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大寫的共產黨員·家庭 家教 家風】

聆聽最美家庭勇敢追夢的故事

2019年05月21日08:3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聆聽最美家庭勇敢追夢的故事

在我們的心裡,家是彼此支撐、互相溫暖的藏愛之地,家是心有所依、苦樂共擔的棲息之所﹔在我們的記憶裡,家,是父母親情守候的那盞燈,是夫妻相濡以沫的一條路。每一個難忘的故事、每一次攜手的努力、每一段守望的時刻,讓我們獲得了熱愛生活的勇氣,更讓我們擁有了人生前行的動力。

幸福不會從天降,要靠每一個人、每一個家的共同努力。今天,我們從入選全國婦聯“尋找最美家庭”的名單中,邀請到故事感人、情感生動、個性鮮明的四個黨員家庭,作為千千萬萬家庭的代表,為您講述最美家庭勇敢追夢的故事。

1、河南茹振鋼家庭 “麥爸菜媽”的田園詩意

有一種愛是“守護團圓”,還有一種愛是彼此借力,共同成長。茹振鋼與原連庄就是一對志同道合的農業科學家“夫妻檔”,丈夫茹振鋼醉心研究小麥﹔妻子原連庄痴迷種植蔬菜,他們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麥爸菜媽”。

“大智若愚小麥狂,愛菜如命白菜娘。”這是原連庄對丈夫和自己的形容。茹振鋼和原連庄是大學同學,1984年結婚。30多年的共同生活中,兩人在事業上砥礪並行,雙雙成為行業領軍人物。

茹振鋼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小麥抗病虫育種首席專家,其培育的小麥品種“矮抗58”播種面積佔全國小麥播種總面積的十分之一,2014年,他因在小麥育種上的貢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原連庄是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大宗蔬菜遺傳育種崗位專家,她培育的“新鄉小包23”主導中原蔬菜市場20年。

有人估算,中國人吃的每8個饅頭裡就有一個來自茹振鋼培育的小麥﹔中原地區近一半的大白菜都是原連庄培育的品種。

茹振鋼樂於講述工作中“愛情的力量”,對他和原連庄而言,工作就是愛情的紐帶,探討育種就是愛情的火花,一個又一個成果就是愛情的累累碩果。“不斷把自己新的科學思維傳遞給對方,共同擦出火花,這樣才更容易成功。”茹振鋼說。

2009年,夫妻兩人經歷了唯一的一次共同旅行。旅途中,茹振鋼找到幾株麥苗捧在手裡,原連庄尋得一堆白菜放在身邊,成了其他游客眼中特別的風景。茹振鋼說:“我研究的小麥,是主食,是糧袋子﹔她研究的蔬菜,是副食,是菜籃子。結合起來,才是生活的樣子。”

“百泉時日一面鏡,初戀情人面紅透。小橋流水春潮涌,歪脖樹下雙牽手。”這是茹振鋼記錄兩人初次約會的一首小詩。皮膚黝黑、外表粗獷的茹振鋼有著一顆浪漫詩意的心,與原連庄相戀結婚后經常寫詩送給妻子。“光陰似箭未虛度,白菜小麥盡生輝。謀就大事多犧牲,造福於民萬古存。”原連庄也以詩講述自己和丈夫的科研生活。

夫妻兩人工作都很忙碌,“后勤”是個大問題。茹振鋼和原連庄曾經有過10年約定,誰先育種成功,對方就當“后勤”。結果,妻子選育成了白菜“新鄉小包23”,丈夫也育成了小麥“百農62”,兩人打成了平手。那就再來第二個10年約定,不料,兩人又相繼榮獲省級科技獎。“這以后,我們決定不再談論誰當誰的‘后勤’了。”茹振鋼笑道。

對於未來,茹振鋼和原連庄勾勒出一幅美麗的“夕陽紅”圖景。“等我們老了,我放下我的白菜,他放下他的小麥,我們一起研究園藝,嫁接出最美的花。”原連庄說。

2、雲南石琛家庭 “最美情侶裝”的酸甜苦辣

戀人間有句情話叫作“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但對於石琛和鄒路遙這個雙警家庭來說,每一次“久別重逢”,都倍加珍惜。

石琛的丈夫鄒路遙是昆明市公安局特種警察支隊雲豹突擊大隊教導員,共產黨員,作為一名狙擊手,抓捕毒販、解救人質,新疆維穩、災后重建……他的工作具有高危險性,每一次都是生死時刻。鄒路遙出任務時,同為警察的石琛隻能期盼丈夫順利完成任務,安全歸來。

2012年3月初,鄒路遙突然接到指令:“涉外事件,任務保密,時間不定,斷絕外聯。”飛赴西雙版納到專案組報到后,鄒路遙才得知即將參加的是“10·5”湄公河慘案專案行動。由於境外任務的特殊性和高度機密,鄒路遙在接到電話后消失了。

石琛在收到一條“已抵達”信息后的86天裡,便再無丈夫的音訊。回憶那86天,那種不安的感覺歷歷在目,石琛說:“有時父母問起來,我會編消息報平安讓他們放心。我每天用手機搜索國內外的大事件,明知不會有消息,還是會忍不住去搜,就想從中找到一點蛛絲馬跡來安慰自己。晚上把孩子哄睡著了之后,就一個人哭,每一天都在煎熬……我心裡一直默念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石琛說:“也許對別的夫妻而言,丈夫回家是一件很正常和自然發生的事,但是在我們家,回家是一件讓人牽腸挂肚的事。第87天,我接到一條信息,寫著‘安好、勿念’,當時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雖然發送的手機號是一堆莫名其妙的數字,但我知道是他。”

雙警家庭的艱辛是普通家庭難以體會的,石琛默默支持著丈夫鄒路遙,為了丈夫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她承擔了所有家務,老人、孩子病了,她跑前跑后忙著招呼,到了工作時間就趕緊奔回單位,一切辛苦都化為一句:“家裡挺好,勿念。”正因為有了她默默的付出和支持,給了鄒路遙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2017年5月8日,鄒路遙帶隊抓捕越獄逃犯,翻山越嶺地通宵搜捕﹔5月10日,在返回途中,又接到一嫌疑人在某酒店內持槍劫持人質的警情。鄒路遙兩天沒有休息,到達現場沉著冷靜、判斷准確、處置得當,圓滿完成處置任務。之后石琛接到丈夫電話:“因為有同事受傷,我現在醫院。”石琛沖到醫院,在聽完整個處置任務過程后,大腦裡總是出現近距離發生槍戰那種極度危險的場面。

參加公安工作以來,鄒路遙先后參與劫持人質事件處置近20次。因工作表現優異,他多次榮獲表彰獎勵,2019年,榮獲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稱號,先后4次被評為“優秀公務員”。而這背后,離不開妻子石琛的理解、支持與奉獻。

鄒路遙送給石琛一份禮物,他將自己寫的信放入“時光瓶”中,兩人約定到金婚紀念日的時候再打開。這個雙警家庭將“警察藍”穿成了“最美情侶裝”,他們彼此理解、懂得、珍惜,舍小家為大家,也讓人感慨:“歲月靜好,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

3、山西邢寶明家庭 “支教夫妻”的教書育才

邢寶明和王英,兩位人民教師,一對恩愛夫妻。兩人大學畢業后,一直扎根呂梁山區的貧困縣,從事教育工作。邢寶明是一位共產黨員,15年來,他帶過的學生考上大學的超過1000人。“知識改變命運,讓更多孩子考上大學是我和妻子的目標。”邢寶明說。

邢寶明和王英是大學同學,2004年從山西大學畢業后,兩個23歲的年輕人,主動到國家級貧困縣臨縣支教。“扶貧支教”的想法是王英最先提出來的。大學四年級時,她看到了一份扶貧支教的通知,於是決定報名參加。王英說:“當時覺得教育能改變孩子的一生,所以想盡自己的一份力。”

邢寶明則放棄了在太原一家科研機構工作的機會,和王英一起去呂梁山區支教。

邢寶明記得,2004年6月,他第一次去呂梁山時,從太原到臨縣的高速還沒通車,大巴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顛簸,整整走了12個小時。他坐的大巴還半路翻了車,全車傷了十幾個人,他的胳膊、手臂也被碰破。

“真想回去,不支教了。”邢寶明打電話把想法告訴了王英。不過,王英一個勁兒地鼓勵說:“不艱苦還能叫支教?臨縣教育系統的一個明星即將閃亮登場呢!”邢寶明回憶說,如果當時沒有王英的堅持和鼓勵,他或許真就放棄了。

王英的老家在晉中市左權縣,邢寶明的老家在大同市廣靈縣,相距臨縣都有三四百公裡。來到臨縣后兩人很不適應當地生活。“記得那時候最怕放假,放假了整個樓道就剩我們兩個人,沒有電視,也沒有電腦,心情很不好。”邢寶明說。2006年,邢寶明和王英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學校的單身宿舍就是他們的家。

盡管條件艱苦,可當5年支教服務期滿的時候,邢寶明和王英卻舍不得離開了。邢寶明說,舍不得渴望求知的學生,貧困山區教育確實還比較落后,孩子們需要我們繼續留下。當時,邢寶明還擔任了重點班的班主任。“當時學校把最好的班交給了我,讓我組建了最好的團隊,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信任。”邢寶明說,“我不能走!”王英很支持丈夫的想法。他們決定在這裡扎下去。

后來,邢寶明不僅做班主任,還在學校擔任年級主任,每天清晨6點到校,晚上10點以后才能回家。為了照顧年幼的孩子和家庭,王英放棄了當班主任,把更多的精力傾注到家庭中。

每一屆帶高考畢業班的時候,臨近高考,邢寶明晚上經常因緊張睡不著。王英知道,自己要盡力解除丈夫的后顧之憂。2018年冬天,邢寶明父親生病住院,也是王英跑前跑后。邢寶明說,他從來沒有操心過家裡的事情,正是因為有一個通情達理的妻子,有了和睦美滿的家庭,他才能安心從事教育工作。

結婚十多年,邢寶明和王英幾乎沒有紅過臉,夫妻兩人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教書育人,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和寬容善良,建立和維護著幸福美滿的家庭。

4、北京侯寧家庭 “發明之家”的家風傳承

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打轉,不免會遇到各種麻煩。而有這樣一個最美家庭,專為愛而發明,力求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小難題。節能水壺、流食輔助器、省力菜刀、燉肉神器……這些都是這家人的專利發明。這些生活中的巧思,都從何而來呢?

2014年5月的一天,電視裡正播放著一則新聞:由於3歲的女兒患了罕見的疾病“賁門失弛緩症”,無法咀嚼進食,父親王志華隻能將食物嚼爛,再嘴對嘴喂給她。這樣的喂食動作,在過去的500余天,每天都在上演著,也許還將持續很久很久。這位父親,也有了一個暖心的名字——“喂食爸爸”。

同一時間的北京,侯寧一家人也看到了新聞。侯寧的母親提議:“不如把我們做的流食輔助器寄給他一個吧?”這個流食輔助器是侯寧和母親一起設計的,起初是因為父親做口腔手術后,需要進流食,卻因為嘴上沒勁而進食困難。母女二人一合計,就發明了這樣一個裝置,解決了父親的進食問題。

將做好的流食輔助器寄給“喂食爸爸”后,一家人收到了來自對方的感謝短信,說這個小機器解決了他們的大困難。侯寧的母親淚如雨下,感覺自己的人生很有價值。

一個貼心的發明,一個有故事的裝置,這只是侯寧家庭發明生活的一角。

侯寧是北京市海澱區居民,原文化部優秀共產黨員,在國家圖書館工作。多年來,侯寧一家秉持著“品味書香,樂享發明,潤澤社會”的家風,是一個熱愛學習的創新型家庭。截至2017年年底,侯寧一家人共擁有35項國家專利,成年成員人人有專利,而且都是中國發明協會會員。

創新是侯寧一家人最顯著的特點,他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關注國家大事和社會熱點。2003年“非典”時期,侯寧曾設計醫護人員的專用面罩,方案被發往防控指揮部並受到指揮部的重視。

看到孩子落井施救困難,設計“深井智能救生器”﹔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設計個人吸煙過濾器﹔在南方大旱之時,設計並在自家使用家庭中水自動回用裝置,每月節水3噸。北京市面向社會征集居民生活問題解決方案,四口人每人申報一項,並在首屆科技公民創新大賽中獲獎。全家所擁有的35項專利無一不是來自對社會的關注和對生活的熱愛。

學習是創新的基礎,侯寧一家人老少三代皆好學。父母出身於書香世家,在父母的影響下,侯寧從小就學習成績優異。好家風會不斷傳承,這個書香家庭的熱心善良,也讓年僅5歲的小女兒學會了為媽媽著想,自發創造起了遙控的小床,想減輕媽媽照顧弟弟的辛苦。“愛”是生命中最原始的驅動力,這家人在建設家庭的同時也福澤社會,惠及未來,勾勒出讓無數人心向往之的和諧生活。

(記者 王海磬)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