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4日10:16 來源:農民日報
6月16日起,廣西百色市樂業、凌雲等縣各地遭暴雨襲擊,引發山洪,造成212國道通鴻水泥廠路口至弄孟屯路段嚴重損毀。當晚,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生、廣西優秀選調生、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搭乘的車輛,在從百色返回樂業的途中不幸被洪水沖走,黃文秀因公殉職,將30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
黃文秀以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埋頭苦干、不為名利,用心用情用力為基層群眾做實事、辦好事,為百坭村的脫貧攻堅傾注了心血和汗水。日前,全國婦聯作出決定,追授黃文秀“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近日,本報記者走進這位年輕書記用青春奉獻的熱土,感受這份為基層扶貧事業不懈奮斗的殷切深情。
貧困家庭走出的優秀選調生
百色市選調生工作起步於2000年,19年來共招錄選調生1029名。在2018年3月以來選派新一輪駐村工作隊員中,選調生共66人,包括黃文秀在內擔任駐貧困村第一書記的共22人。
信念堅定、對黨忠誠,是百色市委組織部負責聯系服務選調生工作的周振營科長對黃文秀的深刻印象。“作為自治區黨委優秀定向選調生,組織在選派工作地點時會征詢個人意見,她有機會留在條件更優越的城市。”周振營告訴記者,而黃文秀毅然選擇回到家鄉百色這個國家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地方工作,一年多后又被選派到田陽縣那滿鎮挂任鎮黨委副書記,直到去年3月轉到脫貧任務更艱巨的百坭村任職駐村第一書記。“無論組織上如何安排,她都毫無怨言,為了勝任基層扶貧工作,還專門去學了開車。”周振營說。
活潑開朗、陽光真誠,是所有接觸過黃文秀的人對她的一致評價。就這樣一位愛笑、愛彈吉他的姑娘,家境其實十分困難。在精准識別工作中,位於田陽縣巴別鄉德愛村多柳屯的黃文秀家被認定為貧困戶,直到2016年才脫貧,那一年,正是黃文秀參加工作的時間。如今,黃文秀父親又因病做了兩次大手術,母親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如果不是因為她突然離世,新化鎮脫貧攻堅工作隊分隊長周潔對她的家境還一無所知。“她從來不提生活上的困難和要求,特別堅強。”20日下午,面對記者周潔泣不成聲,“到村僅一個月,就走訪完所有貧困戶,在此期間從沒回家住過一晚。”
在村婦聯主席韋玉行印象中,自從黃文秀來到村上后,村裡每個角落都變得干干淨淨,“帶頭撿垃圾,在她帶領下村民們都自發自覺養成了愛護環境的好習慣。”在當地,也曾有人認為一位年輕女娃到貧困山區當第一書記,就是走個過場,“她用過硬的工作作風改變了這種認知。”在百坭村村委會主任班智華看來,黃文秀工作能力突出、為人踏實誠懇,駐村后很快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帶領村民硬化道路、修建蓄水池、種茶油樹、搞亮化工程,大家都親昵地叫她文秀姑娘。”
貧困群眾心中的最美第一書記
百色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也是一個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大石山區、貧困地區、水庫移民區“六位一體”的特殊地區。目前,全市還有3個不通高速路的縣,黃文秀所在的樂業縣就是其中之一。在從縣城通往百坭村的必經之路上,不到3公裡的車程,記者一行就遭遇了兩處塌方,從市到村來回時間近10個小時。
被山包圍、道路崎嶇、交通不便,也是制約百坭村村民生產生活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在黃文秀到村前,全村472戶2067人中還有103戶473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為22.88%。“路不好走,客商進不來,果子運不出。”曾經的貧困戶、如今的全村致富帶頭人班統茂告訴記者,以前全村砂糖橘雖種得多,但由於缺技術缺資金,長期管護差、收成少,加上落后的基礎設施導致滯銷,幾乎沒什麼收入,村民們都失去種植信心將地撂荒。“文秀書記到村后,申請了1.8公裡的通屯硬化項目,新建4個蓄水池,組織力量統一管護,不到一年時間就解決了從產到銷的各種問題。”班統茂回憶,2017年自家40畝果園收了6000斤左右,通過科學管理去年產量翻了數倍。全村銷售旺季時,黃文秀帶著幾個客商住在果農家裡,“9米多的大卡車一次兩三萬斤地裝,50萬斤果子根本不愁銷。”班統茂說,靠著這一片果園,他蓋起了樓房,摘掉了“貧困帽”。“她生前最擔心的就是我們果農的運輸問題,到處都是沙石路,一下大雨就沖垮。”老班從村“兩委”了解到,今年百坭村另外3條路已列入樂業縣2019年第一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項目,忍不住淚眼婆娑:“善良美麗的姑娘,是一個真心為我們謀發展的第一書記,如果她能親眼看到全村村民奔小康該多好。”
一條被塌方沙石填滿的二級公路,串聯著黃文秀幫扶聯系的三戶貧困戶,一戶在北,兩戶在南,相距近20公裡,在同一方向的兩戶中間還隔著一條河。“光是走訪這三戶就要大半天時間,還是在天氣好的情況下,文秀書記每個月都要來個七八次。”在者樂屯貧困戶韋乃情看來,比自己23歲兒子隻長7歲的黃文秀親切得像自家閨女,“指引兒子外出學挖掘機技術,幫助我們申請小額貼息貸款在家種茶葉、搞林下養殖,就連給小孫子上戶口這種小事都親力親為,實在需要本人到場辦的手續才通知我們。”經過一年的努力,百坭村去年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脫貧18戶56人,教育脫貧28戶152人,發展生產脫貧42戶209人,共計88戶417人,貧困發生率降到2.71%,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38萬元,獲得了2018年度“鄉風文明紅旗村”榮譽稱號。
扶貧干部繼續奮進的精神燈塔
“我心中的長征,駐村一周年愉快。”這是黃文秀生前的一條朋友圈,那天她的汽車儀表盤裡程數正好增加了2.5萬公裡。決戰貧困決勝小康,是她“心中的長征”,而今也成為曾和她一塊並肩戰斗的駐村第一書記們堅定信念的精神燈塔。
和黃文秀同一天到縣裡報到、駐樂翁村第一書記陳名持對她謙虛好學、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記憶猶新:“我們一起去桂林考察養蜂項目,每一個技術環節她都在現場親手操作,也不怕被蟄,很能吃苦。”陳名持說,黃文秀認為這是脫貧致富“短平快”項目,一定要克服困難學會,才能回去手把手地教村民。對此,駐皈裡村第一書記張芹維深有同感。“她為人誠懇,工作上有思路有方法。”張芹維動容地對記者說,她給新時代青年干部尤其是扶貧干部樹立了一個榜樣,“我們更要堅定信念、繼續前行,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19日,樂業縣決定追授黃文秀為“縣優秀共產黨員”。在了解到黃文秀當年得到教育扶貧資助就讀於百色田陽高中、為回報社會才選擇研究生畢業后回來建設家鄉時,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孫大光說:“黃文秀以感恩之情回報家鄉,這種盡職盡責、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學習。”
“想在隔壁建一個幼兒園”,是黃文秀透露的她生前的願望。在她不到10平方米的駐村宿舍裡,除了書架,還擺放著她鐘愛的一把吉他,簡陋陳設中卻處處透著主人對生活的熱愛。如今在黃文秀的家,兩層磚混結構的房子裡外仍未裝修,廚房房頂還蓋著老式瓦片,對於小女兒,父親口中最頻繁的詞匯就是“爭氣、懂事”,對於政府給予的慰問金,他說:“家裡的困難我們會努力去克服,就不再給政府添麻煩了,村裡的扶貧工作還需要資金,把這些錢拿給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吧。”(記者 阮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