪孩子們看書做游戲,教他們洗衣疊被。有些孩子膽怯、自卑,張單英就和他們聊天談心,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開導他們。她用無微不至的關心,給予留守兒童美好的童年。

  張單英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33  張曉艷

  張曉艷,女,漢族,1966年8月生,民革成員,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張曉艷發起成立“全國社區醫療服務志願團”,匯聚北京900多名醫療專家志願者,奔赴貧困山區、革命老區開展醫療援助,行程數十萬公裡,為萬余名患者義診治療,使一些偏遠地區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見到來自北京的醫生。張曉艷被群眾譽為“最美醫生志願者”。

  為了改善偏遠地區缺乏優質醫療資源的情況,讓老百姓看好病,張曉艷從2013年起,就開始琢磨如何把北京的知名醫生組織起來到基層去,到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去開展服務。2015年3月,她發起成立“全國社區醫療服務志願團”。當年4月,就組織10多名醫生去山西省武鄉縣,開展第一次出京義診活動。有的醫生為了不耽誤義診,當天下班后連夜買票趕過去。志願團的醫生特別受歡迎,大家加班加點義診服務500多名患者。2017年7月,張曉艷帶領志願團專家走進西藏林芝,開展了最為艱苦的一次義診活動。他們轉了兩次飛機,又乘坐四五個小時的大巴才到達林芝的波密縣,去縣裡的村庄又坐了一兩個小時的汽車。途中海拔最高處達4700多米,工作環境海拔近3000米。專家們與藏民同吃同住,有的醫生有高原反應,有的被蚊虫叮咬滿身起紅疹,但他們擔心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怕耽誤第二天義診。僅這次活動,志願團就為2000多名藏族同胞進行了診治。

  為推動義診長期進行,志願團目前已經在一些縣醫院開展常態化支援,每月一次,風雨無阻。幾年來,志願團行程數十萬公裡,為超過萬名患者做了義診咨詢和健康指導,為市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5000多名醫護人員開展疑難雜症會診、診療指導等培訓幫扶活動,把優質醫療服務送到了基層。考慮到還有很多地方沒法及時到達,張曉艷便思考線上線下相結合,用遠程會診和遠程培訓的方式,與基層醫生互動交流。如今,她正在籌備網絡遠程培訓基層醫生的工作。她說:“這一番忙碌很美好,視野開闊了,天地也變得更寬了。”

  張曉艷為“時代楷模”北京榜樣優秀群體成員,榮獲全國最美志願者、首都道德模范等稱號。

  134  張超凡

  張超凡,女,漢族,1992年3月生,中共黨員,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藝凡藝術教育培訓學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張超凡出生時就被命運奪去了左臂,卻不妨礙她的頑強拼搏,活出生命“完美”的模樣。她是百余家媒體專訪的90后創客校長,也是支教山區的年輕講師﹔她參與發起社會組織和社區治理體系的改革創新,也親自用全英文向世界講述中國精准扶貧、脫貧攻堅的典型故事。

  大學畢業那年,年僅23歲的張超凡毅然放棄在北京保研的機會,返鄉尋求教育創業。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創辦的長春市綠園區藝凡藝術教育培訓學校,為知名學府輸入生源達1000余名。為了讓更多的青年感知榜樣的力量,2019年,張超凡與長春市綠園區委、區政府聯合打造“夢想小鎮”基地公益項目。該基地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至今已經招募1.2萬名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重點創立了新時代筑夢展廳、公益夢想課堂、青少年雙創基地,開放至今公益參觀量達5.24萬人次。

  大學支教的經歷使張超凡心懷山區困難兒童,多年來她累計為貧困地區捐資128萬元,幫扶300余名家庭特困、肢體殘疾、自閉症兒童免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在8年時間裡,她走進部隊、高校及貧困山區,進行了700余場公益勵志演講,線下受益人數達28萬人次,線上互動人數為5000萬余人次。張超凡積極組織發動黨員和社會愛心人士投身公益事業,與自閉症學校聯合舉辦“匯夢未來”公益助學活動,義務為70余名自閉症學員授課。

  她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和脫貧攻堅行動,將其書稿的稿費全部投入萬平無障礙建設當中,用186個晝夜打造了16個無障礙洗手間、電梯、坡道等,全面建成無障礙全國典型實踐基地和殘疾人創業就業孵化基地。聯合工會、團委、婦聯等相關部門,成立青年雙創空間和創業者資源共享平台,為家庭貧困的殘疾人、返鄉創業的青年人免費提供創業場地,助力他們實現創業夢想。2019年,張超凡隨國務院新聞辦、吉林省人民政府出訪歐洲,用全英文向世界展示中國扶貧工作成就,介紹全球減貧的中國方案。

  張超凡榮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35  陳立群

  陳立群,男,漢族,1957年11月生,中共黨員,杭州學軍中學原校長。

  陳立群退而不休,拒絕百萬年薪,來到國家級貧困縣中學任校長。他採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學質量﹔設立陳立群獎教金,大力培養教師隊伍﹔自費資助貧困學生,用心哺育祖國未來。一片丹心走出教育扶貧路,用愛與責任呵護了貧困學子的求學夢。

  陳立群從教38年,擔任校長30多年,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高效的管理理念。2016年退休后,他婉拒多家民辦中學的高薪聘請,毅然來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縣民族中學擔任校長,開出的唯一“條件”是分文不取。上任后,他制定了《台江縣民族中學教師課堂常規》等16項管理制度,整頓校風教風,創新教學方法,短短兩個月內學校面貌就煥然一新。2018年,全校901名學生參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從全州墊底沖到全州第一。

  陳立群十分關心貧困學生,在浙江時就曾資助宏志班學生,來到台江又資助了多名貧困學生。他還多次去醫院接送、看望、陪伴生病的學生。

  陳立群說:“所有的幫扶總是暫時的,所有的支教總是要結束的,關鍵在於增強貧困地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功能。”他與愛人商量決定,把他所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杭州市杰出人才獎的20多萬元錢拿出來,設立台江縣民族中學陳立群獎教金,獎勵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能力的優秀教師,目前已發放3批次,共有27名教師受益。2018年,貴州省教育廳以陳立群之名成立全省名校長領航工作室。陳立群積極探索校長培養機制,義務作報告開講座60多場,培訓校長、教師超過萬人,為貧困地區培養了一支留得下、靠得住、教得好的師資隊伍。

  陳立群把台江的孩子當作自家的孩子來對待,用心哺育台江的未來。在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苗族孩子樹立高遠志向,立志學有所成后回來建設家鄉。陳立群播撒下的愛的種子,如今已如蒲公英一樣在各地傳播生根,點亮苗鄉希望。

  陳立群被授予全國教育改革創新杰出校長獎,榮獲貴州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等稱號,入選“最美浙江人”。

  136  陳國輔

  陳國輔,男,漢族,1930年12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顧問。

  入黨66年,陳國輔始終如一踐行“隻要有益於人民的事就要一直做下去”的庄嚴承諾。退休后,他把晚年無私奉獻給了扶貧濟困和關心下一代事業,挽救失足青少年,幫扶孤殘兒童,組建宣講團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被譽為當代“活雷鋒”。

  陳國輔是雷鋒的戰友,始終以雷鋒為榜樣。1950年參軍的陳國輔,曾和雷鋒一起工作、學習。雷鋒每天天不亮就去炊事班幫忙,發著高燒奮戰在抗洪搶險一線……這些事跡深深影響著他,也激勵著他一定要把雷鋒精神傳承下去。

  他生活清貧,卻情系后代,無私奉獻。陳國輔至今居住在80年代修建的縣委宿舍樓裡,兩室一廳裡,家居陳設還是上世紀的樣子,老兩口沒有一點存款。但是,他節衣縮食,從退休金中擠、從生活費中挪、從各個方面湊,積極助學、助困、助殘、助孤,圓了無數孩子的讀書夢,先后挽救了46名失足青少年,幫扶52名孤殘兒童生活、學習。最多同時資助8個貧困生,每月要花上千元。20多年來,究竟花了多少錢,陳老自己也沒有數:“每次都是摸出錢就給了,也沒有記個賬,也不用記嘛。”

  陳老的事跡感動了興文人,更贏得了尊敬和信任。在他的感召和影響下,更多的人加入到了扶貧濟困的行列中來,全縣300多名企業老板自願幫扶546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順利圓夢大學,254名老黨員、老干部結對幫扶閑散青少年171名。

  他以史育人,讓民族精神代代相傳。陳國輔從部隊轉業后在家鄉興文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他也被人們稱為“興文活黨史”“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1990年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愛國主義教育宣講,主編《抗美援朝故事選編》《紅色記憶》等愛國主義鄉土教材,組建宣講團,跋山涉水到全縣中小學校開展“民族精神代代傳”宣講活動。20多年來,深深影響了十幾萬學生。

  陳國輔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37  陳曉磐

  陳曉磐,男,漢族,1971年10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漯河市臨颍縣公安局皇帝廟派出所指導員。

  14年來,陳曉磐扎根鄉土,熱心助人,創設“留守兒童溫馨家園”,成立“學雷鋒志願警務服務隊”,設立“警務室身邊好人”基金,累計捐款20多萬元。他走村入戶,扶危濟困,被譽為“新時代的活雷鋒”“群眾的貼心人”。

  多年來,陳曉磐節衣縮食,甘守清貧,但對困難群眾慷慨解囊、奉獻愛心。他了解到75歲的特困戶張某兩個女兒正讀高中,學習優秀卻因交不起學費准備輟學時,發動愛心企業家捐款。聽聞貧困女生考上清華大學交不起學費,他當即資助3000元……每年除夕他都到幸福院與老人們一起聯歡、看春晚、吃餃子,自掏腰包為轄區內20多個孤寡殘困老人送紅包,老人們都把他當作他們的“警察兒子”。

  為了解決分包片區內留守兒童失管失教問題,2009年初,陳曉磐聯合轄區內6個村委會和5所學校,成立“留守兒童溫馨家園”,為200多名留守兒童安裝親情視頻和空調,讓孩子們能與父母視頻聊天、融洽親情。他還登門向周邊企業求助,先后幫62名家長找到工作,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2013年6月,陳曉磐組建“學雷鋒志願警務服務隊”,設矛盾糾紛化解隊、護村治安巡邏隊、道德法律宣傳隊、黨員示范服務隊、消防環境督導隊5支隊伍。目前志願者已發展到400余人,志願服務進入常態化。2018年初,他捐出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模獎金5萬元,用4萬元設立“警務室身邊好人”基金,表彰轄區村民善行義舉,引導村民學好人、做好人。在他感召下,轄區內有91人因愛心善舉被推選為市、縣、鄉道德模范。

  陳曉磐以村為家,把村民當親人,自費制作發放8000余枚印有姓名和電話號碼的“警民連心結”,手機保持24小時開機,隨時接受困難群眾求助。“有困難找曉磐,找到曉磐不作難”成為當地群眾口頭禪。

  陳曉磐榮獲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公安機關學雷鋒成績突出先進個人、全國公安楷模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38  武霞敏

  武霞敏,女,漢族,1939年1月生,民盟盟員,上海交通大學退休教師。

  武霞敏身殘志堅,開辦“特殊講壇”。40多年來,她堅持義務家教,為來自殘疾人家庭、貧困家庭的孩子免費補課,惠及學生達600余人。她雖無法像普通人一樣行走,卻攙扶著一批又一批學生走向成功。

  武霞敏3歲患小兒麻痺症,5歲時腿上就綁上鋼條,大學畢業后成了一名大學教師。1978年恢復高考,弄堂裡很多青年人都請她幫忙補課。她和丈夫商量,在家裡開設一個專門針對殘疾人家庭和貧困家庭子女的“一對一”義務輔導班。1995年,由於長年單腿用力,她右腿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髖關節半脫位,她不得不提前退休,但家中的特殊課堂卻一直開辦著。補課忙起來,武霞敏顧不上自己吃飯,但她卻時常把學生留在家裡吃飯。

  她的學生,既有初中生也有大學生。為了滿足對不同年級學生教學的需要,她經常開著殘疾車,到附近書店的教輔書專櫃上“補貨”,然后回家鑽研。對一些特殊的孩子,武霞敏不僅輔導他們的功課,還主動和學生父母溝通,化解孩子和父母的矛盾,並給有自卑情緒的學生做心理輔導,鼓勵他們樂觀上進。

  慷慨的武霞敏其實經濟並不寬裕,一家人在老房子裡住了幾十年,幾年前才在女兒資助下貸款買了新房。許多人看見她的住房條件后都說,武老師如果收補課費,憑著她的資歷,早就能買幾套房。可她只是淡淡一笑,“能夠為社會盡一點力,這實在是一種幸福”。

  武霞敏把教書育人作為己任,並把這種愛心傳遞給了學生。她的一些學生,在考上大學以后主動申請加入義教助殘的隊伍,把愛傳遞下去。

  武霞敏榮獲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楷模等稱號。

  139  林建德

  林建德,男,漢族,1922年7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百貨公司退休干部。

  從“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林建德始終堅持普法宣傳,幫助老人學法用法,維護權利,安度晚年。30多年來,為老人們義務提供法律咨詢3000多人次,調解家庭糾紛600余起,成為社區群眾身邊的“法律傳播人”。

  1982年,已經退休的林建德開辦“政協老年診所”,義務為老年人看病,他發現,前來“就診”的老人們“心病”多於“身病”:老人贍養、遺產分配等問題是困擾老年人的最大“病根”。林建德意識到,普及法律知識才是醫治老年人“心病”的一劑“良方”。1985年,林建德自費報名參加了法律函授學習,63歲的他成為當時學校裡最高齡的函授生。

  1987年春,漳州市第一個基層老人協會組織——東山縣公園街老人協會成立,林建德被推選為會長,開始了他30多年義務普法之路。1995年,林建德自費開辦全市首家基層老年學校並擔任校長。學校常年開設法律法規、老齡工作方針政策、公民道德等課程,並從公、檢、法等部門聘請專業法律人士開展專題講座,講授婚姻家庭、遺囑繼承、老人權益保護等。多年來,培養了2000多名“法律明白人”,他們最年長的90歲。許多老年人通過學法用法,不僅解決了家庭問題,還熱心參與鄰裡社區糾紛調處,成為當地司法所的好幫手。

  林建德堅持用法維權,每當身邊人遇到難事,他便挺身而出巧調解。退休女職工黃阿姨的養子不盡贍養義務、搶奪老人房屋產權。在林建德的幫助下,老人通過法律手段解除了收養關系,收回了房屋產權。養子最終改正了錯誤,還為養母送終。陳大媽丈夫病故、兒子被勞教,一個人孤苦無依,想改嫁又害怕風言風語,在林建德的幫助下,做好財產公証等事宜,最終重組家庭。30多年來,林建德熱心幫助十幾對喪偶老人重組家庭,安度晚年。

  林建德很早就萌生了入黨的想法,但因為覺得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就把入黨的心願深埋在心裡。2015年11月,老人終於鼓起勇氣向黨組織提交入黨申請。2018年6月30日,終於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這更加堅定了老人心中的法治理想和以法助人的信心決心。

  林建德榮獲全國法治宣傳教育模范個人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40  周豐林

  周豐林,男,白族,1981年8月生,中共黨員,96834部隊某分隊戰士。

  周豐林入伍后,以雷鋒為榜樣,15年堅持捐資助學、扶貧幫困,累計捐款30余萬元,資助95名少數民族貧困學生重返校園,多方籌措資金為貧困學校建水窖、做校服、送學習用品,在助學幫困中實現人生價值,被孩子們稱為“知心兵哥哥”。

  周豐林入伍所在單位與雷鋒生前所在部隊同屬原沈陽軍區,他看雷鋒日記、聽雷鋒故事,把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並將救助貧困學生當作學雷鋒的具體行動。他利用假期走訪湖南、貴州、青海等7個省份45所山村學校,先后資助藏、白、苗、瑤等9個少數民族95名貧困學生重返校園。籌措資金為貴州、甘肅等貧困學校修建6口愛心水窖,定做700余套校服,贈送4000余件學習用品。2014年,周豐林不幸患上腎病,必須靠藥物維系生命,但仍每年拿出2萬多元助學幫困。為了多省出點錢,他不抽煙不喝酒,坐火車再遠都隻買硬座,寧可走十幾裡山路也舍不得花七八塊錢乘車,患病前還一直利用休息時間在營區內收集廢品換錢資助幫扶對象。

  周豐林助學不光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給信心給力量。他在每一張匯款單附言中都寫上“好好學習、回報社會”8個字,在每一次交流時都叮囑學生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幫助貧困學生樹立信心、健康成長。得知湖南省吉首市1名貧困學生想輟學,周豐林專程趕到他家裡,講人窮不能志短、貧困更要發奮的道理,並經常寫信鼓勵他。后來,這名學生以全校第一名考入縣重點高中,畢業后毅然報考師范學院,准備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幫更多孩子圓讀書夢。

  周豐林匯聚了愛心的暖流,影響帶動戰友們一起愛民奉獻。在他的感染和帶動下,戰友們自發成立“周豐林學雷鋒團隊”,利用周末假日常態開展“送修下鄉”“義務巡診”等活動,為周邊敬老院、留守兒童、貧困村民提供服務和義務勞動。團隊設立了“愛心箱”“節約箱”,先后有200余名官兵參與扶貧幫困,共資助貧困學生50多名,與8戶貧困家庭結成幫扶對子,每年協調幫助10余個貧困家庭解決實際困難。

  周豐林榮獲全國扶貧開發先進個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擁政愛民模范、全軍學雷鋒先進個人等稱號,榮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141  周秀芳

  周秀芳,女,漢族,1948年6月生,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李惠利小學退休教師。

  她是“支教奶奶”,古稀之年遠赴貴州、湖南支教﹔她是“愛心搬運工”,匯聚市民愛心送到貧困山區﹔她是“扶貧帶頭人”,精准幫扶漵浦、延邊產業脫貧。她用大愛情懷為山區孩子點燃希望之燈,也為扶貧協作搭建愛心之橋。

  2014年,退休后的周秀芳懷著“支教夢想”,來到貴州惠水縣支教。2015年3月,周秀芳實地考察了解到,湖南漵浦縣九溪江桐林小學的條件更艱苦更需要支援,當即決定留下來。在漵浦,她不僅帶來新的教育理念,還自掏腰包資助困難學生,幫扶孩子做手術,給孩子買校服,給學校買電腦。她和兒子、兒媳長期結對資助16名貧困生,把自己的“養老錢”用得精光,常常一碗米飯、一碟泡菜就對付一餐。最困難的時候,她的工資卡裡隻剩下3.6元。周秀芳患有高血壓、恐高症和風濕性關節炎,雙腿腫脹無法行走。為掌握學生情況,她強忍疼痛,撐著拐杖挨家挨戶走訪,最遠要走8個多小時,經常摔傷。一次家訪途中,她從山上滾落,險些性命不保。但她隻休息了幾天,又繼續上路。

  周秀芳匯聚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支教事業。她將當地學校狀況發到微信朋友圈,引發社會各界關注。2015年9月,九溪江第一所農村希望小學桐林小學建成投用。此后,不斷有愛心人士給予財力物力支持。近年來,經周秀芳多方協調,籌措資金,在湖南漵浦捐建了27所希望小學,近400名貧困生得到結對幫扶,累計捐款物近3000萬元。

  為了讓山區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通過周秀芳牽線,鄞州教育局在漵浦建立支教基地,組織教師定期支教,並組織漵浦青年教師到鄞州“取經”,培育“種子教師”。

  為幫助山區真正擺脫貧窮,周秀芳以支教為“支點”,通過勞動力轉移、產業扶貧等方式進行幫扶。2018年起,周秀芳將寧波珍貴柑橘品種“紅美人”引入漵浦,並牽線為當地建起茶園,還介紹100多名村民到寧波企業學習技能。在鄞州區政府的幫助下,周秀芳建起了愛心工作室、愛心幫扶基金會和周秀芳愛心驛站,引導集聚社會幫扶資源。

  周秀芳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榮獲全國最美志願者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142  索朗朗杰

  索朗朗杰,男,藏族,1967年6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中學黨總支書記。

  索朗朗杰從教28年,長年資助困難學生,資助、勸學過100多名孩子。他用真情關愛感召學生,在孩子們心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學生就是我們的孩子”,索朗朗杰一直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學生。1994年,索朗朗杰把第一次走出大山上學、感到自卑無心學習的央珍接到自己家裡住,在生活上給予央珍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學習上進行一次次鼓勵。不久,央珍的學習成績進入全班前三名,也在苦學中找回了自信心。2006年,索朗朗杰聽說自己的學生措姆以優異成績考上高中,但家裡拿不出學費,進退兩難的情況后,他馬上開車拿來2000元,塞到措姆父女手中。之后,索朗朗杰一直資助措姆和她的妹妹,幫助她們順利完成了從初中到大學學業。央珍和措姆,上大學時都選擇了師范專業,畢業后毅然回到家鄉,成為人民教師。她們像索朗朗杰老師當年那樣,告訴孩子們,山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人生路應該怎樣走。

  對於不愛學習、調皮搗亂的學生,索朗朗杰從不嚴厲批評,而是通過心貼心的溝通交流給他們講道理。他邀請孩子們到家裡喝甜茶、吃飯,語重心長地對孩子們說:“包吃、包住、包基本學費的‘三包’政策,是黨和政府的特殊關懷,你們要懂得感恩呀,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在他一次又一次勸導下,這些孩子不再調皮、逃課,都順利完成初中學業,有的考上高中、大學,有的自己創業小有所成。

  感謝信看過后,從不留﹔幫了多少人,從不記。2018年11月30日,索朗朗杰因病去世,生命定格在51歲。隨著一波又一波人前來吊唁,索朗朗杰生前資助困難學生的事,才漸漸為人所知。“這些年,他究竟資助了多少學生,從來不向人提起。” 

  索朗朗杰榮獲西藏自治區“兩基”工作先進個人、西藏自治區先進駐村工作隊隊員等稱號。

  143  栗岩奇

  栗岩奇,男,漢族,1957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和平區司法局退休干部。

  31年間,栗岩奇累計無償獻血300余次、6萬毫升,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獻血哥”。在他帶動下,妻女也加入獻血大軍,一家三口都簽訂“去世后捐獻器官和遺體”協議,成為天津市第一個“雙捐”家庭。

  常年堅持,他用熱血“濟世救人”。1986年,栗岩奇在單位組織下第一次參加了無償獻血。了解到用血缺口很大后,他開始頻繁前往天津血液中心和流動採血車。后來聽醫務人員說,捐獻成分血能更好滿足臨床需要,而且獻血者能快速恢復,可在短時間內再次獻血,他便開始定期捐獻成分血。隻要自身生理指標許可,他經常一次就捐獻兩個治療單位的血小板。從此,栗岩奇成為天津市血液中心的“救急血源”之一,每當接到中心血站的救急電話或短信,隻要條件允許,他都會及時趕到。在年滿60周歲不符合獻血條件之前,栗岩奇累計無償獻血300余次,獻血總量高達6萬毫升。

  公益路上,家人與他相伴同行。剛開始栗岩奇並沒有把自己無償獻血的事告訴任何人,隻想默默地做下去。直到18年后,岳母患病住院急需輸血,可當時醫院血源非常緊張。一家人正在著急時,栗岩奇拿出自己的獻血証,以“互助獻血”的方式及時找到血源。這時,家人才知道他無償獻血的事,也對無償獻血產生了“濃厚興趣”。在他的帶動下,妻子、女兒都加入到獻血大軍中來。“活著獻熱血,身后獻器官、獻遺體。”懷著這樣的想法,2013年3月,栗岩奇一家三口簽訂了“去世后捐獻器官和遺體”的協議。除了無償獻血,栗岩奇也盡己所能幫助困難家庭,從1994年起,栗岩奇和家人累計資助了30余名貧困學生。

  退休后,他在志願服務的道路上繼續發光發熱。因為年齡限制,栗岩奇不能再獻血了,便以更大熱情投身到志願服務中來。作為天津市紅十字會和血液中心的志願者,他為獻血人員做心理疏導、講解常識,多次宣講無償獻血、器官及遺體捐獻知識。在他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無償獻血隊伍中來。

  栗岩奇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44  賈平

  賈平,女,漢族,1958年8月生,山東省煙台市長島縣賈平漁家樂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20年來,賈平堅持擁軍情懷,累計付出50多萬元,無微不至地關心共建連隊官兵,組建“漁嫂擁軍演出隊”常年進軍營演出,追隨部隊千裡慰問長島移防外地的官兵,帶動更多人加入擁軍隊伍,被稱為“長島兵媽媽”。

  賈平像母親般關心官兵,無微不至、不吝付出。她與兩個駐軍單位結成共建對子,為共建連隊送去洗衣機、電風扇和空調。凡是節假日或老兵退伍,她都設宴款待。部隊拉練,她給每位官兵送上手套和襪子、鞋墊等必備用品。有干部戰士生病受傷,她就送病號飯。官兵新婚或者生小孩,她總記得送上禮物和祝福。每年春天新鱍魚上市或者“八一”建軍節、春節等節日,她都要為官兵包一頓鱍魚餃子。許多老兵退伍后還想吃賈平包的餃子,她就每年春節包上三四百斤鱍魚餃子,寄送給全國各地的老兵。這麼多年,隻要她在長島,每個周末都送兩個可口菜到連隊,給官兵們加菜。20年,擁軍花費50多萬元,她說:“擁軍就是報國,光榮!幸福!花再多錢也值得!”賈平的真情付出,贏得戰士們的認可和尊重。他們常對賈平說,“您永遠是我們的長島兵媽媽!”

  賈平自建演出隊伍,常年堅持慰問演出。2012年,賈平召集22名漁家大嫂組成“漁嫂擁軍演出隊”,每到節慶或假期,都會組織“兵媽媽擁軍情聯歡晚會”。2016年“八一”建軍節,她們原計劃在部隊操場上演出,但是因為突然下雨,演出眼看就要取消。為了不讓官兵失望,在賈平堅持協調下,演出人員最終在電閃雷鳴中趕到連隊,在車庫中完成演出。戰士們非常受感動:“賈媽媽冒雨來演出,這是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賈平說到做到,千裡看望移防外地官兵。2017年,駐守海島的部分官兵移防到外地。臨別時,賈平說,“我一定去看望你們。”隨后幾年,賈平和志願者們三次到內蒙古、吉林和山東即墨、萊陽等地看望慰問。官兵們激動地說:“您不辭辛苦趕來,我們非常感動,感謝您,賈媽媽!”

  多年來,賈平擁軍事跡感染帶動了很多人。她的很多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主動聯系她參加擁軍活動。有的單位也被賈平感動,組織到“無居民島”和駐軍共建。

  賈平榮獲山東省第十屆“十佳兵媽媽”、文明誠信個體工商戶、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145  夏昭炎

  夏昭炎,男,漢族,1935年10月生,中共黨員,湖南科技大學退休教師。

  年近七旬退休返鄉的夏昭炎,十多年來在家鄉崇文興教、涵育鄉風、反哺桑梓。他拿出自己微薄積蓄,辛苦“種文化”,成立活動中心、開辦學校、創立書屋……夏昭炎成為家鄉新農村建設的熱心人、新觀念的倡導者和新鄉賢的“代言人”。

  夏昭炎退休后回到家鄉攸縣石羊塘鎮譚家垅村,深深感受到村民富裕起來的同時,心底對文化的渴望。他決定行動起來,為家鄉“種文化”。他先拿出自己微薄的積蓄,又多方籌資,修繕房屋,購置設備,建起了譚家垅村高橋文化活動中心,設立了鄉村圖書室、閱覽室、學習室和游藝室。有了活動場地后,他又積極組織村民成立了文藝隊、體育隊,一到農閑時節,就教村民練習保健操、打太極拳、跳廣場舞。村民們高興地說,“現在我們生活真的很開心,每天來這裡活動鍛煉,身體更健康了,更可貴的是鄰裡和睦、心情舒暢、兒女放心。”現在,這個活動中心被大家稱為“幸福院”。

  針對村裡留守孩子多的情況,夏昭炎和老伴又辦起了少兒假期學校,親自給孩子們講傳統文化。為了豐富教學內容,夏昭炎東奔西走,動員鎮裡學校的老師前來支教,免費開設古典文學、數學、音體等課程,把周邊村的孩子也吸引來了,最多時達到80多人。

  為了鼓勵村裡的孩子讀書,夏昭炎和老伴帶頭出資,修葺自家的祖屋,向學生發出呼吁,籌集了2000多冊圖書,建起了高橋書屋。為方便其他村的孩子看書、借書,夏昭炎在臨近村陸續開辦了6個書屋分點,每個書屋的書輪流滾動,發揮最大的效益。孩子來看書,大人也跟著來了,幾個村的讀書風氣變得越來越濃。

  夏昭炎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

  146  郭鳳海

  郭鳳海,男,蒙古族,1951年8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巴彥呼舒鎮呼格吉勒社區居民。

  郭鳳海三十年如一日,無微不至地義務照顧患有智力障礙的3個漢族兄弟,教會他們生活技能,為他們張羅婚事,並撫養他們的孩子長大,在當地被傳為佳話。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演繹了蒙漢團結、仁心大愛的感人故事。

  郭鳳海在科右中旗飲食服務公司任經理期間,一直幫助公司裡的漢族職工李某。李某的家庭處境十分困難,妻子是智力障礙患者,膝下8個孩子3個有嚴重智力缺陷。為緩解他們的家庭困境,郭鳳海便把其中的6個男孩全部安置在公司從事簡單的工作。后來,李某和妻子先后去世,郭鳳海決定照顧其中智力缺陷嚴重的3個兄弟。每年都給這3個兄弟買新衣服、鞋和被褥,手把手教三兄弟用洗衣機。為了讓李家三兄弟能夠生活得更好,家裡有個明白人持家,他努力當媒人,為智力相對較好的李家老四辦了婚事。但好景不長,老四的妻子患了癲癇病,沒過多久便丟下年幼的孩子離開了。幫助李家老四拉扯孩子長大成人的重任,又壓在了郭鳳海的肩上。

  郭鳳海為了照顧李家三兄弟和老四的孩子,特意在自己家旁邊給他們買了房子。為了讓他們的生活能有保障,還給他們辦理保險、申請低保。現在的李家,不僅三兄弟生活穩定,老四的孩子也考上了中北大學。李家老二甚至還學會了說蒙古語。在李家三兄弟和孩子的心裡,郭鳳海不僅是李家的后盾、恩人,更是李家的當家人。

  在幫扶李家三兄弟期間,郭鳳海也遇到了很大的難處。一次與洪水拼搏中,他不小心崴了腳,后被確診為雙側股骨頭壞死,落下殘疾。他的妻子也被確診為乳腺癌、糖尿病,夫妻的生活陷入了極度困境。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郭鳳海依然沒有放棄對李家三兄弟的關照。當有人問起郭鳳海為什麼這麼多年悉心照顧李家三兄弟,他總是動情地說:“當年他們都是我的員工,現在他們生活這麼困難,我不能撒手不管。不論姓什麼,是什麼民族,我們現在已經是一家人。”

  郭鳳海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助人為樂道德模范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147  唐真亞

  唐真亞,男,漢族,1964年5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郵政公司老子山郵政支局支局長兼投遞員。

  20年來,唐真亞風雨無阻,水陸兼程,堅持在做好投遞工作的同時,全心全意為湖區群眾做實事、辦好事,將黨的聲音、致富信息、親人問候送到湖區灘頭,傳遞到漁民船民的心坎裡,用雙臂劃出了30萬公裡的“水上愛心郵路”,被湖區百姓親切稱為“大湖鴻雁”。

  他真情為近萬名漁民和船民提供郵遞服務。2018年前,唐真亞一直是老子山郵政支局唯一的投遞員,20年間累計遞送了110萬份郵件零差錯。為了將漁民船民的郵件及時送達,他克服了重重困難,送件的小船曾十幾次被風浪掀翻,多次險遭生命危險,但他總是圓滿完成了郵遞任務。

  他不僅是郵遞員,更是群眾歡迎的採購員、送貨員、服務員。唐真亞每天穿梭於水陸之間,為散居在蘆葦和灘涂之間的漁民船民義務捎帶柴米油鹽等生活用品,幫助不識字的漁民船民念信寫信,幫他們存款、交水電費、充話費。當了解到湖區一些漁民船民子女求學遇到困難時,他多方奔走,幫助聯系相關部門和機構,2012年以來,已助力19名湖區困難家庭子女入學。

  他開設“船頭課堂”傳遞黨的聲音。作為一名老黨員,唐真亞主動請纓“進湖宣講”,通過“船頭課堂”的形式,用通俗生動的語言,為湖區9個黨支部、100多名黨員宣傳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積極開展義務普法工作,幫扶11名社區服刑人員順利回歸社會,參與糾紛調解近千起。

  他心系湖區百姓致富奔小康。為了提高漁民養殖技能,唐真亞自費購置了2000多份科學養殖資料,贈送給新灘村“漁家書屋”,並邀請漁業技術人員定期向養殖戶傳授技術、解決難題。為了新灘村盡快致富,還請來專家設計旅游規劃,幫助打造了一條獨特的旅游線路。

  他牽頭組建老子山志願消防隊。2010年,唐真亞發起組建老子山志願消防隊,義務為漁民們講解消防知識,開展水上消防巡查和宣傳,先后排查火災隱患5000余處,汛期累計疏散轉移群眾700余人。

  唐真亞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佳最美投遞員、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稱號。

  148  黃桂祥

  黃桂祥,男,漢族,1962年9月生,中共黨員,廣東省稅務局第三分局副局長。

  20年來,他利用業余時間投身家鄉產業扶貧,想方設法幫助父老鄉親擺脫貧困,為鄉親們找到了一條產業支撐、可持續發展的脫貧致富路子,被譽為“南粵新鄉賢”。

  黃桂祥在堅持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主動反哺鄉梓、傾力投身家鄉產業扶貧。從1999年開始,他選擇偏僻落后的韶關市曲江區羅坑鎮林屋村嘗試扶貧,先后栽種茶花、杜仲、肉桂等山林作物。雖前期失收受挫,但他沒有氣餒,通過引薦技術員,指導村民改種易生快長的春桃、板栗和其他果樹500多畝,3年后喜獲豐收,全村平均每戶增收近萬元。

  積累“拓荒”經驗后,黃桂祥因地制宜,引導羅坑鎮利用連片的山林發展以茶為主的生態產業。他積極爭取當地黨委和政府支持,成立羅坑茶保護開發機構,指導制定茶葉產業發展實施規劃,並納入“一鄉一品”優質農產品發展規劃組織實施,動員當地茶農恢復原有茶山、茶園以及擇優擴種茶葉基地共1.2萬余畝。2011年3月,在他的直接指導下,投資2000多萬元的廣東雪花岩茶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引入高標准、規范化的管理,成功打造“雪花岩”“猴採紅”“天井紅”等茶葉品牌。近2年,羅坑鎮茶葉生產收入均佔當地GDP的五成多,茶農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茶葉種植、生產、營銷和品牌體系基本形成,舉辦了5屆羅坑茶文化節,有效帶動了當地鄉村振興發展。

  多年來,黃桂祥聯系和幫扶重點撫恤對象,幫助困難家庭解決實際問題,挽救了多個貧弱家庭。為打通羅坑鎮山前泥路,他從多年積攢的工資中捐出20多萬元,設計修建了一條寬3.5米、長30米的“沉水橋”,並幫助村裡從山上引水到各家各戶,有效解決通人、通車、通水問題。同時,他指導成立鎮經濟促進會和村民合作社,為羅坑鎮持續發展夯實組織保障。

  黃桂祥入選“廣東好人”。

  149  曹鵬

  曹鵬,男,漢族,1925年12月生,中共黨員,上海交響樂團離休干部,中國自閉兒童關愛基金終身愛心大使。

  離休后,曹鵬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心血都放在公益事業上。他不計報酬,堅持用音樂為自閉症患兒及其家庭服務,用音樂幫助特殊孩子,用藝術滋養他們的心靈。孩子們親切地稱他為“最暖心的曹爺爺”。

  2005年,已耄耋之年的曹鵬成立了上海城市交響樂團。這個非職業樂團以服務社會為己任,不僅普及高雅藝術,更用音樂播撒愛心。十多年過去了,在他的帶領下,城市交響樂團演出逾200場,聽眾超40萬。每年舉辦上海市“愛耳日”公益音樂會及“愛在城市·關愛自閉症慈善音樂會”等。

  2008年,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與上海曹鵬音樂中心成立了“天使知音沙龍”——關愛自閉症項目。曹鵬不計報酬、分文未取,率領200多名青年志願者,十余年來堅持用音樂為自閉症患兒及其家庭服務。孩子們學習唱歌、敲木琴、銅管樂等,漸漸地學會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曹鵬帶著孩子們參加了愛丁堡藝術節、阿伯丁世界青年藝術節、日本殘疾人藝術節、意大利的薩爾斯堡星星音樂會等活動,從中國走向了世界,精彩的演出讓外國朋友驚嘆!

  曹鵬還積極呼吁社會為自閉症孩子開辦專門的學校,讓他們有系統的學習,能夠早日融入社會。如今,94歲高齡的曹鵬依舊親自指揮,不僅為自閉症孩子改編樂譜,還每年帶領他們赴全市敬老院開展慰問演出,讓一群被關愛的人轉化為關愛他人的人,讓孩子們獲得社會的尊重。

  曹鵬榮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國最美志願者等稱號。

  150  梁彩雄

  梁彩雄,男,漢族,1971年4月生,中共黨員,海南省三亞市天涯區榆港社區漁民。

  28年來,梁彩雄堅持每隔一天為駐守三亞市東瑁洲島的官兵義務運送物資,提供應急救援服務,累計航行10萬多公裡,不管台風襲來還是暴雨傾盆,從未間斷,譜寫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擁軍之歌,被官兵親切稱為“天涯船夫”。

  東瑁洲島距離三亞市區5.6海裡,環境惡劣,沒有淡水和蔬菜,需要定期運送大量物資。1992年,梁彩雄接過岳父的接力棒,開始為島上官兵運送物資。第一次登島送菜,看到島上生活條件如此艱辛,官兵們見到自己時臉上洋溢的笑容,他深切地感覺到島上官兵需要自己。就這樣,一送就是28年,自費更換了6條船,雖然部隊會補貼一些柴油,但這些根本抵不上船隻的油費和維修費,可他無怨無悔。他總對妻子說:“為守島官兵運送物資是我們一家的榮耀,如果我們不做,島上官兵怎麼辦?”如今,島上連隊送走了一批批官兵,但義務運送物資的船夫沒有變。

  無論台風暴雨還是突發故障,梁彩雄都堅持出海,准時送達。2010年,強台風“康森”襲擊三亞,沒船敢出海。正當官兵們為即將沒有食物而焦慮時,梁彩雄迎著風浪駕著顛簸的小船出現在官兵們面前,這樣的情況他經歷了很多次。更危險的情況發生在2002年,運送物資途中,小船突然熄火,他在海上漂泊了兩個多小時,在烈日的炙烤下,飢渴難耐。當朋友找到他時,梁彩雄全然不顧自己,焦急地說:快幫我把東西送過去,戰士們肯定餓壞了。

  除了運送物資,梁彩雄還為部隊提供應急救援服務,成了官兵們的“120”,隨叫隨到。2012年一天晚上,熟睡中的梁彩雄接到連長緊急電話,一名戰士在夜間巡邏時不慎受傷,急需送往醫院治療。他立馬跳上船朝東瑁洲島開去,在漆黑的大海上奮力前行,僅用了30多分鐘就把受傷戰士送上了岸。到醫院后,他又跟著連長忙前忙后,直到凌晨3點才回到家。

  梁彩雄年輕時,曾為照顧生病的父親,放棄了當兵夢想。28年來,卻以另一種形式,保障海防戰士生活,為國防事業默默奉獻。如今49歲的他依然堅守著,為能做一名飛舟擁軍的“天涯船夫”深感自豪。

  梁彩雄榮獲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全國十大擁軍人物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51  寇立國

  寇立國,男,漢族,1980年7月生,立國集團董事局主席。

  寇立國自幼家境貧寒,12歲便輟學外出打工,經過自身努力拼搏,創立立國集團。作為一名成功的80后企業家,他積極投身公益事業,成立龍商立國慈善基金,資助困難學子﹔熱心愛國擁軍事業,支持國防建設﹔為家鄉建學校修村路,助力鄉村振興﹔為有需要的人群捐資捐物,幫助他人,回饋社會。

  寇立國多年來堅持捐資助學,惠及貧困學子超過1萬名。2010年開始,他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學校設立百萬獎助學金,捐助總額達800萬元。2011年3月,他捐資210萬元成立龍商立國慈善基金,專項用於資助家鄉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學府卻交不起學費的“龍江”學生。他積極改善家鄉孩子的學習條件。2010年,捐資390萬元建設尚家立國希望小學,捐助100多萬元為學校購置教學器材和圖書、電腦等配套設備,並在學校建立國防教育基地,成為全國第一所雙擁希望小學。

  他走進部隊、軍營,積極參與愛國擁軍事業,投入金額累計超千萬元。為了解決好部隊官兵的后路、后院、后代“三后”問題,他准備捐資建設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地和專門培訓退伍軍人、轉業軍官的學校,免費為他們進行二次就業培訓和指導。為了支持檢察教育事業,寇立國為中國檢察官教育基金捐資360萬元。

  寇立國和他的企業潤物無聲地播撒愛心。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現場,有他的聲音和愛心﹔白血病重症患者、貧困空巢老人、基層民警、青年創業者、農民工兄弟、腦癱患兒、留守兒童、白內障患者等群體身邊,有他溫暖的雙手和真誠的目光。為幫助解決西南地區飲水問題,他通過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向昆明市婦聯捐建150口“母親水窖”。為方便村民出行,他為肇東市尚家鎮尚家村捐款120萬元修建柏油路,打開了鄉親們的致富之路。

  寇立國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152  葛業森

  葛業森,男,漢族,1947年8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泰安市岱岳藝術團團長。

  葛業森退居二線后創辦藝術團、爭當志願者,17年間參加公益性文藝演出1760多場次,義務宣傳國家大政方針,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葛業森帶領的藝術團成為泰山腳下一支遠近聞名的“文藝輕騎兵”,他本人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葛來樂”。

  2002年,葛業森離崗后,一心想著換個方式繼續服務群眾。曾任鄉鎮黨委書記的他,深知老百姓對於精神文化生活有著很大的需求。他結合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創辦岱岳區夕陽紅藝術團(后改為岱岳藝術團),以文藝志願服務形式,及時傳遞黨的聲音,響應農民關切,給老百姓送去歡樂。

  面對創辦之初無資金、無排練場地、無服裝道具的“三無”窘境,葛業森始終堅守初心、從不言棄。沒有場地,他就去找有關部門協調﹔沒有服裝樂器,他就自掏腰包添置﹔沒有演員,他就一趟趟上門去請。憑著一股“擰勁兒”,葛業森終於讓這個岱岳區百姓自己的庄戶劇團從無到有建起來。為了貼補團裡的運轉費用,他參賽獲得的獎金多則一萬元,少則一千元,全部捐給藝術團做經費。葛業森身兼團長、編導、演員數職。為解決缺乏節目的問題,他重新拿起筆來創作。一場演出,他至少表演2至3個節目,一人演奏5件器樂。特別是在冬天,因頻繁上下台更換演出服裝,常常感冒發燒,輸完液接著上場演出,成了他的家常便飯。經過多年努力,如今,劇團從最初的5個人發展到現在的26個核心團員,創作編導了260多個文藝節目,年演出場次從最初十幾場發展到現在二三百場。

  葛業森傾心為群眾送去更好的文藝演出。他為岱岳區的每個鎮建立檔案,詳細記錄每次演出時間、地點和節目單。每次演出之前,他都要比對上次的節目單,統籌調度、精心安排,確保節目不重樣。他熱心於地方曲藝傳承發展,創新編排汶河大鼓《泰山石敢當》《回娘家》等經典曲目,為這一曲藝形式列入泰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積極貢獻,他本人也被列為非遺傳承人。為培養文化志願者,他進村入戶輔導庄戶劇團編排節目,手把手輔導,幫忙改作品、排節目、提供表演舞台。他積極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主動參加宣講,編排60多個新節目。

  葛業森榮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山東省送文化下鄉先進個人、齊魯文化之星等稱號。

  153  董永山

  董永山,男,漢族,1974年5月生,中共黨員,雲南省消防救援總隊曲靖支隊特勤中隊一級消防長。

  26年消防生涯,董永山全心全意為群眾排憂解難。他不僅是災禍現場中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守護神,更是日常生活中樂於助人、扶危濟困的愛心天使,以實際行動譜寫著仁心大愛的感人樂章。

  從1993年入伍以來,董永山時刻把群眾安危放在首位。哪裡有危險,就奔赴哪裡,火災救援、交通事故、送水抗旱、地震搜救,每次有險情,他都主動請纓,沖鋒在前,參加了幾千次救援,用赤誠和奉獻,守護著人民群眾平安。

  1994年,董永山路過宣威縣醫院採血點,第一次獻出了400毫升血。從此,他把義務獻血當作一件光榮的事情,堅持累計獻血5000多毫升。同時,他也成為義務獻血的宣傳員,帶動家人、朋友、戰友等一大批人加入到了義務獻血隊伍中。

  2005年,董永山下鄉宣傳消防知識,遇到一個因家庭貧困即將輟學的高中女孩,觸動了他捐資助學的念頭。從此,他每年為女孩捐款,直至其大學畢業。2014年,因魯甸地震,一個女孩家裡房屋全部倒塌,本就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上學也成了奢望。董永山得知后,發動戰友一起捐款3700元,並承諾一直幫她到大學畢業……十多年來,董永山通過自己捐款,並帶動戰友捐款,先后幫助多名貧困學生圓夢校園。

  董永山還是一位樂於幫助群眾的熱心人。2012年3月,董永山從50米“天坑”中救出一位老人。此后,他定期到醫院和家中幫助老人做康復運動,使老人很快恢復了健康。他是敬老院的“常客”,每逢節假日,都會到敬老院幫老人們打掃衛生、理發、剝水果、剪指甲,像他們的兒孫一樣與他們拉家常。多年來,他幫智力障礙患兒做康復訓練、為困難群眾送水、為小區清理垃圾、扶老攜幼、照顧病殘……無論事情大小,隻要能幫助他人,他都樂意為之。

  董永山榮獲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十大杰出消防衛士、雲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154  傅艷

  傅艷,女,漢族,1971年4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成都市志願服務聯合會會長。

  多年來,傅艷致力於保護救助困境兒童和發展社會公益事業。無論是做醫生、記者,還是專職公益人,她一直走在公益助人的路上。她設立專項基金關愛患病兒童,用真心和行動幫助著身邊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

  傅艷曾經在四川地質醫院擔任過8年臨床醫生,在成都晚報等媒體單位擔任過10年新聞記者。2001年開始,她用手中的筆不斷推動四川省骨髓庫的啟動壯大﹔2003年,她組織舉辦“艾滋劇團成都公演”,呼吁消除歧視、共同預防艾滋病﹔2005年,她的系列新聞報道為推動成都在全國率先啟動少兒醫保發揮了重要作用,同年設立的“傅艷工作室專項救助貧困白血病兒童基金”,至今已支出善款400余萬元,挽救300多名白血病兒童的生命。

  2013年,為提供“專業、有效、有序”的志願服務,傅艷開始全職從事公益事業。作為成都雲公益發展促進會和成都市志願服務聯合會負責人,她帶領團隊探索如何有效促進專業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城鄉困境兒童保護體系建設,並參與推動少年兒童司法、醫務等專業領域社會工作發展。連續多年執行成都市有關部門委托的困境兒童保護等專業志願服務項目,發動20多支專業志願者隊伍開展服務100萬余人次,累計服務兒童10萬余人次、特殊群體兒童500余例,為少年兒童健康成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傅艷廣泛調研,積極建言獻策,呼吁社會共同關注困境兒童保護救助和公益事業。她提議定期舉辦“成都兒童保護周”,已寫入《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推動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她倡導成年人加入“兒童守護使”志願行動,聯合專業社工等專業志願服務隊與檢察機關共同開展相關活動。發起“守護娃娃,守護未來”等主題活動,吸引更多公眾人物參加。帶領雲公益團隊與法學專家共同完成的《關於未成年人監護失職(疏忽)行為“入刑”的建議》,由14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合提交至全國兩會。

  傅艷榮獲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者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被授予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

  155 謝彬蓉

  謝彬蓉,女,漢族,1971年10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瓦古鄉扎甘洛村教學點支教志願者。

  謝彬蓉在部隊服役20年退役后,毅然選擇扎根四川大涼山彝族地區支教至今,並已在海拔3000多米且交通不便、缺水少電的鄉村學校堅持了11學期,為貧困山區孩子送去了知識和力量,被鄉親們稱贊為大涼山上的“鏗鏘玫瑰”。

  2014年,謝彬蓉第一次支教,是在西昌市一所民辦彝族學校,環境衛生極差,剛到幾天,眼睛就重度感染。手術后她不僅每天堅持上課,還帶頭打掃衛生,自掏1000多元,又四處募集了2萬元,修繕了教室,使校園環境煥然一新。期末考試時,當她看到試卷上大段的空白和扭曲的“象形文字”,痛心地感到:教師才是這裡最稀缺的資源。於是,原本准備干一學期就回家的謝彬蓉選擇了留下。

  2015年8月,謝彬蓉來到海拔3000多米的原生態彝族村寨扎甘洛村,這裡生活條件更為艱苦,教育條件更為落后。一次考試下來,10個學生的總分數才100多分。村裡除了村支書會點普通話外,其他人隻能用手勢簡單交流。貧窮落后的狀況,堅定了謝彬蓉支教助學的決心,她要幫助孩子們用知識改變命運,用知識反哺家鄉、建設家鄉。

  她邊教孩子們書本知識,邊引導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禮儀﹔自掏腰包組織孩子們到山外去參觀學習,增長見識。經過幾年努力,7名學生升入初中,其中還有一名19歲的女生。這在思想比較封閉的當地,創造了一個奇跡。現在,謝彬蓉所在的學校在全鄉乃至全縣都很有名,鄰村的學生家長寧願翻越大山、多走幾公裡路,也要送孩子來這裡讀書。

  一次,謝彬蓉背著一名全身長滿紅斑、膝蓋疼得無法走路的孩子回家。孩子不經意間叫了她一聲“阿嫫”(彝語:媽媽),讓謝彬蓉頓時淚如雨下,抱著孩子久久沒有鬆開,內心充滿了滿足和感動。在扎甘洛村支教的第一學期結束時,面對村支書“還來不來”的含淚疑問,謝彬蓉堅定地說:“來!這裡有我的孩子們,我怎能不來?”至今,為了這個“來”字,謝彬蓉已在大涼山堅守了5年多。

  謝彬蓉榮獲“最美退役軍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56 藍鳳秀

  藍鳳秀,女,瑤族,1942年2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林縣西燕鎮岜獨村上綢庄村民。

  藍鳳秀帶領全村9名年過六旬的老人,一鍬一鎬,開山修路,以“愚公移山”精神300多天修成了一條長達3公裡的盤山路,從此,村民有了走出深山的便捷道路。

  上綢庄是一個十分閉塞偏遠的小瑤寨,地處大石山深處,跟外界聯系隻有一條羊腸小道,全庄原來80多口人,年輕人都不願意留下,最后隻留下了20多位老人和孩子。2006年, 64歲的藍鳳秀召集全庄村民開會商量,提出修建盤山公路的建議。修通3公裡長的盤山公路,至少需要30萬元。為籌措修路款,她讓自己在外打工的2個兒子捐助了8萬元。在藍鳳秀的感召下,村民們紛紛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最后籌集到15萬元。藍鳳秀帶領庄中9位年過六旬的老人,憑著堅定的信念,揮舞著簡單的工具,用自己的雙手一點一點地修了起來。開山修路需要爆破,藍鳳秀主動學習爆破知識,她先后親手裝好了2000公斤炸藥,引爆了4050枚雷管。用了300多個日日夜夜,終於修通了這條長達3公裡通往山外的公路。2014年,縣交通局下撥130噸水泥,社會各界捐款3萬多元,藍鳳秀帶領村民將路全部硬化。

  上綢庄常年缺水,村后有一個水塔,但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就會干涸。藍鳳秀先后兩次自掏腰包7萬元,請鑽井工程隊到上綢庄為村民鑽水井,但兩次都失敗了。藍鳳秀沒有放棄,繼續積極尋找水源,並向上級主管部門爭取支持。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終於解決了鄉親們飲水難問題。

  修路引水以后,72歲的藍鳳秀又把精力放在了庄裡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上。她動員全庄群眾拿出1萬多元的集體資金,自己捐款6000多元,並爭取到上級有關部門資金支持。2014年7月,投資30多萬元的村文體中心建成,村民從此有了祖祖輩輩未曾敢想的文化室、戲台、標准籃球場。村民文明素質提高了,村中治安更好了,村民們都說藍鳳秀帶出了一個文明示范村。

  藍鳳秀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先進個人、全國最美志願者稱號。

  157 蒙曉梅

  蒙曉梅,女,壯族,1973年1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忻城縣北更鄉中心小學教師。

  多年來,蒙曉梅傾心投入救助貧困學生公益事業,在她的愛心召喚下,500多名貧困孩子得到救助,鄉裡沒有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孩子們親切地稱她為“蒙媽媽”。

  蒙曉梅從小命運坎坷,在鄉親們和愛心人士的資助下,最終成長為一名教師。她常說,自己是國家養大的孩子。1991年,蒙曉梅回村做小學老師,立志要幫助家鄉家庭困難的學生,用愛心回報社會,以實際行動回報鄉親們的恩情和關愛。

  蒙曉梅積極幫助有困難的學生,為交不起學費的學生交學費,讓沒人照顧的學生跟自己的女兒吃住在一起,用愛心為孩子們點燃希望。“全國新時代好少年”樊秋亮就是在蒙曉梅的引領和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小秋亮2歲喪母,父親患病完全喪失勞動力,全靠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2014年,蒙曉梅第一次見到小秋亮后,就開始從生活點滴陪伴著他成長。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小秋亮自信開朗起來,勇敢擔起家庭重擔,主動幫助同學。

  蒙曉梅搭建起了貧困學生和公益組織之間的愛心橋梁。2013年,她積極促成廣西“良知公益”在忻城縣北更鄉建立貧困農民工子女助養站,每月向當地85名貧困兒童發放百元助養金,直至他們完成學業。隨后,助養站服務范圍還拓展到了忻城縣的遂意鄉、紅渡鎮、歐洞鄉、果遂鄉等貧困地區,如今每個鄉鎮有20—30名貧困兒童得到資助。她多次帶領公益機構志願者,走訪了北更鄉各個行政村156個貧困兒童的家庭和全鄉37位代課教師,先后為全縣貧困師生爭取到愛心資金和物資200多萬元,資助貧困師生超過500名。在她的努力下,北更鄉沒有一個孩子因家庭貧困而失學。受她的影響,她的很多學生加入到公益隊伍中,傳承著愛心公益的接力棒。

  蒙曉梅榮獲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模范教師等稱號。

  158 雷月琴

  雷月琴,女,漢族,1937年11月生,貴州省貴陽市物資回收公司退休職工。

  35年間,雷月琴走遍貴陽市的水源地,花費七年時間手繪六張南明河治污地圖,詳細記載了1994年至2015年南明河的治污歷程,被當地視作“珍寶”。她始終奮戰在護水志願服務第一線,成為“江河衛士”和南明河“守護神”。

  她積極參與環保志願服務。1984年,47歲的雷月琴從貴陽市物資回收公司提前退休,長在南明河邊的她決定為恢復少年時的山水風光做一點事情,於是全心投入到環境保護事業,足跡踏遍貴陽市所有水源地。2007年,貴陽市成立“兩湖一庫”環境保護基金會。她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申請加入,成為基金會第一個志願者。雷月琴以點點滴滴行動踐行著志願精神,平均每年志願服務300小時以上。

  她以實實在在的行動促進了南明河流域保護工作。2008年的一天,雷月琴在查看水質中發現有一大股污水直排入中曹河。她連續3天到現場查看,最終弄清楚污水來源,並向有關部門反映了情況。從那時起,雷月琴決心摸排查清南明河流域的污染源並全部記錄下來。於是,隻要有時間,她就會沿著南明河流域走一走、看一看,把常走的河流手繪成地圖。在地圖上,仔細標記被污染的區域,重點觀察的地方都用紅筆數次圈畫。她還逐個蹲點,向當地居民宣傳環保理念,一旦發現污染河水行為,就上前勸阻和制止,並向有關部門反映沿河污染問題。如今,這張地圖已經更新到第六版。這6張圖放在一起比較,可以明顯發現,沿岸的污染大戶慢慢少了,污水處理廠、濕地公園逐漸建起來了。

  她帶動了眾多市民參與環保行列。2014年,雷月琴將獲得榮譽稱號的5.5萬元獎金全部捐贈給貴陽市生態文明基金會。雷月琴每年還堅持拿出3000元左右,捐獻給“兩湖一庫”環保基金會。她的家人也深受其影響,加入到了環保志願者隊伍中。在雷月琴的帶動下,貴陽市創新母親河保護新模式:全民“認領”河流。如今,已經有400多名市民加入護水行列。

  雷月琴榮獲全國優秀志願者、全國十大江河衛士、中國生態文明先進個人、貴州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59 賽智

  賽智,男,藏族,1970年6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甘南州迭部縣賽銀農貿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27年來,賽智始終以一顆赤誠之心,在謝謝村播撒愛的種子,他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脫貧致富。在他帶領下,謝謝村從落后村變成了先進村,成為迭部縣第一個通自來水、第一個安裝太陽能路燈、第一個擁有硬化籃球場的村寨。

  賽智2004年承包謝謝磚廠,為了幫助本地村民增加收入,磚廠除了幾位專業師傅外全部招聘本村村民。磚廠產品暢銷,需要提高運輸能力,他情系村民,鼓勵大伙組建運輸隊。短短幾年,村集體的運輸隊由原來的七輛拖拉機發展到二十多輛,家庭年均收入達七八萬元。同時他以服務當地群眾為己任,所開辦的賽銀駕校、賽銀酒店等企業吸納本地未就業大學生多達150人,有效解決了村裡的就業問題。

  他樂於助人,2009年投資20萬元作為村發展基金﹔2010年墊資27萬元為全村硬化道路﹔2011年資助了四名大學生。通過賽智的不懈努力,謝謝村的村民在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他自己出資包車、管吃管住,組織村裡從未出過遠門的老人、青年、貧困戶到北京、拉薩、成都等地參觀學習,開闊了眼界,讓一輩子沒離開過村子的鄉親們真正走出了大山。當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近在眼前、布達拉宮變得觸手可及時,大家熱淚盈眶,愛國情懷進一步激揚,團結奮進的力量更加增強。

  賽智榮獲甘南州勞動模范稱號。

  160 潘玉蓮

  潘玉蓮,女,漢族,1942年9月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疏勒縣疏勒鎮新市區社區居民。

  潘玉蓮1992年起創辦“愛心課堂”至今,累計義務托管、輔導維吾爾族孩子2000多名,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潘奶奶”。

  潘玉蓮的父親是漢族、母親是維吾爾族,從小在新疆生活,早年間又在西藏做過生意,因此精通漢語和維吾爾語、哈薩克語、藏語等多種少數民族語言。1992年,潘玉蓮回到新疆疏勒縣,發現周圍很多孩子暑假裡無人照看。她就著手開辦“愛心課堂”,把這些孩子叫到自己的家裡,既可以教他們識字學知識,也防止在外面玩耍發生意外。剛開始,每天隻有幾個孩子來聽課,潘玉蓮毫不懈怠,依然認真備課、講課。慢慢地來聽課的孩子越來越多,“愛心課堂”也越辦越紅火。現在,每天放學后有近40個孩子來她家裡學習。

  潘玉蓮家陳設簡單,僅有幾件老家具。最大的一間屋子被她用來當作“愛心課堂”,一塊黑板、幾張桌子和十幾把凳子擺得整整齊齊。每天,她都要趕在孩子們來之前,架爐子、燒熱水,讓孩子們喝上熱乎乎的冰糖茶水。站著講課時間久了,雙腳都腫了,她就坐下來堅持講課。她自費購買了大量的教輔材料、小學課本,用來輔導孩子們學習。她用細心、耐心和愛心,使那些頑皮的孩子們安靜下來聽課。為了改善孩子們的學習條件,潘玉蓮費盡了心思。

  她每月的低保金,除了維持生活,其余的都用來給孩子們買學習用品,錢不夠用她就撿廢品去賣。擔任社區小組長后,她將社區發給她的社區小組長生活補貼,也都用於“愛心課堂”。為了鼓勵孩子學習,她買了很多小獎品,獎勵給學習進步的孩子。潘玉蓮每天不僅要照顧輔導“愛心課堂”的孩子們,還要獨自照顧癱瘓在床的兒子和正在上學的孫女。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她沒有退縮放棄,依然堅守著“幫助他人、快樂自己”的初心。

  如今,潘玉蓮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但卻絲毫沒有停辦“愛心課堂”的打算。她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看著這些維吾爾族的孩子將來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隻要身體允許,我就會把‘愛心課堂’一直辦下去。”

  潘玉蓮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等稱號。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按姓氏筆畫為序)

  201 王永良

  王永良,男,漢族,1968年10月生,生前系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公安局西夏區分局鎮北堡鎮派出所輔警。

  從警十六載,王永良時刻把人民群眾裝在心中,多次奮不顧身救火救人、抗洪搶險,壯烈犧牲,被稱為“逆水而行的英雄”。

  2016年夏季的一天,王永良從鎮上一名中巴車司機處得知,新小線賽馬水泥廠路段有一名婦女用鐵絲把自己和一個男孩綁在一起,十分危險。發案地段本屬賀蘭山西路派出所管轄,但兩地距離較遠,恐怕來不及救援。“人命關天,不能耽擱!”王永良立刻趕過去,及時挽救了兩條生命。據事后了解,原來這名婦女患有精神疾病,情緒失控下試圖用鐵絲將兩歲的兒子和自己勒死。王永良聯系她的家人,將她與孩子安全接走。

  2018年3月13日中午12時許,王永良利用休息時間走訪群眾,猛然間看到鎮北堡村西側一處農田濃煙滾滾。災情就是命令!王永良一邊撥打電話求援,一邊向火災現場跑去。看到火勢迅猛,旁邊的6畝槐樹苗眼看就要被大火吞沒,他顧不得脫下衣服,急忙投入救火。由於火借風勢越來越大,在眾人束手無策時,王永良運用當義務消防員時學到的技巧,強忍著熱浪侵襲,組織人員迅速挖開一條防火溝帶,並鏟土扑滅正在燃燒的草叢,有效阻止火勢蔓延,為群眾挽回了財產損失。王永良雙手手背均被灼傷,頭發被烤焦,卻不下火線,直到徹底將火扑滅。

  2018年7月22日,銀川市賀蘭山東麓中北段突降暴雨,引發百年一遇的洪水。20時左右,鎮北堡派出所接到出警指令,在當地生活20多年的王永良提出,自己地形熟,主動請戰。當教導員鄭建衛與王永良開車行至鎮蘇路時,路面已完全被淹沒,而前方東側四五十米處停著一輛皮卡車。二人前去查看。此時,山洪流勢急劇增大,將兩人連同皮卡車一起沖走。鄭建衛在沖出10公裡后,被消防官兵救起,王永良卻一直下落不明。經過4晝夜不停搜尋,26日下午,人們終於找到王永良的遺體。

  王永良被追認為烈士,追授個人一等功,榮獲改革開放40年政法系統新聞影響力人物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202 王進才

  王進才,男,漢族,1964年2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委巡視組副處級巡視專員。

  轉業15年來,老兵王進才始終把見義勇為當成義不容辭的責任,多次面對持刀威脅的小偷從不退縮,不顧個人安危救助車禍受傷群眾,以軍人的姿態守護著社會的安寧。

  王進才在部隊錘煉23年,經歷過血與火的洗禮,參加過老山地區對越防御作戰,隻身摧毀敵人碉堡3個,斃敵8名,榮立一等功。2004年,轉業到河北省委巡視辦,仍保持軍人本色,不管何時何地,隻要遇到危險,他都會挺身而出。

  他面對威脅毫不退縮,多次赤手空拳勇抓小偷。2005年12月的一個周末,當看到小偷扒竊后准備乘車逃走時,他大喝一聲,“不許走!”箭步上前擋住車的去路。小偷凶相畢露,其中一人掏出刀子,惡狠狠地對王進才說,“讓開,不然就扎死你!”王進才毫不畏懼、寸步不讓。最后110及時趕到,他和警察一起將小偷扭送到派出所。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他說:“那麼多軍人為了祖國的安寧幸福而獻身,我看見小偷擾亂社會治安,不能不管!”

  他路遇車禍急施援手,多次救助受傷人員。2016年6月10日16時許,王進才駕車攜妻女回家,行至元氏縣南蘇段時,突然看到前方發生車禍,一位老人重傷在地,不遠處另一位受傷老人正往這邊爬。王進才迅速停下車跑過去,發現重傷老人意識已不清醒,太陽穴上方傷口的血噴涌而出。有著戰場救護經驗的他,立刻上前抱住老人頭部,把T恤撕成布條,按在其傷口上止血。王進才的女兒見狀緊急撥打了110和120。隨后,王進才協助醫生為傷者包扎好傷口后,才和妻女悄然離開。此事被媒體報道后,王進才常年堅持見義勇為的事跡才廣為人知。僅2016年以來,王進才就救助過10名車禍傷者。而他把這些都當作平常事,從未跟別人提起。

  王進才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河北省見義勇為英雄模范稱號,服役期間曾榮立一等功1次。

  203 王寶華

  王寶華,女,漢族,1952年2月生,中共黨員,浙江省蘭溪市梅江鎮祝宅村村民。

  王寶華身患癌症,多次不顧自身安危,緊急時刻挺身而出,先后救起落水的4名兒童和1名老人,是村民們眼中的“暖心人”。

  2019年1月12日下午,一名84歲老人在村裡的小水塘邊洗衣服,起身時不慎跌入水塘,在水中拼命掙扎。王寶華恰巧經過,趕忙邊呼救邊跑去救人。眼見老人開始下沉,隻剩一隻腳還露在水面,王寶華想也沒想,立即跳進冰冷刺骨的水中。當時天寒地凍,水沒到了胸口,王寶華身上的棉褲進水后異常沉重,水塘裡淤泥又多,她拼盡全力把老人推到岸邊后,自己卻沉下去,沒有力氣上岸。聞訊趕來的村民把老人和王寶華拖上來。上岸后的她一下癱倒在地,臉色青紫,久久不能站立。后來大家才知曉,前一天她因身體問題剛去醫院做過檢查。她自身罹患癌症,經歷多次手術,身體一向不好。

  這已經不是王寶華第一次救人。很多年前,王寶華曾救起4名落水兒童。就在前不久,一名80歲的村民走在路上突發中風,王寶華聞訊趕來,憑著日常積累的急救知識,馬上做了簡單急救,及時緩解了症狀,並和其他村民一起將老人送到醫院。

  67歲的王寶華退休前是當地鄉鎮的一名幼兒教師。作為一名黨員,她扎根農村幼教二十多年,恪盡職守,默默奉獻。這樣熱心腸的事兒,王寶華做過很多。每當別人有困難時,她總會伸出援助之手。認識她的人都說,她是大家心裡永遠“閑不下來的王老師”。

  王寶華榮獲浙江省先進托幼工作者稱號,其家庭被評為浙江省農村文化示范戶。

  204 王建經

  王建經,男,漢族,1964年10月生,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市政園林管理中心園林管護隊員工。

  王建經因患小兒麻痺症導致身體行動不便,卻能在關鍵時刻不顧自身安危,5天內兩次跳入水中,分別救起兩名落水女子,成為水城群眾心目中的“大英雄”。

  2018年5月29日,一名來沁縣旅游的女孩在縣城湖邊用手機自拍時,不小心掉入湖中。忙碌了一上午的王建經剛回到家裡,從窗口向外看到有人在湖中上下扑騰,意識到有人溺水。他連忙沖出院門,一邊奮力向前跑,一邊脫下上衣,迅速扎入5米多深的湖中,潛游到落水者身邊。王建經發現落水者是一位年輕女性,神志還比較清醒,就讓她從背后抓住自己,奮力向岸邊游去。到達岸邊后,他卻發現大壩邊布滿青苔,幾次攀爬均未成功,自己也筋疲力盡、氣喘吁吁。此時,過路群眾見狀紛紛上前幫忙,把兩人扶上岸。王建經看到被救女孩身體並無大礙,便拿起衣服和鞋子悄然返回家中。

  2018年6月2日中午,一位女學生不慎滑入湖中,同來的其他同學嚇得亂作一團,拼命呼救。看到情況緊急,王建經來不及脫掉衣服,一頭扎入水中。由於跑得太急,沒有調整呼吸,他一下水就嗆著了。但顧不得個人安危,他一邊游向落水者,一邊調整呼吸。最終,王建經再次成功將落水女孩救上岸。警察和救護車趕到現場后,他穿著濕漉漉的衣服再一次准備悄然離開,但周圍群眾把他圍了起來,紛紛拍手稱贊,並把他救人的照片在朋友圈轉發點贊。

  王建經榮登“中國好人榜”。

  205 王冠羽

  王冠羽,女,漢族,1977年2月生,天津市第一醫院疼痛科副主任醫師。

  萬米高空之上,面對突發急病的乘客,王冠羽毫不猶豫伸出援助之手,把機艙當成“急診室”,經過3個多小時的“生死營救”,成功救助危重病人,用行動堅守了救死扶傷的醫生本色。

  2019年1月21日晚7點左右,悉尼飛往北京的澳航QF107航班上突然響起尋找醫生的廣播聲。王冠羽毫不猶豫走到艙尾,發現是一位50多歲的女乘客躺在地上,劇烈嘔吐,胸腹部痙攣疼痛,雙手抽搐,呼吸困難。王冠羽急忙蹲下檢查脈搏、血壓、心音,並快速按壓合谷、內關、人中穴。在詢問患者既往病史時,患者女兒說,母親沒有心腦血管疾病,而且在澳洲旅游期間沒有異常。王冠羽快速地思考著,憑著豐富的醫學知識和多年臨床經驗,她很快做出判斷:“這很可能是一例典型的航空病症,由於患者長時間坐飛機,導致下肢形成靜脈血栓,現在栓子突然脫落,引發了急性肺栓塞。”病情十分緊急,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她當即囑咐空姐給患者吸氧,保持靜臥姿勢確保呼吸道暢通,同時聯系首都機場做好地面急救准備,等候患者下機后,第一時間送往醫院搶救。

  由於飛機上藥物有限,中英文差異較大,為安全起見,王冠羽交代可以給患者進行足三裡等穴位及觸發點按揉,以緩解患者的疼痛、惡心、嘔吐等症狀,並用糖鹽水補充液體。在機組人員的配合下,患者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連續吸氧靜臥,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這場萬米高空“生死營救”,為落地后的搶救贏得了寶貴時間。

  當患者家屬鞠躬道謝時,王冠羽連忙擺手:“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我責無旁貸。”就在2018年12月的一天,與家人在外面吃飯的王冠羽還成功救治了一位突發急病的年輕女孩。她用一次次“責無旁貸”的挺身而出,完美詮釋了醫生救死扶傷的職責。

  王冠羽榮獲天津市道德模范稱號。

  206 王愛東

  王愛東,男,漢族,1958年10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委政法委退休干部。

  王愛東雖已離開軍營,卻用11年挽救了123條性命,以實際行動繼續詮釋著英雄本色﹔雖身患心臟病,卻俠肝義膽,見義勇為已成為他的習慣。王愛東牽頭組建黃河志願救援隊,帶領團隊日夜巡邏,搜救落水群眾。

  每當遇到險情的時候,王愛東首先想到的是救人,曾先后4次因救人而住院治療。2013年3月6日夜,接到有人落水的求助電話,王愛東與3名救援隊隊友迅速趕到事發地,拼盡全力救起落水者,由於救人后心臟不適,王愛東住院救治達43天。2017年1月26日,1名孕婦在古黃河橋不慎落水。王愛東沒有絲毫遲疑便跳入寒冷徹骨的水中,當他用盡力氣將婦女推到船邊時,自己卻昏迷過去。

  他危急時刻奮不顧身。2014年春節期間,得知宿遷城區上千隻輪胎被歹徒用三角刀戳壞,王愛東不顧自身發燒和雨雪嚴寒,與同伴連續兩個晝夜巡邏,在大年初五凌晨,發現了歹徒又在作案。面對持刀歹徒,王愛東毫不畏懼,和歹徒扭打在地,自己身上多處受傷。2019年3月9日,一名年輕女子因家庭矛盾喝下農藥欲跳橋輕生。緊要關頭,王愛東飛身跨過1.5米高的橋欄杆,將女子救起並送往醫院搶救。

  王愛東多年見義勇為的事跡傳開后,社會各類愛心人士主動申請加入他組建的黃河志願救援隊,目前團隊已建成黨員先鋒突擊隊、女子救援分隊、技術救援分隊等多支分隊。他和他的團隊參與緊急救助345起,成功救起123條鮮活的生命,還協助警方破案46起,抓獲違法人員37名。同時,他把見義勇為行為拓展為“救防並重”“專群結合”“立體防范”系列活動,組織開展安全宣傳進學校、進社區等講座760余場,受眾10萬人次。

  王愛東榮獲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蘇省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

  207 牛振西

  牛振西,男,漢族,1962年3月生,河南省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隊長。

  從自己一個人救人到組隊義務救援,14年來,牛振西帶領水上義務救援隊參與多次重大險情的救援,累計挽救90多條鮮活的生命。見義勇為已成為牛振西個人生活的常態和習慣,他獲得當地民眾交口稱贊。

  2016年2月3日上午,河南鄭州滎陽市廣武鎮一個2歲孩子不慎掉入35米深井中。當地多方力量齊上陣,開展緊急救援。10個小時過去,進展很不順利。晚上7點多鐘,牛振西和隊友趕到。當時挖掘機和推土機已挖了17米的深坑,再挖下去可能發生塌方。救援經驗豐富的牛振西運用魚鉤釣魚原理,幾經嘗試,終於在黎明時分將孩子救起。

  2017年暑假的一天,一名17歲女孩在黃河邊游玩時不慎落水。牛振西和隊員接到求助后第一時間下水打撈,卻被漩渦纏住了安全繩,差點吞噬了他們的生命。最后他們艱難地把遺體打撈上來。

  牛振西將自己手機號作為水上安全求助報警電話,在市110、119指揮中心備案,與之形成聯動。他的手機每天24小時從不關機,隻要指揮中心接到有人溺水的報警電話,都會第一時間通知他。14年來,牛振西帶領水上義務救援隊,成功實施多起高難度救援。這支隊伍也逐步發展成為一支擁有注冊志願者152人,骨干隊員80余人的專業水上救援隊伍。

  為了更好地防患於未然,牛振西和隊員們開始側重事前預防。從2012年起,他們在水域周邊學校啟動水上安全知識普及教育講座,倡導“見義智為”“救人不舍己”的科學救生理念。7年來,開設講座500多場,受益中小學生、大學生超3萬人,大大降低了溺水事故發生數量。

  牛振西榮獲全國最美志願者稱號。

  208 鄧恩鬆

  鄧婉秋

  鄧恩鬆,男,漢族,1946年4月生,生前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天平鎮石爐村村民﹔鄧婉秋,女,漢族,1987年6月生,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天平鎮石爐村村民。二人系父女。

  鄰居遭遇歹徒侵害,七旬老人鄧恩鬆和女兒鄧婉秋挺身而出與歹徒搏斗。鄧恩鬆壯烈犧牲﹔鄧婉秋被刺受傷,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一曲英雄父女的正氣之歌。

  2016年6月17日上午,歹徒隨身攜帶4把小刀竄到廣西藤縣天平鎮石爐村,企圖對一女子實施侵害,遭到女子拼命反抗。鄧恩鬆在家中聽到求救聲沒有絲毫猶豫,拿起身旁的一根竹棍就往前沖,女兒鄧婉秋、鄧婉清也一同追趕過來。年過七旬、身形瘦小的鄧恩鬆面對強壯的歹徒沒有絲毫畏懼,厲聲喝止歹徒。

  歹徒不聽勸阻,繼續拖抱受害人,並掏出尖刀,威脅鄧家三父女不要多管閑事。鄧恩鬆沖上去用竹棍驅打歹徒,讓其停止惡行。

  惱羞成怒的歹徒放開受害人,反過來搶奪鄧恩鬆手中的竹棍,並將鄧恩鬆打倒在地。鄧婉秋跑過來幫助父親時,也被歹徒捅了兩刀。鄧恩鬆在搏斗中,被亂捅數刀,頸部和胸部等部位被刺中,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已懷孕的鄧婉清看到父親和妹妹受傷后,沒有退縮,舉起鐵桶用力砸向歹徒。這時,越來越多的村民陸續趕來,歹徒倉皇逃離。

  隨后,鄧恩鬆、鄧婉秋被村民送到醫院搶救,鄧恩鬆經搶救無效,不幸犧牲。鄧婉秋轉送藤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經鑒定為輕傷二級。公安機關根據線索,很快將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

  鄧恩鬆生前幫助別人不計得失,主動調解鄉鄰之間的矛盾糾紛,主動幫助家裡遇到困難的村民。鄧婉秋說,做人要鐵骨錚錚、有擔當,這是父親用生命留給兒女最后的、也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鄧恩鬆被追授廣西見義勇為英雄模范稱號,鄧婉秋被授予廣西見義勇為英雄模范稱號。

  209 盧世蛟

  盧世蛟,男,漢族,1966年4月生,青海省西寧市公安局交通治安分局輔警。

  盧世蛟在群眾生命受到嚴重威脅時,挺身而出,與持刀歹徒英勇搏斗,弘揚社會正氣,是人們心目中的“最美輔警”。

  2016年5月11日18時許,盧世蛟在經過西寧市南川東路時,看到有大量群眾聚集在馬路上,車輛被堵無法通行,隱約還有呼救聲。憑著多年在公安機關工作的敏銳性,他第一時間感覺到“恐怕是出事了”。盧世蛟撥開圍觀人群,看到一女子躺在地上,脖子正在流血。他趕緊上前查看受傷女子的情況,並准備報警。這時不遠處又傳來一聲撕心裂肺的呼救聲,盧世蛟看見一名失去理智的男子拿著一把剪刀,瘋狂亂捅另外一名女子。盧世蛟第一反應就是要立即制止行凶者。他在一旁的店鋪,找到一根鐵棍,沖向行凶男子。剛一靠近,該男子便瘋狂地向盧世蛟扑了過來。盧世蛟和該男子展開搏斗,搏斗中他不小心摔倒在地,頭部、臉部和手部被歹徒刺傷,鮮血直流。盧世蛟忍著劇痛,將歹徒踹翻在地。周圍群眾涌上來幫助盧世蛟共同制服了歹徒。派出所民警趕到現場后,立即對歹徒實施了人身控制。

  盧世蛟在歹徒行凶時及時出手,避免了傷亡范圍進一步擴大。盧世蛟頭部穿透性骨折,身體面部多處挫傷,重傷二級,被送往醫院搶救到第二天,才脫離生命危險。事后他說:“我相信世界上終究還是好人多,如果有人需要幫助,隻要碰到了,不論什麼時候我都會盡力去幫一把。”

  盧世蛟榮獲青海省見義勇為英雄模范稱號。

  210 馮根銀

  馮根銀,男,漢族,1955年2月生,安徽省淮南礦業集團李嘴孜礦退休工人。

  馮根銀自幼生活在淮河邊,熟悉水性。13歲時就在淮河裡救起兩名溺水兒童,長大后當起義務巡邏員,並牽頭成立巡邏志願者服務隊,守護家門口的南塘水庫。51年間,共救起30余名溺水者,被人們稱為“水上110”。

  1968年一個夏日午后,13歲的馮根銀和小伙伴們正在淮河岸邊玩耍。一陣急促的呼救聲傳來,原來有兩個孩子不慎落水。一群小伙伴焦急地站在岸邊,不知所措。馮根銀跳進河裡,向兩個孩子游去,將他們救起。

  馮根銀家附近的南塘水庫是游泳愛好者的聚集地,水庫坡陡水深,每年都有群眾不幸溺亡。2005年以來,他堅持義務巡邏南塘水庫。2013年8月,3名小學生結伴到南塘水庫游玩,其中一名學生不小心滑入水中。正在巡邏的馮根銀聽到呼救聲,循聲奔去,隻見水中一人不停地拍打水面,他一頭扎進水裡。在施救中,孩子牢牢抓住馮根銀,不由自主地將他往水裡拽,他被嗆得幾乎無法呼吸。他咬緊牙關,用盡全身力氣,連拖帶拽才將孩子救起。

  在馮根銀家客廳的牆上,有兩面寫著“見義勇為 品德高尚”字樣的錦旗,這兩面錦旗飽含著被救者的感激之情。他們還曾送來厚禮和10萬元現金表示感謝,卻被他婉言謝絕。馮根銀說:“我救人不圖回報,憑的只是做人的良心。”

  不久前,馮根銀在鍛煉時摔倒崴了腳,仍堅持每天去水庫巡邏。他在救人時多次涉險,親戚、朋友都勸他:“60多歲的人了,該歇歇了。”馮根銀卻說,隻要自己還有能力救人,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去挽救更多的生命。

  馮根銀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安徽省道德模范稱號。

  211 呂保民

  呂保民,男,漢族,1969年10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無極縣個體經營戶。

  為保他人平安,退伍老兵呂保民與持刀歹徒英勇搏斗,被刺5刀、身受重傷仍緊追不舍,直至與熱心群眾合力將歹徒制服后,才被送入醫院搶救,他用軍人熱血譜寫了一曲英雄贊歌。

  2018年9月8日,無極縣南汪村開小賣部的曹某和兒子小翟到縣城進貨。當母子倆進完貨准備離開時,一名背包的黑衣男子突然搶奪曹某手中的挎包,小翟見狀立即大喊一聲,隨后雙方便爭執起來。在一旁賣雞蛋的呂保民見狀,趕緊上前勸阻。走到近前他才發現,黑衣男子手持一把尖刀,小翟已被刺傷倒在地上。呂保民大喝一聲,疾步上前拽住歹徒的背包,想將其制服,而歹徒則揮刀向呂保民一通亂刺。呂保民趁其轉身,從身后抱住歹徒,並緊緊握住他持刀的右臂。不料歹徒將刀轉至左手,捅向呂保民。面對窮凶極惡的歹徒,呂保民沒有絲毫退縮,歹徒幾次想奪路逃竄,已身中數刀的呂保民都緊追不舍。在熱心群眾的合力協助下,歹徒最終被制服。

  這時,現場群眾才發現呂保民的胸口鮮血淋漓,臉色蠟黃,汗衫被鮮血浸透。他被送到醫院時,已經處於休克狀態。經診斷,他身中5刀,其中最嚴重的是右側第三肋骨骨折並發開放性血氣胸,並且左下側腹部刀口很深,多側肌肉斷裂。無極縣醫院對呂保民先后進行兩次緊急手術,經過10余天重症監護病房的觀察治療,才脫離生命危險。

  呂保民曾在部隊服役4年,退伍后回到家鄉和愛人經營雞蛋批發。熟悉他的村民說,呂保民平時就是個熱心腸,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他都主動幫忙,他的好人品四鄰皆知。

  呂保民當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獲河北省見義勇為英雄模范、河北省2018年度優秀退役軍人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212 全明林

  全明林,男,漢族,1954年10月生,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環翠樓街道大橋社區居民。

  全明林年屆花甲、老當益壯,不顧自身安危,救人於危難之間,海水浴場救起溺水小女孩,冰冷海水中救起輕生女子,被群眾稱為“俠義大叔”。

  2012年夏天,全明林在威海國際海水浴場游泳,發現有人在浴場警戒線外海面忽上忽下。他游過去,發現是一名10歲左右的小女孩溺水。他趕緊抓住孩子把她救上岸。小女孩一家是韓國人。她的家人在驚魂未定之余,連忙用肢體語言對全明林表示感謝,並拿出錢硬要塞給他。看著小女孩已經安然無恙,全明林婉拒后悄然離開。

  2018年4月的一天清晨,全明林在威海市塔山公園練習吹奏薩克斯,遇到兩人因爭執動了刀子。全明林趕忙上前勸阻,但持刀人不由分說就向另一人捅去。危機時刻,全明林扑上去用雙手抓住行凶者拿刀的手,並用自己頭猛擊其臉部。隨后眾人趕來,將行凶者制服。

  2018年11月14日上午,在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海上公園,64歲的全明林和老伴遇到一名輕生跳海的女子。他毫不猶豫,一邊喊著“快救人”,一邊直接跳進了海裡。全明林架著女子奮力向岸邊游去。就在快到岸邊時,女子突然掙扎起來,拼命將全明林往深水區拉扯。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一直緊抓著女子游到岸邊。上岸后,女子陷入昏迷狀態。全明林渾身濕透,衣服上結了小冰碴,但他仍然堅持與老伴在現場等待救援到來。因施救及時,該女子最后脫離了生命危險。

  平時的全明林,是社區的熱心人。隻要有需要,他永遠跑在最前面。對於自己英勇救人的行為,全明林說,這是每個市民都應該做的,他未來還會一如既往地做好人、做好事。

  全明林入選“山東好人”。

  213 多吉扎巴

  多吉扎巴,男,藏族,1972年8月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班戈縣青龍鄉退休干部。

  面對湍急江水中的落水兒童,他奮不顧身﹔面對群眾矛盾糾紛,他挺身而出﹔面對尋舋滋事者,他大義凜然。多吉扎巴是一個充滿正義感的藏北質朴漢子。

  1989年,多吉扎巴在昌都軍分區服兵役。1991年秋天,多吉扎巴向連隊領導請假去昌都濱江大街購買生活必需品,忽然聽到有人大喊“救命”,他來不及多想,急忙奔著呼救聲跑去。原來是兩個小孩滑進了洶涌的瀾滄江中,僅能看見孩子們的小手,情況十分危急。多吉扎巴沖向江邊,奮力跳進水中,把兩個小孩一一推上岸。由於腿被冰冷的江水凍得抽筋了,他被江水沖走了幾十米才艱難爬上岸。后來,多吉扎巴被群眾抬到連隊,得了風寒,在病床上躺了整整5天。

  1993年,多吉扎巴服役期滿,復員到班戈縣工作。2002年,多吉扎巴帶領縣裡170多名牧民群眾到青藏鐵路中鐵十一局標段做工。在此期間,幾名民工不服從安排,與工頭發生口角,持械斗毆的惡性事件一觸即發。多吉扎巴憑借在民工當中樹立起來的威信,在緊急關頭挺身而出,先將工頭推開,然后用身體擋住了3名持械沖過來的民工,有效控制了局面后,才發現自己的左臂被劃傷。

  2008年7月,多吉扎巴協助縣公安局民警調查邊某報復鄰居的糾紛。多吉扎巴陪同調解小組來到邊某家中了解情況,並對邊某做思想工作。但邊某拒絕調解,甚至拿出凶器威脅、恐嚇調解人員。為了避免同事和圍觀群眾受到傷害,多吉扎巴奮不顧身沖過去,空手制服了邊某,而多吉扎巴身上多處被凶器劃傷。

  2009年3月13日,多吉扎巴接到當地一家茶館老板的電話,說有7名不務正業的青年酗酒后在店裡聚眾鬧事。多吉扎巴趕到現場,在詢問情況過程中,一名鬧事者慌亂中向多吉扎巴左肋捅了一刀。多吉扎巴一手捂住傷口,一邊忍痛勸導鬧事者,使事態沒有進一步惡化。事后,多吉扎巴因傷住院11天。

  多吉扎巴在基層多個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始終心系群眾,在關鍵時刻敢於為群眾挺身而出。

  214 劉存喜

  劉存喜,男,漢族,1950年1月生,生前系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鎮光勝村四社村民。

  年近古稀的劉存喜和妻子路過草地時,發現牛倌兒被失控的牛群頂倒,危急時刻他不顧個人安危,揮著鐵叉與牛群殊死搏斗,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牛倌兒的平安,譜寫了一曲大義之歌。

  2017年8月30日下午3點40分左右,劉存喜帶著妻子去草灘裡打草。在路過光勝村五社噴灌圈草地時,看到十多頭牛圍在一起,牛蹄扑騰起漫天黃沙,他懷疑牛倌兒可能被牛群頂倒了,便上前去看。因常年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腿腳不利索,劉存喜隻能手拿鐵叉一瘸一拐地朝牛群小跑過去,妻子緊跟在他的后面。當他聽到牛倌兒撕心裂肺地喊著“救命啊!救命啊!”時,一邊焦急地對妻子喊“要出人命了,快去喊人”,一邊手持鐵叉沖向牛群救人。

  圍住牛倌兒的牛群看到劉存喜沖過來,像瘋了一樣沖向他。劉存喜揮著鐵叉奮力搏斗,但終因勢單力薄,被牛群頂來頂去。妻子想過去打散牛群,也被牛撞倒了,隻能眼睜睜看著劉存喜在牛群中掙扎。等到村民們趕來奮力趕走牛群,劉存喜已經渾身是血,最終因傷勢過重不幸離世。牛倌兒因劉存喜挺身相救,搶救及時,脫離了生命危險。

  劉存喜心地善良,為人熱情,平日裡鄉親們有困難都願找他幫忙。每到農忙時,他總是二話不說、主動幫助忙不過來的老人們干活,不求任何回報。他還是尊老敬老的好兒子,無論農活多麼繁忙,都堅持無微不至地伺候老母親。

  劉存喜榮獲內蒙古自治區道德模范稱號。

  215 劉波

  劉波,男,漢族,1967年1月生,中共黨員,國家電網陝西省電力公司漢中供電公司電力設施保護專責工。

  他古道熱腸,21年間先后救起溺水者24名、義務打撈遺體9具。用常年的堅守護佑社會正義,被稱為“漢江河畔的守護神”。

  1998年8月的一天,正在漢江邊帶著兒子玩水的劉波,忽然聽到一陣急切的呼救聲,隨即看到一個人影在江面上時隱時現,當時水性還並不太好的劉波毫不猶豫地跳進了江裡。遺憾的是,他拼盡全力救上來的男孩已經停止了呼吸。從那以后,劉波對預防游泳溺水和溺水急救像“著了魔”一樣,一有時間就看相關書籍、查閱資料、和泳友交流,並有針對性地模擬溺水施救,甚至還自掏腰包購買救生用品。整整堅持了21年,每每他去江邊,妻子總會很擔心,而劉波卻說:“隻要我還游得動,我就會救人!”

  2000年8月,劉波游完3000米后在岸邊調整休息,忽然發現水中有一名男子出現抽筋現象,劉波一頭扎入河中,快速游過去。出於求生的本能令這名180斤重的男子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抱住劉波,幾度把他壓在身下,劉波嗆了很多水,體力也漸漸不支。身處險境的他幾經努力,艱難地游了10多分鐘,才終於將男子救上岸。

  劉波還參與組織創立了漢中市冬泳協會,在他的帶動下,許多人都成了義務救生員、宣傳員。

  劉波榮獲陝西省道德模范稱號。

  216 孫楊

  孫楊,男,漢族,1992年4月生,共青團員,山東省棗庄市薛城區市場監管局鄒塢鎮市場監管所職工。

  孫楊作為退伍軍人,在火災前挺身而出,闖入火海救出一老一小兩名被困人員,用勇氣和大愛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正氣之歌。

  2018年2月11日12時許,正在工作的孫楊看到單位南面大約200米處濃煙滾滾,急忙跑去救火。當時風力較大,火勢蔓延很快,沿街3家店鋪都有火苗,並蔓延到周邊攤點引發明火。孫楊果敢冷靜,一邊大聲呼喊疏散群眾,一邊就近找了兩個滅火器緊急滅火,又組織群眾從周邊店鋪拿了十幾個滅火器,對路邊的攤點及電動車等進行滅火,很快控制了火勢。這時,他得知著火的屋裡還有老人和孩子。孫楊從旁邊藥店裡拿起一件軍襖和一件醫務人員工作服,用水潑濕后,把軍襖穿到身上,用工作服遮住口鼻,迅速沖向火海。屋內強大的熱氣流將他擋了出來,他毫不猶豫地再次沖進屋裡,發現一位老人和一個孩子被困在牆角,呼吸困難。孫楊沖上前去,迅速攙起老人和孩子從后門撤出。把人救出后,孫楊一刻沒有停留,又匆匆加入救火隊伍。

  其實,9年之前,孫楊就參加過救火。2010年年初,孫楊家附近超市的后院倉庫著火。當時,超市工作人員以為隻有前面的明火,卻不知倉庫后面火勢已經起來。與倉庫間隔僅1米左右的居民樓,隨時都有被火引燃的可能。孫楊得知火情后,立即爬上牆,跳到著火的倉庫上,呼叫院子裡面的工作人員提供滅火器,並組織開展扑救。當火勢控制后,孫楊默默地離開現場。

  217 孫勇

  孫勇,男,漢族,1973年10月生,中共黨員,海南省委直屬機關工委宣傳部副部長。

  孫勇曾經是一名軍人,危急時刻,他挺身而出﹔生死關頭,他毫不退縮。30年來堅持見義勇為做善事,展現了一名軍人、一名共產黨員見惡必除、見危必救的風採。

  2018年11月6日,孫勇遇見一位老人過馬路時被汽車撞倒,下半身被卷進車底,無法動彈。孫勇撥打110、120后疏散圍觀群眾,當機立斷召集10多個年輕力壯的市民抬車救人,醫務人員及時趕到,老人脫離生命危險。

  2018年10月30日早上,在海口市文明東路,一位老人被汽車撞飛后,躺在地上不省人事。孫勇恰巧在上班途中經過,他第一時間撥打了急救電話,救護車很快趕到現場,孫勇協助醫護人員將老人送醫救治后才離開。

  2004年7月的一天,孫勇路過海口市美舍河時,見一人護著皮箱大喊:“有人搶劫了!”他挺身而出與歹徒搏斗,終將其制服,送往派出所歸案。

  1995年7月1日晚,湖南省岳陽縣新開鄉遭遇特大洪水襲擊,上萬名群眾急需營救,孫勇跳進險象環生的洪水中,救出87名被困村民﹔之后連續3年,孫勇先后20多次參加抗洪搶險戰斗,與戰友們營救轉移群眾8000多人。

  1995年2月14日下午4時,探親在家的孫勇見一群人在路邊燃香燭、插幡紙,並聽任一名婦女將一枚畫了圖符的雞蛋在米堆上來回滾動,另一名婦女抱著一個緊閉雙眼,生命垂危的小女孩。孫勇意識到這是在搞封建迷信活動,他奪過女孩送往醫院,經3個多小時搶救,患急性腦膜炎的女孩轉危為安。

  孫勇服役期間曾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榮登“中國好人榜”。

  218 貢秋久奶

  貢秋久奶,男,藏族,1986年8月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波密縣公安局交警大隊輔警。

  貢秋久奶面對隨時可能行凶的犯罪嫌疑人,不顧危險,沖鋒在前,將其制服﹔在群眾落水的危難關頭,毫不猶豫地跳進冰冷的河中,奮力將其救起。他幫助過無數群眾,隻要看見他執勤,大家心裡就多一分安心。

  2016年9月,波密縣發生一起惡性交通肇事逃逸案。當時正在休假的貢秋久奶聽到消息后,毫不猶豫地趕回單位幫忙。在追查到肇事者家中時,焦躁瘋狂、失去理智的肇事司機,拉著一條大狗,揮舞著藏刀,拒不接受調查。貢秋久奶清楚地知道,在暴躁情緒作用下,肇事者極易做出極端行為,很有可能會傷及他人。貢秋久奶毫不畏懼,一個箭步果斷沖上前去,在轉移肇事者注意力的同時,迅速將其抱住,奪下利刃,但自己也被大狗咬傷。

  2017年12月10日,貢秋久奶下班回家的路上,聽到河邊傳來一陣陣呼救聲,立即循著呼救聲跑去。到了河邊一看,原來有人落水了,江面上漂浮著一個人影,被湍急的江水迅速沖向下游。貢秋久奶立即跳進江中,奮力朝落水者游去。江面寬達100多米,嚴冬時節的江水又極為冰冷刺骨,寒冷讓貢秋久奶渾身發麻,被浸濕的衣服越來越重,嚴重消耗著體力。在江水中奮力游了近十分鐘,貢秋久奶終於將落水者帶上岸。由於搶救及時,落水者很快脫離了生命危險。而貢秋久奶的手臂、大腿均被凍傷、劃傷。

  貢秋久奶自參加工作以來,認真履行輔警職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書寫著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

  219 李左輝

  李左輝,男,漢族,1985年8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大坑鄉黃坑村村民。

  在榨油廠燃爆瞬間,李左輝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全身燒傷,強忍劇痛,奮力救出2名被困工人,展現了退伍軍人的英雄本色。

  2018年12月18日凌晨,李左輝在睡夢中聽到外面有人大聲呼救,他穿著睡衣跑出家門一看,濃濃的黑煙從旁邊的榨油廠不斷涌出,火勢很大,被困人員使勁地敲打卷閘門,拼命呼救。李左輝疾步沖上前,用力一拉卷閘門,方知門被鎖了,裡面的人打不開。此時,熱浪和濃煙竄進了李左輝的喉嚨,憑著在部隊參加過消防救援工作的經驗,他意識到再不打開卷閘門讓空氣暢通,被困工人隨時會面臨燒傷、窒息甚至設備爆炸傷亡的危險。

  時間就是生命,李左輝迅速找來鐵棍,使勁地撬動卷閘門。在門被撬至距地面1/4處時,裡面突然爆炸。卷閘門被掀飛了起來,李左輝整個身子也被扇到4米以外的地方,整套睡衣被燒掉了,面部、手部、腿部等處被高溫嚴重灼傷。他咬緊牙關,用燙滿血泡的雙手支撐著自己往前爬,最終李左輝堅持著與趕來的村民一起救出了2名被困工人。

  李左輝因傷情較重,被送往贛州市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治療。經檢查,李左輝身上燒傷面積達12%,並伴有呼吸道吸入性損傷。事后,被救人員來感謝李左輝,他說:“鄉裡鄉親互幫互助是應該的。”

  李左輝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源於平常的積累。送重傷村民就醫、深夜開車送鄰居家突發疾病的小孩就醫……李左輝十幾年如一日的扶危濟困,鍛造了他正直果敢、勇於擔當的優秀品格。

  李左輝榮登“中國好人榜”。

  220 李冬生

  李冬生,男,漢族,1962年11月生,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南湖街道湖濱社區居民。

  20多年間,李冬生於車禍中助人、火災中搶險、魚塘中救命、赤手奪白刃,7次匡扶正義,以善行義舉弘揚了社會正氣。

  2003年3月的一天,李冬生開車途中路遇一家三口遭遇車禍。他迅速將危在旦夕的三人送往醫院。到達醫院后,李冬生又幫助辦理各項手續,還為傷者墊付手術費用。由於搶救及時,一家三口得以脫險,李冬生卻悄悄離開了。2012年7月的夜晚,李冬生和朋友在市場購物時,看見一名男子突然瘋狂地用刀將一位老婦人捅倒在地,緊接著又舉刀向旁邊一位趕來阻攔的老人扎去。李冬生臨危不懼,打掉了男子手中的尖刀,與男子進行殊死搏斗,制止了犯罪。在公安民警和醫護人員趕到現場后,他才意識到,自己的手臂已被尖刀劃傷。

  李冬生救人危難的義舉,早已成為習慣。早在1990年4月,李冬生在外辦事時,遇上由於修理工人操作失誤引發的設備爆炸,現場有200多公升汽油,隨時會被引爆。危急時刻,李冬生沖進火海,拉下電閘。為此他全身多處燒傷,住院治療一個半月才痊愈。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1998年6月吉星加油站救火、2014年10月在魚塘救起暈厥的高齡教師、2015年11月在雪地裡救助受傷的年邁老人等等。李冬生還心系公益事業,多次為貧困學生和病人捐款,長期參加各類助老扶貧活動。

  總有人問李冬生,面對這麼多次的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時有沒有過害怕?李冬生回答很朴實:“我隻知道救人刻不容緩,我看到了,趕上了,就必須沖上去。”

  李冬生榮獲吉林省道德模范、吉林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221 李芳

  李芳,女,漢族,1969年5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董家河鎮綠之風希望小學教師。

  李芳扎根山區從事鄉村教育近30年,始終默默耕耘、愛崗奉獻、教書育人,深受學生愛戴、家長尊敬、學校認可。面對失控三輪摩托車沖向學生,她義無反顧沖上前去用身體擋護學生,舍己救人。她心懷大愛,用生命為學生上好最后一堂課,塑造了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

  2018年6月11日下午,董家河鎮綠之風小學正常放學。二年級語文老師李芳護送學生離校回家。行至紅綠燈路口,她正組織學生按綠燈指示有序通過。突然,一輛裝滿西瓜的三輪摩托車自北向南急速駛來。情況萬分緊急,李芳一邊大聲呼叫學生避讓,一邊沖上前去奮力將學生推開,用身體護住學生,自己卻被嚴重撞擊。學生們得救了,她卻遭受重傷,雖經全力搶救,終因傷勢太重,不幸去世。

  1989年李芳老師被分配至董家河鎮謝畈小學任教,謝畈小學撤校后她被分配至綠之風希望小學任教。任教30年來,她始終堅守鄉村小學教育第一線,在任學科教師同時,先后擔任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等,生前榮獲優秀班主任、教學能手、優秀輔導員等表彰獎勵22次。

  她不僅注重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視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培養,用愛心呵護學生健康成長。她對每位學生家庭情況、性格、愛好都很了解,誰家遇到困難都願向她傾訴,她總會盡心安撫並幫忙解決。

  在家長眼裡,李芳是和藹可親、無私奉獻的老師。董家河鎮是山區,許多年輕父母都外出打工,留下很多留守兒童。她手機裡存了很多留守學生父母的電話,一有空就和他們聊孩子的情況。

  在同事眼裡,李芳是工作學習的榜樣。許多實習教師和年輕教師都願拜她為師,她會將多年的工作經驗傾囊相授,教他們怎麼上課,怎麼克服心理障礙,怎麼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如何與家長溝通等等。近5年,她帶出20多名“教師徒弟”。

  李芳被追認為烈士,被追授全國優秀教師、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222 李岩河

  李岩河,男,漢族,1983年1月生,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北灣鎮中堡村村民。

  李岩河危難時刻,奮不顧身,先后兩次跳水救人,成功挽救3人生命,成為鄉親們的“身邊英雄”。

  2015年10月3日下午,高崖村的一名兒童趁大人收玉米之際,偷偷跑去河邊玩,不慎掉入水中。孩子的爺爺發現后拼命呼救,不會游泳的他跳入河中想救孫子。可孩子沒有救起,連他自己也陷入水中。在附近釣魚的李岩河聽見呼救聲急忙趕來,顧不上脫衣服,一躍跳入河中。當時已是深秋,河水將李岩河凍得渾身發抖,他傾盡全力,咬牙把孩子頂上了岸。李岩河體力消耗極大,但他又一次跳入河中去救老人。用盡全身力氣,經過好幾次搜摸,好不容易找到了已失去知覺的老人。他將老人的頭托出水面,緩緩游至岸邊,將老人救上岸。上岸后,氣喘吁吁的李岩河立即對昏迷老人進行人工呼吸,按壓胸口。老人醒來后,發現救他的人已悄然離去。

  早在2002年,19歲的李岩河在青海打工,和工友去住所附近的澇壩游泳,工友因水性不好,剛一入水就不見了人影。李岩河忙去救人,求生欲使工友一把抱住李岩河的脖子,情況十分凶險。經過一番奮力掙扎,李岩河拼盡全力,終於將工友救上岸。

  李岩河榮獲甘肅省道德模范稱號。

  223 李海江

  李海江,男,漢族,1993年6月生,中共預備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城市管理大隊執法四中隊中隊長。

  面對吞噬民宅的熊熊烈焰,李海江臨危不懼,果斷帶領5名同事沖進火海,救出3名群眾,被大家稱為“救火英雄”。

  2017年1月21日下午4時許,李海江帶領隊員巡邏至平羅縣第四中學門口時,看到不遠處平羅縣原第二小學家屬區一幢二層小樓冒著滾滾濃煙。李海江帶隊趕到現場,這時一樓已經著火,濃煙伴著火焰直逼窗外,窗玻璃爆裂,難以靠近。此時消防人員還沒趕到。

  當了解到樓內還有3個人沒有出來時,李海江當機立斷,迅速安排分工,一隊找水滅火,一隊上二樓撬窗戶想辦法救人,另一隊負責疏散院子裡的人員,並帶著隊員奮不顧身地沖進火海。在李海江的組織下,隊員們爬到一處平房頂上,用一根圓木對著著火小樓窗外的防護欄猛砸,每砸幾下,就強忍疼痛用手往外掰一掰防護欄。持續砸了十幾分鐘后,防護欄終於被撬開。在施救隊員的大聲呼喊中,室內受困的房屋主人從地上爬了起來,將已經昏迷的女兒推至窗口。在窗外接應的隊員顧不上腳下懸空的危險,趕忙托住女孩,將其接出,並迅速送往醫院搶救。隨后,隊員們又合力將房主救出火海,被困在一樓的房主老母親也被隊員救出,一家人全部脫離了危險。

  李海江看到別人遇險,總是仗義相助,扶危解難。2016年11月的一天,他在平羅縣城等車回家時,發現路邊有兩名騎摩托車的人不慎摔倒,其中一人頭部血流不止。李海江趕忙撥打120急救電話,並對傷者的傷口作了簡單處理。一直到醫護人員趕來,將兩名傷者送往醫院后,他才放心地離去。

  李海江榮登“中國好人榜”。

  224 李梅香

  李梅香,女,漢族,1964年3月生,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大橋良種場中心隊村民。

  6歲男童不慎跌入3米深的沼氣池,在危急時刻,李梅香不顧個人安危,與死神搏斗20多分鐘,用自己的義舉成功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2018年3月5日下午,李梅香突然聽到小孫子急促的呼救聲。原來,和小孫子一起玩耍的6歲男孩,不慎踩破了養豬場遮蓋的石棉瓦,掉進了沼氣池。沼氣池深達3米,池內的糞水就有2米多深。

  李梅香明知高濃度沼氣具有劇毒、爆炸等危險,依然義無反顧地跳下沼氣池。她左手牢牢摳住池口邊沿的水泥磚塊,兩隻腳在糞水中蹬在垂直的池壁上,右手盡力向孩子揮舞的手臂探去。當抓住孩子小手的一瞬間,李梅香把他拉向自己身邊,讓孩子從糞水中露出口鼻呼吸。體格瘦弱的李梅香在沼氣池內努力嘗試了好幾次攀爬之后,知道單憑一隻手的力量,別說救起孩子,就連自己也不可能爬出沼氣池脫險。於是她一邊大聲叫小孫子喊人幫忙,一邊始終保持著救人的姿勢。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李梅香感到越來越吃力,左手酸痛麻木,手掌和手臂被粗糙的池口磨出一道道血痕,鞋子在池壁上不停地打滑,甲烷和臭氣熏得她頭昏眼花。李梅香一直咬牙堅持著,直到10多分鐘后她的丈夫趕到。這時候的李梅香臉色蒼白,左臂因長時間受力已經紅腫,右手卻還緊緊地拽著孩子。長時間浸在糞水中的孩子也臉色發青,體力不支。丈夫見狀,立刻趴在池邊的磚砌護欄上,一手抓住孩子,一手拽著妻子。又過了5分鐘,另一位村民趕到現場,才與她丈夫一起合力把孩子救起。

  李梅香榮登“中國好人榜”。

  225 李道洲

  李道洲,男,漢族,1988年7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空降兵某旅直升機團場站汽車連七班班長。

  李道洲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義無反顧、勇闖火海,救出一對年邁夫婦后,第三次沖進火場救人時,因火勢過猛,不幸壯烈犧牲,被譽為“救火英雄”。

  2018年3月2日,正在休假的李道洲到武漢市東湖梨園小區,准備接在物業工作的妻子下班。李道洲剛到小區不久,物業就接到居民電話:“10棟起火了,你們快來!”物業立即撥打火警電話,並通知工作人員抓緊救火。一旁的李道洲拎起滅火器,便和3名小區物業人員沖了出去。

  李道洲等4人到達現場后,上到5樓,發現滾滾濃煙嗆得人根本睜不開眼。確認失火房間后,李道洲第一個沖進了火場。起火的503室住著一對80多歲的老夫妻和他們51歲身患腦癱、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兒。沖進著火的房間,李道洲很快把萬爹爹救了出來。還沒緩口氣,他又把年邁的蔣婆婆背了出來。老兩口哭訴,女兒還在屋內。李道洲拿出手機交給蔣婆婆,讓她幫忙照明,一起再次沖入火場。據蔣婆婆回憶,當時,他們找到了女兒,她拿著手機在前方照明,李道洲背著女兒走在后面,但蔣婆婆出來后,李道洲和女兒卻沒有出來……

  巨大的火災負荷、狹窄的滅火救援空間,極大地增加了火災扑救難度。消防官兵經過10多小時奮戰,才將火情控制住。當房間內的煙霧基本散去,消防官兵拿著救援工具進入現場搜救,在臥室床墊下發現李道洲的遺體。那時,已經犧牲的李道洲,臉側向一方,雙手緊緊攥成拳頭,背上還背著萬爹爹的女兒……

  2005年,李道洲從湖北孝感入伍,同他的爺爺、父親一樣,成為一名空軍戰士。李道洲的爺爺早年間曾因見義勇為被歹徒刺了九刀,落下終身殘疾。李道洲自幼受長輩影響,養成了勇敢、善良、正直品行。

  李道洲被所在部隊追記一等功,被追授湖北青年五四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226 楊永峰

  楊永峰,男,漢族,1971年10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林州市紅旗渠應急救援中心理事長。

  大巴墜崖,30多名乘客深夜命懸一線,楊永峰帶人披荊斬棘緊急救援﹔百年不遇的洪水肆虐鄉村,他冒著生命危險實施救援﹔“驢友”或群眾登山遇險,他拼盡全力搜救。他是群眾心中的“守護神”。

  一次偶然的見義勇為,開啟了楊永峰的救援生涯。2015年3月2日深夜22時55分,楊永峰開車帶著兒子和3名員工行駛至省道五龍鎮小虎山路段時,發現先前一直行駛在前的大巴車突然消失了。他意識到大巴車可能墜崖了,立即掉轉車頭折返。他一面報警,一面帶領大家借助手電筒,分工展開救援。他讓兒子和一位員工留在路上擔任“警戒”,打開雙閃燈,提醒過往車輛注意,並為下陡坡救援人員指路、做接引。自己和另外兩名員工則下陡坡,借助手電筒的光,穿過荊棘叢救人。因為他們的及時報警與救援,為后續生命大營救贏得寶貴時間,最大限度減少了人員傷亡,挽救了13個人的生命。

  重大交通事故救援結束后,楊永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先是將林州市委頒發的“林州市見義勇為積極分子”獎金捐給當地慈善總會,用於救助貧困家庭﹔隨后帶頭成立以義務搜救、救援為使命的紅旗渠應急救援隊。4年多來,他帶領團隊配合公安、消防、應急管理等部門,先后參與山地救援、水上水下救援、城市搜救、災難應急處置等各類事件617次,成功挽救521人。

  楊永峰和他的團隊將見義勇為的救援行動擴展到林州之外,先后多次到內黃、浚縣、淇縣、長治等相鄰縣市乃至太行山周邊參與救援。僅2018年,救援中心就出隊158次,出車923輛次,出動救援隊員1811人次。

  楊永峰榮獲全國見義勇為英雄司機、河南省見義勇為英雄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227 楊帆

  趙小偉

  楊帆,男,漢族,1986年7月生,中共黨員,北京團博百匯科技有限公司人事招聘經理﹔趙小偉,男,漢族,1980年3月生,中共黨員,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編輯。

  面對公交車上持刀傷人事件,楊帆和趙小偉雖然素不相識,卻不約而同挺身而出,聯手制服歹徒,展現出新時代好青年的勇敢和擔當。

  2017年7月17日上午8時許,582路無人售票公交車行駛途中,車內有乘客忽然大喊:“殺人了!”整個車廂亂成一片,乘客們邊喊叫邊跑向車廂后部。原來,有一名男青年在前門靠近司機的位置,一隻手勒住一位女乘客,一隻手持刀向該乘客脖子和后背的位置猛扎。這時,身處中門附近的楊帆,一個箭步跨過去猛地抱住男青年,死死地握住他持刀的手,並將他竭力向后拖。男青年不肯束手就擒,揮舞著手中尖刀拼命掙扎。就在此時,在車廂后面的趙小偉及時增援,快速沖上前去,按著男青年的頭和左手。此時,楊帆奪下他手中的刀。緊接著,二人合力壓著男青年,並將他拖離受傷女乘客,防止他再暴起傷人。隨后,公交車司機撥打了110和120。通州分局公安民警趕到,把行凶男青年帶離,將受傷女乘客送上120急救車,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

  從監控視頻可以看出,男青年從拿出水果刀行凶到被制服,全程僅10秒鐘。正是楊帆和趙小偉第一時間挺身而出、制服行凶者,才阻止了其繼續施暴。他們既挽救了受害人的生命,也保障了其他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

  趙小偉說:“在武警北京總隊服役的5年,給了我人生寶貴的歷練,也讓我學會了勇敢和擔當。”楊帆說:“我和小偉都是老爺們兒,這是我們應該干的事兒!”

  楊帆、趙小偉為“時代楷模”北京榜樣優秀群體成員,榮獲首都道德模范提名獎。

  228 楊桂秀

  楊桂秀,女,滿族,1965年7月生,海南省三亞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駕駛員。

  在三亞開公交車的10年間,楊桂秀先后6次在公交車上識破行竊扒手並勇敢制止偷竊,幫乘客追回被盜財物,她是大家心目中的“三亞最美女司機”。

  2014年11月的一天,她駕駛8路公交車剛停靠到途中一站,車裡一名乘客突然喊起來:“誰拿了我的手機?”就在這時,一名男子突然從前門跳下車。楊桂秀下意識地從座位上站起來,准備沖下去追。當時車上另一名疑似小偷同伙的男子站在門口想阻攔楊桂秀下車,楊桂秀使勁推開他。跳下車后,楊桂秀從背后緊緊揪住男子,厲聲喝道:“拿出來!”小偷原本還想狡辯,但完全被楊桂秀的氣勢所震懾,隻得乖乖交出手機。

  楊桂秀說:“8路公交車往返三亞市區和鳳凰國際機場,車上許多乘客都是游客。身份証、現金等財物被偷后,會給他們帶來很多麻煩。”有一次,她發現一個形跡可疑的小伙子上車后一直緊跟著4位背著大包小包的乘客。車等紅燈時,楊桂秀通過監控視頻看到他走到后門准備下車。於是,楊桂秀趕緊通過廣播提醒乘客注意貴重物品。話音剛落,那4個乘客中的一個快步走到駕駛台前,操著外地口音激動地對楊桂秀說:“師傅,我身上的4800元沒了……”楊桂秀把車開到前方站台停穩,讓丟錢的乘客趕緊撥打110報警。她用手指著那個20多歲的年輕小伙子大聲說:“快把錢拿出來,還給人家!”小偷在眾目睽睽之下隻得掏出錢。那4位乘客直接跟著楊桂秀的車去了終點站,現場寫了一封表揚信。

  在見義勇為中,楊桂秀也曾負傷。丈夫心疼她,更擔心她被打擊報復。“我做的都是對的事,沒必要害怕。”楊桂秀說,能保障好乘客人身和財產安全,是一名公交司機最大的責任和欣慰。

  楊桂秀榮獲全國見義勇為英雄司機稱號,當選“感動海南”2017十大年度人物。

  229 吳奕澈

  吳奕澈,男,漢族,1971年3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晉江市深滬鎮后山社區黨支部宣傳委員。

  作為一名退役海軍,吳奕澈始終保持著勇敢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品質和優良作風。突發險情時,他舍身“三跳救八命”,彰顯出革命軍人的英雄氣魄,展現了中國漁民的傳統美德,被深滬漁民稱為“海上救星”。

  吳奕澈第一次舍身一跳,是為搶救5名中毒船員。2002年7月末,已近伏季封海,當閩晉漁5766號單拖船員進入魚艙作業時,魚艙裡殘留的有機質在高溫和密閉魚艙的雙重作用下,產生出號稱漁船“頭號殺手”的劇毒氣體“硫化氫”。不多時,5名船員相繼暈倒、命懸一線。聞訊而來的吳奕澈火速沖上甲板,抓起繩子捆在腰間,脫下衣服捂住口鼻,打開水龍頭淋濕全身,縱身一躍下到艙底,拼盡全力拖緊中毒船員,然后被拖上艙面。他5次下艙,又5次被拖起,終使5名船員得救。當他連同最后一位船員被拖上艙面時,手腳痙攣,不省人事,昏倒在甲板上。

  吳奕澈第二次舍身一跳發生在2006年夏季黃昏。當時台風即將來臨,兩名在礁盤上觀海的游客渾然忘記了潮汐,洶涌而來的潮水使他們面臨沒頂之災。吳奕澈和冬泳隊員們迅疾趕來,由於風急浪大,他們無法登上礁盤。吳奕澈冒險解開保命繩,脫掉救生衣,迎著巨浪游過海溝,爬上礁盤,讓兩名游客安全獲救。

  2016年12月26日晚,吳奕澈第三次舍身一跳又挽救了一條生命。當時在灘涂摸魚的李某被漲潮的海水包圍,大聲呼救,吳奕澈恰巧從此經過,見狀縱身一跳,帶領3名群眾逆潮游向李某。他們一邊游,一邊用話音在海上辨識方向,鼓勵溺水者的求生欲望。經過200多米的逆水搏浪,終於把幾乎失去知覺的李某救上岸來。

  吳奕澈舍身“三跳救八命”的事跡廣為流傳。當各種榮譽接踵而來的時候,他說:“我是黨員,又當過兵,我不上誰上!”三番見義、一世勇為的吳奕澈,時刻准備著下一次營救。

  吳奕澈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福建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

  230 何華雲

  何華雲,男,漢族,1966年5月生,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河東鎮個體經營戶。

  何華雲不顧自身安危,跳進湍急江中救人,拼盡全力救起3名溺水兒童,被譽為“見義勇為英雄”。

  2015年6月20日下午3時許,何華雲與妻子、女兒像往常一樣來到江邊釣魚。此時,幾名沒有家長陪伴的兒童,不聽勸阻,跳進江中嬉戲。大約半小時后,何華雲隱約聽見呼救聲,他立即丟下魚竿跑近一看,幾個孩子正在江中掙扎。何華雲來不及多想,便一頭扎進江中。

  何華雲下水后,快速游向距離最近的孩子,拖到淺水區交給前來幫忙的妻子。然后又轉身向第二個孩子游去,抓住這名孩子的衣領,將其帶向淺水區,妻子再次下水將孩子帶上岸。這時候,第三個孩子已被江水沖到距離岸邊20余米的地方。此處水流最為湍急,孩子也基本沒了意識,生命危在旦夕。何華雲在體力透支的情況下沒有放棄,最終將這個孩子救上岸。而另外3個孩子,已不見了蹤影。

  當他把第三個孩子救上岸后,孩子因嗆水時間過長已陷入昏迷。何華雲立即對孩子進行搶救,孩子終於慢慢蘇醒了過來。何華雲歇息片刻后,又與趕來的打撈隊一起搜救,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最終,另外3個孩子因溺水時間過長,不幸身亡。

  這已不是何華雲第一次跳水救人,他曾在1993年和2014年分別成功救起1名溺水者。對接踵而來的榮譽,他看得很平淡,將所得獎金加上自己另外添上的3000塊錢,全都送給了當地8個貧困戶。何華雲說:“救人不圖名利,隻為良心過得去。”

  何華雲榮登“中國好人榜”。

  231 宋喬

  宋喬,男,漢族,1994年4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紫薇香河灣小區居民。

  當持刀歹徒公然行凶時,宋喬挺身而出,與歹徒殊死搏斗,保護別人免受傷害,自己卻身負重傷,體現了一名新時代好青年大義凜然、嫉惡如仇的高尚品質。

  2017年10月3日,宋喬陪媽媽和鄰居杭女士來到市區某餐館用餐。正值國慶假期,餐館內人很多,杭女士和宋喬媽媽排隊買飯,宋喬在座位上看管東西。這時,宋喬聽到謾罵聲,看見歹徒舉起刀對杭女士行凶,立刻從座椅上跳起來沖到歹徒面前,大聲呵道:“把刀放下!”歹徒揮舞著刀向宋喬扑來,宋喬一邊把杭女士護在身后,一邊扑上去與歹徒搏斗。殘忍的歹徒急了眼,將刀狠狠地刺向宋喬的胸部,連捅幾刀。頓時,宋喬血流如注,但他仍死死抱住歹徒。凶狠的歹徒又向宋喬背部、頸部連捅幾刀。宋喬受傷負痛,倒在地上。歹徒又用刀在宋喬的頭部、肩部一陣亂扎……宋喬媽媽情急之下想去奪刀,保護兒子,結果也被刺傷。宋喬終因傷勢過重昏迷過去,倒在血泊中……此時,店裡人員已經撥打了報警電話,宋喬被緊急送往附近醫院,經過七八個小時的搶救,保住了生命。一周后,歹徒因另一案件致1死3傷,被警察抓獲。

  宋喬的傷勢后經多家醫院診治,仍然留下嚴重后遺症,左眼永久性失明。宋喬是重慶某大學在讀研究生。當被人問及救人行為時,他說:“如果那天我沒有勇敢地站出來,選擇退縮,傷亡的就是那位阿姨,甚至是更多的人,那我將終生遭受良心的譴責,那樣的話讀那麼多書,又有何用?”

  宋喬榮登“中國好人榜”。

  232 張廣勤

  張廣勤,男,漢族,1953年8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呼和托哈種畜場退休職工。

  六旬老人張廣勤發現3名維吾爾族男孩落水時,不顧個人安危,先后3次潛入水中施救,使這3個孩子轉危為安,他的義舉令人敬佩。

  張廣勤退休后,隨子女遷居到博樂市安度晚年。2014年6月25日,張廣勤來到市郊五一水庫釣魚。3個十二三歲的維吾爾族少年在水庫邊戲水,不料其中一個孩子失足踏進了“水渦子”,另外兩個孩子在不遠處呼救,眼看同伴越掙扎離岸邊越遠,第二個孩子跳進“水渦子”試圖拉回同伴,但也很快溺水。眨眼間,第三個孩子也扑進了水中。

  張廣勤見狀來不及脫鞋就跳進了水中,左手拽住一個孩子不讓他往下沉,右手推著另一個孩子往岸邊移動,終於把兩個孩子送到了岸邊。這時最早落水的孩子已經消失在水面。他一個猛子向水庫底部扎去,摸來摸去,摸到的全是泥沙。年事已高的張廣勤體力不支,患有靜脈曲張的左腿受涼水刺激開始疼痛,他浮出水面換了口氣,又潛了下去,可腿開始抽筋,他隻好先游回岸邊做短暫調整。

  兩個孩子看同伴沒被救上來,嚇得嚎啕大哭。周圍趕來救援的人勸張廣勤不要再試了,太危險。“那是一條生命啊!不行,還得再試一次!”已經凍得瑟瑟發抖的張廣勤第三次潛入水中,這一次潛得更深。終於,他摸到了那個孩子的腿,疲憊至極的張廣勤奮力踩水,用身體把孩子頂出了水面。周圍的人趕緊接過昏迷的孩子,手忙腳亂地搶救。張廣勤游上岸,累趴在地上。

  看到眾人搶救未果,張廣勤硬撐身子掙扎著站起來,為孩子按壓腹部,實施人工呼吸。折騰了十幾分鐘后,孩子蘇醒過來,張廣勤鬆了口氣,癱倒在地。

  張廣勤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道德模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見義勇為英雄模范等稱號。

  233 張依門

  張依門,男,傣族,1979年7月生,中共黨員,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遮放鎮戛中村委會南蚌村護村隊員。

  面對歹徒失去理智的瘋狂砍殺,張依門挺身而出,憑借機智和勇氣與歹徒殊死搏斗,成功制止其繼續行凶,有效阻止了砍殺事件進一步惡化,盡全力保護了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贏得了村民的廣泛贊譽。

  2014年12月26日6時許,南蚌村村民馮某起床后,與家人發生爭吵失去理智,拿起砍刀砍傷家人后沖出家門,見人就砍。此時,正睡覺的張依門被哭喊聲驚醒,跳下床抓過一件衣服就往外沖。剛出門,就看到四處血跡斑斑。他沿著血跡加快步伐,在一個拐角處看見了正揮刀砍向村民的凶手。這時,被砍傷的村民躺在血泊中。張依門一邊大聲說話轉移凶手注意力,一邊引導村民及時疏散,隨手抄過一根鋼管,向歹徒大聲呵斥:“住手,把刀放下!”歹徒舉刀向他沖來,張依門躲過迎面而來的砍刀,看准時機,向歹徒肩部猛地擊打下去,歹徒轉身往自家跑去,張依門和及時趕到現場的其他護村隊員緊追不舍,經過反復周旋,最終協助公安機關將歹徒抓獲。

  村民們事后提起張依門,大家都贊不絕口,夸他平時就熱心,愛幫人做好事,有什麼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他。妻子與女兒說起他,一臉驕傲。

  張依門榮獲雲南省道德模范、雲南省見義勇為英雄模范等稱號。

  234 阿木古楞

  阿木古楞,男,蒙古族,1990年6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腦木更蘇木寶日花嘎查牧民。

  洪水暴發,一名女子不慎卷入洪流中,千鈞一發之際,阿木古楞義無反顧地跳入水中救人,奮力將落水女子救出,自己卻被洪水沖走,獻出年僅26歲的生命。阿木古楞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跡傳遍四子王草原,他是牧民們心中的大義英雄。

  2016年7月19日,四子王草原突降暴雨,洪水像脫缰的野馬,匯聚到嘎查外一條自然形成的河道中。一名女子落入水中,眼看要被洪流卷走。落水女子在水中掙扎呼喊,但岸邊的人都不會游泳,無法營救。危急時刻,阿木古楞毫不猶豫地跳入洪水中,游向這名女子。當他拖起女子奮力游向岸邊時,由於風急雨大、洪流洶涌,阿木古楞和女子被再次推入河中央。這時阿木古楞已精疲力盡,他緊緊拉住落水女子,把她推向岸邊,而自己因為體力透支,被洪水無情卷走。阿木古楞的家人后來撈出他的尸體時,他渾身上下全是血印子和傷口。

  阿木古楞從年少時就有參軍報國的理想,2007年投身軍營,入伍后,刻苦訓練,成績優異。2009年底阿木古楞退伍,作為一名黨員、退伍軍人,阿木古楞時刻發揮著先鋒模范作用。當阿木古楞舍己救人、壯烈犧牲的事跡被他的一位戰友知道后,這位戰友除了惋惜,還說了一句這樣的話:“如果事情再來一次,他還會跳下去救人。”

  阿木古楞榮獲內蒙古自治區道德模范稱號。

  235 陳小山

  陳小山,男,漢族,1988年1月生,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佛曇鎮后許村村民。

  陳小山是一名普通漁民,但在危急關頭,他臨危不懼,舍生忘死,跳海救人。台風火災險情面前,陳小山總是不畏艱險,沖鋒在前,勇敢地奮戰在抗災救援第一線,演繹了一段段舍己救人的英雄故事。

  2017年10月5日,漳浦縣佛曇鎮紅山海域海面上刮起八級大風,風浪高達5米。上午10時許,來這裡游玩的3名游客涉水拍照時,突然被大浪卷進海裡。此時正在旁邊礁石上撒手網捕魚的陳小山目睹了這驚險的一幕,立即丟下漁具縱身跳入海裡,游向溺水者,很快將離岸較近的一名溺水者成功救上岸。當他回頭眺望波濤洶涌的海面時,隻見距岸約150米的海裡還有兩個人正在風浪中掙扎。陳小山又一次扎入海裡,奮力向海面深處的溺水者游去。陳小山拽著奄奄一息的溺水者一米一米地往岸邊游去,第二名溺水者成功獲救。當筋疲力盡的陳小山再次扑進海裡,奮力救援第三個人時,這名溺水者已不幸遇難。

  在此前不久,陳小山與山火做了一次搏斗。當時正是孩子們上課的時候,學校后山突然濃煙滾滾。陳小山高喊著“快救火!”並沖向大火,奮力扑救。在他的帶動下,鄉親們紛紛加入滅火隊伍,並與之后趕到的消防隊員合力扑滅了山火。此時的陳小山已精疲力盡,全身幾處灼傷。

  2016年第17號台風“鲇魚”帶來洪澇災害,導致當地鴻儒江溪岸潰堤,嚴重危及河道兩側鎮區5個村庄2萬多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陳小山義無反顧投入救援隊伍,順利營救出26位群眾。在暴雨淹沒的轄區主干道上,由於執勤消防車難以靠近,陳小山頂著暴風,徒步涉水前往,成功救出7位被困人員。

  陳小山榮獲福建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

  236  陳劭龍

  陳劭龍,男,漢族,1988年3月生,上海福興體育有限公司救生員。

  一輛小轎車失控墜河,他聞訊趕到現場,毫不猶豫跳入冰冷的河中,將車內一家三口成功營救上岸。在生死關頭,他不顧個人安危、見義勇為的英勇事跡,讓人們記住了這位“英雄救生員”。

  2019年1月15日下午,陳劭龍換好工作衣后,准備走進游泳館,突然聽到汽車碰撞的響聲,他立刻奔出門外。發現一輛小轎車正在河水中慢慢地下沉,落水男子焦急地呼救,情況十分危急。段澱浦河寬約75米,最深處達4.5米,臘月的河水,冰冷又湍急。看著在河裡快速下沉的小車,陳劭龍脫去御寒工作服,跨過護欄后,縱身跳入河中,快速游到車旁。當陳劭龍靠近小轎車時,隻見車內那名中年男子隻剩下半個腦袋還露出水面,車子早已不見了蹤影。

  時間就是生命,他雙腳用力蹬著前車胎,雙手奮力抓著副駕駛的車門,在落水男子的協助下將困在車裡的一對母女拉了出來。陳劭龍左手攬住母女,將母女兩個托舉出水面,右手奮力劃動,向岸邊靠近。快到岸邊時,陳劭龍用剩下的一點力氣將母女倆托舉過頭頂,在同事和周圍群眾的幫助下,把二人安全送上了岸,落水男子隨后也被救起。已經用盡全力的陳劭龍在大家的幫助下爬上了岸,癱坐在地上,腦子一片空白。經過醫護人員檢查后,一家三口均無大礙。

  陳劭龍面對被救者家屬送來的錦旗,十分謙遜,表示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237  陳明發

  陳明發,男,漢族,1963 年4月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個體工商戶。

  火海無情人有情。陳明發在危急關頭沒有遲疑,奮不顧身地沖了上去,為了快速遏制火勢蔓延,他拉著水管爬上了房頂向下澆水,為了搭救被困鄰居,不慎跌入火海被燒成重傷,被人們稱為“中國好鄰居”。

  2014年10月6日15時左右,陳明發像往常一樣正在家裡忙活,突然聽到妻子大喊:“老陳,快點出來,鄰居唐明芬家好像著火了!”陳明發忙扔下手裡的工具跑了出來,毫不猶豫地拿起自家的水管向唐明芬家跑去。

  陳明發趕到時,大火已經蔓延到房間門口。陳明發把水管子接到自來水龍頭上,開始往房子裡澆。為了快速控制火勢,他又爬到房頂,從上往下澆水。這時唐明芬也試圖爬上房頂救火,卻不慎跌落到房梁上,陳明發連忙過去救她,但因為火勢太大,房子裡都被燒空了,他“砰”的一聲掉進了“火坑”。幾分鐘后陳明發終於從火海裡爬了出來,腿和胳膊上都是火。陳明發被送至醫院接受治療。他從昏迷中醒過來的第一句話是:“火滅了嗎?唐大姐怎麼樣?”妻子告訴他:“你放心吧,大姐得救了!”

  有人問他:“你傷成這樣子,后悔嗎?”陳明發說:“我一點也不后悔,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仍會義無反顧地沖進去救火。”

  陳明發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道德模范稱號,入選“最美新疆人”。

  238  陳忠平

  陳忠平,女,漢族,1969年7月生,貴州省黔東南州凱裡市公安局交警大隊交通協管員。

  危急時刻,陳忠平毫不猶豫地伸手接住了年僅3歲的墜樓小孩,孩子得救了,她卻重傷昏迷。在他人的生命遇到危險的關鍵時刻,陳忠平義無反顧地挺身向前、舍己救人,以實際行動詮釋了見義勇為的美德。

  2018年2月28日下午4點鐘左右,凱裡棉紡廠44棟家屬樓發生了驚心動魄的一幕——一個3歲的小女孩,一隻腳邁出了自家5樓的窗戶,隨時都有可能從窗口墜落!

  不知是哪位住戶發現了情況,驚叫聲引來不少鄰居。有好心的居民呼喊:“趕快拿棉被來!趕快拿棉被來!”可是,還沒等人們跑進家准備棉被,小女孩就直接從窗口滑落下來。眼看著孩子墜下,砸到三樓的雨棚后接著往下滾落!現場的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景象嚇愣了。就在這最危急的關頭,附近經過的陳忠平飛身跑了過去,伸出雙手,一把接住了空中落下的小女孩。大家隻聽“啪”的一聲,看見陳忠平摟著孩子仰倒在水泥地上。孩子獲救了,但由於沖擊力,陳忠平身負重傷,昏迷過去。

  在場群眾叫來了救護車,把陳忠平和小女孩送往黔東南州醫院搶救。經過重症病房醫護人員救治50多個小時以后,陳忠平才慢慢恢復了意識,脫離了生命危險。她醒過來后,第一句話就是詢問小女孩的情況。當得知小女孩隻受了點輕微傷,她懸著的一顆心才踏實下來。

  陳忠平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貴州省道德模范稱號。

  239  陳德龍

  陳德龍,男,漢族,1945年8月生,江蘇省揚中市三茅街道指南村16組漁民。

  面對坍江險情,七旬老人陳德龍果敢挺身、奔走呼喊,轉移群眾,挽救了75戶300多名鄉親性命。他臨危不懼、舍己救人,將大愛刻在了江堤一線,被稱為“江渚義翁”。

  2017年11月8日清晨5時左右,陳德龍像往常一樣來到江邊收漁網。撐著小船往江裡去時,無風的江面,江水卻上下回旋,他感覺有點反常。到了漁網邊,隱約間看到不少蘆葦漂浮在四周,剛准備彎腰拿網,漁網瞬間沉沒。這時,江邊突然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音,隨之而來的風浪和響聲越來越大。他不禁心頭一緊——坍江了!“趕緊回去報告!岸上還有那麼多人呢!”陳德龍立馬脫下雨褲雨靴,一邊忍著寒冷江水的拍打奮力劃船,一邊前后左右來回跑動保持小船平衡。死裡逃生的陳德龍拼命把小船劃到100多米外的三墩港口邊上了岸,迅速給村裡、110和12345打電話。陳德龍邊打電話邊往江堤下跑,邊跑邊喊邊拍門,呼喚村民趕緊撤離。9時,險情越發嚴重,江堤內側更多村民需要撤離。陳德龍又馬不停蹄地給不肯撤離的村民做思想工作,組織村民有序轉移到安全區域。這段時間,他完全有機會把自家維持生計的52頭豬轉運出來,但心系鄉親的他丟下了家裡的一切。

  陳德龍被授予“11·8坍江搶險突出貢獻獎”,入選“江蘇好人”。

  240  邵新江

  邵新江,男,漢族,1967年6月生,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高壩店鎮橋耳溝村村民。

  在特大泥石流面前,邵新江不顧個人安危,從死神手裡搶回17條鮮活的生命,但他自己的母親和女兒卻沒有得到及時救援而雙雙遇難。他用果敢的行動詮釋了人間大愛。

  2010年7月24日,山陽縣十裡、高壩、王閻等20多個鄉鎮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侵襲。邵新江剛好從外地打工返鄉,遇上了這場終生難忘的特大洪災。凌晨4點,大雨如注,河水暴漲,邵新江見狀趕緊四處奔跑,通知村民離開房子躲到高處。村民李小雲和兩個孩子正在熟睡,邵新江連忙進屋把他們喊醒,母子3人剛出門,房子轟然倒塌了。村民張約霞、張約玲和兩個孩子都睡在屋中,邵新江發現她家的洪水已漫過場院,他奮不顧身沖進屋裡,連拉帶拽,4人逃了出來。

  早晨9點多,隻聽“轟隆”一聲巨響,一股20多米高、60多米寬的泥石流裹挾著巨石狂瀉而下,將一排房屋全部吞噬!眼前的景象嚇壞了現場所有人。

  邵新江不顧自身安危帶領鄉親們陸續撤離。30歲的女村民邵緒巧抱著8個月的兒子,拉著7歲女兒,還有58歲的婆婆正准備逃離,洶涌的泥石流就扑到了跟前,邵新江一個箭步沖過去,搶過兩個孩子,又徒手將已經被泥石流淹到脖子的邵緒巧拉了出來,快速把她們轉移到山坡上。另一位59歲村民拉著外孫女剛逃到后門口,就被無情的泥浪拍倒在地,千鈞一發之際,邵新江直接扑了上去,將老人和孩子奮力救出。就這樣,邵新江先后救出了17個人的生命。

  邵新江榮獲陝西省道德模范稱號。

  241  易成麗

  易成麗,女,漢族,1986年7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仁懷市第四中學教師。

  面對試圖縱火的醉漢,易成麗冒著加油站隨時可能爆炸的危險,臨危不懼,果斷處置,與周圍群眾一起將醉漢制服,避免了一起重大爆炸事故的發生,在當地傳為佳話。

  2016年9月16日,易成麗前往遵義市紅花崗區南關鎮參加妹妹的婚禮。婚禮結束已是晚上,易成麗在房間裡整理物品,突然傳來爸爸和媽媽焦急的喊聲:“有人放火燒加油站,加油站要燃起來了……”聽到喊聲,易成麗急忙跑出去。隻見自己的愛人、父親和其他幾名路人正在與一名持刀男子周旋,一旁的加油槍已呼呼冒著火苗。

  圍觀群眾告訴易成麗,是醉酒持刀男子無緣無故點燃了加油槍,並打開油罐閥門,准備引爆整個加油站,好在及時制止,油罐暫時沒有被引燃,加油站工作人員被堵在了工作間出不來。易成麗環顧四周,周邊不是居民區就是商鋪,加油站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設想。由於該男子手裡有刀,圍觀的群眾都不敢輕易靠近。

  易成麗看到不遠處垃圾箱旁邊有個被丟棄的電飯煲,便沖過去撿起電飯煲,遞給父親,父親抱起電飯煲砸向持刀男子。一個電飯煲並沒有對該男子造成威脅,反而更加囂張,並揚言點燃加油站。情急之下,易成麗趕忙舉起腳下的滅火器,用勁砸向該男子,正好砸到他的頭部,持刀男子被砸蒙。大家一擁而上將其制服。

  易成麗榮獲貴州省見義勇為道德模范稱號。

  242  羅日洪

  羅日洪,男,漢族,1973年6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建工集團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桂西分公司司機。

  面對持刀歹徒行凶,羅日洪臨危不懼、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倒在血泊中仍浴血擒凶。他的英勇義舉,不僅挽救了一條年輕的生命,也避免更多無辜者陷入險境,彰顯了一名老兵“退伍不褪色”的英勇本色。

  2018年6月,羅日洪因身體不適,到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住院檢查。住院期間的一天早晨,他正在病床上閉目養神,突然聽到一陣急促的喊聲。隻見在一張病床上,一個身材高大的男人正用膝蓋將一名護士壓在身下,一手摁住護士脖子,一手拿著水果刀朝護士脖子猛劃。護士橫躺在床,一動不動,脖子上鮮血直冒。危機時刻,羅日洪來不及多想,翻身下床並上前喝止。行凶者轉過身來,揮刀逼向羅日洪。羅日洪勸對方不要沖動,引導對方往病房外走。不料,退到門口時,行凶者又轉身回去,准備對橫躺在床的護士繼續行凶。

  羅日洪緊跟上去,掄起一張木凳往行凶者身上砸去。惱羞成怒的行凶者再次持刀向羅日洪捅來。羅日洪邊用板凳抵擋,邊往病房門口退。在病房門外的過道上,羅日洪大喊:“大家快抄家伙過來幫忙!”腳下一滑,仰倒在地。對方見勢瞬間猛扑過來,揮刀一陣亂捅。被捅到脖子的羅日洪,頓時血流如注,視線模糊。他用板凳使勁抵住對方的胸部,兩隻腳拱對方的腹部,盡量拉開和行凶者的距離,阻止對方貼身揮刀。聞訊趕到的醫院保安制服了行凶者。

  在20多分鐘的周旋搏斗中,羅日洪身中6刀,頸部一刀差點導致頸部大動脈被割斷,前后三次手術,其中兩次生死大手術花了7個多小時,最終將他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受傷的實習女護士小周,在多次手術后也成功搶救了過來。

  羅日洪榮登“中國好人榜”,服役期間曾榮立三等功1次。

  243  周偉

  周偉,男,漢族,1965年7月生,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個體經營戶。

  面對持械傷人事件,周偉臨危不懼、挺身而出,手拿一把拖布同歹徒展開激烈搏斗,與交通輔警一起將歹徒制服,人們親切地稱他為“拖布哥”。

  2016年9月6日,周偉在金旺角商場門前為顧客修理手表時,突然聽到有人大喊:“砍人啦,砍人啦!”周偉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跑到人群中查看。隻見一個男子左手握菜刀、右手拿斧子,正瘋狂地向一個路人砍去。手無寸鐵的周偉情急中向揮刀歹徒大聲斷喝:“住手!”同時提醒被砍傷的路人“快跑”。歹徒突然聽到有人喝止,停止揮砍,拎著凶器轉頭倉皇逃去。

  “光天化日,怎麼能讓歹徒在眼皮底下跑了?”周偉沒有多想,就准備追上去。周圍群眾好心提醒他,歹徒見人就砍,已經傷了3個人。周偉聽后更加焦急,他知道歹徒危險性極大,如果不及時制服、奪下凶器,恐怕會有更多無辜群眾受到傷害。此時已有人報警,可是警察趕到現場還需要一定時間。他馬上跑進商場一樓的一間日雜商鋪,快速找到一把鐵把拖布,拎起來就朝著歹徒逃走的方向追去。

  很快,周偉在一家銀行門口追上歹徒。歹徒突然回轉方向,揮起刀斧劈頭蓋臉地砍向周偉。為了拖住歹徒、奪下凶器,周偉不懼危險,直面利刃與歹徒激烈搏斗。搏斗中,拖布的鐵把被行凶者用斧子砍斷,周偉右手也被砍傷,鮮血直流。緊急時刻,3名交通輔警及時趕到。經過一番纏斗,幾人終於合力將歹徒制服。

  周偉榮獲黑龍江省道德模范、黑龍江省見義勇為英雄模范稱號。

  244  周海明

  周海明,男,漢族,1963年4月生,長沙市中運物流有限責任公司退休職工。

  周海明從1975年至今,12次生死托舉,救起12人,保住了13條鮮活的生命,每次救人后都選擇悄然離開。這種默默無聞的善舉,讓大家感受到一位“平民英雄”的熱血、勇敢和無畏。

  周海明的父親原是湖南省湘航打撈隊的潛水員,救人無數。父親的行為,給周海明的成長帶來了深遠影響。周海明第一次救人年僅12歲。1975年夏天,周海明在碼頭邊玩耍時,突然發現一名小孩掉入江中。他急奔過去,二話沒說便直接躍入水中,迅速游向落水小孩,並用力把他托出水面,帶著他游向岸邊。

  2010年11月的一個晚上,正在江邊散步的周海明隱約聽到“有人落水了”“快救人啊”的呼喊聲。他疾速跑過去,隻見一位落水者在水中掙扎。危急時刻,周海明一個箭步縱身跳下冰冷刺骨的水裡,拉住這位落水者的羽絨服袖,把她救上了岸。落水者是位懷孕的婦女,因為與丈夫吵架,一時想不開就跳江自殺。周海明了解情況后,耐心地進行安撫,解開了她心中的疙瘩。周海明的這次救人壯舉,同時挽救了2條寶貴的生命。

  2014年7月30日,一位30多歲的女子不幸摔入湘江水域中,正在不遠處與朋友釣魚的周海明,聽到群眾的呼喊聲后立即趕去。此時,落水女子已沉入水中,隻能微微看見頭頂。周海明顧不得脫鞋,立即跳入江中,成功將女子救上岸邊。

  周海明榮登“中國好人榜”。

  245  鄭立永

  鄭立永,男,漢族,1972年5月生,吉林省吉林市實力出租車公司出租車駕駛員。

  鄭立永在21年的出租車司機生涯中,數次仗義出手、勇斗歹徒,協助警方參與圍堵肇事車輛50余次,抓捕犯罪嫌疑人10余人,為治安防控網絡體系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最美的哥”。

  2013年6月5日,鄭立永從車載廣播裡聽聞有一名持刀男子,在朝陽街手機市場行凶后,搶劫一輛黑色捷達車向霧凇大路方向逃竄。鄭立永馬上驅車向歹徒逃跑的方向追去。在吉林市林蔭路的一所住宅小區內,鄭立永和趕來的其他司機將歹徒搶劫的車輛圍堵住。歹徒持刀想從副駕駛車門逃跑,鄭立永見狀立刻隨手撿起路邊的磚頭進行阻止。在眾的哥和私家車司機的共同努力下,歹徒最終被控制在車內,警察隨即趕到將歹徒帶走。

  鄭立永還有數次勇斗歹徒的經歷。2003年11月29日晚,鄭立永開夜班,一男子打車坐在副駕駛位置,當行駛到一個漆黑胡同裡,鄭立永感到有個冰涼、鋒利的東西頂住了自己的脖子,他馬上意識到遇上歹徒了。他猛地用手死死按住歹徒拿匕首的右手,用力把匕首從自己的脖子下移開,抬起右腳猛踹歹徒頭部,把匕首搶了過來。順勢抓住歹徒右手,將其控制住。歹徒趁他報警之機,猛地起身逃跑。鄭立永扑上去,與他展開搏斗,將歹徒制服並移交警方。

  鄭立永榮獲吉林省道德模范稱號。

  246  經小文

  經小文,男,漢族,1975年7月生,中共黨員,重慶公路運輸(集團)有限公司出租汽車分公司駕駛員。

  他嫉惡如仇,不懼生死,配合公安機關先后抓獲1名搶車歹徒、2名盜竊犯,打掉1個盜竊上千萬元國有資產的犯罪團伙,被人們親切稱為“重慶好的哥”。

  2013年4月的一個凌晨,經小文駕駛出租車行駛到沙坪壩區東華醫院附近,突然聽到一聲呼救,一人從出租車跳下,邊跑邊喊“搶車了,搶車了!”經小文趕緊報警。此時,歹徒正欲駕車逃竄,他加速開車追去。由於經小文緊追不舍,歹徒慌亂中撞到迎面駛來的公交車,經小文抓住時機立刻把歹徒逼停,在其他出租車駕駛員配合下把歹徒團團圍住,直到警察趕到現場將歹徒抓獲。

  2015年11月的一個深夜,在南坪長生橋農貿市場附近,2名40歲左右的中年男子抱著一個鐵櫃上了他的出租車。看他們神色慌張的樣子,經小文憑借職業敏感,懷疑他們手中的櫃子是盜竊來的。聊天中,中年男子希望經小文找一個工具幫他把保險櫃撬開,撬開后可以給他2000元現金。聞聽此話,經小文更加確定了這個保險櫃是2名男子偷來的。於是,在2名男子下車后,經小文立即報了警,協助民警將兩名犯罪嫌疑人抓獲。

  2018年12月的一個晚上,一名神情慌張的男子從人行道陰暗處竄出,將經小文的出租車招停。到達目的地后,該男子讓經小文在原地等他,說要去取點東西。過了一會,該男子和同伴扛著近百斤重的電纜回到車內,並提出以每次500元車費長期租用經小文的出租車。面對這樣的“好差事”,經小文意識到該男子可能是偷竊販賣電纜的小偷。於是,他及時將此事反映給行業主管部門,配合公安機關與犯罪嫌疑人冒死周旋30天,將這個盜竊價值上千萬元國有資產的犯罪團伙成功打掉。

  經小文榮獲重慶市助人為樂標兵稱號,入選“重慶好人”。

  247  趙宇

  趙宇,男,漢族,1979年11月生,中共黨員,黑龍江省鶴崗市民政局社會福利院職工。

  趙宇不顧個人安危,連續三次施救一名溺水青年,耗盡體力將其成功救助上岸,以實際行動成為救人危難的“真英雄”。

  2017年8月19日,趙宇和朋友相約到鬆鶴公園游泳。他游了一陣,正准備上岸時,突然聽到不遠處傳來“救命”的呼喊聲。趙宇回頭望去,看到湖中央浮上一個溺水的人。趙宇以最快速度向年輕人游過去,一把抓住他,一邊將他向水面推,一邊使勁地搖晃他,努力讓他保持清醒。年輕人被搖驚了,突然用胳膊勒住趙宇的脖子,讓他幾乎喘不上氣。兩人在湖裡掙扎許久,趙宇費了好大勁兒才掙脫開。此時,年輕人臉色慘白,又要往水下沉。趙宇趕緊又游回來,打算拖著年輕人往岸上游,沒想到年輕人卻拼命地往水裡拽。見勢不妙,趙宇又游到一邊。此時,趙宇已經筋疲力盡。救不救?怎麼救?沒有太多思考時間,他義無反顧地第三次向年輕人游過去。這一次,趙宇用一隻胳膊從后面夾住年輕人的身體,另一隻手拼盡全力往岸邊游去。距離岸邊還有300多米,趙宇的喘息聲越來越大,意識也開始模糊。但他心裡隻有一個念頭:“絕不放棄!”終於,趙宇成功將年輕人救上岸。

  趙宇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黑龍江省道德模范、黑龍江省見義勇為英雄模范稱號。

  248  姜博文

  姜博文,男,漢族,1992年11月生,中共黨員,95662部隊政治工作部干事。

  姜博文面對殘暴歹徒的槍口臨危不懼,赤手空拳制服持槍搶劫金店的暴徒,用實際行動體現了鐵血男兒的剛毅血性,彰顯了革命軍人視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崇高追求。

  2017年5月12日20時許,在重慶雲陽老家休假的姜博文回家途中,突遇歹徒搶劫,姜博文挺身上前阻攔。這時后邊追趕的人大喊:“小心!他手裡有槍!”歹徒奪路而逃,姜博文緊追不舍,當距離越來越近時,歹徒轉過身用槍指著他,惡狠狠地說:“再追,一槍打死你!”面對黑洞洞的槍口,姜博文緊盯歹徒。就在歹徒轉身繼續逃竄的一剎那,他一個箭步沖上去將歹徒絆倒,並順勢將其壓在身下,死死摁住他握槍的手。歹徒動彈不得,發瘋似地咬住姜博文的手臂,手臂被咬出一道深深的傷口,鮮血直流。但姜博文始終沒有放手,直到與周圍群眾合力將歹徒制服。等到民警趕到現場后,他才悄然離開。

  事后得知,姜博文制服的是持槍搶劫金店惡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為金店挽回經濟損失30多萬元。案發兩天后,重慶市雲陽縣公安局通過視頻監控和群眾提供的線索找到了姜博文,並專門向部隊發函致謝。金店老板多次表達了重金酬謝的想法,並將價值2萬多元的金項鏈與銀杯子郵寄給他,姜博文全部退還。面對社會各界的贊譽,姜博文淡然地說:“當時真沒考慮那麼多,本能地就沖上去了,我只是做了一名軍人該做的。”

  危急關頭的挺身而出源於善良正直、嫉惡如仇的優秀品質和部隊大熔爐的培養鍛煉。上軍校4年間,姜博文無償獻血6次共2200毫升。受甘巴拉英雄雷達站“甘願吃苦、默默奉獻、恪盡職守、頑強拼搏”的精神感染,姜博文主動選擇到西藏建功立業。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陣地,他每天要開展戰備訓練、維護裝備、站崗執勤等工作。正如他所講,“隻有接受挑戰才能繼續前行,每一次磨練都是對內心的一次淬火。”

  姜博文榮立二等功1次,榮登“中國好人榜”。

  249  秦先輝

  秦先輝,男,漢族,1977年6月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六團五連職工。

  危急關頭,秦先輝挺身而出,奮不顧身與持刀歹徒英勇搏斗,並成功救出1名遇險人員,用見義勇為的高尚品格奏響了一曲英雄贊歌。

  2017年2月4日下午3時許,秦先輝在自家開的五金店門前修理水泵時,突然聽到有人大聲呼救。他看到路對面商店老板的女兒驚慌失措地從店裡跑出來,大聲喊著“救命!救命!”秦先輝想都沒想,立即放下手中的水泵,隨手拿了一把大掃帚就沖了過去。

  推開店門,秦先輝看到商店老板頭上臉上滿是鮮血,染紅了整件衣服。一名歹徒正一手扭住他的胳膊,一手握刀砍刺他的頭部。這駭人場景著實把秦先輝嚇了一跳,雖然內心害怕,但他知道自己不能退縮。救人的念頭壓倒了恐懼,他不顧自身危險,高喝一聲“把刀放下”,就用大掃帚向歹徒打去。歹徒扭頭沖秦先輝喊:“滾!不然捅死你!” 秦先輝回道:“怕你,我就不來了!”趁著歹徒分神的瞬間,商店老板掙脫手臂,向秦先輝跑了過來。秦先輝立即用身體護住他,並示意他迅速離開,同時用掃帚繼續與歹徒周旋。見到商店老板沖出店門、脫離險境,秦先輝與歹徒僵持五六分鐘后,也抓住時機跑出商店,並立刻關上店門,用木棒將門抵住,把歹徒困在店內。這時派出所民警趕到現場,成功制服了這名歹徒。

  秦先輝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道德模范稱號。

  250  秦艷莉

  秦艷莉,女,漢族,1977年3月生,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麻醉科重症監護室主治醫師。

  大巴車被滾石砸中遇險,一家三口自救成功后,她支持丈夫返回大巴救人。在臨時安置點,她強忍骨折傷痛,救護安撫其他傷員,被譽為“上海好游客”。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滾落的巨石砸中秦艷莉一家所乘坐的旅游大巴。她與丈夫合力將兒子從車裡救出后,聽到車上還有一對母女被巨石壓住無法脫身。她連忙讓丈夫重返大巴車去救人,丈夫冒著“石頭雨”再次沖回大巴,與另外幾名男子開展救援,最終救出母女倆。

  來到了中建林場等待救援,秦艷莉的身體隱隱作痛,事后才知道,自己斷了5根肋骨。

  她強忍著傷痛,穿梭於人群中,檢查傷員,幫助傷員減少繼發性損傷。她讓疑似骨折的傷員平臥休息,反復叮囑要減少活動。一位有心臟病史的婦女受到驚嚇情緒不穩,秦艷莉一邊安慰她,一邊為其檢查脈搏和心跳情況。對其中兩位傷勢較重傷員,她幫助他們採取休克體位,充分保暖,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為傷員爭取救援時間,減少傷口進一步的惡化。在丈夫的攙扶下,她來回看望傷員情況,同時為同行游客講解災后防護知識,安撫傷員情緒。

  第二天,當救援隊、醫療隊到達現場后,秦艷莉顧不上疲勞和傷痛,連忙上前告訴他們受傷游客的情況,還和醫療隊一起為傷員處理傷口,協助救援隊確定傷員輕重程度,分批轉運傷員。送走大部分受傷游客后,秦艷莉一家才在武警官兵的護送下離開災區。

  秦艷莉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251 桂源蔚

  桂源蔚,男,漢族,1995年7月生,中共黨員,雲南警官學院刑事偵查專業學生。

  鄰居家突發大火,桂源蔚不顧自身安危,迅速翻牆進入二樓陽台,赤手空拳擊碎玻璃,兩次進入火海英勇救出被困受傷母女,展現了新時代青年人舍己救人的大義擔當。

  2018年3月1日下午4時許,桂源蔚鄰居家中火光沖天,屋裡傳來燃爆聲,滾滾濃煙噴涌而出。有人喊了一聲:“屋裡還有一對母女!快救她們!”眼看火勢越來越猛,桂源蔚沒有退縮,沒有慌亂,迅速通過鄰居家的矮牆攀上二樓陽台,沿陽台柱子爬到了被困母女所在房間的窗台邊,透過緊閉的雙層玻璃,發現了被困的嬰兒和奄奄一息的孩子母親。桂源蔚沒時間多想,用雙手砸開玻璃,有毒的濃煙瞬間從缺口噴出,熏得他頭暈目眩。但他顧不上那麼多,沖進濃煙彌漫的屋裡,從受傷母親的懷裡抱起嬰兒往外沖,迅速把嬰兒交到矮牆處接應的群眾手上。他冒著生命危險,又一次沖入火海,尋找幾近昏迷的母親,用盡最后一絲力氣抱她沖了出來,成功救出母女二人。而此時的桂源蔚,已感到呼吸困難,右手也無知覺,部分皮膚組織燒傷。但他來不及處理,與眾人一起將受傷母女迅速送往醫院搶救。

  桂源蔚榮獲雲南省道德模范、雲南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等稱號。

  252 徐前凱

  徐前凱,男,漢族,1987年12月生,中共黨員,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車務段榮昌站車站值班員。

  面對列車駛來時橫穿鐵道的老人,他毅然跳下火車,在危急關頭,用一條腿換回一條命。短短5秒,剎那選擇,映射出舍己救人的道德光芒,彰顯舍生取義的崇高精神。徐前凱被譽為“最美鐵路人”。

  2017年7月6日,徐前凱在指揮列車推送前進時,突然發現不遠處一位老人正要橫穿鐵道。他急忙發出停車指令,大聲呼喊,使勁吹響口笛。但老人沒有絲毫反應,繼續往線路中心靠近,沒有任何躲閃的跡象。情況萬分危急,徐前凱飛快地跳下車沖上去,用力抱住老人,使勁往后一倒。就在此刻,列車因慣性繼續滑行,車輪從他來不及抽回的右腿碾過。同事及醫護人員趕到現場時,身受重傷、筋骨斷裂、傷口流血的他堅強地翻上擔架,並叫住工友說:“你把對講機、鑰匙拿回去,活還沒干完。”送到醫院后,老人並無大礙,而徐前凱右腿高位截肢,鑒定為三級殘疾。事后,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說:“來不及多想,救人!就那麼簡單。”

  救人對於徐前凱已不是第一次。2012年6月,徐前凱在盤腳營車站值班。一趟貨物列車准備通過車站時,他突然發現 70米開外有位老人正緩慢橫穿股道。徐前凱一邊呼叫司機緊急停車,一邊向老人狂奔而去,把即將被列車撞到的老人一把拉上近1米高的站台。

  徐前凱榮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重慶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等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253 黃群

  宋月才

  姜開斌

  黃群,男,漢族,1967年5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黨委委員、副所長﹔宋月才,男,漢族,1957年1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國家某重點試驗平台負責人﹔姜開斌,男,漢族,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國家某重點試驗平台機電負責人。

  黃群、宋月才、姜開斌3名勇士在國家某重點試驗平台出現重大險情的危急時刻,面對台風和巨浪,挺身而出,勇敢逆行,在進行平台加固作業過程中不幸被巨浪卷入海中,壯烈犧牲。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對黨忠誠、恪盡職守、不怕犧牲的優秀品格,用寶貴生命踐行了共產黨員“隨時准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譜寫了一曲信念當先、許黨報國的壯歌。

  2018年8月20日,北方罕見的超強台風“溫比亞”襲擊大連,導致停靠在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的國家某重點試驗平台4個纜柱嚴重變形甚至斷裂,纜繩脫落。這一提升我國船舶多項核心關鍵技術水平的重要試驗平台一旦失控、損毀,將造成重大損失,平台上4名保障人員的生命安全也將受到嚴重威脅。

  危急關頭,黃群、宋月才、姜開斌等12名同志組成搶險隊,穿上雨衣救生衣,攜帶纜繩,沖向300米外的試驗平台。300米的碼頭上,他們一次次被巨浪拍倒,又一次次爬起來。艱難到達試驗平台停泊點后,他們立即投入搶險,爭分奪秒、分工協作,對平台進行加固作業。台風裹挾著巨浪襲來,黃群、姜開斌被卷入海中。接踵而至的巨浪,將施救的幾位同志卷入海中。為了避免更大的犧牲,有多年航海經驗的宋月才決定讓其他同志暫時撤離請求支援,自己斷后。在撤離的過程中,宋月才因體力不支,被巨浪卷入海中。各方全力施救,其他人員被救起,黃群、宋月才、姜開斌卻英勇犧牲。

  為了國家某試驗平台建設,黃群告別年邁的母親和妻兒﹔宋月才拒絕企業高薪聘請﹔姜開斌本已退休,得知平台需要技術人員,說服家人從湖南老家趕來。他們秉持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熱愛,在國家財產和同事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挺身而出,舍生取義。

  黃群、宋月才、姜開斌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

  254 曹濱津

  曹濱津,男,漢族,1959年2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河西區陳塘庄街微山裡社區居民。

  鄰居家中失火,曹濱津舍命勇闖火場,救出半身不遂的老人,自己的妻子和外孫卻被濃煙圍困。他在黨的生日這一天,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2017年7月1日下午4點左右,在四樓家中照顧患病妻子和年幼外孫的曹濱津,突然看見窗外濃煙滾滾,不時有火舌躥出。他發現是樓下半身不遂多年的卓奶奶家著了火,顧不上換衣服,穿著背心、短褲飛奔下樓,二話不說就沖入滾滾濃煙中。幾經搜尋,終於在客廳裡找到早已嚇壞的卓奶奶,用盡全力、連拉帶架地把卓奶奶帶到屋外。

  將卓奶奶安置到樓下空地后,他連忙呼喊鄰居撥打火警電話,又立即返回樓裡搭救自家人。可剛一進樓,就見濃煙滾滾、寸步難行。妻子剛做完心臟瓣膜更換手術,一直臥床休養,小外孫隻有三歲半,缺乏自救能力,二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自己跑出來。幾近絕望中,曹濱津找鄰居借了手機,顫抖著一遍遍撥打妻子的電話。所幸,電話接通了,妻子和小外孫尚且平安。心急如焚的曹濱津隻能等待消防員到來。最終,消防人員及時趕到將大火扑滅,成功救下他的家人以及樓裡的其他居民。

  曹濱津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天津市道德模范稱號。

  255 龔志敏

  龔志敏,男,漢族,1968年12月生,中共黨員,川煤集團芙蓉公司敘永煤礦黨群工作部副部長。

  危急關頭他奮不顧身,與持刀歹徒殊死搏斗,為警方抓捕贏得時間、創造時機,自己卻被連刺數刀,因失血過多而休克。龔志敏用赤誠和鮮血維護企業利益和社會穩定,被譽為企業的“忠誠衛士”。

  龔志敏於1990年退伍后長期在煤礦公安科從事保衛、信訪、維穩工作,為維護企業及周邊治安秩序,預防和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做出積極貢獻。2010年底,敘永煤礦3枚生產用雷管,落入犯罪分子手中。犯罪分子以此為要挾,妄圖敲詐勒索敘永煤礦6萬元現金。2011年1月6日,犯罪分子決定進行交易。礦方與派出所經過反復研究,決定在交易過程中擇機抓捕。在確定與犯罪分子交易人選時,龔志敏主動請纓。犯罪分子異常狡猾,多次臨時變更地點。交易過程中,龔志敏隻身一人與犯罪分子不斷周旋。在通過耳機接到干警發來立即抓捕的指令后,他一把奪過雷管,隨即從背后擒住企圖逃跑的犯罪分子頸部。犯罪分子急於脫身,抽出藏在身上約30厘米長的匕首,向身后的龔志敏刺去。龔志敏躲閃不及,左肩被刺中,頓時鮮血直流,但他沒有鬆手,拼命將犯罪分子摁倒在地。犯罪分子窮凶極惡,對著龔志敏的后腰部又刺一刀。這時,同行的另外2名同事也沖上前與犯罪分子扭打在一起,並與迅速趕到的公安干警共同將犯罪分子制服。龔志敏卻因失血過多陷入休克,后經全力搶救,才脫離生命危險。

  龔志敏被授予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

  256 董晶

  董晶,女,漢族,1986年6月生,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阜新礦總醫院神經內二科護士。

  女護士董晶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驚心7分鐘,徒手救回輕生男子。她舍己救人的義舉被億萬網友紛紛點贊,稱她為“最美護士”。

  2018年12月30日,正值元旦假期,阜新礦總醫院神經內二科內,一名剛入院不久的男性患者因家庭瑣事想要輕生,他砸壞病房走廊盡頭的窗戶從13樓一躍而下。千鈞一發之際,護士董晶一個箭步沖上前,一把拽住男子的一隻胳膊。當時,男子全身懸於窗外,距離地面50余米高,一旦墜落,生還機會極小。董晶深知危險存在,她左手死死地壓住輕生男子的左手,右手緊緊拽住對方的左肩膀。

  男子情緒激動,極不配合,大聲叫嚷,還試圖用嘴咬董晶的手以掙脫拉拽。該男子身高約180厘米,體重達85公斤。董晶身高不到160厘米,體重不足百斤,稍有不慎,她就可能被男子一同拉下去。

  由於窗口寬度僅有60厘米,其他同事沒有施展空間,隻好將身體壓在董晶身上,為她助力。董晶就這樣咬牙堅持,持續拉拽男子長達7分鐘,大半個身子已經伸出窗外。其間她一直勸說該男子,希望他回心轉意,放棄輕生念頭。最后,在同事和其他住院患者幫助下,男子成功獲救,董晶累倒在地。救人第二天,董晶血壓升高,右胳膊水腫、沒有知覺。經診斷為右胳膊臂叢神經受損,直至今日,還在住院治療。

  董晶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遼寧省三八紅旗手、遼寧省見義勇為英雄模范等稱號。

  257 溫光民

  溫光民,男,漢族,1984年12月生,中共黨員,95969部隊四級軍士長。

  在汽車翻入深河的危急時刻,溫光民兩次跳入冰冷河中,在被困人員生命垂危的緊急關頭,冒著生命危險成功將困在車中的一家5口全部救出,演繹了生死救援的英雄壯舉。

  2018年2月18日,春節休假在家的溫光民正准備和家人吃晚飯,聽到門外有人呼救,便迅速沖出屋子。隻見一輛面包車翻到河中,車頭朝下,正在下沉。當時氣溫逼近零攝氏度,他立刻脫下羽絨服跳入冰冷河中,將兩個大人和兩個小孩拉上岸。突然間,從驚恐中緩過神來的夫妻二人發現還有一個孩子被困車內最后排。溫光民二話不說,再次跳入河中,潛入水底鑽進車內試圖找到鑰匙打開后備箱門,但努力兩次都沒有摸到鑰匙,反被冰冷渾濁的河水凍得直打哆嗦。當時,車內小孩因寒冷和缺氧而窒息,已停止敲擊擋風玻璃,孩子母親哭得聲嘶力竭,父親幾乎絕望。憑著多年駕駛經驗,他果斷阻止其他村民砸窗救人、容易造成二次傷害的舉動。他兩次潛水試圖打開側門,卻因側門被擠壓嚴重變形未能打開。此時的溫光民感覺身體越來越僵,手腳不停發抖,大腦也越來越沉,他清楚自己快撐不住了。於是再次調整策略,把手指插入后門縫隙,用腳蹬后廂板猛力拉車門。一次、兩次,車門鬆動了。這時,他嗆了一口水,換了口氣后第三次發力,使盡全身力氣硬生生地把車門拉開。他迅速鑽進車內,將小孩抱出來。當時,小孩已面色發青,失去知覺。他迅速對孩子實施急救,直至救護車到來。

  據急救醫生說,如果再晚一兩分鐘,孩子的情況將不堪設想。整個過程持續4分多鐘,這是在與死神競速。盡管溫光民受過專業訓練,但河水冰冷,冬裝浸水后又格外沉重,再加上破窗和打開后備箱並不順利,到最后已是體力不支。

  溫光民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安徽省道德模范稱號。

  258 溫國學

  溫國學,男,漢族,1971年6月生,湖北順強運業有限公司出租車駕駛員。

  溫國學憑著一腔熱血和正義良知,在群眾急需幫助時,伸出援手、濟人危難,多次不懼生死、挺身而出,刀下救人、勇擒歹徒,用智慧和勇氣詮釋見義勇為的道德底色,被譽為“俠義的哥”。

  2012年初秋的一個夜晚,溫國學在十堰火車站的士通道候客時,突然發現一名的哥被歹徒持刀劫持。他一口氣追出300多米遠,歹徒見無處可逃,慌不擇路地跳下兩米多高的火車站隧道。溫國學也縱身跳下,和趕來的其他的哥一起將歹徒擒獲。

  2015年8月28日凌晨,溫國學駕車正在十堰客運南站附近行駛,突然看見兩個陌生男子在追趕一名環衛工人,其中一人還拿著刀。環衛工人的胳膊和腿受傷,一路滴血,邊跑邊呼喊“救命!”情勢緊急,人命關天!溫國學立即開車沖上前去,把受害人拽上車,帶著他脫離險境。事后得知,這名環衛工人當時駕駛道路高壓沖洗車在客運南站附近工作,中途停車時被一輛私家車從后方剮蹭。車上跳下兩名年輕男子,不問青紅皂白拿刀就捅。溫國學一邊用毛巾為他包扎止血,一邊報警,聞訊趕來的其他出租車司機幫忙把受害人送到醫院。隨后,溫國學又回到事發現場,配合警察抓住行凶者。

  2017年的一個深夜,溫國學載客路過郊區東溝時,遇到一個老大爺焦急攔車,說老伴兒突犯心臟病,急需送醫院搶救。溫國學勸說車上乘客下車,驅車直奔老人居住的小區,跑上三樓把患病的老太太背下樓,駕車火速送往醫院。溫國學不僅免收車費,還幫老人挂號,直到把老人送到急救室后才悄悄離開。

  17年來,溫國學累計安全行駛約150多萬公裡,平安接送乘客約20多萬人次,歸還乘客丟失物品200多件,保持零事故、零投訴的紀錄。他還熱心公益,積極參加捐款捐物、義務獻血、愛心送考等活動。在溫國學的帶動下,公司先后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成為引領十堰出租汽車行業文明的一面旗幟。

  溫國學榮獲“荊楚楷模”、湖北省崇義友善好青年等稱號,被授予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

  259 靳春旺

  靳春旺,男,漢族,1983年4月生,泰康人壽甘肅分公司平涼中支靜寧服務部訓練專員。

  高速路上的一起車禍引發熊熊烈火,靳春旺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從車中救出一家三口。他的英勇義舉感動一座城。

  2017年8月7日下午,靳春旺駕車接在蘭州治病的兒子回家。車行至蘭青高速距靜寧縣城約3公裡處,靳春旺突然發現前面一輛高速行駛的小轎車失控沖向了路旁護欄。在巨大沖擊力下,車頭直接沿著護欄飛了起來,油箱被護欄劃破,大火轟然而起,一瞬間火勢凶猛,車輛迅速變成火球,飛起兩三米后,重重地摔進路邊的樹林。

  靳春旺將自己的車行駛至距離出事車輛五六十米處,迅速停車、飛奔過去。出事車輛駕駛座一側因地勢較低,火勢凶猛,車門無法打開。他又快速跑到副駕駛座一側,不顧車身滾燙,一把拉開了副駕駛座的車門。隻見司機愣坐在駕駛座上,他連拖帶拽將嚇得不知所措的司機救了出來。把司機帶離火場后,靳春旺顧不上火大煙濃,又來到了出事車輛后排。糟糕的是一棵胳膊粗的小樹擋住了后車門,腳踏、手推,靳春旺使足力氣終於將車門拉開了40多厘米,司機妻子首先把一個3歲孩子推了出來,然后自己也跟著爬了出來。但因火勢越來越猛,靳春旺沒能救出第四個人,他為此深感遺憾和自責。

  靳春旺奮不顧身勇救一家三口性命,大愛義舉溫暖了靜寧小城,人們將愛心延續,紛紛為燒傷的一家三口捐款,靳春旺夫婦也捐出善款並積極呼吁更多的愛心人士伸出援手,20余天捐款近70萬元。

  靳春旺榮獲甘肅省道德模范稱號。

  260 蔡文歲

  張少康

  周凡凡

  蔡文歲,男,漢族,1989年6月生,北京城市網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企業增長部產品運營員工﹔張少康,男,漢族,2001年5月生,北京市朝陽區秀時護膚造型店員工﹔周凡凡,男,漢族,1990年5月生,中共黨員,北京市朝陽區壹健身柳芳店健身教練。

  面對持刀搶劫事件,蔡文歲、張少康和周凡凡3人臨危不懼、挺身而出,和多名群眾上演了一場追擊歹徒、英勇奪刀、合力圍堵、接力救傷的英雄壯舉,被譽為“朝陽三勇士”。

  2018年6月15日上午,陳女士將小客車停在朝陽區柳芳北街路旁等朋友,並打開副駕駛車門透氣。突然,一個戴口罩的男子手持水果刀坐進副駕駛座位,關上車門並抓住陳女士索要現金,還用刀劃傷她的左手。爭執中陳女士乘機逃脫,向迎面走來的“80后”小伙蔡文歲呼救。蔡文歲看到下車跑上過街天橋的歹徒,拔腿就追,邊追邊喊“有人搶劫,大家抓住他!”張少康和其他幾位路人也追上前去。張少康個子高、跑得快,沖上天橋一腳踹倒歹徒。歹徒用刀亂刺,張少康腰部、手臂受傷癱倒在地。隨后趕到的蔡文歲抱住歹徒去奪刀,搏斗中連中7刀,也倒在地上。此時,在天橋另一頭的周凡凡和同事聽到呼喊聲,立刻跑過來。作為退伍軍人的周凡凡,不改軍人本色,沖在最前面,先是一腳踢翻歹徒,而后用一連串干淨利落的擒拿技能,與其他群眾一同將歹徒制服。接到群眾報警后,警方迅速趕到抓獲歹徒。

  這期間,群眾有的懂些醫學常識,率先幫助蔡文歲、張少康包扎止血。有的背起傷員狂奔500米,沖進醫院。有兩位大媽聽說沒有現金挂號,馬上掏出300元遞過來。隨后,蔡文歲、張少康所在單位領導和同事也紛紛伸出援手。煤炭總醫院了解情況后決定,兩位傷員住院產生的各項費用由醫院承擔。蔡文歲身中7刀,一共縫了31針。張少康身中2刀,縫合的刀口有10厘米長。萬幸的是,兩人都沒傷及臟器,沒有生命危險,2—3周后都痊愈出院。沒受傷的周凡凡,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同事們沖他伸大拇指:“你太牛了,讓我們走哪兒都驕傲!”有人說:“跟周教練學功夫,今后也要路見不平、見義勇為!”

  蔡文歲、張少康、周凡凡為“時代楷模”北京榜樣優秀群體成員,被授予“2018北京榜樣”特別獎。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按姓氏筆畫為序)

  301 萬其珍

  萬其珍,男,漢族,1942年1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三裡鄉大沙河村村民。

  隻因祖上傳下一句承諾,萬其珍在百年渡口大沙河義渡30年,風雨無阻,分文不收,續寫萬家祖孫四代140多年的“百年義渡”傳奇,被譽為“信義艄公”。

  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與恩施市交界處,有個叫大沙河的渡口,渡船是連接兩岸的必需交通工具。1877年,爺爺萬作柱從江漢平原舉家遷到大沙河村。當地百姓熱情接納他們,還送了幾畝田地,這讓萬家人總想“為村民們做點什麼”。於是萬作柱造了條小木船進行擺渡,還許下諾言:不向村民收取一文錢。

  萬其珍從小就生活在大沙河,跟著父親及叔父學習了一手嫻熟的擺渡技術。1989年,第三代擺渡傳人萬其珍從叔父手中正式接過篙杆,也接過了萬家的承諾。如今已77歲的萬其珍,每次聽到村民的吆喝,就像接到命令的老兵一般,“蹭”地站起身,解開船繩,起槳撐船。30年間,萬其珍撐壞了3隻船、幾十把竹篙。難得的是,雖然大沙河水時而淺約數尺,時而深過60米,但萬家撐船100多年來,從未出過一起安全事故。

  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對於萬其珍來說,並非一片坦途,也充滿驚險艱辛。2014年7月,萬其珍正在大沙河義務清理河道垃圾,突然聽到湍急的河水中傳來陣陣呼救聲,鄰近的青年發生溺水。72歲高齡的萬其珍毫不猶豫地躍入湍急河水中,奮力將落水青年營救上岸。2017年6月,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兩位村民急需過河回家。萬其珍毫不猶豫,戴上斗笠,拿上手電筒,劃動船槳。一陣狂風將船吹離航道近百米,在四周漆黑一片的情況下,萬其珍憑借多年經驗,用自己做的抓鉤綁在竹竿上,抓住河岸岩縫,一步一步劃向對岸。原來隻需要8分鐘的過渡,這次花費近一個小時。“是老萬憑多年積累的撐船經驗和心中那盞燈,才能有驚無險。”聽說此事的村民感嘆道。

  萬其珍榮獲全國“誠信之星”、湖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02 馬兆紅

  馬兆紅,女,回族,1962年2月生,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勝利路街道公園巷社區居民。

  兒子意外身亡,留下百萬巨債。馬兆紅擦干眼淚,承諾替子還債,一諾千金、誠信做人,馬兆紅用堅強、勤勞和執著踐行著諾言。

  1990年,馬兆紅的丈夫因車禍去世,馬兆紅獨自撫養兩個孩子長大。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馬兆紅的兒子籌款經營了一座美食城。正當美食城發展初具規模時,2017年7月的一天,兒子意外離世。在清理兒子遺物時,馬兆紅才得知兒子生前留有包括借款、房租、裝修費等150萬元的外債,這對於當時已經55歲且經濟狀況並不好的馬兆紅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面對紛紛而來的債主,馬兆紅選擇勇敢面對,開始替子還債。“我還債是為了兒子,也為了自己的良心。任何人賺錢都不容易,我要趁著身體還行,還能干得動,多替兒子還些債。”馬兆紅說。

  馬兆紅想隻要美食城一直在運行,債主就不會擔心。她接手了美食城的經營。剛開始時,馬兆紅無從下手,巨額債務壓得她喘不過氣來,而且一次性繳納一年的租金是最讓馬兆紅頭疼的,巨大的壓力讓她學會了如何貸款、如何經營、如何支配。美食城慢慢有了起色,入駐的商家也多了起來。

  為了盡快還清債務,馬兆紅在美食城找了間空鋪,開了個小店做起了家常菜。每天起早貪黑地忙碌著,擔心早上起晚影響生意,她給手機設置了好幾個鬧鈴。如今,隨著美食城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馬兆紅要還的債也越來越少了。

  馬兆紅榮獲“最美青海人”等稱號。

  303 王桂賢

  王桂賢,女,漢族,1954年3月生,中共黨員,吉林省四平市商業城布匹裁剪行業組長。

  幾十年來,王桂賢始終秉承著“時時處處鑄誠信”這一人生信條,在布匹經營中堅守“一貨一簽,包退包換包送,不合格產品不進、不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兩一”“三包”“兩不”承諾,贏得了顧客信賴和同行贊譽。

  王桂賢在多年從商生涯中,始終如一履行自己對消費者的承諾。她常說:“人無信不立,經商必須以誠信為本,絕不能隻承諾不兌現,更不能唯利是圖。”有一次,兩位顧客急需幾幅紅色金絲絨窗帘。王桂賢爭分奪秒地幫助他們選定了布料,又迅速聯系、協調裁剪師傅,優先予以趕制並如期交貨,讓顧客非常感動。雖然費心費力又是零利潤銷售,但王桂賢心裡卻特別滿足。還有一次,兩名學生急需兩套服裝,卻因故不能來取。當時正趕上王桂賢身體不適,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她便騎著自行車趕到學校將服裝交到他們手上。別人問她,“你往返兩個多小時圖個啥?”她坦然地說:“圖個信譽。”在面對一些突發的退貨要求時,即便完成了布料剪裁,她還是無條件退貨,她說:“掙錢要緊,信譽更要緊,承諾包退就要給人家退,不能講條件。”多年來,她從未違背誠信為本的理念。

  王桂賢雖是個商人,但從不貪不義之財。2016年,在顧客離開后,王桂賢發現賬目上多收了錢,便立即追回顧客,將錢還了回去並致歉。

  王桂賢榮獲吉林省道德模范提名獎。

  304  王曉軍

  王曉軍,男,漢族,1980年12月生,中共黨員,青海省西寧市興海路紅香柳刀削面館經理。

  王曉軍的刀削面館從開業起,就貼出了“為70歲以上老人免費提供刀削面”的海報,時間見証了王曉軍的堅持和承諾。他用一碗面溫暖了一座城,是人們心目中的“最美面老板”。

  王曉軍16歲離開家鄉到青海當兵,部隊駐地自然環境惡劣,尤其冬天外出時,吃飯成了最頭疼的問題。當地村民每次看到王曉軍和他的戰友巡線執勤,都會熱情款待他們。“村裡的人並不富裕,可是村民們給了我很多幫助,讓我感受到了父母般的溫暖。”一個“回饋老人、回報社會”的想法像一粒種子,埋進了王曉軍心裡。

  2010年9月,退伍后的王曉軍在西寧市開了一家刀削面館。開業那天人不多,可他張貼在面館牆壁上的一張“為70歲以上老人免費提供刀削面”的海報,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開始人們都覺得這只是老板一時興起,將近9年過去,人們看到了王曉軍的堅持。更令人感動的是,每次有老人來用餐,王曉軍都會在其餐票上寫上“老人”二字,好讓后廚知道這是老人的面,要多煮一會兒,更用心一些。一位73歲的老人說:“起初認為這是老板拉客的小手段,堅持不了多久,可是這麼多年了,不管去多少次,老人免費吃面沒有變,老板的熱情沒有變,我們也漸漸地習慣了,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了。”

  “誠信經營、為老人免費服務”,是王曉軍經營面館始終堅持的宗旨。近兩年來,物價上浮,但他堅守承諾,做到分量不變。同時,為了讓老人能吃得安心,王曉軍堅持用現殺現賣的牛羊肉,面館裡使用的面粉、食用油等也必須是親自採購才放心,“雖然這樣做會增加成本,但是,做人應該有誠信。”

  隨著面館經營步入正軌,王曉軍又拓寬了免費服務的范圍。2011年開始,他對來就餐的農民工兄弟實行免費加面﹔2015年,又將社區轄區內的“五保戶”納入了免費就餐范圍﹔現在,環衛工人實行半價就餐。

  王曉軍服役期間曾榮立三等功1次,榮登“中國好人榜”。

  305  王福國

  王福國,男,滿族,1967年9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胡麻營鎮河東村黨支部書記。

  王福國誠信立業,致富后不忘初心,回報桑梓。帶領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成立“道德銀行”培育文明新風,助力脫貧攻堅,主動請纓幫扶3個貧困村,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揚。

  王福國出身貧寒,從小父親就教導他做人要講誠信、說到就一定要做到。多年來,王福國始終把誠信作為人生的基本准則,憑著誠實穩重、果敢堅毅的品格艱苦創業,2006年成立順達集團,以誠待人、以信興業,企業越做越大。他鄭重許下諾言:“一定要幫助鄉親們拔掉窮根。”

  他踐行諾言,帶領鄉親脫貧。王福國率先從企業所在地的后營子村和姜營子村著手,出資幫助改灘造田,配套水利設施,使1200畝旱田變成水澆地,免費建起2萬平方米樓房,村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1年,為幫家鄉擺脫貧困,王福國回到河東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提出“以工哺農,產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在公司資金緊缺的情況下,擠出8000萬元,建成果蔬、景觀苗木產業園,採取“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方式,使全村獲得穩定收入。村民人均純收入從3000多元提高到1萬多元,村集體經濟也實現從無到有。

  為實現“富了口袋,更要富腦袋”的目標,2015年5月,他率先建起“道德銀行+扶貧愛心超市”,記錄並公布發生在群眾中的好人好事,定期兌現獎勵,鄉風民風煥然一新。

  王福國始終牢記幫助群眾“拔窮根”的諾言,在全國開展“萬企幫萬村”行動中,他主動請纓,全力幫扶3個貧困村,投資上億元幫助村裡鋪路架橋、疏通河道、發展產業,並帶動縣內30多家民營企業投入脫貧攻堅。

  王福國榮獲河北省優秀民營企業家等稱號。

  306  鄧志軍

  鄧志軍,男,漢族,1962年6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新鄉市洪門街道誠城社區黨委書記,河南誠城集團黨委書記。

  白手起家的鄧志軍,一手創立了企業,憑著誠信經營創造了優秀業績。他嚴把質量關,用多年堅守,打造了一個誠信企業,創建了一個誠信社區。

  2008年,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企業出現經營困難,鄧志軍信守承諾,不裁員,不減薪,不欠工資。他抵押兩套個人房產,又向朋友借了100萬元,足額發放員工工資、獎金。

  2010年,他的企業承建喬謝村城中村改造項目。施工過程中,他對工程嚴把質量關,決不允許偷工減料,所選用的建筑材料都高於行業標准和合同規定。工程交付時村民敲鑼打鼓送來“和諧拆遷守誠信,品質優良村民樂”的錦旗。

  30年來,他不欠國家一分錢稅款、不欠員工一分錢薪酬、不欠合作伙伴一分錢賬款、不欠銀行一分錢本息、沒有一條失信違法記錄、沒有一份違約合同。

  2013年8月,鄧志軍參與創辦河南省首家“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新型城市社區——誠城社區。他堅持“誠信服務、服務誠信”,在社區開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講堂,推廣誠信文化,成立志願服務隊、“好人”宣講隊,2萬多名社區志願者參與活動。鄧志軍先后為希望小學、貧困大學生、困難職工、災區群眾等捐資5000余萬元。2009年,他自籌資金200萬元成立“貧困家庭和農民工救助基金”,及時向有需要的家庭和農民工伸出援手。

  鄧志軍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河南省勞動模范、河南省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等稱號。

  307  古多

  古多,男,藏族,1963年5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安多縣多瑪鄉嘎爾扎仁村黨支部書記。

  8年前,古多在黨旗前立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誓言﹔8年后,古多嘔心瀝血、盡心竭力,用生命踐行了當初讓貧困群眾如期脫貧摘帽的承諾,用生命樹起了一面黨員干部獻身脫貧事業的光輝旗幟。

  2010年,古多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嘎爾扎仁村是藏北那曲一個偏遠村落,牧業是村民主要收入來源,貧困發生率超30%。2014年,古多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從此,帶領全村脫貧摘帽,成了古多心中的頭等大事。

  扶貧先扶志,古多經常走進貧困戶家中,與他們談心交心,指點他們務工增收致富。他常說,“要來的東西不會讓你永遠富有,在家閑著是變不成富人的。”貧困群眾觸動頗深。

  多瑪鄉高寒缺氧、道路艱險,工作生活環境十分艱苦。古多經常帶領村班子走村入戶,了解貧困戶家中物資儲備情況、惠民政策資金使用情況、勞務輸出收入情況、牲畜存活率,給貧困戶講政策、講知識、找出路。他身體不好,多年帶病工作。村民和鄉鎮干部看著日夜操勞的古多,於心不忍,多次勸他去治治病。倔強的古多總是說:“現在脫貧攻堅任務這麼重,我是村支書,因為一點小病不干工作,那怎麼帶著大家一起致富。”

  古多用自己的錢給村民買了70隻羊、3頭牛,鼓勵他們發展畜牧業,還組織全村廣大黨員和富裕戶向脫貧戶捐贈羊和牛。

  2018年5月14日,古多在對貧困戶進行走訪時,因過度勞累,倒在了途中。彌留之際,古多顫抖著把一個從不離身的黑色公文包交給了同行的村務監督委員,包裡有三個貧困戶的生態崗位金,還有一本村務工作筆記。

  古多用短短8年的黨齡譜寫了一名基層黨員不平凡的人生篇章,用生命兌現了當初在鮮紅黨旗下的庄嚴承諾。

  308  石濡菲

  石濡菲,女,漢族,1987年10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黑石山茶廠研發部主任。

  作為非遺傳承人,她堅持誠信經營理念,以傳承發展六堡茶技藝、發展茶產業為己任,堅持原生態制茶,無私傳授傳統技藝,帶動當地茶農增收,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誠實興業”的內涵。

  2006年,石濡菲進入黑石山茶廠工作,跟隨老師傅學習制茶工藝。她堅持傳統工藝,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完全純手工打造,保証了六堡茶的原汁原味。石濡菲以誠實守信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態度,逐漸積累了一套種植、管理、採摘、制作、鑒評、包裝、儲存六堡茶的工藝秘訣,自主研發新品茶。新品廣受歡迎,創造了豐厚利潤,茶廠以她的名字注冊了“濡菲”六堡茶。

  為讓更多鄉親學到六堡茶傳統制作技藝,石濡菲每年都開設培訓班,向他們傳授種植、採茶、茶園管理、做茶技藝等方面的知識,並積極弘揚誠信理念,嚴把質量關。經過培訓,村民做的茶葉質量和價格都得到大幅提升,帶動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以誠興業,帶領茶廠不斷擴大規模。在石濡菲的帶領下,黑石山茶廠在廣西梧州的銷售店鋪,從1家開到了3家,店鋪面積由30平方米拓展到500平方米,茶廠的年營業額也上升到600萬元。2015年,石濡菲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她將發展六堡茶傳統產業和當地特色鄉村生態旅游結合起來,擴建一間集純手工作坊與文化旅游於一體的廠房——六堡茶文化展示館,推廣宣傳六堡茶文化。在做好六堡茶事業的同時,石濡菲還熱心公益,向災區群眾、貧困學生和孤寡老人等群體捐贈物資累計超15萬元,捐款20多萬元給家鄉修路搭橋。

  石濡菲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309  馮計編

  馮計編,男,漢族,1982年7月生,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大溝鎮個體經營戶。

  13年來,身患小兒麻痺症的馮計編,靠干零活、修摩托車等辛苦勞作攢錢,堅持還清因給父親治病欠下的20多萬元債務,成為當地“身殘志堅、守信還錢”的典范。

  馮計編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小時候因患小兒麻痺症,雙下肢無法站立,隻能半蹲半坐著走路。2002年初,他的父親被診斷出患有肝癌。為給父親治病,他前后向親朋好友借了20.3萬元。幾個月過后,父親撒手人寰,而他則背上沉重債務負擔。

  很多借錢的親友目睹他家的景況,都認為借出的錢是“打水漂”了。馮計編卻暗下決心,一定要償還所有的欠款。他先后賣過水果、跟朋友合伙養過雞。后來,他到同村的摩托車維修店店主那裡學藝,憑著堅韌意志,馮計編的修摩托車技術逐步提高。學到手藝后,他與在珠三角修車的親戚合伙開了摩托車維修店。由於身體不能長時間蹲站,為了修好摩托車,他干脆坐在地上干活。工作中,他經常遇到很多自身無法克服的困難,例如正常人裝機頭一個人就可以輕鬆完成,但對於馮計編來說卻是重活,不過他都硬扛著完成任務。馮計編省吃儉用,節省下的每一分錢都用來還債。

  馮計編無論做人、做事,都和父輩一樣講誠信。他做生意口碑好,價格實惠,質量上乘,走進他摩托車維修店的,基本都是熟人。經過13年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一點一滴地積攢,一點一點地償還,2015年10月,馮計編終於還清所有欠款。

  馮計編榮登“中國好人榜”。

  310  尼瑪頓珠

  尼瑪頓珠,男,藏族,1965年6月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阿裡地區改則縣物瑪鄉搶古村黨支部書記。

  尼瑪頓珠踐行打贏改革試點攻堅戰、為牧區改革發展探索新路的承諾,帶領村民大膽創新,成立牧民集體經濟合作社,推行牧區改革發展新模式,實現整村脫貧,為牧區改革積累了經驗、樹立了典范,是牧民們的“領頭雁”。

  2015年,搶古村被列入全縣牧區改革試點村。尼瑪頓珠拍著胸脯保証,“堅決打贏改革試點攻堅戰,為牧區改革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在尼瑪頓珠的帶領下,黨支部全體成員團結一心,勇打硬仗,改革創新。成立搶古村牧民集體經濟合作社,實現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的轉變,全村85%以上村民主動申請加入。群眾以牲畜入股、勞動力入股、聯戶放牧、草場流轉的“四個入股”方式參與合作社運營,整合資源推動村集體經濟規模化發展,確立了勞動力統一安排、草場統一管理、畜產品統一購銷、經營收入統一分配、無勞動力和孤寡老人統一供養、在校生統一記分的“六個統一”運作模式,促進了牧戶與村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根據村裡富余勞動力實際情況,科學分配工作崗位,既解決了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又促進了多產業同時發展。整合農牧、水利、扶貧等涉農項目資金328萬多元,用於標准化牛圈、羊圈、人工草場等牧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就這樣,搶古村改革試點工作一步步全面鋪開,走向正軌。

  2017年,全村入社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0多元,全村21名孤寡老人每人分紅4288元,74名在校生每人分紅1150元,實現了“老有所養、幼有所教”﹔2018年,全村各項產業總收入339萬多元。目前,搶古村改革發展模式已經面向改則縣的47個村以及其他6個縣的12個村進行推廣。

  尼瑪頓珠榮獲“改革先鋒”稱號。

  311  李萬權

  李萬權,男,漢族,1971年7月生,中共黨員,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權超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李萬權致富后,不忘“大家富才叫富”的承諾,義務幫鄉親們建牛舍、無償傳授養殖技術,用個人信用和自家的合作社、肉牛基地為貧困戶擔保貸款485萬元,成為當地以誠信助力脫貧攻堅的“牛人”。

  先富不忘后富,助力脫貧攻堅戰。“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是李萬權對全村人的承諾。李萬權從小跟父親搞養殖,多年來,不僅積攢了豐富的養殖經驗,也贏得眾多省內外客戶,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牛大戶。看到不少鄉親還處在貧困之中,他向鄉親們承諾,帶領大家養牛致富。恰逢全國精准脫貧攻堅戰打響,他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主動幫鄉親們建牛舍、無償傳授養殖技術。

  他主動承擔風險,免除養殖戶后顧之憂。北甸子村1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很多人有勞動能力也有養殖意願,但缺乏啟動資金、養殖技術和經驗。李萬權用個人信用和自家的合作社、肉牛基地為貧困戶擔保貸款。2016年第一批擔保貸款205萬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2017年第二批擔保貸款280萬元,帶動貧困戶9戶,普通戶5戶。2018年又新增22戶貧困戶。李萬權全程義務援助貧困戶養牛,統一配備飼料,安排衛生防疫,提供技術服務,幫助聯系銷路。

  付出就有收獲,形成信用致富模式。第一批跟李萬權養牛的建檔立卡戶在7個月內收益55萬元,第二批養殖戶兩個月內收益17萬元。如今,更多貧困戶跟著他搞養殖,北甸子村也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牛大村。現在,他正以合作社為依托,完善“合作社+銀行+農戶”脫貧模式,把北甸子村打造成肉牛集散中心,為鄉親們鋪出一條信用致富的道路,更好地兌現當初的承諾。

  李萬權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稱號。

  312  李國偉

  李國偉,男,漢族,1977年4月生,雲南省保山市永子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李國偉恪守誠信經營理念,嚴把產品質量關,以“誠”字謀求企業發展,贏得顧客認可,維護著“永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象,展示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保山古稱永昌,所產圍棋子即為永子,為“永昌三寶”之首。清朝咸豐年間,永子制作工藝因戰亂失傳。李國偉經過20多年努力,終於找回失傳已久的永子煉制技術,並與人共同創辦永子文化產業有限公司。

  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永子文化,讓顧客買得放心,李國偉制定了嚴苛的質量標准,不允許一粒不符合標准的棋子流入市場。永子制作過程中,會有一半廢子,李國偉絕不允許廢子回爐或出售。但常人看來,即使是廢子,質量也非常好。於是,有人想托關系購買廢子牟利,都被李國偉堅決拒絕。2015年,一名新員工私自向一位顧客出售2副廢子。李國偉發現后,帶了2副合格的永子親自上門找到顧客,免差價換回廢子。永子原料昂貴,有員工曾建議,使用替代材料可大幅降低成本。李國偉聽后十分生氣,當場強調:“我們做的是永子文化、傳承的是永子精神,如果不講誠信、坑蒙拐騙,就會砸了永子這塊招牌,我們的良心也會不安。”

  李國偉堅持用貼心的服務和不變的真誠,贏得顧客信賴。為保証客戶利益,公司建立隨時包換、終身維護和顧客回訪制度。2017年,一名顧客匆忙購買了一副近2萬元的永子圍棋,刷卡時不慎多輸了一個“0”,李國偉發現后立即與這名顧客聯系,將多付的錢返還。隨著永子知名度提升,市場上有人想購買永子包裝盒、再裝入其他棋子以次充好,牟取暴利。李國偉對此深惡痛絕,主動配合執法部門開展打假行動,先后查封3家實體店,關停30多家網店。

  李國偉憑著“寧願虧錢,也不能虧信譽”的誠信經營理念,公司成立16年來,從未偷稅漏稅,從未收到顧客投訴,無一次信貸不良記錄,實現經營合同履約率及客戶滿意率100%。

  李國偉榮獲雲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被授予雲南省五一勞動獎章。

  313  李建良

  李建良,男,壯族,1967年8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看守所所長。

  18年來,李建良受死刑犯之托,默默踐行承諾,盡心盡力照顧其年老母親和一對兒女,成為人們心中的“信義警官”。

  2001年,死刑犯黃某臨刑托付,希望李建良能幫忙照顧其年邁母親和年幼兒女。李建良雖然與黃某非親非故,但仍然答應了黃某的請求。為照顧祖孫三人,李建良翻山越嶺給他們送衣服送錢,陪他們吃飯、聊天,每當老人身體不適,李建良立即帶老人到醫院檢查治療。李建良承擔了兩個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的所有學費、生活費以及黃母的醫藥費。

  2015年年底,黃母不慎摔斷手臂,李建良第一時間將老人接到縣城醫治。由於醫院病床緊張,為了不耽誤治療,李建良便將黃母接到家中住下,夫妻倆每天輪流將老人送到醫院,打完針換好藥之后又接回。在老人養病期間,李建良跑醫院、找偏方,為老人早日康復竭盡全力,在場的醫生、護士和病友都非常羨慕老人能有如此孝順的“兒子”。

  黃某孩子因為家庭的緣故,經常被同學鄙視欺負。為了不讓孩子傷心難過,李建良參加了兩個孩子從小學到高中所有的家長會,聽取學校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和建議,積極參與兩個孩子的教育。隻要有空就把他們接到縣城,給他們買新衣、文具,帶著他們和自己的兒子一起吃飯、玩耍。

  李建良家境並不寬裕,母親於1996年去世,父親身體不太好,妻子是普通職工,兒子尚且年幼,家庭負擔不輕。他對自己很“吝嗇”,一件夾克穿了將近10年,公文包用得掉皮了都沒舍得扔,警用皮鞋和配發的警服是他的標准裝備。他的善舉打動了妻子和兒子,對於他的付出,妻子和兒子都默默支持。

  李建良把祖孫三人當親人,用心照顧,用愛呵護,想盡各種方法去溫暖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在他的努力下,黃母日漸開朗,一家人也漸漸走出了殺人犯親屬的陰影,黃某的兒子從學校畢業后,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女兒也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李建良榮獲“全國十大守信人物”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14  李俊偉

  李俊偉,男,漢族,1987年12月生,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鑫炳記”第五代傳承人。

  自幼飽受晉商文化熏陶的80后李俊偉,秉承誠實守信這一晉商核心精神,使百年老字號歷久彌新,生意更加紅紅火火。

  2011年,24歲的李俊偉從父輩手中接過歷代傳承的產業太谷縣老字號“鑫炳記”,同時也接下了鑫炳記祖輩相傳的經商家訓。他將現代化的生產工藝融入傳統的配方中,但始終遵循“古方、料准、藝精、誠信”的原則,把食品安全作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2017年4月,一位老供應商送來500千克蜂蜜。經檢驗,發現蜂蜜的色澤和黏稠度與標准相差3%。雖然這微小的質差對太谷餅的色澤和口感無明顯影響,消費者也根本“吃”不出差別,供應商也願意降級讓價,但李俊偉毫不猶豫地拒收了這批蜂蜜。

  2018年9月18日,中秋節前5天,由於訂單多、供貨量大,公司加班加點趕生產,一台成型機出現計量不准的故障,導致部分產品淨含量不夠。當發現問題時,1600箱、4.8萬袋太谷餅已在送貨的路上。李俊偉當即要求送貨人員返回。同時,聯系代理商,向其通報情況,並尋求對方的諒解。代理商得知,計量不准的幾率隻有千分之幾,4萬多袋中計量不足的還不到100袋,讓李俊偉不用“小題大做”,要抓住銷售旺季多賺點。李俊偉不假思索地拒絕了,毅然將召回的4.8萬袋太谷餅全部拆除包裝,重新計量。

  “抓質量、重合同、守信用”,對於李俊偉來說,這9個字不僅僅是記在心裡的人生信條,更應是落在實處的行為自覺。2017年,春節臨近,物流停運,員工也已放假回家。代理商突然發來一個5萬箱的訂單。這5萬箱,按照當時的用工和原料成本算下來,根本賺不到錢。但李俊偉還是自己開車先后到大同、祁縣等地將生產原料拉回,又召集干部工人開動員會,並親自帶領中層干部和一線工人投入生產,連續奮戰三天三夜,將5萬箱太谷餅如期交貨。

  李俊偉榮獲山西道德模范等稱號。

  315  楊文欽

  扎西志瑪

  楊文欽,男,侗族,1932年9月生,中共黨員,湖南懷化市新晃縣人民醫院原院長﹔扎西志瑪,女,藏族,1933年10月生,中共黨員,湖南懷化市新晃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原主任。二人系夫妻。

  為“改變家鄉山區缺醫少藥面貌”的誓言,楊文欽夫婦放棄在京工作,扎根侗鄉,從鄉村醫生做起,走遍700多個侗族山寨,挽救了無數生命。半個世紀裡,他們不僅兌現了年輕時的承諾,更給社會帶來了無限感動,被稱為“侗鄉大醫”。

  1952年,楊文欽作為民族地區干部培養人選,被保送到中央民族學院學習,后轉至北京醫學院,遇到人生伴侶扎西志瑪。畢業前夕,兩人都在志願表上寫下承諾: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改變家鄉山區缺醫少藥的面貌,為祖國衛生事業服務。然而分配結果出人意料,楊文欽被分配到了北京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現北大醫院),扎西志瑪被分配到了北京友誼醫院。

  為了曾經的誓言,1968年,楊文欽、扎西志瑪毅然放棄北京的工作,回到偏遠落后的新晃。夫妻二人被安排在原扶羅鄉衛生院工作,那裡缺少手術器材,設備極為簡陋。楊文欽跑到北京求援到一批手術器械,使工作得以開展。夫妻二人既當醫生又當護士,看病、動手術、洗器械、敷藥、為病人洗污物,臟活累活樣樣都來。扎西志瑪不會說侗族語言,楊文欽就給她當翻譯。楊文欽做手術,扎西志瑪負責麻醉、打下手﹔扎西志瑪做手術,楊文欽就來負責麻醉。有時候遇上大手術,夫妻倆還要一起上手術台。他們走遍700多個侗族山寨,挽救了無數生命。

  1973年,夫妻倆調入縣人民醫院,面對基礎設施落后、業務單一的窘況,他們從發展外科到婦產科,通過傳、幫、帶形式,壯大醫院人才隊伍。1983年,楊文欽接任院長,他大力推進醫院改革,使醫院享譽湘黔邊界,周邊10多個縣市的患者都紛紛慕名前來就醫。

  1996年,楊文欽、扎西志瑪退休,婉言謝絕大醫院的高薪聘請。如今,87歲高齡的楊文欽依然堅守在門診第一線,86歲的扎西志瑪雖因身體原因已不再坐診,可她依然每天陪楊文欽出診,堅持“一聲承諾、一生踐行”。

  楊文欽、扎西志瑪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最美醫生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316  楊昌芹

  楊昌芹,女,苗族,1990年6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赤水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經理。

  楊昌芹始終不忘對老師、客戶和村民的承諾,傳承技藝,誠信經營,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成為推進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帶頭人。

  2007年,楊昌芹開始學習竹編,一年學習期滿后,老師極力挽留,希望她能回來把赤水竹編傳承下去。她向老師承諾“一定回來!”回到老家,家人希望她留在家鄉發展,但是她始終記得對老師的承諾,回到赤水繼續學習竹編。通過勤學苦練,精心鑽研,她成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的傳承人。

  2012年,楊昌芹成立赤水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帶領鄉親們加工、銷售竹編工藝品。公司剛開張時,有時訂單沒落實下來,工資發不出。楊昌芹四處籌錢,按時足額把工資發了。剛學竹編的人,常有產品不合格的情況,楊昌芹虧錢也會原價回收,保証他們的收入。楊昌芹對所有客戶承諾,七天無條件退換貨、按時交貨、不合格產品堅決不流進市場。她說:“不合格就是不合格,不能以次充好,做人做生意都得講良心守信用!”

  楊昌芹竹編技藝聲名遠播后,很多人開出優厚的條件,讓她去開廠或辦培訓班。但她始終不忘承諾,選擇留下來。楊昌芹說:“誠信是人之根本,平常小事也要言出必行。”

  楊昌芹榮獲貴州省道德模范等稱號,被授予貴州青年五四獎章。

  317  楊澤良

  楊澤良,男,回族,1968年11月生,中國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麥垛山煤礦運輸三隊信號班副班長。

  一句生死之托,一生無悔堅守。28年來,楊澤良銘記已故工友囑托,寧願自己不生養孩子,也要撫養工友的兩個兒子完成學業並參加工作,為工友雙親養老送終。他用煤礦漢子的鐵脊梁,譜寫了一曲一諾千金的大愛之歌。

  1991年初,楊澤良和同鄉李廣新一起到靈武市磁窯堡煤礦採煤隊當支柱工。李廣新因一次意外不幸去世。在生命最后時刻,他拉著楊澤良的手說:“答應我,照顧好我的父母妻兒。”

  李廣新去世后,留下了妻子馬學英和兩個上幼兒園的兒子,還有四位老人。楊澤良常過來幫忙,買米面、扛煤氣、燒爐灶等體力活他幾乎全包了,背著老人去醫院看病、接送孩子上學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幾年后,楊澤良不顧家人朋友反對,與馬學英成了家,挑起了這個七口之家的重擔。

  婚后,為了盡心盡力撫養兩個孩子成才,楊澤良主動勸說妻子不再生育。李廣新的父親患有哮喘,母親患有胃病,楊澤良向礦上申請上夜班,能多掙點錢,能多些時間照顧家裡。2011年,老岳父癱瘓在床,楊澤良每天都要為老人倒便盆、洗腳、擦背,推著老人晒太陽,照顧得無微不至。

  大兒子有次考試沒考好被媽媽批評,悄悄離家出走,跑到50公裡外的靈武縣城打工掙錢。楊澤良下班知道后,急忙趕到靈武尋找。他顧不上吃飯,走遍大半個縣城,深夜時分終於在網吧找到兒子。很多人看楊澤良那麼勞累,勸他:“這是何苦呢?”他說:“我既然答應廣新照顧他的家人,就要說到做到,決不食言!”

  楊澤良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道德模范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318  楊晶嵐

  楊晶嵐,女,回族,1965年5月生,寧夏金瑞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晶嵐身殘志堅,自強不息。22年來,她以誠立身、以信興企,從借款開餃子館干起,企業越做越大,已發展成一家資產4300多萬元的公司。她是人們心目中的“獨臂女俠”。

  1985年,20歲的楊晶嵐在靈武毛紡廠工作,一次機械事故讓她失去了右臂。1997年,毛紡廠倒閉,她和丈夫雙雙下崗。她曾多次找工作,可別人見她袖筒空空,均婉言謝絕。“打工不成,就自己創業!”她向朋友借房產証抵押給銀行貸點款,因為她為人實誠,朋友二話沒說就把房產証作了抵押。楊晶嵐的餃子館開業后,她精選食材,做良心餃子,為餃子館贏得“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金字招牌。

  2005年春季,楊晶嵐開辦了吳忠市首個水餃加工廠,繼續保持誠信經營的本色。她以質量取勝,加工廠生產的速凍產品拒絕任何添加劑,打響了“金瑞”品牌。她說:“做食品要有良心,隻有對得起廣大消費者,我才能睡得著覺。”有一年春節前,一位甘肅客戶跟楊晶嵐預訂一批速凍餃子,只是口頭協議,未交付定金。直到春節前兩天,甘肅客戶才與她聯系,詢問是否按約定留貨。這時原材料、運輸費等價格都在上漲,本地一些客商紛紛上門高價求購。她寧願承擔不小的損失,還是如期給他發了貨,而且維持原價,保質保量。從此,這名客戶成了她的長期合作伙伴。楊晶嵐的表弟是公司原料供應商,因為一次供應肉類不合格,她鐵面無私地把表弟從供貨商名冊中清理出去。

  楊晶嵐的辦公桌裡藏了一個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數字。原來每次發現原料的質量有瑕疵,楊晶嵐都主動要求銷毀,這筆損失隻能自己來背。有人勸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何必跟自己過不去。楊晶嵐斬釘截鐵地說:“誠信是我們的生命線,不守信就要丟飯碗!”

  楊晶嵐榮獲全國自強模范、寧夏回族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

  319  楊慧峰

  楊慧峰,女,漢族,1976年11月生,中共黨員,上海市金山區金山衛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護士長。

  她25年立足護理一線,堅守“舒病人痛,緩家屬憂”的誓言,始終把病人當親人,將對生命的尊敬融入到為每一個病患的服務中,用心守望“生命之托”。

  從衛校畢業后,楊慧峰選擇回到家鄉的衛生院,從一名普通護士做起,一直干到護士長,始終堅守在服務病患第一線,看到了很多老人生命晚期被病魔折磨的痛苦。2014年12月10日,金山衛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寧療護病區正式啟用,楊慧峰在工作日記本上寫下“舒病人痛,緩家屬憂”這句話。這些年來,她一直努力踐行著“讓臨終患者有尊嚴地告別這個世界”的承諾。2016年10月,安寧療護病區成功創建全國臨終關懷示范基地。在她的帶領下,僅2018年,安寧療護病區就接待了200多位生命晚期的老人。

  起初,人手緊張,缺乏經驗,她從病房設置到環境布置,從人員招募到流程設置,無一不是親力親為。后來,她著手建立“愛的港灣”志願者隊伍、開展志願者培訓、制定志願者服務和管理制度、打造志願者之家、組織志願者活動。不到五年時間,“愛的港灣”志願者團隊從最初的6個人,發展到目前的238人,總服務時長1.3萬余小時。

  一位直腸癌晚期病人,病痛和對死亡的畏懼時刻折磨著他,楊慧峰一次次地與病人交流開導,他漸漸放下了心理包袱、疼痛也好轉了。一位晚期腫瘤病人在入院初期脾氣暴躁、孤僻,不配合任何治療,護工換了一個又一個,家人也拿他沒辦法。楊慧峰始終沒有放棄對這位病人的關愛,每天換著花樣做點心,想方設法到50公裡之外的地方買糕點給他。病人最終被楊慧峰感動了,他敞開心扉,把病區的醫護人員當成親人。楊慧峰還找到了他的家人,通過一次次的交流和勸解,他重新融入家庭,在家人的關愛溫暖中走完人生最后的時刻。“病人把很多事情甚至是身后事托付給我們,正是對我們的信任。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對他們的承諾。”楊慧峰懷著這樣的同理心,帶領團隊踐行著諾言,不負“生命之托”。

  楊慧峰榮獲上海市巾幗建功標兵稱號。

  320  吳惠芳

  吳惠芳,男,漢族,1960年10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黨委書記。

  從軍25年,吳惠芳不忘初心,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鐫刻忠誠﹔回村14年,吳惠芳牢記使命,在建設家鄉的“第二戰場”續寫忠誠。從軍官到村官,他秉持初心,踐行承諾,帶領百姓書寫鄉村振興“永聯答卷”,體現了一名新時代基層黨員干部的誠朴、信義與擔當。

  他堅守承諾,一張藍圖繪到底,繪出鄉村振興美麗圖景。2005年,吳惠芳從某師政治部主任崗位轉業回到家鄉永聯村,成為一名村官。他向鄉親們承諾“要麼不干、干就干好”。他用一年時間,七易其稿,繪制一幅“戰略藍圖”,提出居住方式城鎮化、生產方式產業化、就業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規范化、收入方式多樣化的發展目標,帶領村民建設現代、文明、時尚的新永聯。

  他兌現諾言,一馬當先破難題,啃下鄉村治理“硬骨頭”。吳惠芳深知,要實現永聯現代化建設,必須依靠規范的制度建設。他破解了一個個困擾鄉村發展的難題,厘清村企產權關系,從產業美、生活美、生態美、素質美等四個主要目標和26個具體指標,全面推進永聯村美麗鄉村建設。通過構建一套科學管理制度,讓永聯人既享受著城裡人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又享受著讓城裡人羨慕的田園風光和閑適生活。

  他篤信前行,一門心思辦實事,提升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在帶領村民致富的同時,吳惠芳很注重村民素質的提升,在村裡建設愛心互助街,設置學習提升、黨群服務、文明實踐等功能區,為村民學習娛樂提供陣地。他組織成立永聯為民基金會,每年募集資金達2000萬元,對村民的大病醫療進行兜底,組建志願者聯合會,常態化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

  他矢志不渝,一往無前勇擔當,打造中國農村“新范本”。吳惠芳積極推動發展鄉村旅游,建設江南農耕文化園等項目,促進農民增收就業。如今,永聯村的農業已基本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構建了種植養殖基地化、加工制作工業化、餐飲美食特色化、銷售配送標准化、旅游觀光產品化為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體系。2015年,永聯村作為中國農村城鎮化范本,在米蘭世博會中國館進行了展示。

  吳惠芳榮獲“最美退役軍人”、全國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321  冷友斌

  冷友斌,男,漢族,1969年2月生,中共黨員,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冷友斌18年如一日,秉承以誠立身、以信興業理念,用信心打造誠信企業,用良心建設誠信品牌,用愛心做誠信企業家。他視產品質量為生命,傾力打造嬰幼兒奶粉生產全產業鏈,信守對消費者的質量承諾,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北方小乳品廠,發展成為知名的民族乳企。

  冷友斌堅信誠信經營是企業立足之本。他主導飛鶴乳業加強企業誠信保障體系建設,累計投資80多億元打造中國嬰幼兒奶粉行業第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要經過411道檢測,實現了牧草種植、奶牛飼養、加工、物流、渠道管控、售后等各環節全程可控。同時,要求上下游關聯企業全部通過相關質量保証資質認証,形成了以飛鶴乳業為核心的全局統籌協調、科學調配資源、優勢互補、聯產聯動局面,夯實了誠信企業質量安全基礎。

  冷友斌將“誠信”作為企業精神的內核。“把誠實守信作為人生與事業的信條,這是底線,也是紅線,不能碰,也不敢碰!” 冷友斌制定的飛鶴乳業用人“六項基本准則”中誠信原則就佔兩條,員工入職要進行誠信調查,簽訂《商業行為和道德准則承諾確認函》。他把企業誠信文化列為員工培訓必修項目,努力打造一支誠信員工隊伍。冷友斌還把飛鶴乳業的誠信文化延伸至合作方,對所有供應商嚴格按質量體系標准定期審核,審核不通過,堅決淘汰。

  冷友斌主動接受全社會監督,組織全國各地消費者、媒體、門店代表等1萬余人進廠參觀,讓公眾親眼見証企業對產品質量的承諾。飛鶴乳業還推出“雙屏互動可視化全產業鏈”技術,實現了產品全產業鏈可追溯與食品安全數字化管理,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看到奶粉生產的全過程,對消費者的誠信服務不斷升級。

  冷友斌積極履行承諾,承擔社會責任。他倡導成立飛鶴乳業助學基金會、飛鶴慈善基金會,多年來在扶貧、助學、助醫等方面累計捐款4600萬元,捐物價值2.2億元。他積極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依托乳業產業鏈,帶動貧困戶戶均年增收1000元,創造就業崗位2000余個。

  冷友斌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

  322  沙勒克江·依明

  沙勒克江·依明,男,維吾爾族,1946年5月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塔城市原食品公司退休職工。

  沙勒克江·依明始終堅守為黨和國家、為社會多做些好事的諾言,用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10年來,每逢重大節日和周一,都會在自家小院舉行升國旗儀式,對群眾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宣講覆蓋群眾15萬人次、贈送國旗6萬余面,引導帶動周圍群眾共同維護民族團結,讓各民族兄弟姐妹像一家人一樣團結在一起。

  “我出生於上世紀40年代,從小就與紅色記憶結下了不解之緣。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解放軍某排來到塔城市,我的父母把家裡的4間房子騰出來讓解放軍住,這一住就住了8年,我們和解放軍相處得如同一家人。”兒時的紅色記憶,讓沙勒克江·依明立下為黨和國家、為社會多做些好事的諾言,全心全意維護民族團結。

  2009年7月,沙勒克江·依明決定要在自家小院立起旗杆升國旗。在全家人的支持幫助下,同年10月1日,國旗終於飄揚在小院上空。從此以后,每逢重大節日和周一,沙勒克江·依明都會在自家小院舉行升國旗儀式,越來越多的親戚朋友、鄰居都自發到他家參加升國旗儀式。大家聚在一起,聽著嘹亮的國歌,目視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感到身為中國人無比自豪。時間久了,國旗用舊了,他就整齊地疊好,收藏在一個盒子裡,成為家裡的“紅色傳家寶”。

  沙勒克江·依明還在國旗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宣講,用質朴的語言、身邊的典型事跡及自己的切身感悟,講述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故事。如今,他的小院已成為塔城市民族團結教育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升旗、聆聽宣講的除了當地干部群眾外,還有許多慕名而來的外地游客,已達15萬人次。每位到訪者,他都會贈送一面小國旗,至今已發放6萬余面。

  “國旗是國家的象征,看到國旗大家的心就在一起了。” 沙勒克江·依明說,“民族團結就是我的眼睛,我會踐行諾言,用我的余生把升國旗和宣講繼續堅持下去,把黨的惠民政策和幸福成果帶到各族群眾中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愛黨、愛國。”

  沙勒克江·依明被授予全國“為邊陲優秀兒女挂獎章”銅質獎章,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勞動模范、基層宣講先進個人等稱號。

  323  沈汝波

  沈汝波,男,漢族,1960年7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河北省秦皇島市黨義志願服務隊負責人。

  沈汝波18歲入伍,立下“一生要做10萬件好事”的誓言,到58歲病逝,40年裡他持之以恆為群眾做好事11萬件,用生命踐行了對黨和人民的諾言,樹立了誠信踐諾的不朽豐碑。

  1978年2月,沈汝波應征入伍,他的班長是連裡的“學雷鋒標兵”,一言一行深深感染著他。沈汝波許下諾言:“這一生我要做10萬件好事。”並給自己定下“每天最少做4件好事”的規矩。每天做的好事,他以畫正字的形式自己記在本上,以此激勵自己,40年裡,他畫了滿滿4大本。

  在部隊期間,他堅持不懈做好事,多次被評為“學雷鋒積極分子”,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他退役成為一名冷庫職工,又帶領同事成立“黨義”志願服務小組,利用業余時間為困難戶、殘疾人等免費理發。2003年單位改制,他主動下崗開起“黨義”理發店,並承諾:軍人、特困職工、殘疾人、五保戶理發免費。還購置了修車工具,免費為顧客和路人服務。他還組織老黨員成立黨員義務巡邏隊,堅持24小時社區巡邏。在他的組織和感召下,黨義志願服務隊發展到60余人,承擔起社區治安防控、環境清潔、綠化美化等工作,他所在的先茂裡小區成為全市最潔淨的老舊小區。

  58歲,他踐諾到生命最后一刻。2014年,沈汝波去遼寧撫順雷鋒團參加愛心活動,得知戰士們普遍有訓練傷,就主動關了理發店,吃住在雷鋒團,為戰士們按摩、理發,服務了一個多月,被雷鋒團稱為“官兵傷病理療師”。2015年7月,沈汝波因食道癌住院。一位愛心市民送來2000元錢,他讓妻子全部買了慰問品,送給10個困難戶。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做了一生中最后一件好事:向慕名來探望他的病友捐出500元治療款。

  40年踐行諾言,做好事11萬件,把平凡做成偉大,用善舉匯成江河。在他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做好事的隊伍中來。由沈汝波發起的“秦皇島市黨義志願者公益服務中心”成立了23支分隊,志願者達到1萬余人。

  沈汝波榮獲全國最美志願者、“最美退役軍人”、河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榮登“中國好人榜”。

  324  沈紅霞

  沈紅霞,女,漢族,1975年4月生,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練市鎮練市小學教師。

  “以誠立身,育人先做人﹔以行踐諾,替夫還欠債。” 沈紅霞恪守為前夫還債承諾,從未逾期還款﹔恪守贍養婆婆承諾,照顧老人安度晚年﹔恪守職業承諾,全心教書育人。她用行動傳播“誠信為本,承諾是金”理念,成為當地誠信風尚的引領者。

  2012年4月,小學教師沈紅霞經歷了一場巨大的家庭變故。前夫撇下家人遠走他鄉,留下年幼的女兒和年邁的婆婆,還有近百萬元債務。面對巨額債務,沈紅霞沒有絲毫猶豫,毅然決定獨自扛起。“別人的錢也是血汗錢,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一個人活著,就要守住良心!”在一屋子上門討債的人面前,她當場許下替前夫還債的承諾,並掏出車鑰匙,用自己的車抵了一位債主的債,又答應每月工資收入隻留下1500元作生活費,其余全部用來還債。

  沈紅霞將唯一的房子抵押還債后,仍背負著近50萬元的債務。從那時起,她的床頭多了一本小賬本,裡面一筆一筆記錄著還債的信息。她每天省吃儉用,還要扛起家庭的全部重擔,照顧女兒和婆婆。結婚時,她承諾把婆婆當成親生母親來孝敬。離婚后,婆婆雖另有長子和女兒,她依然像過去一樣孝敬婆婆。7年裡,她按月還債,從未逾期。如今,前夫留下的債務僅剩5萬元。小小的“記賬本”,見証了她誠實守信的好品格。

  在學校,沈紅霞承擔兩個畢業班的語文課教學和一個班級的班主任工作,任務十分繁重。盡管如此,多年來她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沒有請過一天假。即使是在家中發生變故,最艱難的時候,她也從未向領導要求特殊照顧。有人跟她說:“當老師收入不夠還債,不如長期請假,另外找點工作還可以多掙點錢。”她回答說:“教書育人是我的工作,也是我對學生的承諾,我必須負責,信守承諾。”她的言傳身教給學生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她所任教班級的成績在同年級組裡均名列前茅,指導的學生參加競賽多次獲獎,還培養出兩名“美德好少年”。

  325  張旺文

  張旺文,男,漢族,1978年1月生,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沙溪鄉六合村村民。

  面對兄弟倆欠下的百萬元債務,張旺文重新向債主寫下借條,與弟弟一同艱辛打拼近8年,悉數還清所有債務,用行動詮釋了誠信的人生准則。

  1998年,張旺文的弟弟張福旺赴南非務工,經過幾年打拼,積累了一些資金。2003年,張福旺在南非開了一家超市,由張旺文在國內採購商品,發往南非銷售。為把生意做大,他們向親戚朋友籌措資金130萬元,加大了國內的發貨量。2005年,因南非動亂、貨幣貶值等諸多因素,導致貨物積壓,貨款收不回來,兄弟倆欠下了百萬債務。

  張旺文發誓,做人要講誠信,一定要還清這筆債務。為了讓債主們吃上定心丸,他回到家鄉,以自己的名義重新寫下借條。為了能早日還清債務,張旺文選擇再次創業。2005年7月,他籌集近10萬元錢,在明溪縣城租了一間20多平方米的店鋪,經營土特產、煙酒等生意。為了節省經費,他和妻子吳英飛起早貪黑,進送貨物,晚上就睡在店鋪的閣樓上。有時因為資金不足,貨源、客源受到影響,店鋪掙的錢常常連利息都不夠還。遇上債主急需錢,張旺文總是想方設法把錢還上。

  為了早日還清借款,張旺文將店鋪交給妻子打理,隻身南下廣州與朋友經營茶葉、肉脯干等土特產生意。雖然資金緊缺,但他從不作假,貨真價實的本地特色產品,為他贏得了良好聲譽。經過近8年的不懈努力,張旺文兄弟終於連本帶息將百萬債務全部還清。2013年,張旺文回到明溪,與妻子共同打理生意。張旺文誠信還債,守信經營,在家鄉樹起了好口碑,店鋪生意日益興旺。

  張旺文榮登“中國好人榜”。

  326  張濤

  張濤,女,漢族,1974年1月生,北京榮濤豌豆產銷專業合作社社長。

  張濤堅持誠信為本,將小豌豆做成大生意,形成“科研、制種、推廣、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條,帶動4000多農戶致富,成為遠近聞名的“豌豆女王”。

  用誠信回饋農戶。1997年,23歲的張濤做起豌豆生意。幾年后,注冊成立北京榮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她認為,“隻有我自己種好了,對旁人才有說服力。”她特地請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指導種植新培育的良種。經過不斷實驗,豌豆畝產量從二三百斤增產到六七百斤。張濤開始動員村民們一起種豌豆,承諾:“賺了算你的,虧了算我的!”慢慢地,簽約農戶達到兩三千戶,豌豆種植面積從2005年一兩千畝到第二年兩三萬畝。她堅持回收價格實行“保護價+市場浮動價”,規定每年把利潤的90%返利給社員,行情不好時寧可自己賠錢。

  用誠信做大產業。2008年,張濤注冊成立榮濤豌豆產銷專業合作社。后來,張濤發現種植的利潤太少,生產、加工、銷售環節收益都被其他企業佔去了。張濤決定自己建廠,對豌豆進行深加工。在當地政府支持下,2010年由合作社出資成立榮濤食品有限公司。第一年,合作社把豌豆磨成粉,再加工成小食品。由於原料使用的是優質豌豆,成本比別人出廠價還高,賠了不少錢。第二年,張濤調整思路,利用手裡優質豌豆優勢,生產整粒豌豆休閑食品,由於口感好、豆粒大小均勻,逐漸暢銷全國。隨后,借助豌豆加工業務,逐漸形成“科研、制種、推廣、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條,順利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証。目前,張濤的合作社發展會員527戶,輻射帶動4000多戶種植戶,靠種植豌豆走上致富路。

  用誠信打造品牌。張濤經營豌豆生意,從不跟風,也不偷換概念、以次充好,始終堅持自己的豌豆品牌,逐漸讓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站穩腳跟。2011年,她正式做食品市場時,從來不給生產和銷售部門下達利潤增加的指標,就是擔心他們有壓力、出歪招。她總是跟業務員說,必須用產品說話,產品質量好、銷售得好,利潤自然就來了。

  張濤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為“時代楷模”北京榜樣優秀群體成員,榮登“中國好人榜”。

  327  陸振平

  陸振平,女,漢族,1965年3月生,遼寧省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馬溝村村民。

  丈夫因病去世后,陸振平經過9年辛苦勞作,終於還清為丈夫治病借的10多萬元外債,用多年艱辛付出踐行了“借錢必還,不喪良心”的誓言。“誠信妻子替夫還債”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

  2007年9月,陸振平的丈夫被確診為白血病。一次次透析花去家中所有積蓄。她到處向親戚、鄰居借錢為丈夫治病。2009年春,丈夫去世,留下10多萬元外債。有人勸她趕緊改嫁,也有人說人死債也就沒了,不用還了。她連連擺手,態度堅決:“不行!不能讓人戳脊梁骨。借我錢的親戚朋友,掙錢也不容易,幫過我們的人感謝都來不及,不還錢喪良心啊!”

  為了還債,陸振平起早貪黑送牛奶,農閑時就去打零工。一年四季她每天凌晨3點多起床送牛奶,從沒睡過懶覺。農閑時,她送完奶回到家,喂完豬、雞,簡單扒口飯,就出去打工干活。她去果園給水果套袋,每天要站10個小時。因長期保持站立、仰頭姿勢,她的頸椎、肩膀、腰、腿都落下毛病。

  為了省錢,農忙時陸振平一個人承擔了家裡所有的農活。她家有50多棵板栗樹,每次打藥都得背著25公斤的藥箱,爬上半山坡。每棵樹打兩遍藥。一次打藥過程中,她不小心吸入藥霧﹔加上正在感冒,頓時感覺頭暈、腳底發軟,踉踉蹌蹌往家走。剛到家門口,就一頭倒在地上昏過去。幸好鄰居及時發現,把她送到醫院才搶救過來。平日裡,陸振平省吃儉用,吃的是稀飯、咸菜、方便面,最貴的一件衣服80元錢。“自己苦點不怕,就是特別虧欠女兒,孩子上大學每月生活費不到300塊錢,每次從學校回來都瘦一圈。”講到女兒,她的眼淚奪眶而出。

  經過9年辛苦勞作,2018年年底,陸振平終於還清10多萬元外債。當她把最后一筆欠款還上時,對方說:“這麼多年堅持下來,你真講信用!”

  陸振平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稱號。

  328  阿卜杜拉·吾拉西木

  阿卜杜拉·吾拉西木,男,維吾爾族,1974年1月生,江西省南昌市阿布拉江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負責人。

  17年裡,阿卜杜拉始終踐行誠實守信品格,把自己的事業由一個流動小攤發展成擁有43家門店的公司,成為當地群眾認可的誠信商戶。

  2002年9月,阿卜杜拉和妻子從新疆坐了5天5夜的火車來到江西南昌賣干果,開始艱辛的創業之路。“每次進貨,我都要確保質量,把最好的新疆干果賣給顧客,並且明碼標價,從不短斤少兩。”阿卜杜拉說。由於誠信經營,生意逐漸紅火。2006年8月,阿卜杜拉將妻子留在南昌繼續賣干果,自己跑到浙江蕭山轉行賣哈密瓜,並向一位賣煎餅的河南大姐“學藝”。學成回到南昌后,阿卜杜拉夫婦倆在南昌火車站廣場賣起煎餅。

  2009年下半年,阿卜杜拉在鐵路七村找到一間合適的店鋪,改行做起羊肉生意。改行后的阿卜杜拉發現,南昌市民很少吃羊肉串。經過多處走訪,他了解到,不是人們不喜歡吃羊肉,而是很多人對羊肉的質量不放心。找到問題根源,阿卜杜拉立即行動,買來兩隻羊,現場宰殺、現烤現賣,讓顧客放心食用。“現殺現串現烤現賣”經營模式,讓阿卜杜拉打開市場。在南昌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阿卜杜拉在郊區建起屠宰場。在屠宰場統一圈養、宰殺,保障出售的羊肉安全、衛生,贏得顧客的信賴和好評。

  除了嚴把食材質量關外,阿卜杜拉管理員工也有一套標准。每個星期,他都要組織員工召開例會。他還制定一些誠信服務的規則,比如,“客人的東西不能動”“客人忘記的東西要幫忙保管好”“客人說點20串,要5串5串地上,沒吃完的可以退錢”“每天營業結束后食材必須清零,隔日的不能用”等等。

  去年8月,一名客人在餐廳遺忘了一個提包,包內有5000多元現金和筆記本電腦、身份証、銀行卡等貴重物品,他們想了很多辦法,聯系到失主歸還。阿卜杜拉說,“這是做人的本分,這種拾金不昧的事,在餐廳經常發生。”

  阿卜杜拉·吾拉西木榮登“中國好人榜”。

  329  阿迪雅

  阿迪雅,男,蒙古族,1962年6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達茂旗滿都拉鎮巴音哈拉嘎查牧民。

  退伍軍人阿迪雅堅守“守護邊疆一輩子”的諾言,35年來,和妻子一起不畏艱辛、義務守邊,將忠誠鐫刻在祖國北疆的邊防線上。他是人們心目中的“北疆草原衛士”。

  1984年,阿迪雅退伍回到家鄉。出於對家鄉的熱愛,他與妻子一邊放牧,一邊自願當起中蒙邊境上的“夫妻守邊員”。他經常說:“我在部隊受過教育,又是一名黨員,生在這片大草原上,有責任、有義務來守護。”一句諾言,至今已經堅守了35年。35年來,他累計巡邊近10萬公裡,協助邊境派出所破獲偷盜牲畜、越境偷獵、皮毛走私、非法入境等涉邊案件數十起,參加軍警民聯合巡防100多次。

  1989年的一天,阿迪雅在放牧巡邊時看到遠處山丘上有3個黑影在移動。他拿出隨身攜帶的望遠鏡仔細觀察,發現是3名攜帶槍支的外籍人員。阿迪雅沉著冷靜地密切關注著非法入境者行動,同時迅速聯系當地的邊境派出所,最后3名非法入境者被遣送出境。

  阿迪雅夫妻倆生活的達茂旗條件艱苦,對他們的身體造成很大影響。常年義務巡邊,阿迪雅腿已經變形,患有胰腺炎、腦梗等疾病。他的妻子身患宮頸癌,並且腰疼腿疼近20年。然而,面對困難,夫妻倆從未后悔,阿迪雅在家建起了“紅色蒙古包”,定期組織附近的黨員進行學習,講解黨的惠民惠牧政策。

  阿迪雅35年來不畏艱險、甘於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孩子。在他的感召下,在國外留學6年的大兒子和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小兒子都回到草原再做牧民,當起父母的“巡邊拐杖”,共同守護著祖國的北疆。一家兩代人克服了種種困難,在4公裡長的邊境線上踐行著重如泰山的諾言。

  阿迪雅榮登“中國好人榜”。

  330  陳大興

  陳大興,男,漢族,1968年3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大壩村黨支部書記。

  23年來,陳大興牢記老支書“一定要帶領村民致富”的囑托,堅持誠信為先,帶領村民搞種植、養殖、建酒廠、蓋別墅,建設“信用村”,成為靠誠信興產業、帶致富的“當家人”。

  1996年,老支書身患重病之際,囑咐28歲的陳大興一定要帶領村民致富。從此,陳大興就擔起大壩村脫貧致富的重任。為擺脫貧困,陳大興帶領村民苦苦摸索,由於很多項目增收不理想,產生不少外債。可是23年來,村裡的賬目上從來沒有一筆死賬、一筆呆賬,哪怕是抵押自己的房產、土地,也要把欠債還上。大壩村也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信用村”。

  2008年,陳大興帶領村民引種金刺梨。金刺梨成熟周期較長,還未等到金刺梨上市,村民向信用社貸款的還款之期就要到了。為緩解燃眉之急,保住來之不易的“信用村”稱號,陳大興私人多方籌措資金,幫村民按時把貸款還上。有一年金刺梨價格暴跌,大量鮮果賣不出去,陳大興很著急,想辦法要改變單純賣鮮果的局面。經市場調研,建立了大壩延年果酒廠,引入設備發展深加工。他堅持以誠信經營為本,將最好的金刺梨釀成純正的美酒。如今,酒廠年產各類金刺梨果酒5000噸以上,實現年產值3億元,成為貴州最大的果酒生產企業,既解決了5000多種植戶銷售問題,也為近百名大壩村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2012年夏天,陳大興參加華西村培訓班學習。看到華西村家家住別墅、戶戶開小車的場景,陳大興下決心也給老百姓建別墅。他拿出自己賣刺梨苗積攢的200多萬元,又擔保貸款2000余萬元,分批推進全村住房改善提升工程。到現在,大壩村已建起130余棟別墅。

  2018年,大壩村剛剛引入的螞蚱養殖產業由於生病和天氣等原因,到了交貨時間卻不能及時供貨。情急之下,陳大興從外面高價購入螞蚱,虧本完成了交貨。近年來,陳大興用“誠實守信”夯實脫貧致富基礎,換來大壩村“家家住別墅、戶戶有產業、人人有班上”的好局面。

  陳大興榮獲全國農業勞動模范、貴州省誠實守信道德模范、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黨組織書記、貴州省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入選“貴州好人”。

  331  陳誌

  陳誌,女,漢族,1978年11月生,中共黨員,雲南省昆明市德勝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誌把“誠信”二字看得比黃金還珍貴,矢志不渝堅守“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對顧客,承諾嚴把質量關,確保吃得放心﹔對員工,承諾關懷備至,讓人感受到家的溫暖﹔對社會,承諾熱心公益,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2006年,陳誌接過婆婆經營了22年的德勝橋豆花米線店,立志堅持誠信為本,打造百年老店。為了給顧客呈現最美的味道,陳誌總是多花錢買好材料,舍棄不新鮮的食材,絕不讓問題食品上桌售賣。為保証餐飲行業最重要的食品安全,陳誌建立了從原料採購、生產加工到配送的嚴格標准,確保豆花米線絕對安全。多年來,德勝橋從未發生過一起食品安全事件。

  2015年,雲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准出台后,成本陡增。當時有人建議採購便宜原材料以降低成本,被陳誌當即否決。她說:“誠信經營是企業發展的根本,隻有將誠信置於營利之上,才能對得起良心。”她不求規模快速擴大,隻求品質不斷提升。有人提出通過加盟方式可以多賺錢,陳誌以加盟店食品質量難以保証為由斷然拒絕。如今,誠信已成為員工自覺遵守的企業文化,靠著這種深入骨髓的誠信,德勝橋從當初的小店已發展成在全省有30多家門店的連鎖企業。

  一直以來,陳誌都在努力構建一個“企業大家庭”,讓員工感受到家的溫暖。她給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分配股權,組織員工定期體檢,為每位員工購買保險和社保,添置文體設施豐富員工業余文化生活,定期組織員工旅游……如今,對“家”的認同已經深入每位員工內心。

  重信踐諾的陳誌,致富不忘履行社會責任。出資25萬元建設宜良縣老年文化活動中心,出資8萬余元為五華區殘疾人藝術團購買交通車輛,出資10多萬元為祥雲縣等9個貧困區縣群眾購買生活必需品……這些年來,德勝橋豆花米線共向社會捐款捐物價值多達500多萬元。

  陳誌榮獲雲南省道德模范稱號。

  332  拉齊尼·巴依克

  拉齊尼·巴依克,男,塔吉克族,1979年4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牧民護邊員。

  拉齊尼·巴依克一家祖孫三代都是優秀護邊員,父親是紅其拉甫邊防連義務巡邏向導,他退伍后從父親手中接過使命,也成為紅其拉甫邊防連的一名巡邏向導。70年來,拉齊尼·巴依克一家的足跡踏遍了帕米爾高原邊防線上的每一塊界碑、每一條河流、每一道山溝,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堅守邊疆巡邏的承諾。

  在帕米爾高原上,有一個地方叫紅其拉甫,塔吉克語為“血染的通道”。駐守在這裡的紅其拉甫邊防連有一條全軍最長的陸地巡邏線,因地勢險要不能乘車、騎馬,隻能借助牦牛巡邏。1949年12月,紅其拉甫邊防連剛剛成立,拉齊尼·巴依克的爺爺自告奮勇做了連隊的義務向導。1972年,他的父親從爺爺手中接過向導接力棒,一走就是32個春秋。拉齊尼·巴依克十幾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學習探路和查看地形,他始終牢記父親的囑托,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護邊員。2004年,剛從部隊退伍的他接過了父輩們手中的鞭子,和其他塔吉克族護邊員一起騎著牦牛行走在千裡邊防線上,成為一個不穿軍裝的邊防軍人。

  2011年10月,他帶領巡邏官兵在吾甫浪溝巡邏時,突遇暴雪,行走在最前面的戰士不慎掉進雪洞,周圍的冰雪還在不斷垮塌。危急時刻,拉齊尼·巴依克舍命相救,將戰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自己卻被凍得不省人事,在醫院搶救三個小時才挽回性命。2012年9月1日,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處懸崖邊,1名戰士騎的牦牛突然四處亂竄,拉齊尼幫助戰士們將牦牛穩住,他自己因為牦牛鞍子肚帶斷裂,摔倒在冰河裡,被沖出十幾米遠。

  70年來,誠信和責任一直激勵著拉齊尼·巴依克一家默默無聞巡邏在祖國的千裡邊防線上。他們家先后有10頭牦牛累死在巡邏路上,9頭牦牛嚴重摔傷,卻堅持不要一分錢的補償。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邊防部隊的官兵日夜巡邏邊境線,使祖國的邊關得以安寧,牧民得以安居樂業,我為他們帶路,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

  拉齊尼·巴依克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勞動模范、愛國擁軍模范、道德模范等稱號。

  333  苑永萍

  苑永萍,女,漢族,1955年4月生,北京靚諾派時裝有限公司董事長。

  苑永萍堅持誠信立業,恪守“企業標准高於國家標准”的准則,首創“立裁百號、量產定制”技術,堅持“個性化制作”,承擔高消耗、高庫存風險,嚴把質量關口,不斷做大做強自主服裝品牌。

  用誠信贏得顧客信任。1998年,大批顧客慕名而來,涌進苑永萍的店裡搶著“量體制衣”。她頂著種種壓力,堅決不讓顧客掃興而歸,逐一為這些顧客量尺寸、下單做衣服。苑永萍當時還是有些后怕,因為不收定金和預付款,萬一顧客的購買熱情過了、突然不想要了,這些特殊尺寸的衣服是賣不出去的。不過,她的誠信換來的是顧客信任。沒有一個顧客毀約棄單,更多的人成為她的長期顧客。

  用誠信促進技術革新。為了實現讓每位顧客都能“穿著得體”的承諾,苑永萍通過採集3000多人的體形尺寸,歷經十幾年整理出獨特時裝人體結構比例數據庫和版型精算公式,首創“立裁百號、量產定制”服裝技術,完成服裝高精度號型細分工程,打破時裝界一直以來隻有成衣與定制兩大概念板塊的格局。

  用誠信鑄造服裝品質。苑永萍常說:“人品決定產品,產品折射人品”。她做服裝始終堅持傳統高工費的“推、歸、拔、燙”工藝不變,始終堅持168道制作工序和6道檢驗關口。堅持“個性化制作”,因此承擔高消耗、高庫存風險,每年增加成本500多萬元。對於不合格服裝,不論面料多高檔、價格多昂貴,苑永萍都會毫不猶豫地剔除,甚至成批量地銷毀。她常常帶領廠長、組長、品控經理等業務主管,帶著剪子一起檢驗服裝質量,將不合格產品剪碎挂在車間,時刻警示員工。由於苑永萍二十一年如一日恪守誠信、追求質量、個性定制,為自己的服裝品牌贏得了市場和口碑。

  苑永萍為“時代楷模”北京榜樣優秀群體成員。

  334  羅萬森

  羅萬森,男,漢族,1940年12月生,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關廟鄉蘇坪村村民。

  羅萬森堅持34年定期收購高位截癱的李佰洲編織的竹編,隻為一句“隻要你繼續編,我就繼續收”的承諾,即便年近八旬,依然不改初衷,誠信成就了兩位老人終身的友誼。

  34年前,做竹編生意的羅萬森在收竹編時偶然認識了李佰洲。李佰洲年輕時因意外高位截癱,獨自帶著女兒,生活非常艱難,隻能靠編織竹編勉強度日。當時,羅萬森看他趴著辛苦地編織竹編,被深深震撼,當即對李佰洲說:“你的竹編我全要了,你編多少,我就收多少!”從那以后,為了這句承諾,羅萬森常年收購李佰洲的所有竹編。每次來收,他寧願自己不賺錢,甚至是虧錢,還會多給些錢。李佰洲編了34年,羅萬森就收了34年,無論寒冬酷暑,風雨無阻。

  幾十年過去了,羅萬森總說:“老李,你的竹編賣得不錯,我又賺了一筆。”在善意的謊言下,李佰洲很長一段時間,隻知道自己的竹編好賣,編多少就能賣多少。但實際情況是如今竹編不好賣了,羅萬森從李佰洲這收購的竹編因為滯銷已堆了半間屋子,一些竹編也開始發霉。

  羅萬森家離李佰洲家有10多公裡,年輕的時候,都是走路上門收購。后來他年紀大了,就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騎著車到李佰洲家裡去收。有一次,在去收竹編的路上,羅萬森騎車摔了一跤,傷得不輕。在醫院養病期間,羅萬森就安排兒子去收。

  羅萬森從李佰洲那裡共收了價值50多萬元的竹編。賣竹編的錢成了李佰洲和女兒的主要生活收入來源。2016年,李佰洲一家順利脫貧。如今,兩人成了多年的老朋友,不收貨的時候,羅萬森會買上糖果餅干,專門去看望李佰洲。隨著羅萬森年紀大了,兒子羅高權義無反顧地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父親一諾千金的精神,已銘記在他心中,羅高權說:“李大爺編多少年,我就收多少年,一直收下去。”

  羅萬森入選“四川好人”。

  335  岳國良

  岳國良,男,漢族,1950年11月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國富鎮德潤新型社區主任。

  岳國良不忘鄉親的養育之恩,積極兌現當年“奉獻家鄉、回報鄉親”的承諾,為家鄉建小區、蓋學校、修村路、上項目,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把“貧窮之地”變為綠色生態小鎮,被譽為“點燃美好生活火種的人”。

  岳國良13歲跟隨父母來到國富鎮自治村范家屯務農,父母兩年內相繼辭世,村裡的百家飯養育了他。20歲時,岳國良決定離開家鄉去外面闖蕩。臨別前,他向鄉親們鄭重承諾:“等我將來有能力了,一定回來報答你們!”此后的30多年,岳國良埋頭苦干,開辦了自己的公司,事業蒸蒸日上,但他卻一刻也未曾忘記許下的諾言。2004年,岳國良返回齊齊哈爾重新創業。他說:“回鄉創業,就是為了履行承諾,幫助鄉親們改變家鄉面貌。”

  岳國良資助家鄉建設,鄉村舊貌換新顏。他無償捐獻600多萬元,建希望小學,修通村通屯公路,建群眾文化廣場、衛生所和免費浴池。他出資1.07億元,用3年時間建成了佔地1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新型農村社區,610戶村民喜遷新居。他組織實施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和自治水庫清淤項目,對自治村坡、水、林、田、路進行綜合治理,自治村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岳國良帶領村民致富,鄉親們過上了富裕生活。為了安置剩余勞動力,他出資760余萬元創辦養豬場、養牛場、養鹿場,村民到村企上班就能增加收入。他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社,出資680萬元購進大型農機具38台套,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糧食倉儲庫和烘干塔,1.5萬畝耕地實現集約化經營。合作社成立僅4年,就拓展到周邊5個村1095戶。2018年,自治村總收入突破40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3800元,由落后村、負債村變為先進村、“千萬元村”。

  岳國良把誠信看得比生命更加重要。2010年2月,岳國良在跑項目途中摔傷了腿,村民到醫院看望他,大家都有些擔心,以為這件事情可能半途而廢了。躺在床上的岳國良堅定地說:“隻要有一口氣在,我承諾的事情就一定會做完!”

  岳國良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黑龍江省勞動模范等稱號,被授予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

  336  周智夫

  周智夫,男,漢族,1924年11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北京衛戍區某離職干部休養所離休干部。

  周智夫牢記革命誓言和黨的恩情,一輩子堅守信仰,表裡如一,秉持操守,立德立言。2018年1月18日,病重之際,他在病床上委托家人向黨組織一次交納黨費12萬元。

  矢志不渝愛黨信黨跟黨走,堅守以身報國誓言。周智夫1944年9月參加革命,歷經戰火洗禮、生死考驗,把忠誠融入血脈。抗戰中,他始終抱著“隻要能打鬼子,黨指到哪我打到哪”的念頭,在戰斗中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用實際行動踐行報國誓言。1946年4月,周智夫在阻擊戰中身負重傷,經7次轉院治療,才從死亡線上爬了回來。他經常說:“是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今天,我要用一生報黨恩。” 周智夫在長期革命生涯中,工作崗位變動20余次,但從不講條件、不講困難、不講待遇,總是義無反顧奔赴新崗位。

  對上對下襟懷坦蕩無私心,信守入黨誓言。周智夫一生堅守在黨旗下的誓言,無論是參加革命之初還是離休后,始終表裡如一、襟懷坦蕩,做到“多給組織做貢獻,少給組織添麻煩”。他擔任雲南某基地醫院政委時,從醫院到基地機關有9公裡,每次到機關開會辦事,都是騎自行車往返,就餐時和其他干部戰士一樣排隊打飯。他在京治病待安置期間,因醫療關系不在北京,無法挂號看病,老戰友要向組織反映他的實際困難,他卻說:黨已經救過我的命,這事不能再給組織添麻煩。

  一以貫之修身齊家嚴自律,秉持做人信條。周智夫一貫公私分明,老伴是軍隊優惠醫療家屬,但每次開藥他都與老伴分開,不佔公家一點便宜。他生病一般舍不得住院,女兒告訴他離休干部住院不花自己的錢。他生氣地說,待遇是組織給的,公家的錢也不能隨便花。歷次分配住房,他始終堅持先人后己,長期住在小公寓房裡,直到84歲時才搬入102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家裡沒有高檔家具,沙發、櫃子用了幾十年,一台25英寸的電視用了17年。他堅持“不留金、不留銀,隻給兒女留精神”,要求子女不要因為自己謀求組織照顧,立下家規“子孫后代永遠不忘黨的恩情”。

  周智夫被授予獨立自由獎章、解放獎章、獨立功勛榮譽章。

  337  鄭建軍

  鄭建軍,男,漢族,1980年8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新潤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鄭建軍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建立“互聯網+果園基地連農戶”網絡平台,依靠誠信經營,贏得客戶信任,不斷壯大企業,成為誠信興業的好榜樣。

  鄭建軍退伍后,組建了“秦安新潤果園”網店和 “村小二”銷售等網絡,通過線上線下,將秦安蜜桃、秦安花牛、紅富士蘋果銷售到全國各地。鄭建軍一直信守誠信經營理念。2016年初,鄭建軍按照往年市場行情制定了當年蜜桃的預訂價,前期共接到訂單近2000單。但到了蜜桃上市期,蜜桃的收購價格每斤就比上年漲了近2元錢,加上快遞費用,每一單要比預訂價多出20元。很多人勸鄭建軍不如把蜜桃的出售標准由原來的直徑再降低些,這樣收購價格就會降低。但鄭建軍並沒有這樣做,他說,2000單訂單每單賠上20元也就4萬塊錢,別說是4萬,哪怕是40萬、400萬我也不會因此失去客戶的信任、砸了自己的品牌。這一年,鄭建軍的蜜桃銷售虧了,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贏得了客戶的尊重。

  鄭建軍一直把誠實守信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把誠信教育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使員工真正認識到市場經濟對企業誠信的要求和誠實守信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內心樹立起誠信經營的理念。多年來,公司合同履約率和產品合格率達到100%,已在全國8個省市自治區終端市場設立營銷網點,與100多個經銷商建立了業務關系,年銷售量達5000多噸。

  鄭建軍在堅守誠實守信的同時,還熱衷公益事業,由其組建的秦安縣“月十團”公益協會,先后為當地殘疾人、農村中小學、貧困大學生上學、就業及特困家庭、“五保戶”捐款捐物300多萬元,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鄭建軍榮獲甘肅省道德模范稱號。

  338  趙本明

  趙本明,男,漢族,1965年1月生,中共黨員,山東華邦建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趙本明臨危受命擔任公司經理,踐行“信立人生,誠鑄事業”的誠信諾言,推進企業誠信經營管理制度化,以工匠精神鑄造精品工程,僅用13年時間,就帶領公司從三級建筑企業晉升為特級資質大型企業。

  趙本明為人忠厚誠實、做事踏實勤奮,17歲起就當起泥瓦匠,不論再苦再難,隻要答應下來的活兒必須按工期保質保量完成。2004年11月企業改制,他臨危受命擔任經理,面對公司50多萬外債,拿出自家房產証抵押貸款替公司還債。這種講誠信、有擔當的品質,為企業爭取到越來越多的合作項目和發展機會。

  對於工程質量出問題的情況,趙本明態度堅決、不留情面。2010年,公司承建某項目的施工過程中,部分牆體沒有達到優質標准,他就把整層樓的二次結構牆面全部砸碎,然后自己拿起瓦刀砌筑一間樣板房,用自己的行動,給企業樹立起誠信的標杆和理念。為加強誠信管理,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企業誠信經營管理制度,同行都覺得與華邦合作心裡踏實。目前,集團業務遍布全國,獲得“全國安全文明標准化工程”“泰山杯”等各類名牌工程200多項,企業被評為全國AAA級信用企業、山東省誠信企業、山東省守合同重信用企業。

  趙本明從不拖欠農民工的工資,對所有農民工的相關信息登記造冊、建立檔案,工資每月一發放、半年一小清、年終全部清。公司成立以來,從未出現拖欠工資現象,被評為全國優秀建筑勞務企業。

  十幾年來,他始終堅持“報效國家、回饋社會”承諾和使命,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累計捐款8000萬元。常年堅持為當地8個村庄的70歲以上老人發放過節物資﹔2008年汶川地震,為災民搭建安置臨時板房733間﹔2018年青州、壽光等多地遭遇洪澇災害,捐建橋梁12座、道路20條﹔參與設立青州二中獎學金,成立困難職工幫扶基金,開展捐助慈善醫院,捐贈校車、公共自行車等眾多社會公益活動。

  趙本明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獲山東省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等稱號。

  339  秦美蘭

  秦美蘭,女,漢族,1964年12月生,新疆得源山防水防腐保溫有限公司董事長。

  26年來,秦美蘭秉承“活干不好,不要錢”的經營理念,從懷揣900元現金起步,發展成為擁有四家公司的企業家,先后承攬400多項防水防腐工程,用誠信樹起一座座質量豐碑。

  1993年,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秦美蘭帶著900元現金,和丈夫一起來到烏魯木齊。盡管掌握室內防水技術,可人生地不熟,很難找到工作機會,她下決心要以高質低價贏得客戶。秦美蘭爭取到兵團建工一建集團的一個隻能掙600元的小工程,可原材料被盜,如果按原有標准施工她必將虧損。為信守承諾,秦美蘭毫不猶豫,咬牙借錢買材料,按要求完成工作。得知這一情況后,負責人深受感動,立即又給她一個工程。第二個工程快完工時,大雪將至,為了不讓雪天影響防水工程質量和交工時間,秦美蘭徹夜趕工,在下雪前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秦美蘭講誠信,換來以誠待誠。1996年至今,雖然兵團一建領導換了幾屆,但與秦美蘭的合作一直在持續。

  秦美蘭依靠誠信經營贏得了客戶和市場,企業慢慢發展壯大起來。“干一個工程,立一塊豐碑”成為秦美蘭的信念和追求。每一個工地、每一個項目,無論是材料還是技術和人工,秦美蘭都力求一流,“即便不掙錢,也要把項目干好。在我眼裡,沒有什麼比信譽和質量更寶貴!”多年來,公司先后承攬400多項防水防腐工程,多項工程獲得國家、自治區和兵團級的重要獎項。

  秦美蘭不忘家鄉的父老鄉親,真誠回饋社會。她捐資助學累計30余萬元﹔多次趕赴阿拉爾、圖木舒克等地,購買大量核桃、蘋果等特產,幫助當地群眾致富增收﹔讓村裡近半數的富余勞動力加入公司,並培養成公司業務骨干。

  秦美蘭榮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道德模范等稱號。

  340  翁希明

  翁希明,男,漢族,1962年1月生,中共黨員,福建朝日環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翁希明秉承“人無信不立”的理念,不論是對待客戶還是員工,他都“有諾必踐,有諾必行,有諾必果”。在他的帶領下,公司始終堅持誠信經營,重諾守信,打造出金字招牌,贏得社會廣泛贊譽。

  翁希明堅持誠信經營,贏得市場認可。他以嚴格的標准控制產品質量,公司生產的不合格產品一律報廢,寧可折本也絕不允許投入市場。多年來,產品質量零投訴,受到廣泛贊譽。2009年,在企業供貨商認為已結清所有貨款時,公司的賬目卻顯示,還應支付對方11萬元,翁希明立即全額支付剩余貨款。誠信換來了客戶信賴,自2009年起,公司實現主流供應商額度授信全覆蓋。

  翁希明堅持誠信納稅,履行企業責任。2015年5月,公司戶頭因故暫被凍結,眼看納稅日期將到,公司工會按照翁希明一貫的誠信要求,組織骨干員工迅速籌資2300多萬元,出現了巨額現金現場納稅的感人一幕。

  翁希明堅持對員工講誠信,構建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絕不讓任何一個員工遲1小時拿到工資”是雷打不動的“鐵律”。17年來公司從未逾期、拖欠員工工資。翁希明認為,按時足額發放工資是對員工最起碼的誠信,絕不能突破這道底線。

  翁希明通過多種渠道傳播誠信理念,在企業內開設“文化講堂”,宣講誠信經營故事。他的誠信興企之路還彰顯著環保意識和科技報國的使命。近年來,他研發創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尾氣催化淨化器,為解決汽車尾氣催化淨化世界性難題貢獻了中國方案。同時他熱衷公益,每年深入老區走訪慰問,帶領公司先后向雲貴地區捐贈教育扶貧資金400余萬元。

  翁希明榮登“中國好人榜”,榮獲福建省勞動模范稱號。

  (未完待續)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25日 08 版)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