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不斷電”的劉朴明和他的師徒

2019年06月05日13:48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不斷電”的劉朴明和他的師徒

電力工人劉朴明登上了“中國好人榜”,他的碩士徒弟宋海霞,五一前夕也雙喜臨門:一喜是當了媽媽,二喜是榮獲2019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近日,在威海市婦幼保健院,隻有初中學歷的師傅握著碩士徒弟的手,送上祝福。走出醫院,劉朴明告訴記者:“我在想我的師傅。”他的眼睛濕潤了。

劉朴明,擔任國網威海供電公司帶電作業班班長26年,“不停電”是他給群眾的承諾,為此,“不斷電”就成了他的工作常態。他的師傅和徒弟們,同樣如此。

除夕夜,一盤放涼的餃子

“我永遠忘不了那個除夕夜,忘不了那盤放涼的餃子。”跟記者談起自己的堅守,劉朴明的思緒回到34年前那個風雪之夜。

1984年,16歲的劉朴明初中畢業,入職威海供電所。1985年除夕,他跟師傅孫吉良值班。熱騰騰的餃子剛出鍋,電話鈴響起來:“我們是孫家疃鎮靖子村,全村都停電了,快來看看吧!”劉朴明跟師傅說:“外面下雪了,咱們吃兩個餃子再走吧。”師傅卻說:“快走!”

靖子村是個漁村,在威海市區北部,隔著一座山,一下雪山路更加崎嶇難行。師傅登上三輪車,對劉朴明說:“上坡風大,你靠在我后面。”就這樣,師傅的身子替他擋著風雪,一個小時后,倆人終於趕到了靖子村。劉朴明用手電照了師傅一下,不到30歲的師傅,頭發胡子全白了,活像個小老頭。劉朴明的鼻子一酸,眼淚差點掉下來。此時,靖子村有不少老百姓圍在村頭的電線杆旁邊。師傅一刻也沒有耽擱,收拾停當,馬上爬上線杆,劉朴明在地上接應,打著手電照明。忙活了半個小時,故障排除。

回到值班室,已快半夜,餃子都涼透了。簡單用開水一燙,倆人狼吞虎咽吃起來。師傅說:“咱晚吃一會兒,村民就早亮一會兒。要不,黑燈瞎火,人家的餃子咋下鍋?”

師傅前些年過世了,但師傅的“白胡子”一直刻在劉朴明腦海裡。有一次,威海夏季罕見的一個高溫天,太陽炙烤著大地,劉朴明帶著他的徒弟在一處線杆排除故障。經過估算,帶電作業至少需要三四個小時,若停電的話,20分鐘左右就能完成任務。徒弟建議:“申請停電吧。”劉朴明拒絕了:“今天天氣這麼熱,風扇空調開不了,老人孩子哪能受得了?”

新用戶接入,是帶電作業班經常的任務。每逢遇到這種任務,劉朴明總是催著大家趕進度:“咱早供一會兒電,廠子就能早開工一會兒。”

朋友圈,一碗“孤獨”的面條

劉朴明的妻子紀秀麗很少發微信朋友圈。不過,

她生日那天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一碗面條的照片,圖片說明是“這是我的早飯”。

早晨喝碗面條,是最平常的事情,何必發個朋友圈呢?其實她是有意為之。劉朴明平時不愛吃面條,隻有家裡有人過生日時,他才吃一碗。妻子生日這天,劉朴明走得早,沒在家吃早飯,紀秀麗就為自己下了碗面條。“他工作忙,我也不指望他給我買束花,帶我出去吃頓飯。看到這個朋友圈,他能說一聲生日快樂,甚至是發個微信我也就知足了。”紀秀麗說。可像以往的生日一樣,紀秀麗當天還是沒收到來自劉朴明的祝福——他根本就沒意識到這碗面條的含義所在。

“朴明的電話,好像焊在耳朵上似的。回家進門時就‘嗯啊’地接著,等飯上桌了,他還在‘嗯啊’﹔飯吃了一半,電話又響了,放下飯碗就走。”紀秀麗說。

紀秀麗最害怕下雨天,一到晚上下雨,神經就格外緊張——因為雷雨天線路更容易出問題,深更半夜劉朴明和他的同事們就要去搶修。“他半夜出去后,我就睡不著了,老擔心他。”

劉朴明的老母親王玉芬今年89歲了。“俺平時也不敢給他打電話,就怕他爬電線杆分心,出什麼意外。”王玉芬提起兒子,眼圈就紅了。劉朴明兄弟三人,他是老小,又干著這份早出晚歸、爬上爬下與電打交道的危險工作,母親對他格外牽挂。有一天,王玉芬夢到兒子被“電”著了,忍不住給兒子打了個電話,編了個謊:“明兒啊,我今天真難受,怎麼感覺快不行了。”當劉朴明急匆匆趕到家,看到母親好端端坐在那兒,他是又好氣又好笑,又愧疚又心酸,一時不知該說什麼好。

紀秀麗從沒到丈夫工作現場去看過。前段時間,國網威海供電公司組織表彰活動,邀請家屬參加,現場播放了劉朴明師徒們的工作場景。當看到他們背著沉重的設備在線杆上攀爬,冬天在野外啃著面包喝著涼水,夏天鞋子裡能倒出汗水時,紀秀麗的眼淚奪眶而出。

作業中,一副愛嘮叨的“手套”

“手套戴好了嗎”“再檢查一遍手套”“別用手套碰發熱的電線”……在徒弟宋海霞眼裡,師傅劉朴明有點“婆婆媽媽”。

“帶電作業,絕緣手套是隔絕人體與上萬伏高壓線的最后一道屏障,真的是人命關天,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劉朴明說。

正因懂電,才對電格外恐懼。人體的安全電壓是36伏,帶電作業卻要和上萬伏高壓電打交道,即便是做好了所有的防備,戴上最先進的絕緣手套,當觸碰萬伏高壓線時,心理那道關口也是難以突破的。

劉朴明初始學歷隻有初中,而他有三個徒弟是碩士研究生。學歷落差很大,但徒弟們對他格外尊重。徒弟邢志斌說:“帶電作業,又是跟高壓線打交道,我們干的活好比是‘刀尖上舔血’。師傅一干就是幾十年,真不容易。”

2017年8月24日,暑熱難耐。劉朴明接到一條線路存在風險的警報,到達現場后,發現作業條件與原勘查情況不符,絕緣斗臂車無法停靠。當時正是用電高峰,如不能及時更換發熱的線夾,會造成大面積停電。劉朴明當機立斷:“實施絕緣平台作業!”相比其他作業方法,絕緣平台作業是一種極其考驗技能水平的作業方式。在35℃的室外高溫下,穿上重達9斤的防護服,即使站著不動,也是一項嚴酷的考驗,更不用說爬上高空帶電作業。徒弟董良俊說:“師傅不讓我們上,我隻看到在太陽下師傅的手套一閃一閃地在空中晃著……”

宋海霞至今記得自己第一次帶電作業的情形。“上去之前,師傅先讓我說了一遍操作流程,確認無誤之后,陪我一起站到作業車的絕緣斗裡。每一個操作步驟,也都是先跟他說一遍,他確認之后再動手。有一段電線發燙,我想直接用手去抓,師傅一把拉住了我,說‘線太熱,手套燙壞就危險了’。”宋海霞說,“從此之后,我就種下了印象,手套是保命的,無論如何也不能忽視。”

“師傅為人做事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朴實無華,簡單透明。有時,我覺得師傅就像是一副手套,平時毫不起眼,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奉獻自己,阻斷危險。”宋海霞說,“干什麼工作,都需要這種‘手套精神’。”

技高人膽大,技高源於學。通過自修,劉朴明獲評高級技師、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高級操作人才。他和他的徒弟們戴著“手套”屢創佳績,累計完成創新成果66項,其中發明專利9項。國網威海供電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於忠杰說:“如今,劉朴明牽頭成立了‘朴明配電技術創新工作室’,一個人帶出了一個富有‘工匠精神’的團隊。”(本報記者 彭輝 逄春階)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