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退休不忘獻余熱 反哺鄉村助振興

——記通化市退休干部“老村官”

2019年05月22日09:03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退休不忘獻余熱 反哺鄉村助振興

在通化市,有這樣一群老同志,退而不休,毅然選擇奔赴鄉村振興第一線,主動去啃“硬骨頭”﹔在鄉村,有這樣一批“老村官”,利用自身優勢,盤活特色資源,發揮出強大而可持續的造血功效。這些“老村官”,平均年齡62.8歲,都是通化市的優秀退休黨員干部。

本該享受兒孫繞膝天倫之樂的年紀,為什麼選擇一頭扎進田間地頭?“老村官”們的一句話讓記者敬佩:“更好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增添正能量!”他們通過公開選派到村任職,充實基層黨務力量,引領和助推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助推美麗鄉村建設。截至目前,已有26名退休干部駐扎在通化市7個縣(區)的26個小鄉村,努力為一方熱土貢獻余熱。

解民憂,回應百姓訴求辦實事

通化市柳河縣三源浦鎮德興村屬於偏遠村屯,土地貧瘠,基礎設施十分薄弱。柳河縣社區管理服務中心原副主任仲吉祿是這裡的“仲書記”。“村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仲吉祿上任后,多方籌措資金20余萬元,為村裡改善基礎設施。他下村10天,就為村裡協調安裝了60盞路燈。百姓吃水難是德興村的棘手問題。冬天蓄水池上凍,百姓吃不上水,仲吉祿發動村民開挖一個2米寬、1.2米深的蓄水池,困擾村民多年的問題解決了。

李川,退休前是輝南縣朝陽鎮副鎮長,他早知道高集崗村經濟基礎差,七八百戶居民中近百戶是低保戶,全村年輕人基本都在外打工。李川到任時,正是春季旱情最嚴重的時候,廣大村民急需上游水庫放水灌田。李川帶領村干部連夜走訪水庫承包者,終於說動其答應開閘放水,解除了下游四五十公頃農田的旱情。村裡老井井水不夠,村民吃水困難,李川和縣水利局有關人員共同努力,籌集資金幫助高集崗村打了口自來水井。井打好后,他又找來專業技術人員和施工隊維修自來水管道,讓清水流進村中的家家戶戶。

帶民富,破解經濟難題謀發展

“岔信村是漏底河,平地少來山地多,種大苞米不掙錢,要想致富沒有轍,村裡成立合作社,兩畝榛子一萬多,一茬受益三十年,百姓心裡樂呵呵。”這是岔信村村民中流傳的順口溜。帶著疑問,記者找到了岔信村“老村官”張全才。

張全才從通化縣林業局局長的位置退休后,幾經輾轉來到西江鎮岔信村擔任“老村官”。岔信村共2200多畝耕地,其中水田200多畝,沒有林地,更沒有機動地,平地水田少、山坡地多,種玉米收入有限,百姓生活難以得到改善。掌握了村裡情況后,張全才決定從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業效益和土地效益上做文章。“通過調研,結合我們村的自然條件,我決定發展平歐大榛子產業。”他組織村代表集體到遼寧省桓仁縣老黑山村參觀學習“一村一品”發展平歐大榛子的生產經驗。調研歸來,岔信村成立了大榛子專業合作社,推廣平歐大榛子種植面積4200多畝,輻射9個村,為村民致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凝黨心,筑牢黨建基礎聚合力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一個堅強的基層組織,村級經濟談不上發展。”被選派的退休黨員干部黨齡均有三四十年,到村任職后牢牢地將黨建抓在手中,使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樓街朝鮮族鄉龍光村是全鄉最大的少數民族村,同時也是一個以勞務輸出為產業支柱的示范村。全村黨員52人,外出務工的就佔46人,村裡的黨建工作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為此,輝南縣樓街朝鮮族鄉原副鄉長張玉強用了兩個月時間,補齊了52名黨員的黨員檔案。張玉強自豪地說:“今年縣委組織部來考核,我們村打了全縣的最高分!”

組織強了,班子齊了,陣地全了,人心也聚了。張玉強一邊帶領村民安裝路燈、改造廣場、修建路邊溝,一邊順利通過村內土地集體承包的方式減少承包矛盾,拉動村整體經濟收入增長,為龍光村的發展建設帶來了美好的前景。(記者 祖維晨 通訊員 孫菲菲)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