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到:

仁心仁術獻邊疆——追記優秀知識分子典型、伊犁州奎屯醫院原院長潘拯

2019年05月13日14:15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仁心仁術獻邊疆

本報記者/加孜拉·泥斯拜克

“潘院長在醫院最艱苦的時候留了下來,作了很多貢獻。醫院條件變好了,他卻離開了我們。”5月8日,奎屯醫院原院長助理、辦公室主任南建勝指著照片中的潘拯說。

所有知道潘拯的人,都會為他對國家、對邊疆醫療事業的那份赤子情懷深深感動,也深深思念著這位不到花甲早逝的醫學才子……

■拳拳之心為邊疆

1955年,潘拯從山東醫學院畢業,被分配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醫院(奎屯市成立后改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奎屯醫院)。“他是自己要求來新疆的。”潘拯的妻子李全淑說。

當時該醫院在沙灣縣炮台鎮,借用幾間民房做病房,工作人員住的是地窩子,喝的是澇壩水。在沒有血庫的醫療條件下,潘拯接連完成了脾切除、腸扭轉和胃大部分切除等手術。

1957年,該醫院隨師部遷至奎屯,潘拯和同事們擔負醫療任務的同時,還要打土塊、蓋房子,但潘拯從不叫苦叫累,一有時間就鑽研醫術。

患者楊富潤的右腳被剎車繩帶進汽車車廂的破洞中,被飛速轉動的傳動軸從踝關節處齊齊切斷,必須進行斷肢再植手術。當時,這種手術在全國報道成功的也隻有3例。潘拯勇敢地挑起了重擔,經過5個小時的努力,手術成功了。“這開創了新疆外科史上的先河。”奎屯醫院原骨科主任趙鳳昆說。

潘拯還博採眾長,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創造出一整套適應新疆實際的“麥氏點闌尾摘除法”和“抽線縫合法”,縮短了闌尾炎手術時間,減輕了病人痛苦。

30多年時間裡,潘拯做過近萬台手術,在《中華腫瘤雜志》《中華外科雜志》《新疆醫學》等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

■如兄如父育人才

作為第一代扎根邊疆的大學生,潘拯除了把畢生所學奉獻給奎屯醫院,還十分重視對骨干隊伍的培養,通過“傳幫帶”,帶出了一批業務精湛的醫療人才。

1963年,24歲的趙鳳昆大學畢業來到奎屯醫院時,比他大五六歲的潘拯任外科主治醫師。

趙鳳昆記得潘拯有一個記事本,上面寫著外科每一位醫師的名字。每次醫院有手術,潘拯都會參與,在讓年輕醫生主刀前,他會仔細觀察每個年輕醫生做手術的能力,並記錄在記事本上。

“隻有他在你名字旁打勾了才說明你通過了考核。”趙鳳昆說。在潘拯的精心培養下,30歲時趙鳳昆當上了骨科主任。

“每天早晨和晚上,潘院長都要組織大家學習醫療知識,每個星期還要給大家上課。”奎屯醫院原急救中心主任鄔曾繁說。

除了制定嚴格的學習制度,潘拯還創造機會讓年輕人外出接受培訓。趙鳳昆去天津醫院進修回來后開展了全疆第二個人工換關節手術,鄔曾繁去山東醫學院深造回來后奎屯醫院有了神經外科。在潘拯任醫院院長的幾年,醫院的醫生、專業人員普遍得到了進修學習的機會,醫院的診療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在做一些大手術時,潘拯手把手地教年輕人。在潘拯主刀下,鄔曾繁參與了全疆首例套式腫瘤切除后斷肢再植手術﹔原胸外科主任李鏡洲參與手術,為患者切除重達20.5公斤的肝血管瘤,在國內首次採用改良無血切肝術,突破全肝血流阻斷15分鐘的“極限”,達到24分鐘。

上世紀80年代,由於體制歸屬長期未定,醫院100多名高中級科技人員近半數要求調動。為了留住人才,時任院長的潘拯首次向大家吐露了自己的情況:潘拯的父親旅居國外多年,多次要求他前去團聚,並為他買好了房子,但他卻選擇留在新疆。

得知這些,那些已拿到調令的高中級科技人員都留了下來。

潘拯開始對醫院進行全方位改革,實行院長任期目標責任制、中層干部聘任制、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和工人合同制,在伊犁州衛生系統率先邁出醫院改革的第一步,提出實行“一條龍”全程優質服務和“科技興院”等主張。

“奎屯醫院現在成為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是因為有以潘院長為代表的一批醫療骨干搭建了醫院發展的底子。”奎屯醫院副院長童超說。

■高尚醫德鑄英魂

潘拯最期盼的是把奎屯醫院建成一座現代化的醫院。在他的不斷爭取下,1990年自治區決定撥款建設奎屯醫院。

“得到消息的潘拯院長高興壞了,從選址、布局到設計圖紙,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工程奠基后,他每天都到工地,看看工程進度,每完工一層樓,他都非常興奮。”李全淑說。

就在潘拯為新醫院的建設日夜操勞時,病魔卻向他襲來。1992年冬天,59歲的潘拯因為胰腺癌晚期不幸去世。

潘拯先后20多次被農七師、伊犁州、自治區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科技工作者。1986年、1987年連續兩年獲國家衛生部“全國文明醫務工作者”稱號﹔1990年、1991年連續兩年獲得“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人”稱號。

如今,醫院裡仍流傳著許多關於潘拯的故事,他高尚的醫德是留給后輩們最寶貴的財富。

潘拯是全院給病人獻血最多的醫生,常常輸完血接著就上手術台,一台連著一台地做。潘拯家的門永遠朝病人開著,往往他前腳到家,還沒顧上喝一口水,病人后腳就跟進屋來。潘拯從不講派頭,從沒要過專車,上下班和職工一塊擠交通車,到市內開會辦事,總是騎自行車﹔到外地出差,和司機一塊住最便宜的房間……

“我到現在都會夢到他,遇到他這樣的老師是我的榮幸。”80歲的趙鳳昆哽咽著說。

“潘院長去世,開追悼會的禮堂裡擠滿了人,很多是自發來參加追悼會的群眾。”童超說,“作為醫務工作者,我要傳承潘院長的奉獻精神,讓全院職工都以他為榜樣,扎根新疆,服務人民。”

(責編:王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