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到:

做給農民看 帶著農民干——記張其安帶領的省農科院蔬菜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團隊

2019年05月09日10:39    來源:安徽日報

原標題:做給農民看 帶著農民干

張其安研究員(中)率領團隊在岳西縣冶溪鎮指導農民開展甘藍苗期病害防治。本報通訊員 王艷 攝

不久前,記者准備採訪省農科院張其安研究員時,得知他在合肥去岳西的路上。這次,他帶著蔬菜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團隊的幾名專家去岳西指導山區生態型蔬菜生產技術。“他一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去農村出差,到田間地頭推廣應用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有時他往田裡一蹲就是半天,不認識的,還以為他是個地道的農民。”省農科院園藝所副研究員、蔬菜遺傳育種團隊專家嚴從生告訴記者。

作為安徽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張其安一直認為他的辦公桌應該放到菜地裡,放到農民需要他的地方。1984年,年輕的張其安畢業分配到省農科院園藝所,從事蔬菜、西甜瓜的遺傳育種工作,在農業科技崗位上一干就是35年。“說實話,我是真心喜歡農科院這片熱土,希望在這裡發揮自己的才能,為農業、為農民多做些事情。”談起往事,張其安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我當初的願望就是和同事們一起培育更好的瓜菜新品種,研發更多新技術,然后把這些成果教給農民,幫助他們通過轉化成果獲得更多收入。經過30多年的努力,這個願望正在一步步實現。”張其安說。

“教授挂牌”當街賣瓜,隻為推廣新品種

理想是豐滿的,但實現的道路充滿荊棘。1988年初,張其安負責組建了蔬菜開發組,在做好開發創收工作的同時,還有針對性地培育瓜菜新品種。從那時起,在沒有任何經費支持的情況下,靠開發創收維持小組的人員工資和研究經費,還時常把工資用於科學研究上。就這樣,一個艱苦創業的蔬菜育種團隊成立了。

通過團隊成員30多年的共同努力,省農科院西甜瓜、蔬菜育種學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累累碩果。上世紀90年代,張其安和他的育種團隊就在國內率先選育出小型西瓜系列新品種秀麗、秀雅、春艷、秋艷等,“一開始種慣了大型西瓜的農民對小型西瓜品種不認可,不願種,成果推廣不下去,大家都急壞了。”曾經一連好幾個夏天,張其安帶著團隊成員拉著板車、騎著自行車,在合肥大街小巷當街叫賣小西瓜,幫示范農戶進城開拓市場。“為了吸引眼球,我們在脖子上挂個硬紙板做的牌子,上面寫著‘教授賣瓜’幾個大字。”省農科院園藝所副研究員江海坤回憶說,“隻有消費者認可,農民才願意種,我們的成果才能推廣開。”

除了當街賣瓜,科研人員還到合肥三十崗駐點指導農民種小型西瓜。“當時種的第一個小型西瓜品種是秀麗,從育苗、施肥、定植、授粉、整枝打叉到病虫害防治、包裝銷售全程服務。一年、兩年、三年,直到種植戶完全掌握技術為止。”張其安告訴記者,“現在,我省種植的小型西瓜品種有70%是我們選育的,‘小型西瓜吊蔓密植栽培技術’等十多項技術已成為全省主推技術。三十崗的西瓜,也成為合肥家喻戶曉的品牌。”

專家為農民提供服務,甘當科技保姆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賣,實現農民富”,這是張其安對農民兄弟的一片心意,也是他和團隊成員對瓜菜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的一種創新。

由30戶菜農組成的石台縣天池蔬菜專業合作社,位於海拔900米的偏僻山區。“過去保種不保收,現在保種又保收。”見到記者,合作社負責人汪茂安一邊介紹他家的設施大棚,一邊說著這些年的變化:2012年以前,種的瓜菜品質不好,病虫害頻發,一畝地能賺個2000元就很好了,現在種了省農科院育出的西瓜、甜瓜、西紅柿、辣椒等新品種,又在專家幫助下實施了避雨栽培新技術,每畝純利達到1.2萬元以上。省農科院方凌、俞飛飛研究員一年要來幾次指導瓜菜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術。“她們一來就鑽進濕熱的大棚裡現場教我們技術,不一會就滿頭是汗,鞋子和褲子上也沾滿了泥巴。現在有了微信,聯系就更多了,西瓜、蔬菜出現病害拍個視頻發過去,方老師、俞老師就會馬上給出防治措施,真是我們菜農免費的科技保姆!”汪茂安感激地說。

與汪茂安的經歷相似,蕪湖德弘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管大鵬對育種團隊的專家也是贊不絕口。“我們遇到瓜菜種植問題或者病虫害問題時,他們要麼電話指導,要麼立刻派專家到現場查找原因,可以說隨叫隨到。”管大鵬表示,自己近年來種植了不少省農科院選育的優質蔬菜、西瓜、甜瓜新品種,每畝年產值5萬元左右,產品遠銷蘇浙滬,不僅自己增加了收入,也帶動周邊幾百戶菜農走上了致富路。

“北有壽光,南有和縣”,作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綠色菜園子,和縣蔬菜產業聞名遐邇。說起蔬菜產業發展,和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衛兵至今仍對省農科院蔬菜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團隊的專家心存感激。2015年10月30日,和縣城南鄉東河行政村辣椒出現大面積枯萎,如不及時處理就會絕收。“我們一個電話,張其安和方凌老師立刻趕到現場診斷,開出良方,馬上讓種植戶施藥控制疫情,避免了成千上萬畝辣椒的絕收。”劉衛兵告訴記者,專家們不光在蔬菜出現病虫害時隨叫隨到,而且每年多次對縣裡的農技人員、種植戶進行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等方面的集中培訓,培訓結束還要到田間現場指導。“在他們的無私幫助下,近年來,和縣蔬菜新品種更新率達到95%,大宗蔬菜產量平均提高10%以上,產品品質顯著上升,設施蔬菜面積佔蔬菜栽培總面積達70%以上,是10年前的5倍。”劉衛兵說。

選育瓜菜新品種60多個,成農民增收“利器”

普通烏菜以黑、黃兩色為主,而在合肥崗集省農科院蔬菜育種基地,一株株色彩靚麗的紅色烏菜令記者眼前一亮。這種烏菜外形與普通烏菜相仿,但葉柄扁平微凹,葉脈泛紅,葉片紅黑有光澤,一簇一簇地貼地生長,仿佛盛開的深紅色花朵,極具觀賞性。葉片質地柔嫩,粗纖維少,適合生食。折下一片菜心放在嘴裡,鮮脆爽口,風味獨特。

嚴從生告訴記者,這是省農科院蔬菜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團隊繼育出世界首個紫色烏菜品種、首個彩色辣椒系列品種之后,運用雜交、回交、分子標記等技術,又選育出的全球首個性狀穩定的雜交紅色烏菜。這種紅色烏菜耐寒性很強,-10℃的低溫下不產生凍害。去年1月底2月初,這裡最低溫度曾達零下18度,但這些露天栽培的紅色烏菜經歷嚴寒仍生機勃勃。

“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在為農民做好服務的同時,還要抓好新品種選育,新技術、新模式集成等創新工作,這樣才能不斷為農業發展、農民致富提供更多高產、優質的新品種,提供更多高效、生態、安全的生產技術。”三十多年來,張其安和他帶領的蔬菜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團隊自主育成的西甜瓜、番茄、辣椒、茄子、烏菜等新品種達60多個,研究總結出小西瓜、番茄、辣椒、黃瓜、烏菜等新品種配套栽培技術30余項,先后主持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和農業部一等獎3項,主持獲得省部級二等獎9項。主持或參加60多項國家和省市級項目。

截至目前,這些整合國家體系的成果以及安徽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和技術已在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河北、河南、廣西、雲南、西藏等二十多個省市區累計推廣1420.95萬畝,使農民淨增收60.16億元。其中安徽累計推廣638.2多萬畝,為農民淨增收31.16億元。“秀麗”“金綠紅玲”“皖雜15”“皖椒18”“皖茄2號”等二十多個品種已成為我省瓜菜種植的主導品種,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利器”。

·記者手記·

向躬身服務農民的專家致敬

研究員、教授,這些農民眼中的“大專家”,衣著朴素、沒有架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在農民的地裡進行瓜菜新品種生產技術推廣和病虫害防治,就像在自家地裡干活一樣用心用力。正是這樣一群長年累月奔波在田間地頭,願意放下身段、不計名利,用自己的知識服務廣大農民的科技專家,才使越來越多的新品種、新技術得以推廣,使千千萬萬的農民收獲了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喜悅。讓我們向所有願意放下身段、俯下身來為農民服務的專家致以誠摯的敬意!

記者在採訪中感到,安徽省農科院蔬菜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團隊的科技專家,以自己30多年默默無聞的埋頭苦干,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汗水揮洒在田野裡,不斷把新品種、新技術送到農民手中,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賣,實現農民富,他們就是新時代幫助農民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脊梁。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