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到:

【愛國情 奮斗者】

何建明:那些人和事令我無法放緩手中的筆

2019年04月24日09:3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那些人和事令我無法放緩手中的筆

三獲魯迅文學獎、四獲徐遲報告文學獎、五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作協副主席、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堪稱輝煌的文學生涯,是被一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所催發的。年少時第一次看小說,何建明就被保爾·柯察金的故事深深吸引,立志要當一名戰士式的作家。后來參軍到了部隊,又被一位科學家的故事感動、震撼,於是創作了生平第一篇報告文學作品《騰飛吧,蒼龍》,寄給了茅盾當主編的雜志,一擊命中,並得了一個大獎。

那年何建明23歲,作為全軍新聞報道“見報第一名”和最年輕的報告文學獲獎作家,何建明第一次進京接受這雙份榮譽。也許正是那一次的激勵,何建明從此再沒有放下書寫祖國的那支筆。

當年“兩彈一星”功勛人員剛剛解密並第一次接受國家表彰,何建明有幸採訪到錢學森,與他單獨面對面交流。錢學森建議道:“你應該去寫寫那些長期隱姓埋名的科學家。”何建明首先找到的是老鄉王淦昌,這位科學家為國家研制“兩彈”而隱姓埋名17年,無悔無怨,經歷令何建明敬佩無比,自那以后,他寫過10多位“兩彈一星”功勛者的事跡。“老一代科學家為中國崛起而作出奉獻犧牲,像一道精神長城,永遠是保衛我們家園最強大的基石。”這份家國情懷令何建明仰望至今。

從部隊轉業后,何建明從記者、編輯做起,參與籌劃、採寫、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的報告文學作品。他參與編發的《馬家軍調查》使他當時所在的《中國作家》雜志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恰在此時,共青團中央找到雜志社,希望能夠組織作家去採寫貧困大學生生存狀況的報告文學。何建明自告奮勇承擔了這項任務。他花了幾個月時間,騎著單車,深入多所高校,採訪了400多名貧困大學生,最終寫出了《落淚是金》。這部作品推動促成了國家對於貧困大學生扶助政策的出台,激發了全社會關心、幫扶貧困大學生的熱忱,推動社會捐贈資助款超過3000萬元。

從“教育問題三部曲”到“農村三部曲”,何建明涉足了一個又一個題材領域,也一次又一次地摘得了國家級文學榮譽,在創作道路上不斷攀升。自2002年以后,何建明的創作有了一個較大的轉折,他開始更多地從應和國家社會發展的脈搏、響應時代的號召入手來選擇自己的創作題材,弘揚正能量,弘揚社會正氣。

2003年,那場突如其來的SARS病毒襲擊神州大地。面對生與死的疫情考驗,當無數“白衣戰士”沖鋒戰斗在搶救人民生命最危險的前線時,何建明無法安坐在家中,於是喊著“國家和民族危難時,作家不能缺席”的口號,奔赴到了抗擊疫情的一線,整整兩個月,記錄下了那場史無前例的抗疫戰斗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與事。

2012年,利比亞發生政局動蕩,我近4萬名僑民面臨危急時,國家派出外交人員和軍機緊急救援,8天時間內完成了史無前例的“撤僑大行動”,無一傷亡。中國這漂亮一仗震動全球。何建明被深深吸引,進行了高密度採訪,並遠赴希臘、埃及等國家,採訪了近百位外交官、飛行員和參與大撤僑的各條戰線同志……他聽說有3萬多中國人在撤離的過程中是唱著雄壯的國歌,離開利比亞的邊境線的,他感受到了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受到了一個偉大國家的力量,於是將這部作品命名為《國家》,新時代中國外交戰線的英雄事跡從此傳揚四方。

多年來,這位全國勞動模范的每一天幾乎都在奮斗中度過——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每天都“趕著太陽走”,“計算著每個時段能完成和書寫些什麼,這是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和我們的國家總有那些人和事在撥動著我的心弦,並令我無法放緩手中的筆”。

2017年為創作《山神》,何建明跟隨82歲的黃大發爬上幾百米高的天渠,冒著隨時可能摔下懸崖粉身碎骨的危險走了十幾公裡,以實地踏訪的方式感受這位貴州山區老村支書帶領村民用近30年時間修筑天渠之艱難。作品發表后,黃大發事跡傳遍祖國大地。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由何建明擔綱撰寫浦東改革開放歷史,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上海人的奮斗開創精神。何建明說,如果沒有勇敢的行為,沒有創新的銳氣,沒有堅忍的意志,歷史和自然的浪潮早已將我們淹沒。剛剛出版完《浦東史詩》,何建明又捧出了港珠澳大橋的英雄史詩。

如今,花甲之年的何建明又再次被遠山的扶貧隊員的歌聲所吸引,於是准備好行裝,出發前往火熱的扶貧主戰場。

“我欣慰自己的心脈永遠與這個沸騰的時代一起跳動﹔我欣慰自己的精神永遠與偉大的祖國一樣朝氣蓬勃……因為前面還有那些事、那些人在等待著我、激勵著我。而我就像一位長跑運動員,每一次新的書寫,就是又一次紀錄的刷新,又一次全力以赴……”何建明說。記者 饒翔)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愛國情 奮斗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