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3日08:40 來源:光明日報
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可可托海鎮,一個叫海卻沒有海的內陸地區,蘊藏著一個值得深入探尋的地方——三號礦脈和眾多曾經封塵多年的為中國作出突出貢獻的遺存。
這個深藏在額爾齊斯河上游深山中的小鎮,當年因礦建鎮,因礦成為一段深埋在人們記憶中難以忘卻的歷史。如今,礦山因為種種原因封存了,但那段艱苦奮斗的歷史,那段為祖國勇於擔當的歷史,已成為人們接受紅色教育最好的載體。
據阿勒泰地區可可托海干部學院副院長韓慶介紹,干部學院緊緊抓住可可托海豐富的紅色歷史遺跡,以現場情景教學、主題課、專題課為主要教學手段,將老一輩留下的那段難忘的歷史功勛呈現在學員面前,成為追尋功勛遺跡,汲取信仰力量最直接的教育基地。
“我們開發了七個現場情景教學點,每一次都受到學員們的歡迎與追捧。大家心靈上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汲取到的力量無比強大。我們還在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去年開始,我們又增加了讀詩歌、悟精神課程,通過老一輩當年創作的詩歌等文學作品,深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模式。”韓慶說。
1、那段難忘的歷史永遠不能遺忘
1976年之前,可可托海屬於保密單位,代號為“111礦”,外界對它知之甚少。
伊雷木湖畔,大山深處,藏著一座在地下136米花崗岩深處的水電站。轟隆隆的發電機聲,至今仍在響著。這座開建於1956年的水電站,因為施工難度極大,竟然用了整整20年時間才建成,成為中國垂直最深、設計最全的水電站。
為了這座水電站的建設,國家抽調了國內眾多高校和科研單位的骨干,在機械極度匱乏,生產條件極度艱苦的條件下,在花崗岩山體上筑起了一座壩,打穿了一條洞,挖空了一座山,靠人力搬運了8000多萬立方米的岩石,10萬多噸水泥鋼材、炸藥等物資,數千名建設者為此獻出了青春,50多名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大山裡。
站在被譽為“英雄礦”“功勛礦”的三號礦脈前,垂直350米、南北長達150米的巨大礦坑就呈現在人們眼前。這個早已被世界地質學界寫進教科書裡的礦脈,因為其中富含鈹、鋰、鉭鈮等86種稀有金屬,成為全世界地質和礦產學者心裡的向往,被親切地稱為“中華聚寶盆”。
早在20世紀初,蘇聯獨營可可托海珍稀礦產的歷史,因新中國的成立於1950年3月27日結束。此后幾年這裡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個中外合營企業,邁出了新中國中外合營的第一步。1955年1月1日,按照兩國政府公報,所有企業移交中國,開啟了可可托海最輝煌的一段紅色歷史。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百廢待興,外部壓力巨大,需要強大的國防力量來維護國家獨立與尊嚴。多民族建設者篳路藍縷,開發礦山,稀有金屬礦藏從可可托海三號礦脈源源不斷地注入國防軍工體系,成為鑄造大國重器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別小看這個礦脈,20世紀中葉,在國家內外交困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可可托海建設者用火一樣的激情,忠誠於黨、愛國擔當,靠著雙手,從礦脈裡挖出了中國當時最需要的稀有金屬礦產,為助推“兩彈一星”成功發射、償還蘇聯外債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選礦廠裡,一批批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優秀人才,在封閉的環境和簡陋的條件下,艱苦奮斗,大膽創新,探索出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選礦工藝,為新中國的有色金屬和國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裡走出了眾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還有一組數據: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來自可可托海﹔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來自可可托海﹔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所使用的銫也來自可可托海……
成就的背后是付出,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爭光——可可托海精神由此筑就。它是在特殊年代用特殊方式鑄就的,是紅色基因在金山大地上的生動寫照,是一代又一代可可托海建設者在實踐發展過程中共同創造、傳承、實踐的核心價值觀的總概括。
“每次我帶著學員來到這些現場情景教學點進行講課時,都忍不住要流下眼淚。我的父輩就是當年的建設者,作為礦三代,這些情景歷歷在目,講他們的故事,就像在講我自己家的故事一樣。可可托海的稀有金屬無論是儲量、質量還是種類,都是世界少有。更感人的是幾十年間筑就的可可托海精神,它是我們永遠要繼承和發揚的寶藏,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可可托海干部學院培訓部主任付靜說。
2、新時代要把這種紅色精神傳承下去
“當前,社會穩定、改革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責任十分重大,新時代更需要各族黨員干部弘揚好可可托海精神,凝聚起建設美麗和諧幸福中國的強大力量。我們干部學院就是想通過豐富的紅色遺跡,將其變成各族干部學習和弘揚可可托海精神的‘實境課堂’,讓各級各族黨員干部身臨其境,實地學習可可托海老一輩建設者胸懷祖國、勇於擔當的崇高境界,艱苦奮斗、踏實肯干的創業態度,崇尚科學、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帶頭圍繞中心、立足崗位、履職盡責,攻堅克難、擔當作為。”韓慶說。
為了做好這項重要的教育工作,2015年以來,阿勒泰地委堅持以一流的標准打造可可托海干部學院,使之成為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主陣地,成為加強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實踐課堂,成為黨員干部精神補鈣、靈魂淨化、固根守魂的信仰信念講堂。他們四處尋找當年的建設者,搜集各種歷史檔案。同時,一場以可可托海精神內涵為主要研討內容的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2017年10月9日,阿勒泰地區可可托海干部學院正式挂牌。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讓干部學院迅速成為新疆黨性教育主陣地和全國黨性教育特色地。五大教學板塊、10種教學模式,41位礦工授課團由此誕生。
五種教學形式包括專題教學、現場教學、音像教學、激情教學、案例式教學。其中,專題教學以《可可托海精神的時代價值》和《團結進步,共建各民族共同的家園》為核心課程﹔現場教學包括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三號礦脈、“八七”選廠、地下水電站等7個教學點﹔音像教學以觀看《國家寶藏》《大山深處的堅守》《橫空出世》等三部影片為重點﹔激情教學重點以觀看欣賞音樂詩話《共和國不會忘記》為主。
“可可托海精神折射出中國人民建設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敢於擔當、堅韌不拔、開拓創造的風採。可可托海精神是紅色基因在新疆大地上的生動寫照,是國家、社會和全民族的寶貴財富,是可可托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榮辱與共的奮斗史,也是可可托海人艱苦創業、立志復興、報效祖國的創業史。”韓慶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進新時代,我們更要把這種紅色精神傳承下去。
3、可可托海精神的延續與傳承
4月18日,新疆干部學院干部職工黨性教育第四期培訓班來到可可托海干部學院。3天的培訓,讓這些從事干部教育的職工深受教育與震撼。學員蘇畢努爾深情地說:“通過在可可托海的學習培訓,我非常受教育。那麼艱苦的歲月裡,老一輩建設者憑著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憑著為祖國擔當的責任意識,為祖國的發展貢獻了青春和力量。今天我們有這樣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一定要很好地傳承這種紅色基因,讓可可托海精神成為我們工作的動力,更好地促進我們的工作,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阿勒泰市中青年干部黨性教育專題培訓班學員們參觀了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看這張照片,大家看出來了嗎,這是老一輩礦工們發自內心的笑容……”走進地質陳列館,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一塊塊稀有礦石,在付靜的引領下,現場的每一位學員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苦難和輝煌交織的歷史歲月。“這種幾十年如一日,以苦為樂的精神,直到今日仍然是我們每一位黨員干部需要學習的精神。”阿勒泰市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范軍感慨道。
順著阿勒泰市委組織部干部阿熱阿依·馬合提手指的方向,學員們看到了礦山頂的白房子。“你們看,那裡原先是可可托海鎮電視台發射機房,我的母親曾經就在那工作過,父親每天會騎著自行車載母親回家。這裡有我父母愛情的回憶……”作為礦三代的她,自豪地向大家介紹著自己曾經親眼見証過的歷史。
“翻著可可托海干部學院的宣傳手冊,我看到了爺爺和很多熟悉的老人。過去只是從父輩們的閑談中了解過去的故事,這次通過老師們的講解,我才真正感受那段震撼人心的歷史。感謝可可托海干部學院,讓我有機會這樣詳細全面地了解到自己家鄉的歷史!”阿熱阿依說。
多次前來可可托海干部學院的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潤為認為,在中國共產黨長期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創造了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這就是中國紅色文化。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為不同的精神形式,是鮮活的黨性教育好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可可托海干部學院正是秉承“利用好可可托海紅色資源、發揚好可可托海紅色傳統、傳承好可可托海紅色基因”這一主旨,為阿勒泰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乃至全國發展提供強勁的精神動力。
(記者 王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