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到:

傳承紅心盡忠誠——尼都塔生一家四代一心向黨的故事①

2019年05月21日13:54    來源:青海日報

原標題:傳承紅心盡忠誠

本報記者 苑玉虹

4月的玉樹草原,尚未感受到春的氣息。高原的玉樹新城,卻一派生機盎然。

我們來到這裡,追尋一個特殊家庭四代人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的足跡﹔挖掘這個家庭以實際行動傳播黨的聲音,致力於玉樹地區民族團結、和諧穩定背后的生動故事。

土登宮保、彭措旺扎、東壩阿寶、尼都塔生,祖孫四代出自玉樹東壩家族,曾是治理管轄超過百戶牧民及僧侶的藏區“百戶”。曾祖父土登宮保是第一個積極擁護玉樹和平解放的貴族人士,升起了玉樹地區第一面五星紅旗﹔祖父彭措旺扎開創“康巴世族”后代入黨的先河﹔父親東壩阿寶是玉樹地區各族干部學習的楷模﹔深受良好家風影響的90后尼都塔生,則在家族后代中第一個參軍入伍。

東壩家族是玉樹藏族自治州一個聲望頗高的家族,解放至今70年來,在面臨數次重大抉擇時,東壩家族都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正如玉樹州委書記吳德軍所說:“東壩家族為藏區的和平穩定作出突出貢獻,他們用70年的時間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故事,一個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故事,一個四代人愛國、愛黨的中國故事。”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進軍西寧,當時的玉樹地處偏遠,信息不通,當地一時間謠言四起、人心惶惶,不少“百戶”攜家眷及管轄地的百姓出逃國外。土登宮保在反復甄別了傳聞的真假后,率先向囊謙“千戶”建議,並在“千戶”的帶領下,攜千匹駿馬、百張獸皮同家人踏上前往西寧的路。這一路山高路遠,走了兩個半月,半道上,西寧解放的好消息就傳來了。當時,第一軍在聽聞了東壩家族的事后,專門派了一輛卡車將他們接到西寧,正式接收了他們的物資並表示感謝,還回贈了禮物。此后,土登宮保為玉樹的和平解放傾盡全力,並在當地政府任職。彌留之際,土登宮保留下遺訓——“凡東壩族人必須跟黨走,絕不可三心二意。”

“爺爺是一個非常開明的人,在當時動蕩不安的情況下,免去了族人們上貢,並且經常到所轄的百戶中走動,那時部落之間、牧戶之間都非常團結。爺爺還盡量培養家裡的孩子們學習藏醫、畫畫等技能,當時的東壩家族是當地的榜樣。”東壩阿寶回憶道。

彭措旺扎15歲參加革命,歷任鄉長、副縣長、州政協主席等職。1958年玉樹發生叛亂,年僅20歲的彭措旺扎主動上交武器與馬匹,公開表示堅決擁護共產黨,配合政府粉碎了極端宗教勢力的陰謀。1958年,在西北野戰軍騎兵團擔任翻譯的日子裡,彭措旺扎對共產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決心向黨組織靠攏。

但在那個年代,“百戶”入黨沒有先例。經過黨組織一年多的考察並經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彭措旺扎在1960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在當時的藏區產生了巨大影響。

“父親性格開朗,樂觀向上,即使在特殊時期,也整天樂呵呵地給工作組當翻譯,或者去放馬、放羊。”父親彭措旺扎一直是東壩阿寶學習的榜樣,回憶起父親當年的故事,東壩阿寶充滿了驕傲和自豪。“當時父親的工資除了我們一家人的生活費,基本上都給了周邊的老百姓,整整兩個夏天,父親沒有鞋子穿,光著腳放羊,他的腳掌上磨了一層厚厚的繭,腳背上布滿了被雜草、石塊劃爛后留下的疤痕。”

彭措旺扎對幾個女兒非常疼愛,但對東壩阿寶極其嚴格,東壩阿寶記得,每天早上吃早飯,父親都會給姐姐妹妹們拌炒面,看到他眼巴巴地在旁邊等,父親就會說,你是男孩子,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

受父親的影響,東壩阿寶也逐漸成長為一個熱情開朗、獨立堅強的漢子。他先后擔任縣長、州委統戰部長、州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2010年玉樹抗震救災期間,作為指揮部成員的東壩阿寶連續奮戰六天六夜,暈倒在救災一線,被青海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抗震救災模范”。2017年東壩阿寶退休后,組織上安排他協助負責農牧業生產、社會穩定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工作,東壩阿寶依然兢兢業業,成績斐然。

“那段時間他忙得常常顧不上吃藥,不吃藥的時候低壓在100以上,高壓170、180都很常見,臉紫的就像茄子一樣,我每次勸他再忙也得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可是書記卻說這麼大地震,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必須挺在前面。”東壩阿寶書記的司機毛仁青回憶起2010年4月14日玉樹時的情形。

當時東壩阿寶因為高血壓正在青大附院心腦血管科就診。聽到玉樹地震的消息后,東壩阿寶拔下針管,病號服都沒來得及換,就打車趕到了位於西寧市的玉樹辦事處,和州上其他領導一起召開緊急會議,商議方案。

東壩阿寶時任玉樹州委副書記兼工會主席,地震期間,他負責來自全國的搶險救援部隊、各地的志願者隊伍的協調與調度。連續工作18天,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沒有回過一次家。

在東壩阿寶奮斗在抗震救災一線的同時,妻子卓瑪才吉也在后方投入了救災助困的“戰斗”。地震發生后,將近40天的時間裡,卓瑪才吉將鄰居們安排到自己家院子的帳篷裡,每天為他們做飯。4月的玉樹,春寒料峭,因為太忙太累,卓瑪才吉睡覺時都忘記將口罩摘下來,幾天后口罩和臉上的凍瘡黏在了一起,忍痛摘下后,鮮血便滲了出來。“這點痛和玉樹各族群眾承受的失去家園和親人的痛相比,不算什麼。”回憶起那段歲月,卓瑪才吉的眼眶濕了。

父母的一言一行讓尼都塔生備受觸動,他深知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鼎力援助,才使玉樹挺過了那場罕見的災難。災后重建的玉樹更使他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

2008年5月,原昆明陸軍學院民族中學首次在玉樹招收藏族學生。15歲的尼都塔生放棄前往地方高校完成本科學業的機會,留在原昆明陸軍學院,后來成為家族后代中第一個參軍入伍的人。對於尼都塔生來說,祖輩的榮光既是壓力,也是動力。上軍校后,他第一時間就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軍校對學員入黨要求十分嚴格,頭兩年,尼都塔生都因為存在一些不足,沒有被黨組織接納。但他沒有灰心,繼續向黨組織靠攏。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總是從祖輩那裡汲取前行的力量。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學三年級那年,尼都塔生終於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消息傳回玉樹家中,全家人歡欣鼓舞。2015年,軍校畢業的尼都塔生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巴塘草原,加入玉樹獨立騎兵連。

“尼都塔生是個熱情、善良的孩子。他參軍、入黨,是我們全家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從小,我就要求他,做人要有目標,做人要善良正派,做事要讓組織和老百姓滿意。一定要堅定跟黨走,做優秀的黨員,他一直在努力。”東壩阿寶對兒子尼都塔生要求嚴格,但也信心滿滿,他相信,兒子一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軍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新玉樹,新生活。尼都塔生一家四代愛國愛黨初心不改,聽黨話跟黨走,致力於民族團結、和諧穩定的故事,深深感動著這裡的人們……

(責編:周洪業、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