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黨建“繡花針”穿起基層治理千條線

──天津市北辰區以黨建為引領創新基層治理新路徑

2019年05月06日15:43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黨建“繡花針”穿起基層治理千條線(圖)

雙街鎮雙街村打造特色“黨建園”,為村民提供集愛國主義教育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共享空間,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浸潤黨建文化。 劉玉祥 攝

發展前行,要有旗幟引領﹔改革創新,先有牢固根基。這面旗幟,就是鮮紅的黨旗﹔這個根基,就是基層黨組織建設。

北辰區擁有77個城市社區、103個自然小區,其中近一半為老舊社區。在推進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過程中,如何讓老舊社區不“傷筋動骨”就實現“脫胎換骨”?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引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佳榮裡街,是北辰區老舊小區最密集的街道之一,下屬11個社區,大多建於上世紀90年代。然而,穿行在這些已有30多年“高齡”的老舊社區中,感受到的卻是陣陣“新風”拂面。

四月春濃,佳榮裡街一年一度的海棠文化節如期而至。居民們齊聚社區文化長廊,歡歌熱舞、揮毫潑墨、誦詩賞花……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沐浴春光,樂享幸福生活。

“我們新排的舞蹈,今兒演出得了個滿堂彩,大伙心裡倍兒高興。社區文化節就是我們居民自己的節日。”家住佳欣裡的張彤老人,已年近八旬,依然熱心著社區裡的大事小情。張奶奶有著44年的黨齡。退休后,這位老黨員把“樓門長”這份差事干得風生水起。“新搬來的住戶還沒入住呢,我就先給他們來一堂思想教育課。”張奶奶笑言,“上課”內容就是自己總結的“文明樓門公約”。“不許亂擺亂放,愛護樓道衛生。最重要的是友好互助,誰家有事得主動幫……”她說,多年來鄰裡間形成了好風氣,每個“新人”都很容易受到影響。

樓門是社區的“神經末梢”,把威信高、口碑好、樂於奉獻的熱心居民推選為樓門長,充當社區“兩委”班子的“眼”“腿”“嘴”,打通了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公裡。有突發事件必到、有不滿情緒必到、有家庭糾紛必到﹔社區困難家庭必訪、住院病人必訪、下崗失業人員必訪、孤寡老人必訪,樓門長的“三必到、四必訪”切實把黨的關懷和溫暖送進千家萬戶。

“社區靠群眾、群眾靠發動、發動靠活動、活動靠黨員帶動。”佳榮裡街黨工委書記王春玲的一句話總結得實在。

搭好台子,留出位子,社區黨員有了更多發揮余熱的機會。

街黨工委通過黨建聯席會、民情懇談會、問題調處會等形式,把社區各類組織攏在一起、共同發力、持續用力﹔各社區黨組織通過組織設崗、黨員認崗、群眾督崗等方式,開展爭當法規政策宣傳員、知識傳播輔導員、美化環境建設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社情民意收集員的“五員”實踐活動,調動社區黨員積極性。

如今,佳榮裡街的居民都知道:“有時間做志願者、有困難找服務隊。”志願者和服務隊成為了社區創建服務型基層黨組織的兩個有力抓手。各社區成立了自己的保潔、維修、家政等特色志願服務隊。居民一個電話,立馬有人上門來解決。去年,佳榮裡街社區服務總隊也成立了,面向全街所有社區居民提供維修、代購、心理關懷等低償或無償服務。

愛心積分超市讓更多居民熱衷上了志願服務。“起初,只是鼓勵黨員參加,現在越來越多居民加入進來。大家通過參加志願服務獲得積分,在超市兌換生活用品或者代繳清潔費、兌換維修服務,等等。”井田公寓社區黨總支副書記楊婭莉說,“孩子們參加社區課堂也能得積分。現在社區搞活動,居民比以前積極多了。活動不再流於形式,大伙兒是真正發自內心地想參與。”

一張會議桌,圍坐著社區黨委成員、樓門長、志願者、退休老黨員和居民代表……幾天前,普東街寶利新苑社區的“聯席議事會”例行召開。當天議事的主題是解決老年人“用餐難”問題,這是今年社區居民“願望清單”上的重要一項。

“我建議咱弄個社區餐車,每天早中晚做好菜,誰家需要誰來買。”

“餐車不能送餐上樓。上歲數人下樓取餐不方便。不如找餐館訂餐,直接送到家裡。”

“趕上飯點兒,餐館正是用人高峰,人家樂意給咱送嗎?”

“跟店家商量商量……錯峰送。老年人大多一天兩頓飯。上午10點、下午4點各送一趟,這一天也就夠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杜菲菲在工作簿上一一記下了這些建議。

議事會后,杜菲菲將討論結果詳細寫進了“願望清單”。在她的辦公桌上,堆放著幾個厚厚的文件夾,裡面是社區908戶居民填寫的關於改善社區建設和服務的建議調查表。今年年初,社區黨委通過挨家挨戶問卷調查,收集了775條意見和建議。杜菲菲和同事們將這些建議分門別類、合並整理,最終羅列出了涉及路面修繕、樓體翻修、社區掃保、車位管理、文化服務等11個項目共87條建議,社區居民“願望清單”就這樣誕生了。

“清單上有的項目可以立即整改,有的則需要協調其他部門解決。每個項目都寫明了解決方案和職責分工。我們計劃在年內全部解決掉這些令百姓頭疼的煩心事。”杜菲菲說著,隨手翻開了“願望清單”。

細覽清單,記者看到一些項目前打了“對勾”,表示這個項目已經得到了解決:針對不文明養犬,小區建起了寵物廁所﹔針對攝像頭不足,社區新增了8個與公安聯網的人臉識別攝像頭,實現了全覆蓋監控﹔針對環境臟亂,72個垃圾桶裝上了固定架﹔針對暖氣不熱、水壓不足、牆體老化等老舊社區“通病”,社區黨委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啟動大額房屋維修基金維修漏雨屋頂,為62個樓門、370個樓道制作安裝紗窗……

居民王佩榮在這裡住了15年,說起家門口的變化十分感慨:“最明顯的是親戚朋友來串門,以前總嫌我們這臟亂差,現在誰來誰夸,羨慕我們小區好,您說變化大不大?”

“社區裡,家庭是最小的細胞。社區管理精細化就是要將服務送進每一戶家庭。清單上每打一個勾,代表著百姓的一個心願達成。這些勾打滿了,我們心裡面才踏實,感覺自己這一年沒有白干。”杜菲菲說。

基層善治,關鍵在於黨的引領。近年來,北辰區委、區政府先后投入4億多元,治理老舊小區的痼疾頑症,完成了96個舊樓區、29個舊小區的提升改造。同時,探索黨建引領社區基層治理模式,推進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群治共治體系建設,創新實施了“黨組織、居委會、樓門長、服務隊”老舊樓區服務管理模式,使老舊社區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今天新摘的菜花特別好,有需要的居民趕緊報名啦!”一大早,瑞景街寶翠花都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林則銀的手機微信便響個不停。“紅色菜籃子”群裡,來自蔬菜基地的採摘直播不斷更新,十多種蔬菜很快被社區居民“秒殺”一空。幾小時后,這些蔬菜便送到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居民不出社區便可以吃到新鮮優質的蔬菜。

“紅色菜籃子”是寶翠花都社區黨總支推出的一項社區“民心工程”,原本是為了服務老弱病殘群體。由於菜質好、價格低於市面,越來越多的居民來這買菜,“紅色菜籃子”成了社區的一項品牌服務。為此,社區專門成立了以黨員為主的“紅色旗幟服務隊”。冬天扛白菜、夏天搬西瓜,服務隊的黨員們義務當“菜農”,幫鄰居們卸菜、分菜、稱菜、送菜……

“鄰居間互相捎個菜,雖然是小事,但感覺很親近。社區黨總支為我們辦了不少好事、實事,我們也想主動為社區出力。大家勁兒往一處使,共同把家建設好。”居民侯彤說。

在寶翠花都社區,“擰成一股繩、勁兒往一處使”已經成為鄰裡間潛移默化形成的共識。一樓住戶主動承擔起了樓前、樓后的綠化和保潔任務。小區裡每棵樹、每處綠地都有專人“認領”,“認領”人的姓名寫在了樹前的公示牌上。澆水、修枝、除虫害……居民當起了“花匠”,主動參與社區綠化養護工作。

不僅如此,居民更是將“舉手之勞”當作一種習慣。看到鄰居家的垃圾袋放在樓道,下樓的居民會順手帶走扔掉﹔花壇圍欄損毀了,熱心居民會自己動手修復﹔廣場長廊梁柱斑駁,有居民拎著油漆桶前去義務粉刷一番……類似種種,不勝枚舉。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已經融入社區的每一個角落。正如林則銀所說:“居民更多地參與社區治理,能夠形成很大的凝聚力。聚沙成塔,聚水成涓。大伙兒真正把社區當成了自己的家,擁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記者手記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其健康與否關乎社會大肌體的活力。社區,也是百姓幸福感的直接來源,匯聚著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區治理搞不好,百姓的幸福感會打折扣。此次蹲點採訪中,記者走訪了北辰區多個老舊社區、配套設施完善的新建小區,以及新農村建設下的鄉村社區。所到之處,感觸最深的是黨組織在基層的堅強有力。

基層黨組織,一邊連著黨和政府,一邊系著千家萬戶。面對社區治理的千頭萬緒,黨組織積極發揮引領作用,用黨建這根“繡花針”穿起了社區工作的千條線,並在引領社區治理中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服務的根基,不斷織密著針腳。正如採訪中,一位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所說:“要在離百姓最近的地方服務。”買菜、送餐、洗衣、掃保……這些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卻是百姓最直觀、最切實的需求。以人民為中心,讓黨組織真正成為“主心骨”,讓百姓的生活實實在在有了依靠。(海河傳媒中心蹲點調研組記者 王音 劉玉祥)

(責編:王靜、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