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以身許國七十載——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煉油工程技術專家陳俊武

2019年05月07日16:22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以身許國七十載

陳俊武與研究和設計人員在現場討論數據(攝於2010年8月)。陳香生攝

2010年6月,83歲的陳俊武(中)在包頭煉油項目現場檢查設備。陳香生攝

□本報記者李曉瑋陳小平

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陳俊武以他科學家的精算法,列出了自己的“人生公式”——奉獻大於索取,人生就燦爛﹔奉獻等於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獻小於索取,人生就黯淡。

——題記

他是我國著名的煉油工程技術專家、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

他和他的團隊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世界第一,不斷推動中國石油煉制、煤化工技術邁向世界先進水平﹔

他以為國分憂的滿腔熱忱,投身國家石油替代戰略研究,在耄耋之年指導完成了甲醇制烯烴技術工程放大及工業化推廣應用,為我國煤炭資源深度轉化利用開辟了全新技術路線﹔

他著書育人,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煉油工業技術棟梁之材﹔

……

他,就是國寶級科學家、9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陳俊武。

1949年投身石化事業,與新中國共同奮斗,共同發展,“蒼天於我可謂厚矣!”回首自己70年的工作經歷,陳俊武十分坦然:“無怨無悔。”

報國奉獻建奇功

“從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天起,我已做好以身許國、一生獻科學的准備了。”

“若佔上春先秀發,千花百卉不成妍。”四月的洛陽,春風拂面,牡丹盛開。世界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爭相領略“千年帝都”和“洛陽牡丹”的芳容。

4月28日早上9點,92歲的陳俊武像往常一樣,准時走進他在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的辦公室。讀書、處理郵件,查閱國內外先進技術資料……電腦上滿屏英文,桌子上、書架旁堆滿了各種刊物和材料,陳俊武始終緊盯著科技發展的前沿。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祖籍福建長樂的陳俊武,1927年3月17日出生於北京一個書香世家。喜歡獨處、熱愛思考,小時候的陳俊武不但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心算能力也超強。經常有同學慕名找他,給他出難題,他都能很快給出正確答案,屢試不爽。

17歲那年,陳俊武考取了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工系。大二時到撫順的一次參觀,讓他與石油工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時,他第一次見到日本人留下的尚未開工生產的人造石油廠(后更名為石油三廠)。當時的中國,石油工業落后,處處受制於人。年輕的陳俊武暗下決心:挽弓當挽強,投身石油工業才有用武之地。自此,以身許國、科技報國的種子就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為了滋養這粒種子,求學期間的陳俊武總是待在課堂、實驗室、圖書館,與書本、期刊、筆記為伴。“科學的真理把我誘惑得太苦了。我把如錦的年華都投入了無底的深淵,痴心的求知使我與人群隔絕,使我成為孤獨者。生命的意義全寄托在沒有生命的分子、原子上了。”當年的日記,記錄了陳俊武刻苦讀書的狀態與心境。

“我學的是化工專業,讓國家石油工業強大起來,就是我的責任。”1949年12月,大學畢業的陳俊武放棄了到北京或沈陽發展的機會,毅然來到撫順,成為他心心念念的人造石油廠的一名技術員。

當時的撫順,滿眼是煤塵和黑煙﹔當時的廠子,荒涼殘破、雜草叢生。技術資料匱乏、生產條件簡陋,為了盡快讓工廠恢復生產,他一頭扎進車間進行技術革新,把自己學過的理論和眼前的裝置設備印証對照、擺弄琢磨,弄不清的問題就向專家請教,向工人師傅學習,經常忘了晨昏暮曉,衣服上經常油漬斑斑……

一個人,當他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時,任何危險、困難都阻擋不了他前進的腳步。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戰爭的陰雲嚇得有些人開始找各種理由開溜,可23歲的陳俊武卻依然選擇堅守。他與幾位技術骨干主動承擔起修復工作的主要技術難題。因為,他知道,新中國急需“黑色的血液”為發展注入生機。

有一天,由於檢查脫硫槽時滯留時間太長,陳俊武一氧化碳中毒,頭暈眼花、惡心嘔吐。同事們勸他休息兩天,可他第二天一早爬起來又奔向車間。

1951年7月,全廠修復工作完成,開始恢復生產。

工廠開工不久,陳俊武在變換車間發現,水煤氣和水蒸氣混合的“蒸汽噴射器”抽力很大,繼而聯想到水煤氣鼓風機的電動機是否可以在不給電的情況下運行的問題。為此,他自學高速氣流理論,進行參數計算,與其他人一起多次試驗。最終,他的設想實現了,車間每小時節省25度電,耗電量一下就減少一半。此舉轟動全廠。

此后的不斷革新,不斷的成功,使陳俊武在青年科技人員中脫穎而出。

“我一直覺得共產黨的事業是偉大的事業,我也願意為了這個事業而奮斗終身。”1956年,陳俊武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志願書裡堅定地表達自己的心聲。

1960年3月,鬆遼石油大會戰打響,鐵人王進喜帶著他的1205鑽井隊走進一片蠻荒的大慶。沒有吊車和拖拉機,他和隊裡30多個伙伴人拉肩扛,硬是把60噸重的鑽機挪到井場,將40多米高的鑽井塔佇立在了荒原上。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進喜和老一輩石油人的努力,終於使中國政府能夠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國依靠“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有了石油,但當時國內落后的煉油技術卻不能對原油進行有效深度加工,也無法從中煉取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汽油、柴油等輕質油產品。

“這就像有了上好的稻谷,卻依然吃不上香噴噴的白米飯。”陳俊武打了個形象的比喻。

時不我待!1961年年底,石油工業部決定抽調科研、設計、制造、基建和生產等方面的骨干力量,自力更生開展流化催化裂化、延遲焦化等5項煉油工藝新技術攻關。這5個項目,后來被稱為煉油工業“五朵金花”。

時年34歲的陳俊武,受命擔任我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設計師。

所謂流化催化裂化,是煉油工業的關鍵技術,是石油精煉中最重要的轉化工藝之一。當時,這類裝置在全世界不過幾十套,技術被層層封鎖。

怎麼辦?消化資料、分析計算、對比論証……為了攻關,陳俊武他們常常一天伏案十幾個小時,腦子裡全是數據和方案。不但要加班加點工作,他們還要忍受食不果腹的煎熬。“那時大家的伙食,幾乎頓頓都是不見油的清水熬白菜,偶爾吃個豆腐渣,就算改善生活了。”陳俊武說,雖然大家餓得雙腿浮腫、眼冒金星,但科學報國就是要有犧牲精神,咬著牙也得熬過去。

1962年9月,難得的機會終於來了!陳俊武被石油工業部派到古巴考察。他終於能夠近距離接觸當時世界先進的煉油廠。

從沒見過的龐大塔器、繁雜的英文資料,陳俊武想學的實在太多。他根本想不到外出游歷景點、娛樂,每天就是爭分奪秒地看資料、向人求教、整理一切有用的信息。

其間,陳俊武他們還經歷了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戰爭一旦爆發,哈瓦那可能會變成一片廢墟,我們也可能成為俘虜。”回想往事,陳俊武平靜地說,“不管遇到什麼危險,國家需要我們,我們就得把這個擔子挑起來。”

幾個月后,結束考察回國時,陳俊武的行李中沒裝一件“洋貨”,而是塞滿了20多本學習筆記。“出國前,我母親還是一頭黑發。回來后,我吃驚地看到母親竟已白發蒼蒼。姐姐流著淚告訴我,母親是擔心我的安全,一夜白頭。”至今,說起母親,陳俊武還是很心疼。

資料可以參考,克難攻堅還得靠自己。上百套儀表,數千個大小閥門,近兩萬米粗細管線,都要在設計中做到准確無誤、萬無一失。爭分奪秒、艱苦攻堅,陳俊武他們終於拿出了1000多張設計圖紙。各環節工作人員按圖索驥進駐現場開始施工備產,已經是撫順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的陳俊武經常忙得腳不沾地兒,這個找、那個叫,這邊開會、那邊答疑,他沒明沒夜,吃、住都在施工現場。

1964年夏,陳俊武第二次赴古巴學習。在半年的跟班實習中,他參加了催化裂化裝置開工、正常生產和停工檢查、檢修的全過程。他在現場為雙方人員當翻譯,在裝置操作室仔細觀察操作參數變化,尋找規律,一一記錄,並為國內在建的流化催化裂化項目提出了100條修改建議。

1965年春節一過,撫順石油二廠人員驟增,氣氛緊張。石油工業部的領導來了,北京、撫順的專家來了,論証、制定操作規程,所有的人都在為最后的沖刺忙碌著。

1965年5月5日,是中國煉油工業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日子,撫順石油二廠年加工能力60萬噸流化催化裂化裝置投料試車運行。成功了!清澈的高品質汽油從管道中涌出來的那一刻,在場的領導、技術人員和工人們,無不熱淚盈眶:中國不僅能採油,還能煉出高品質汽油了!

這項技術,由我國自行設計、自造設備、自行施工安裝,一舉帶動我國煉油工業重要技術跨越20年,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有了自主設計的催化裂化裝置,我國的煉油工業的發展從此進入了快車道。在以陳俊武為代表的幾代人的努力下,目前我國催化裂化工藝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150多套不同類型的催化裂化裝置建成投產,年加工能力近2億噸。催化裂化工藝為國家提供了近70%的車用汽油、40%的丙烯和30%的柴油。

也就是說,如今我們隻要出行用車,都在享受著陳俊武等老一代科學家的煉油成果。

創新引領春色濃“創新永遠沒有交卷的時候。”

上世紀60年代,我國繼發現開發大慶油田之后,又在山東、河南等地發現了新的油田。為了改善石油工業的布局,石油工業部決定在豫西建設一座年加工規模250萬噸的煉油廠和總容量15萬立方米的儲備油庫。

1969年年底,陳俊武作為首批人員,隨石油工業部撫順設計院搬遷到位於豫西山區的洛陽市宜陽縣張塢鄉竹園溝。從城市到山溝、從樓房到窯洞和板房,陳俊武他們坦然面對,沒有牢騷和怨言。他多次往返火車站接送人、搬行李。42歲的陳俊武扛著沉重的大箱子,在坎坷不平的黃土路上踉蹌行走,寒風刺骨,他的棉襖卻一次次被汗水濕透。

扎根洛陽這方土地,陳俊武一干就是半個世紀。

在陰冷潮濕、昏暗無光的窯洞,在透風漏雨、不擋寒暑的板房,陳俊武和同事繼續為提升煉油技術孜孜不倦地攻關。

當時,陳俊武看到國家鋼材匱乏,資金緊張,新建煉油裝置十分困難。他就思考,能不能設計一種投資少、上馬快,對原油隻需中等程度加工的煉油裝置呢?

他和同事們反復討論,提出了蒸餾—催化裂化聯合裝置的方案,即把原油蒸餾和催化裂化兩個裝置合二為一,簡稱“一頂二”。1972年,這套裝置在遼寧錦州試運行成功。

1978年3月,陳俊武光榮地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他為之付出心血的催化裂化項目作為重大科技成果在會上受到表彰。會上,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讓陳俊武至今振奮不已。他真切地感受到,科學的春天真的來了!

這一年,他被任命為石油工業部洛陽煉油設計研究院(今為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他指導設計的我國第一套年加工能力120萬噸的高低並列式提升管反應及旋轉床燒焦工藝的催化裂化裝置也在浙江鎮海煉油廠開車成功。

這一年,由他指導設計的中國第一套快速床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在烏魯木齊煉油廠試運成功。

按照發展規律,世界煉油工業技術每五至六年就有一次大的突破和發展。陳俊武就像戰斗在最前線的指揮員、戰斗員,始終穿行在煉油工業技術的前沿陣地,觀察、思考。

同軸式裝置的誕生和成長是陳俊武的又一卓著貢獻。

蘭州煉油廠原來的移動床催化裂化裝置是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設計的,產能低、成本高,已經成為廠裡的包袱。1980年,該廠總工程師龍顯烈在洛陽煉油實驗廠的同軸式技術通過鑒定后,就聯系陳俊武,想採用這項成果建設一套年加工能力為50萬噸的大型同軸式流化催化裂化裝置。

由於該項技術涉及工藝、機械和儀表多個專業,上級主管部門的一些同志對陳俊武方案的安全性提出了質疑。陳俊武用精准的數據據理力爭,並立下“軍令狀”:“出了問題我陳俊武負責!”

1982年秋,按照陳俊武提出的技術方案建設的蘭州煉油廠50萬噸/年同軸催化裂化裝置順利投產,再生效果在當時居全國之首。這套裝置使蘭州煉油廠效益大增,成了廠裡的“金罐子”。

1982年石油工業部決策成立煉油新技術攻關組,陳俊武擔任了新的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部裡交給他兩項任務,一是完成國家“六五”攻關課題——“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開發並實現產業化,二是採用自主開發的技術,在上海高橋煉油廠建設一套全新的催化裂化裝置。

在陳俊武帶領下,一批科研設計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公關,他們先后取得了反應動力學、再生動力學、高效設備、內外取熱等方面的一大批成果。

1985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渣油催化裂化技術順利在石家庄煉油廠實現了產業化應用,這項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項任務,陳俊武交上了圓滿的答卷。

而第二項任務,則耗費了陳俊武更多的心血。上海煉油廠的總工程師朱人義“貪心”地提出:“陳老總,新裝置能否融合你的同軸式裝置和高效再生工藝的燒焦罐兩項先進技術呢?”既要同軸又要高效再生,這是當時多個國家都在研究的難題。朱人義的建議,竟真的成為陳俊武的設計方向。

這個方案通俗地說,就是把同軸式和煉焦罐“嫁接”,揚二者之長,棄二者之短。設想很美好,過程很痛苦。

當時,陳俊武查閱了許多國外催化裂化技術資料,包括專利,研究發展方向,創造性地提出了快速床—高速床串聯操作的再生方式,並在公司設備研究所進行了大量的流態化試驗,最終取得了圓滿成功。

1989年,既有同軸結構又有高效再生的100萬噸/年新型催化裂化裝置在上海煉油廠建成投產,標志著中國煉油工業躍上了新的台階。

1990年,這一新型裝置模型送往北京參展,一亮相就引起各國科學家們的注意,他們毫不掩飾驚訝和熱情,連夸這是“現代科技與美學意識的融合、智慧和意志的結晶”。

1994年,該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局發明專利授權,成為我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領域的第一個發明專利。

陳俊武和幾代科技人員,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緊緊盯住國際先進水平,引領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從一片荒蕪到錦繡滿園。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催化裂化大國。

其間,陳俊武和他的團隊每一次創新都值得大書特書,都為中國石化工業起到了巨大的“催化裂化”作用。

陳俊武是個具有戰略眼光的科學家。“我們在石油行業不能隻關心石油,還要關心整體的能源。將來石油少了,我們要怎麼解決補充替代問題?”未雨綢繆,陳俊武在年近70歲時又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作,開始煤基甲醇制烯烴技術的工程放大及工業化推廣應用。

“我國石油資源不足,煤炭相對豐富,甲醇制烯烴是實施石油替代的重要戰略方向。”陳俊武說。2004年8月,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大連化物所、陝西新興煤化工公司共同簽署了“甲醇制烯烴工業化實驗項目合作協議書”(簡稱“DMTO”)。從此,陳俊武的辦公室就成了該項目的指揮所。

每周,設計人員會把相關數據和每一個試驗細節都報告給陳俊武。他會認真細致地對待每一個數據,並與大家一起尋求解決方案。

實驗室取得的DMTO技術,如果建設成放大一萬倍的大型工業裝置,還存在很大風險。因為,這在世界上也沒有先例。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要具備超群的膽略和智慧。

2004年6月,陳俊武三次主持討論DMTO工業試驗裝置的設計方案,將陝西華縣化肥廠作為試驗場。從2005年11月下旬開始,陳俊武先后8次來到位於華山腳下的試驗場,現場指導,完善方案。

年近八旬的陳俊武八上兩器平台的故事至今令參與試驗的人們難忘、感動。兩器平台高達30多米,爬上去對年輕人來說都是考驗。然而,陳俊武八次爬上爬下,查找問題的原因。

“為了不讓陳院士登高爬梯,大家都說塔頂上沒有什麼新設備,不用上去看了,可陳院士對設備知道得一清二楚,想瞞都瞞不住他。”跟隨陳俊武工作20多年的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劉昱告訴記者,“陳院士常說,工程設計人員在現場必做的有兩件事,一是鑽兩器,二是爬高塔,隻有在現場的時間足夠多,才能干好工程設計工作。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6年8月24日,甲醇制取低碳烯烴工業試驗項目技術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DMTO工業試驗項目的建成投產,對發展石油替代能源和推進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也加速形成了我國獨有的甲醇制烯烴戰略新產業。

2008年12月31日,陳俊武擔任技術顧問,幫助神華集團鄂爾多斯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第一條百萬噸級生產線打通了全部生產流程,順利產出合格的柴油和石腦油,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掌握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關鍵技術的國家。

“我還要思路更開闊一些,從宏觀角度和世界范圍了解能源問題。”進入耄耋之年,出於科學家的責任,出於“爭取提出一些對國家、對大局有益的論據和建議”的目的,陳俊武又投入極大的精力,主動開始了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碳排放問題的研究。從2011年起,陳俊武與同事合作,連續發表了9篇關於中國碳減排戰略研究的相關論文,受到有關部門和專家的重視。這,再一次展示了作為戰略科學家的陳俊武的長遠目光和宏大氣魄。

著書立說育桃李

“未來市場的競爭實質是科技實力的競爭,必須首先提高科技人員的整體基礎理論水平和科技素養。”

陳俊武1990年卸任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

公司經理,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科院院士)。雖然已年過花甲,但他考慮的不是該如何享受退休生活,而是自己還能為推動中國石油煉制工業發展做些什麼。“著書育人”,這是他給自己定的任務。

中國的煉油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但缺乏系統、完整的著作,難以滿足從事催化裂化專業的技術人員的需要,中石化一些領導提議陳俊武來做這件事。

從經理的位置上退下來,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各類技術資料分類整理成冊,精心選取工業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和數據,一一核對分析,潛心梳理寫作。歷時兩年,這本凝聚著陳俊武和一批專家智慧與心血的《催化裂化工藝與工程》完成。開始,只是以簡易分冊的形式油印了一部分,就有很多人前來索求。1995年,該書由中國石化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更是受到了業內的追捧。

“這本書既可以當教材,又可以當參考書。每10年改一版,就是為了在實踐中解決更多問題。”此后兩次再版,陳俊武也都是認真推敲、精心修訂。

2018年年初,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要籌辦中國催化史料館,計劃將《催化裂化工藝與工程》這本書的三個版本作為史料入館展出,但市面上已經買不到前兩版了。他們聯系了在陳俊武身邊工作35年的另一位專家陳香生。在征得陳俊武同意后,陳香生從單位檔案館調出了這三個版本的書。當他准備寄出時,陳俊武突然說:“先別寄走,第2版和第3版裡有個方程式和表格數據有誤,要改正一下。”

次日,當他再去找陳俊武時,見陳俊武已經打印好了半頁A4紙,把書內引用有誤的方程式和表格裡的錯誤數據,都標注得清清楚楚。

與著書相比,在陳俊武心裡,育人的事更為迫切、更具有戰略意義。他希望為中國未來石化事業的發展,培養、儲備更多的人才。

陳俊武常常引用孟子的話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一大樂事。”他把自己看作人類攀登科學高峰階梯中的一級,必須把繼續探索的接力棒傳給后來者。

1992年,在陳俊武的直接推動下,中國石化總公司舉辦的第一期催化裂化高級研修班正式開班。他把自己數十年積累探索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提煉整理,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如飢似渴的學員們。

前后三期高研班,歷經10年之久,為中國石油化工事業培養了一批高層次精英人才。這些人,大多成為催化裂化領域卓有成就的專家。

“30多歲是最想干成點事,又往往沒方向的時候。這時有人把你扶上馬、送一程,引導到正確方向,難能可貴。”回憶起跟隨陳俊武學習的日子,第二期高研班學員、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科技發展部副總經理吳青說,“遇到陳院士這樣的大師是我一生的幸運。凡是不懂的問題,哪怕不是自己專業領域的問題,他都要刨根問底弄清楚,這種鑽研精神幾十年來一直深深影響著我。”

高研班的開辦也像陳俊武的風格,不走尋常路。學員先集中聽課,然后回到崗位實踐,其間學員要完成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大作業”。一期下來時間長達兩三年。

第三期高研班學員、安慶石化副總經理宮超給記者講述了他最難忘的一件事:“有一天先生突然打電話,說我作業裡第幾頁第幾項某個數值錯了。經過查對,果然是自己錯了。”當時他特別震驚。一份大作業通常包含學員對自己所在裝置原始數據的匯集整理,工藝和工程計算等,厚度常常在100多頁,甚至200多頁。“那麼多學生,數千頁的作業,我以為先生隻會簡單翻翻,沒想到,先生真的會認真‘批改’。”在佩服的同時,他更為陳俊武付出了超出常人的精力與心血而感動。

學員們至今都記得,陳俊武每次上課,都是身著正裝,儀容端肅,准點開課。他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求真務實的精神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學員。

無怨無悔寫人生

“回憶逝水年華,因有所為而有所成,也因有所未為而有所失。雪泥鴻爪,人生如斯,一生未得休閑固然是有所遺憾,但無怨無悔。”

從1949年參加工作,陳俊武整整工作了70年,直至2018年才退休。在這70年裡,他帶領團隊為我國流化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32歲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64歲被評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6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71歲獲評河南省科技功臣,87歲斬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與石油煉化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碩果累累,可謂是國寶級的科學家。

70年,25500多個日日夜夜,沿著科技報國這條道路辛勤跋涉,其中的艱辛與付出,常人是無法想象的。然而,與卓越的貢獻和業界巨大的聲望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陳俊武對自己嚴苛的要求和他清貧淡泊的生活。

不用設鬧鐘,每天6點半准時起床,絕不賴在床上……幾十年來,他總像一個學生似的背一個小包,裡面除了資料、圖紙,還有一沓紙片。勤做筆記、隨時計算,是他至今仍在堅持的習慣。

在家人看來,陳俊武永遠把工作排在第一位,踏踏實實工作幾十年,從不懈怠,始終如一。

1959年春,石油工業部決定進一步發展煤煉油技術,在山西大同市附近確定了煉油廠廠址,陳俊武被任命為工廠的設計師。時間緊、任務重,需要盡快從撫順趕往大同。可這時,陳俊武剛出生不久的大女兒陳玲已連續幾天高燒不退。

“你走吧,孩子有我呢。”妻子吳凝芳清楚陳俊武內心的煎熬,堅強地對他說。

一個多月忙忙碌碌,音信不通,陳俊武回撫順時,一路上忐忑不安,女兒不會有什麼事吧?還好,女兒用笑臉迎接了自己“狠心”的爸爸。

科研任務重、出差頻繁是陳俊武工作的常態。在小女兒陳欣的印象裡,父親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是在外地。每天放學走到樓下,她都要先看看自家陽台有沒有挂著爸爸的衣服,因為那是爸爸出差回來的“信號”。

由於痴迷工作,陳俊武錯過了和孩子們玩耍的時光,錯過了給孩子們輔導功課,不知不覺間,孩子們已經長大。2001年冬天,陳欣騎自行車上班途中,被出租車撞倒,膝蓋粉碎性骨折,需要住院治療。不巧,陳俊武急著出差,為了工作,他又“狠心”讓女兒獨自去住院。

出差回來后,這位70多歲的老科學家每天都會提著捂得嚴嚴實實的飯盒,步行十幾分鐘到車站,再坐半個小時的公交車到醫院,給女兒端上一碗熱湯,以此來彌補對女兒的虧欠。

兩個女兒說,父母感情很好,相濡以沫。母親生前癱瘓多年,父親隻要下班回家,總會先走到母親床前跟她聊聊,或是拿上一份報紙給母親念一念。

2018年,陪伴陳俊武走過60年風雨的妻子離世。按照妻子的遺願,陳俊武和兩個女兒來到洛陽吉利黃河大橋,將妻子的骨灰撒向了黃河。他久久佇立岸邊,內心充滿愧疚:“可惜和你待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

在同事們看來,陳俊武的律己近乎嚴苛。正直清廉、淡泊名利的他,一輩子沒享受過名望給他帶來的“好處”。

陳俊武一早便謝絕了配秘書、配專車的專家待遇,曾堅持步行上班20余年。一天,他在路上不小心扭傷了腳踝,疼得冷汗直流。其實,附近就有電話亭,隻要他在電話裡說一聲,單位馬上就會派車來接他。但他仍努力站起來,一瘸一拐走到公交車站。

2014年,公司主營業務南遷廣州,按級別待遇,公司領導在規劃住房時給陳俊武安排了一套180平方米的安置房,可他謝絕了。

每每到外地出差,他也特別摳門,常常會為省點坐出租車和住賓館的錢而計較,吃飯也是能將就就將就。

他對自己小氣,對別人卻特別大方。他曾把自己應得的獎金捐給公司幼兒園、捐給郊縣優秀民辦教師、獎勵優秀青年科技人員,還默默資助新安縣一名貧困生上大學直到畢業。2016年3月,陳俊武又將在鄭州大學6年兼職所得的20萬元全部捐出,用於獎勵優秀青年學子……

長期採訪陳俊武的洛陽作家張文欣,曾飽蘸情感地寫過他的報告文學和傳記。他說,陳俊武的光輝業績和高尚的人生境界,就像一座精神高地和一片道德綠洲,無論誰走近他,都會被深深地吸引,深深地感動。

今年4月12日,學習陳俊武同志先進事跡座談會在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召開。會上,陳俊武感慨地說了三個詞:

——感謝。“感謝這個偉大時代、感謝我的科研團隊、感謝我的親人朋友。”

——無悔。“我比別人多工作30年,雖說沒有享受瀟洒生活,少了很多天倫之樂,但我在科學攀登中得到了快樂,得大於失。在耄耋之年還能為國家作一些貢獻,無怨無悔。”

——祝願。“期待大家都能把握好新時代,努力為國家、為行業、為家庭作出應有貢獻,使自己奉獻大於索取,做一個有用的人。”

陳俊武的話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熱烈的掌聲。是的。感謝、無悔、祝願——簡簡單單三個詞是陳俊武對人生的深刻感悟,是他滿腔的報國熱忱,也折射了他的燦爛人生。

以身許國。今年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科技報國70年、已92歲高齡的陳俊武仍在為他終身奮斗的事業,奉獻著光與熱。

(責編:王珂園、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