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3日15:01 來源:中國青年網
清河是河南省方城縣的一個小鎮,和多數城鎮一樣,這是一片奮斗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熱土。清河鎮在尋求發展的道路上,積極求索適合本地的措施和方法,高效率地將各項政策落地、落實。清河鎮黨委書記郭毅告訴記者,在基層鄉鎮和農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清河鎮尋找群眾能接受的方式,將打造德孝文化作為文化振興的一個切入點,用德孝文化助力黨建、鄉風和經濟的建設發展。
清河鎮慶祝農民豐收節。清河鎮供圖
創新方式抓黨建
自從1989年開始下鄉工作,30年的工作經驗讓郭毅深深地意識到,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承擔的是橋梁的作用,既要儲備深厚的政策理論知識,又要能用接地氣的方式溝通群眾。
抓基層黨建工作不能不分對象,比如鄉鎮機關和行政村的干部工作內容和要求不同,在黨建方式上要有所區別。郭毅舉了一個例子,“對於村內的干部,要注意管理方法,要求過鬆的話沒有效果,太緊容易‘繩撐斷’反而適得其反。”
清河鎮在黨建方法上,遵循的是分層分對象、接地氣言之有物。在對機關干部的要求上,清河鎮有“七樹立七反對”、“五說”和“四禁止”等多個工作規范,這些總結得清晰順口的規范用基層干部們熟悉的邏輯和語言指導日常工作。比如“四禁止”中有一條叫作“禁止擱擱兌兌”。“擱兌”在河南方言中指的是工作標准低、應付了事,這個詞一出每個群眾都能知道是什麼意思,黨員干部就更能理解自身承擔的責任。郭毅告訴記者,“擱兌”這個現象原來很明顯,干部帶隊在高速路基旁植樹,要求離路基50米,挖樹坑的時候卻不按標准來,“我當時走下路基,扯著皮尺開始量,要求50米實際才20米。”經過下大力氣建設干部隊伍,現在這種浮漂的工作態度已很少見。
同時,清河鎮還在村級開展“三比”活動,比變化、比形象、比穩定。去年開始,以德孝文化為引領,依托各村黨群服務中心、農民夜校等陣地,又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把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把無職黨員、群眾充分發動起來,拓展為黨工作的外延人員。
對於年輕干部,郭毅覺得最重要的是理論結合實際,“有很多年輕干部剛接觸工作經驗不足,通俗說就是會念文件不會干活。”為了杜絕花架子,郭毅幫年輕干部想出了“3個3分之1”的工作方法,把時間分成三部分,分別對應會前准備、會中認真聽匯報、會后認真思考想落實,防止面對工作手忙腳亂。
這一系列措施表明,清河鎮的黨建工作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象具體對待,用最通俗的語言總結對黨員干部的要求,用嚴格的標准檢驗各級工作效果,用實干的成績來回報吸引群眾。
德孝文化聚民心
在當今的農村,不孝敬老人、鄰裡不和、針鋒相對的現象明顯,怎麼樣凝心聚力倡導文明鄉風是重點,隻有人心穩人心聚才能發展快。郭毅告訴記者,在方城縣委“班子在帶、隊伍在管、黨員在教育、群眾在教化”的黨建工作理念指導下,清河鎮黨委對農村現狀各種矛盾進行排查和分析,創新性地提出用德孝文化引導鄉風凝聚民心,通過建立德孝文化大講堂、德孝文化宣傳隊來打造農村德孝文化綜合體。
郭毅介紹,各村成立黨員、群眾、巾幗、鴻志志願者服務隊,以德孝文化為紐帶,形成黨員帶、村組干部參與、村民人人動手的局面。自2018年7月開始打造德孝文化后,各村注重村容村貌建設,借助德孝文化大講堂這個中介,多年的鄰裡糾紛、家庭矛盾逐漸化解。
春節后清河鎮在原有的4個志願服務隊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宣傳和創業兩個服務隊,以趙和庄村為例,村子共有8個村民小組,每個村民小組下面都設有6個志願服務隊,這樣的設置基本能夠覆蓋到每一位村民。
3月26日下午,趙和庄村黨群服務中心正在進行一場德孝文化講座,各志願服務隊的代表坐在一起交流。
在講堂現場,74歲的村民王連芳主動和記者打起了招呼。王連芳和70歲的丈夫馬德青都脾氣犟個性強,因家庭瑣事產生矛盾后十多年不溝通交流,家裡垃圾成堆,鄰裡親戚很少往來,兒女也對二老無奈。后來通過參與講堂,兩個人找到了解決矛盾的橋梁,逐漸敞開心扉和好如初。在現場,王連芳老人的兒媳婦也很受觸動,握著老人的手說要孝敬老人、一起好好過日子。
清河鎮排間道和戶戶通。清河鎮供圖
68歲的劉書慶現在是司龍庄村黨員志願服務隊總隊長,50年黨齡的他和記者講起了清河鎮最初成立志願隊時大家共同解決垃圾圍村難題的情形。
“黨員們最開始帶頭清理的時候還有一些人說風涼話,后來不好意思就都加入進來了。”去年7月份清河鎮開始著手解決垃圾圍村問題,司龍庄村用了一周時間將村子主干道打掃一新,隨后進入各家各戶清理。現在村裡一個月會互評一次衛生,設立流動紅旗獎勵先進小組。
記者在趙和庄和司龍庄兩個村子看到,村道整潔不見垃圾成堆、塑料袋亂飄的現象,路旁田地裡兩尺高的春小麥長得綠油油,嫩黃的油菜花成片開放。出了司龍庄村不遠就有一座垃圾中轉站,清河鎮工作人員介紹,現在各村垃圾都是日產日清,形成了組設點、村收集、鎮轉運的機制。
此外,郭毅介紹,各村組織還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最美人物”和“十大孝子”等評選表彰,以文化扶心扶志,提升全鎮群眾文明素養。
盤活人才促發展
清河鎮除了在黨建、鄉風上下功夫,在脫貧攻堅上也沒落后。郭毅說,清河鎮以德孝文化為契機構建了自己的鄉土人才網絡,同時探討致富新路徑,打消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實現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清河鎮廓封村千畝藥菊助民富。清河鎮供圖
2018年,清河鎮成立駐鄭州黨支部和鄭州方城商會清河分會,不斷拓展黨建領域,積極聯絡在外創業人士回鄉投資興業。先后成立了華興制衣廠、華聯制衣有限公司、洪韻菊花家庭農場和二龍山富康生態園等扶貧車間、產業基地31個,吸納貧困人口404人“家門口”就業,帶貧促增收效果明顯。
韓心廷是司龍庄村在北京的創業人員,開展德孝文化后回鄉投資3500萬創辦農業公司,打造德孝文化大講堂帶領群眾學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談到回鄉創業的初衷,韓心廷說自己是響應德孝文化建設,同時希望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我年輕時離鄉去北京打拼,在外漂泊18年,雖然自己的生活變富裕了,但從內心深處還是想為家鄉做點實事。”
韓心廷創立的農業園和艾草加工車間帶動20余戶貧困群眾就業﹔同時積極籌建醫養相結合的療養院,為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和醫療服務﹔計劃打造方城縣也是河南省第二處家風家教示范基地,將黨建工作、好人好事等方面的優秀典型放進檔案館讓子孫后代觀摩學習。
像韓心廷這樣的回鄉創業人才在清河鎮還有很多,郭毅將他們稱為“新鄉賢”。為了吸引創業人士回鄉,郭毅帶領干部們想盡了辦法,數次見面磨合懇談,經過多番努力終於初見成效。
郭毅告訴記者,文化振興只是鄉村振興的第一步,接下來的重任是人才振興和產業振興,七萬清河兒女將向著打造文化自信的標杆鎮和鄉村振興的示范鎮努力,“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無窮的寶藏和萬畝良田,是種滿鮮花還是任其荒蕪,這都是我們自己決定的。”(記者劉利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