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到:

馬萬水: 礦山鐵人 永遠爭先

曹素貞

2019年05月24日07:47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馬萬水: 礦山鐵人 永遠爭先

“馬萬水小組”工人使用鑿岩機施工作業場面。馬萬水紀念館供圖

閱讀提示

他1949年到河北龍煙鐵礦當工人,用鐵錘、鋼钎,帶領工友14次創造黑色金屬礦山掘進全國紀錄,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他勇於創新,提倡苦干、實干和巧干,探索出一整套礦山快速掘進經驗,被推廣至全國。在他帶領下,“馬萬水小組”頑強奮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開鑿工藝史上的奇跡。

他把自己美好年華,奉獻給了新中國礦山事業。1961年8月12日病逝,年僅38歲。

他,就是被譽為冶金戰線“鐵人”的馬萬水。

2009年9月,他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被全國總工會評為“時代領跑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力60位勞動模范”之一。

“咱們分班干活,班與班之間進行競賽”

4月27日,宣化古城春雨綿綿。沿東北方向行駛約30公裡,便可到河鋼礦業龍煙礦山分公司。這裡曾是全國聞名的龐家堡龍煙鐵礦,是“馬萬水小組”的誕生地,也是馬萬水帶領工友們奮斗過的地方。

置身龍煙礦山分公司廣場,坐落在南面半山坡上的馬萬水塑像映入眼帘。這座塑像取材於龍煙礦的礦石,高3.6米,用近兩噸鐵精粉熔鑄而成。從廣場到塑像共筑有38個台階,標志著馬萬水38年短暫而奮斗不止的一生。

馬萬水,這位帶領工友首創黑色金屬礦山掘進全國紀錄的掘進者,用他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和勇攀高峰的模范事跡,在中國的礦業開發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馬萬水1949年來到河北龍煙鐵礦當工人,這個礦解放前幾經敵人破壞,早已千瘡百孔。馬萬水紀念館工作人員趙彥介紹,宣化的龍煙鐵礦是我國第一批恢復生產的大型鐵礦,國家從全國各地抽調了一批懂技術的干部和工人到礦上工作,馬萬水由門頭溝煤礦調來任掘進五組大組長,兼工區技術指導。

當時,龍煙鐵礦巷道坍塌,蒿草叢生,滿目瘡痍。沒有機器設備,沒有運碴礦車,甚至連一件像樣的工具也沒有。26歲的馬萬水帶領工友,在廢墟中找來幾根生了鏽的鑿岩鋼钎和錘頭,砍了幾根樹干當錘把,肩扛手抬運碴,開始了翻身后的第一班生產。

在礦山工作中,馬萬水發現,小組工作效率不高。由於工友們剛從農村過來,不懂技術,鋼钎鑿在石英岩上,光迸火花不見進眼。勞動組織人員安排也不妥當,全組18人全在一個班干活,忙閑不均,存在窩工現象。

針對這些問題,馬萬水首先用自己在煤礦練就的一氣打450錘不換手的本領,親自給工友們把钎傳技。他鼓動工友們:“咱們分班干活,班與班之間進行競賽。”就這樣,龍煙鐵礦出現了第一個分班干活和開展愛國紅旗競賽的小組。

掘進五組分班干活后,充分發揮了每個人的作用,馬萬水以身作則,帶頭勞動,既手把手教工友們鑿岩技術和打錘方法,又指點大家如何看角度、炮向以及看裝藥量。有時工友不小心跑了錘,打傷了他的手,他也不在乎,鼓勵大家再練。

“干勁加技術,石頭變豆腐!”馬萬水鼓勵著工友們。在他的帶動下,小組工友鉚足干勁,形成了學技術熱潮。一個月后,月進尺從1.7米躍進到6米多。

“當時沒有通風設備,放炮后巷道裡的炮煙好長時間排不完。為爭取時間多進米,馬萬水就帶領大伙兒脫下衣服一塊兒往外扇炮煙,待炮煙剛離掌子面不到幾米,他們就返回開始下一茬的打眼。”趙彥說。

隨著巷道一米米地延伸,掘進過程中冰冷的地下水從岩石縫裡躥出來,像下雨似的淋在他們身上,澆得地上滿是稀泥漿,大伙的衣服濕透了,鞋子浸濕了,沒有叫苦的,照樣干得很起勁。

作為組長的馬萬水從伙房借來了三條麻袋,讓工友們當“土雨衣”用﹔就近拔來一捆蒿草,讓大伙墊在鞋裡當“土膠鞋”穿,而他自己什麼也不顧,穿著濕透的棉衣,舉起鐵錘,站到淋頭水最大的地方打钎。

工友們在馬萬水的帶領下,在困難中鍛煉出了艱苦奮斗、敢於斗爭的革命精神和堅強意志,他們吃大苦,耐大勞,迎難而上,越困難越是干得有勁。1950年6月,掘進五組用鐵錘、鋼钎的手工操作,月掘進石英岩巷道23.7米,首創黑色金屬礦山掘進全國紀錄。

當年,馬萬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掘進五組被龍煙鐵礦正式命名為“馬萬水小組”。

“必須把苦干、實干與巧干結合起來”

在馬萬水紀念館內,有一張“馬萬水小組”使用鑿岩機打眼的黑白照片。這張照片上,一盞明燈照亮著陰暗的礦井,兩名佩戴安全帽的工友正在施工作業,鑿岩機對准著井下岩壁即將向前打眼開鑿。

“在黑色冶金礦山建設史上,‘馬萬水小組’是第一個在礦山掘進工程中推廣使用鑿岩機打眼的組織,不僅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也改善了井下掘進的勞動條件。”趙彥告訴記者,勇於創新是馬萬水帶領工友們不斷攀登新高峰、創造新紀錄的寶貴經驗。

1953年,“馬萬水小組”承擔了開鑿龐家堡礦第一平峒的任務。當時,國內打平峒採用的是兩次掘進法,即先打出小巷道,然后再刷幫成為符合要求的大巷道。馬萬水反復推敲,提出了平巷掘進一次推進法,大大提高了平峒掘進速度。

馬萬水在實踐中認識到,“加快礦山建設,光靠拼體力是不行的,必須把苦干、實干與巧干結合起來”。

趙彥介紹,1958年初,“馬萬水小組”在巷道施工時,遇見了罕見的堅硬岩石——大白石英岩,原來十分鐘能打成的炮眼,用了半個小時也難打成。為了戰勝這種堅硬岩石,他帶領工友們反復研究、認真摸索,利用岩石的節理、層理和裂隙,創造出了“中間楔形掏槽法”“旁楔形掏槽法”“稀眼深孔作業法”等十多種不同的“掏槽法”。

“當時出碴裝車是用耙子扒,鐵簸箕端,既累又慢。隨著打眼、放炮技術的提高,碴也多了,再用老辦法出碴,就不能及時運走了。”趙彥說,馬萬水聯想到建筑工人用鐵鍬在鐵板上拌水泥,效率高又省勁。他想,如果把岩石崩到鐵板上,再用鐵鍬從鐵板上裝車,一定又省勁又快。

馬萬水和工友們商量后,大家都同意試一試。第一次實驗,鐵板被炸跑了﹔第二次鐵板沒跑,但被炸卷了,不但沒有提高工效,還影響了裝車速度。這時,馬萬水和工友們研究了爆破的規律和安放鐵板的位置,實驗終於取得了成功,工效提高了一倍多。

在施工中,馬萬水和工友們又商議把平峒單軌運輸改為雙軌,用兩台裝岩機裝車,並在頂板上打好中線標志,以保証掘進質量。除了鐵板裝車、雙軌運輸之外,“馬萬水小組”還陸續增添了電動裝岩機、合金鋼鑽等新式工具,採用了濕式鑿岩、機械通風等新工藝,形成了一套多快好省的施工方法,徹底擺脫了最初的笨重體力勞動,為小組攀登新高峰奠定了基礎。

在馬萬水的帶領下,“馬萬水小組”在不斷創新中壯大。小組剛成立時隻有18人,1956年增加到了100多人,先后進行了數百項工藝技術革新。他們在1951年創出了月掘進51米的全國掘進新紀錄﹔1955年勇攀月掘進128.5米高峰﹔1957年兩次摘取月掘進150.1米和170.1米的桂冠﹔1958年又一連攀登了4次高峰。馬萬水帶領掘進隊成為全國黑色冶金礦山乃至全國冶金戰線學習的榜樣。

“站在排頭不讓,把住紅旗不放”

“馬萬水小組”在工作中始終都是嚴字領先,一絲不苟。干起活兒來,就像在戰場上一樣,組裡沒有閑人,人也沒有閑的時候,他們掘進快、裝運快、支護快,緊張協調得好像一盤運轉自如的機器。

“站在排頭不讓,把住紅旗不放。”在馬萬水奮勇爭先精神的鼓舞下,“馬萬水小組”能打硬仗,能打大仗,在完成每一項艱巨任務中,總能依靠集體的力量,克服各種困難。

流砂層塌方是當時施工掘進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流砂在大斷層面前,有時一瀉幾十米,四五噸重的設備都被沖出十幾丈遠,對此,“馬萬水小組”的回答從來都是——“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1955年底,已是採礦部副主任的馬萬水依舊親自開鑽打眼,困了在機房打個盹,餓了啃幾口涼干糧,就連愛人生小孩,他都顧不得上井去看看。

85歲的馬萬水愛人張淑雲老人回憶說:“老馬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生產,工作起來從來不知疲倦。1959年底,他被提升為井巷公司副經理后,仍然廢寢忘食地到井下參加勞動,即使后來病魔纏身,腿痛得滿頭大汗,也不願離開工作崗位。”

1960年1月,“馬萬水小組”再次創造了獨頭巷道月掘進435.91米的全國新紀錄。冶金部在龍煙鐵礦召開全國礦山建設現場會,號召把“馬萬水小組”快速掘進紅旗插遍全國礦山,實現礦山建設的高速度,為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再立新功。

1960年,龍煙鐵礦850平峒開鑿,這裡地質結構復雜,岩石極度破碎,“馬萬水小組”遇到了特大困難——流砂大斷層,流砂一瀉40多米遠,把巷道堵得滿滿當當,掘進工作被逼停頓了。

“老馬當時正因腿痛住院治療,聽到消息就迅速趕回工地,親自到斷層區地段觀察,斷層露口不停地涌著流砂和石塊,他和工友一起探討解決辦法。”張淑雲告訴記者,馬萬水和工友、技術人員先后進行了三十多次技術研究,嘗試了十多個過斷層的方案,最后採用打樁楔的方法,先架護梁,擋住大塊落石,然后再把一個一個粗大的木樁打進流砂裡,經過135天的奮戰,終於勝利地穿過了這條“攔路虎”。

據張淑雲回憶,1960年底,馬萬水的腿疼已經非常嚴重,可他拄著棍子照樣往井下跑。直到黨組織最后下了命令,他才去住院治療。“老馬住院治療期間,真是‘身在醫院心在礦山’,總想著公司工作和生產,直到把1961年生產計劃落實之后才算安心。”

1961年8月12日,馬萬水積勞成疾,因患滑膜肉瘤在北京逝世,年僅38歲。在生命垂危之際,他仍對礦山生產念念不忘,語重心長地囑咐工友們:“要永遠爭先進,把黨給咱們的紅旗保持住。”

相關

代代接力 傳承不息

頭戴柳條帽,腳蹬水靴,一手叉腰,身后鮮艷的國旗和黨旗模型格外醒目……

4月28日上午,“傳承弘揚新時代馬萬水精神企業開放日暨馬萬水勞模廣場落成揭幕儀式”在邯鄲市舉行,這個原馬萬水雕像小花園提檔升級為勞模廣場后,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看。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馬萬水奮勇爭先的精神,傳承至今,感召著許多人。

“馬萬水逝世后,‘馬萬水小組’逐步擴建為‘馬萬水工程隊’,被冶金部命名為‘開發礦業的英雄掘進隊’。”中國華冶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工作部副部長陳聃介紹,這支英雄的隊伍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需要,曾轉移到甘肅、山西等地參加祖國建設。此后,這支英雄的隊伍並入了中國華冶,並調至邯鄲參加邯邢基地礦山建設。

“馬萬水為小組奠定了健康成長的基石,他‘站在排頭不讓,把住紅旗不放’的精神影響著小組的每一個人。”陳聃說,一代又一代小組工人猶如接力賽跑一樣,將這種光榮傳統和馬萬水精神保持並發揚。

1964年,“馬萬水小組”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從河北龍煙鐵礦轉移到甘肅冶金公司,去參加祖國大西北的建設。

“老前輩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我們堅決不會給‘馬萬水小組’丟臉!”陳聃介紹,到達甘肅冶金公司后,沒有房子住,他們自己動手蓋﹔在山上打混凝土風機房沒有水源,他們就用水桶、塑料袋,從山下往山上提水﹔支護巷道,沒有頂梁起重機,就人抬安裝。

到達甘肅冶金公司不到半年,他們又接到新的命令,轉移到三九公司的3200礦山。他們堅決響應黨的號召,“我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野戰軍,建設祖國不講條件,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

1977年,該隊伍在西石門鐵礦創造了冶金礦山平巷獨頭月掘進1403.6米的新紀錄,第20次攀登了全國冶金礦山井巷掘進高峰。“至今他們仍保持著平巷獨頭掘進月進尺1403.6米、多頭掘進月進尺3125.3米的全國紀錄。”陳聃說。

上世紀90年代,由“馬萬水工程隊”發展而成的馬萬水分公司承建了西藏山南羅布薩鉻鐵礦,隊員奮戰在雪域高原。雖然高原反應嚴重,但卻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下月掘進183米的高原紀錄,用1年時間完成了合理工期3年的工程量。

在長白山下通鋼施工的隊員們,冒著-37℃的嚴寒刨冰生產,戰勝了17年未闖過的特大斷層﹔奮戰在長江南岸武鋼金山店鐵礦的隊員們,在近40℃高溫天氣下不停施工,連續4次中標該礦工程,建成一條又一條優質礦井……

“我們作為馬萬水精神的繼承者和踐行者,將帶著新使命,踏上新征程,再創新佳績,讓馬萬水這面紅旗永不褪色,在新一代青年員工的手裡繼續發揚光大。”作為馬萬水英雄集體第22任擎旗手,中國華冶邯鄲馬萬水分公司黨委書記、經理楊俊表示。(文/見習記者 曹素貞)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