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用一生踐行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記湖北省來鳳縣離休干部張富清

2019年05月25日09:0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用一生踐行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

95歲的張富清老人是湖北來鳳縣的一名離休干部,在許多人眼裡,他與其他老人沒什麼不同,可事實上,他是一名有著卓越戰功的戰斗英雄。

時光回溯到71年前,張富清是原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一名革命戰士,他當過突擊隊員,冒著槍林彈雨,炸掉敵人4個碉堡。

新中國成立后,張富清服從組織安排,轉業到湖北省來鳳縣工作,從此,他將榮譽封存心底,埋頭為人民服務。直到去年年底,湖北省來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進行退役軍人信息採集工作,人們才知道張富清在革命戰爭年代立下的赫赫戰功——先后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斗英雄”榮譽稱號。

“黨指到哪裡,我就堅決打到哪裡”

在張富清的書桌上,平整地放著一本《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翻開書頁,上面滿是老人閱讀時做的紅色圓點和波浪線的標記。在一段文字旁,老人寫下批注:“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干事,清清白白為官,始終做到對黨忠誠、個人干淨、勇於擔當。”

這批注正是張富清老人的真實寫照。

張富清是一個擁有71年黨齡的老黨員,他說,自己1948年在入黨時宣誓要“永遠聽黨的話,黨指到哪裡,我就堅決打到哪裡”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

“那時,不分白天黑夜,幾乎天天在打仗行軍。”張富清回憶,1948年6月至9月期間,他參加了壺梯山戰役,攻下敵人碉堡一座、打死敵人兩名、繳獲機槍一挺﹔在東馬村消滅外圍守敵,佔領敵人一座碉堡,為后續部隊打開缺口﹔在臨皋執行搜索任務,發現敵人后即刻佔領外圍制高點,壓制敵人火力,完成截擊敵人任務。

接觸過張富清的人,都能感受到這名老黨員的一片赤誠。來鳳縣縣委巡察辦主任邱克權表示,1954年12月,張富清從軍委航空速成中學以優異成績畢業,恰逢新中國百廢待興,急需大量干部,張富清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前往湖北西部恩施地區最偏遠、最困難的來鳳縣工作。就是在那個冬天,張富清用一塊紅布將革命戰爭年代用生命換來的勛章包好,與証書一起裝進一口皮箱中,從此封存了那段戎馬倥傯的歲月,也封存了那些非凡的功績和名聲。

當年,張富清從武漢出發,沿長江溯流而上,背著簡單的行裝,爬上陡峭的巴東碼頭石梯,順著崎嶇的山路一路向西。懷著改變山區貧困面貌的堅定信念,張富清長途跋涉了整整一星期,才來到來鳳縣。

“不計較個人得失,堅決完成任務”

不論是當年在戰場上戰斗,還是轉業到來鳳縣工作,張富清都沒有忘記自己所堅守的信念,他說:“有了對共產黨的信念,一心就想為黨為人民而戰。”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人無三分銀”——這是當時來鳳農村的真實面貌,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來鳳經濟凋敝、民生困難,縣城也僅三街九巷5000余人,建設和發展的任務極其繁重。

面對新的困難,從革命戰爭年代走來的張富清沒有絲毫退縮。

時光倒回1948年11月,為配合淮海戰役,西北野戰軍發起了冬季攻勢,張富清所在的部隊在陝西蒲城以東25裡處的永豐鎮發起進攻,戰況異常慘烈,一夜之間換了8個連長。部隊決定成立永豐戰役突擊連,張富清成為突擊連的突擊隊員。27日夜裡,張富清和兩名戰友扒著牆磚縫隙攀上城牆,他第一個跳下城牆,與圍上來的敵人激烈戰斗。據張富清回憶,在交火的時候,他感覺到自己的頭被狠狠砸了一下,但他根本來不及細想。戰爭持續到天亮,直到永豐城被收復,張富清才意識到自己受了傷,滿臉是血。原來,子彈擦著頭頂飛過,把他的一塊頭皮掀了起來。那一夜,張富清炸毀了敵人兩座碉堡。

張富清將這樣一種敢打硬仗、敢啃硬骨頭的勁頭帶到來鳳縣。當時,國家正在大興工業,合作化運動剛剛起步,他一頭扎進城關糧管所的工作中,幾乎天天加班加點。為了保障城市人口糧食供應,張富清忙得抽不開身,母親病危,他沒能見最后一面。每每想起這件事,張富清的心裡總是很難受,但他對家人說:“當時國家百廢待興,工作任務重,我干好工作就是對母親最好的盡孝。”

由於工作業績突出,20世紀60年代初,張富清調任來鳳縣三胡區副區長。“那時候他做領導,總說要完成任務,隻有先從自己身上‘開刀’。”張富清的妻子孫玉蘭對當年離職印象深刻,她說,隨著精簡退職工作開展,丈夫動員自己從令人羨慕的供銷社離職。孫玉蘭辭去供銷社工作成為手工業社社員,靠做縫紉補貼一家六口的生活。

無論在哪個崗位,張富清都保持著軍人的作風,他說:“軍人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不計較個人得失,堅決完成任務。”68歲的田洪立曾與張富清在卯洞公社共事4年多。田洪立告訴記者,當年公社班子成員分配工作片區,張富清搶先選了最偏遠的高洞片區,那裡不通路、不通電,是全公社最困難的片區,“張老為人正派,從不倚老賣老、夸夸其談,工作中總是挑最困難的任務,但從未聽張老講過去打仗的經歷”。

在高寒之地高洞的那段歲月裡,張富清辦事靠走,喊人靠吼,每天走10公裡山路上班。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他連續4個多月與當地百姓一起吃住。120多個日日夜夜裡,掄大錘、打炮眼、開山放炮,張富清和群眾一道苦干,在國家沒有投入、沒有專項征地拆遷費用的條件下,在海拔1000多米的懸崖絕壁上修通了一條公路,圓了高寒山寨土家苗族兒女的世代夢想。

“比起從前,我們已經很幸福了”

在來鳳縣幾十年的時間裡,張富清先后在縣糧食局、三胡區、卯洞公社、外貿局、縣建行工作,直到1985年在縣建行副行長崗位上離休,他除向組織如實填報個人情況外,從未對身邊人說起過去戰功。

張富清珍藏著一個打滿補丁的搪瓷缸,上面寫著:贈給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保衛祖國、保衛和平。老伴孫玉蘭說,這是丈夫最心愛的物件,從1954年開始,這個搪瓷缸被補了又補,如今已不能再用,他就把搪瓷缸妥善保存起來。

來鳳縣縣委巡察組組長張健全是張富清的小兒子,如今已57歲,他隻知道父親當過兵。要不是2018年底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採集退役軍人信息,他也不知道父親那些赫赫戰功——

陳舊的報功書上清晰記載著:“張富清同志因在陝西永豐城戰斗中勇敢殺敵榮獲特等功,實為貴府之榮我軍之榮,特此報喜。頒發人:西北野戰軍司令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主任張德生。”報功書的背面詳細記載了張富清榮獲特等功的英勇戰斗事跡。

“當我看到父親私人收藏的歷史資料,感到非常震驚,同時也感到很驕傲。”張健全說。

勤儉節約是張富清老人一慣的習慣。20世紀80年代的老房子,他一住就是30多年。一個木茶幾,表面變得坑坑窪窪還在用,兒女們給買的新衣服,被他疊得整整齊齊壓在箱底。

“比起從前,我們已經很幸福了。和我並肩作戰的戰士好多都不在了,他們連提要求的機會都沒有,我有什麼資格居功自傲?”在張富清的回憶裡,行軍期間吃不飽穿不暖是常事,有時長途跋涉也沒有鞋穿。

張富清回憶,1949年9月,他所在的部隊離開西寧,率先翻越常年積雪的祁連雪山。那時,天氣驟降,下起了暴風雪,部隊冒著狂風雨雪跋涉200多裡路,花了兩天時間終於抵達河西走廊張掖,因極度嚴寒,有153名戰友在行軍途中長眠於祁連山。

7年前,88歲的張富清左腿因病截肢,為了不給組織添麻煩,為了讓子女安心工作,他裝上假肢,頑強地站了起來。

在戰爭年代出生入死、不怕犧牲,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扎根大山、淡泊名利,張富清為黨和人民奉獻了一輩子,他說:“我和戰友們跟著黨奮斗的目標就是為了建立新中國,就是為了人民能走上幸福美滿的道路,這一切都是我應該做的。”

短評

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典范

在革命戰爭年代立下赫赫戰功,退役轉業后選擇將功績封存,不居功自傲,繼續服務人民。張富清用一生踐行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私奉獻,他的先進事跡是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典范。

在血與火的革命戰爭年代,張富清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當前鋒打頭陣,負傷不下火線,以無比堅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彰顯了革命軍人一往無前的戰斗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急國家之所急,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動作為,不務虛功、矢志奉獻。

在漫長的歲月裡,張富清始終珍惜軍人榮譽,功勛卓越卻從不以此要名譽待遇,不居功不自傲,真正把對黨的無限忠誠融入血脈、刻在心上,以自己的朴實純粹、淡泊名利,為大寫的共產黨人寫下了最好的注解。

今天,我們向張富清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對黨忠誠,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革命本色,學習他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矢志奉獻的高尚情操,在各自的崗位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本報記者 章文 夏靜 張銳)

(責編:李源、姚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