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墨脫是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而幫辛鄉則是墨脫最后一個通公路的鄉。為了讓這裡的孩子們能像雛鷹一樣,展翅飛向更廣闊的世界,格桑德吉在大學畢業后主動選擇返回深山,在這個地處雅魯藏布大峽谷核心區的山鄉小學執教——

化作一支紅燭,照亮深山峽谷孩子們的求學路

2019年04月23日08:4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化作一支紅燭,照亮深山峽谷孩子們的求學路

【大寫的時代·大寫的共產黨員】

閱讀提示

2001年,23歲的門巴族姑娘格桑德吉在大學畢業后,主動申請到墨脫縣幫辛鄉小學執教。

幫辛鄉是個什麼地方?這麼說吧,墨脫是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而幫辛鄉則是墨脫最后一個通公路的鄉。2000年前后,這裡的門巴族孩子小學失學率曾高達30%、升學率則不足30%。教育的缺失,讓很多人一生都困守深山。

為了勸學,格桑德吉與同事一起,長年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懸崖小路上奔波往返……十幾年來,在她與同事的不懈努力下,當地孩子的小學入學率、初中升學率都實現了100%。

她像一支燃燒的“紅蠟燭”,用愛與責任,在崇山峻嶺之中,為門巴族孩子照亮一條走出大山的求學之路。

1、走出大山,但要回去幫助家鄉孩子改變命運

有一次,在去勸學的懸崖小路上,遇到一條翠綠色的長蛇在吐芯子。我怕得要死,也沒有人來,等了好久,蛇才爬走。

——格桑德吉

2001年,格桑德吉在大學畢業后,主動來到幫辛鄉執教。當時的幫辛鄉不通路、不通水,也不通電。這意味著,這裡不僅沒有網絡、沒有手機,甚至連電燈、電視、電飯鍋也沒有。

一個經歷過都市繁華、心懷廣闊世界的年輕人,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人生抉擇?

原來,格桑德吉的家鄉就在幫辛鄉根登村。她上小學時,學校隻有一座漏雨透風的茅草屋和兩名夜校畢業的民辦教師。她還記得,有一個字,“能力”的“能”,老師也不知道怎麼讀,還問了好多人。

受益於國家支持西藏基礎教育的好政策,格桑德吉於1989年轉入林芝市第二小學,接受優質的免費教育。

然而,走出幫辛鄉的道路,真的太難了。當時,一群學生在老師、家長的護送下,徒步出發,翻過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露宿繁星閃閃的野外,足足走了六七天,才抵達林芝。

求學路上看到的璀璨星光,點燃了格桑德吉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她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於1994年考入湖南岳陽市一中的西藏班,后來又考入河北師范大學深造。

“幫辛鄉的老百姓要找到出路,教育是關鍵。”在異鄉求學的7年裡,格桑德吉心中有一個念頭越來越清晰:“家鄉很美,但是太閉塞了。孩子們不上學,一生都走不出大山。我要去幫助他們改變命運。”

就這樣,格桑德吉於2001年主動回到幫辛鄉小學執教。此時的學校,已有兩間平房教室,但因為公路不通,物資運不進來,條件依然很差。30多個小學生擠在一間宿舍裡,時常有孩子偷偷逃學回家。

最初幾年中,奔走勸學是格桑德吉和同事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好長時間裡,一個班的孩子就沒有齊過。”格桑德吉說,“我們得挨家挨戶去找孩子,遠的要走上一天,近的也要走好幾個小時,周末基本沒休息過。”

讓人無奈的是,往往好不容易找到學生家裡,孩子卻跑到森林裡躲起來,家長們則裝糊涂說沒看到孩子回家。不知道有多少次,又渴又餓又累的格桑德吉,絕望地坐在路邊抹眼淚,第二天還是要再去找。“求學是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唯一機會,我沒有理由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她這樣對自己說。

為了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在平時的教學中,格桑德吉更是傾盡心血與智慧。她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把每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給予同樣的關心和愛護,並用自己的工資為貧困生貼補學習費用。

日復一日,在格桑德吉苦口婆心的勸說下,在孩子們學習成長的變化中,家長們逐漸理解了教育的重要性,紛紛開始主動配合學校,支持和監督孩子們去上學。幫辛鄉小學的入學率和升學率,都有了明顯好轉,並不斷攀升。

求學之路,深刻影響著孩子們的人生走向。2003年的一天,一個學習很好的14歲女孩沒來上課。格桑德吉趕到學生家裡,卻發現家長們正在給這個孩子籌備婚禮。她頓時急了:“這個孩子肯定有出息,她上學的錢我來出,她要是考上內地學校國家也會管,你們不要為錢擔心,這個婚絕對不能結!”如今,這個孩子不僅順利在內地讀完大學,還像格桑德吉一樣,返鄉投身於基層教育事業。

2、心懷遼闊世界,卻把人生定位於大山深處

當時鄉裡沒有醫院,駐村教學點隻有我一個教師,不能提前下山住院,我的兩個孩子都是在自己家裡出生的。

——格桑德吉

幫辛鄉地處雅魯藏布大峽谷腹地,出行之難,超乎想象。從鄉裡走到最近的公路邊,要跋山涉水走上一整天。而這條公路,一年中也隻有6月至9月可以通車。其他時間,公路會被大雪封住,墨脫全境成為孤島。

每年暑假,格桑德吉和同事都有一項重要任務——去已經通公路的波密縣採購一年的生活物資。一大早從鄉裡出發,大家走一天,來到公路邊,住一晚上。第二天清晨,搭上順路的大貨車,當晚可以到達波密。糧食、食用油、罐頭、雞蛋、蠟燭、筆記本、鉛筆……東西要買全,因為一年隻有這一次採購機會。物資往回運時,得雇人背,平均運費大概每斤高達三四元錢。

與去波密相比,幫辛鄉內部的山路更難走,因為全部要靠步行。學校裡幾十個孩子的家分散在雅魯藏布大峽谷兩岸,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學校規定一個月放假一次,一次4天。回家的路山高水險,格桑德吉和同事總是要去護送孩子們,每次往返都要耗時兩天。

懸崖邊的羊腸小道還好說,靠著崖壁一步一步蹭過去就行了。過雅魯藏布江,才是真正的挑戰。

一條溜索凌空飛起,連接兩岸石壁,江水在下面200多米處咆哮而過。男教師在前面示范動作要領:人坐在藤圈上,手裡抓著滑輪,“嗖”地一下沖向江對面。格桑德吉是真的害怕,但轉念一想,這一關總得過吧。一咬牙,一閉眼,坐上藤圈,“嗖”地一下,她也沖過了江面。

在沒有路的日子裡,幫辛鄉也沒有電。白天還好,夜裡批改作業、寫教案,都要點蠟燭﹔學校升國旗、做課間操,背景音樂都是格桑德吉的聲音﹔做飯隻能靠燒火,老師們要抽空自己上山砍柴﹔沒有冰箱,能吃到的肉都來自在波密買的午餐肉、火腿腸……

這樣的日子,整整過了12年,直到2013年墨脫通路才結束。

聽來艱苦,格桑德吉卻甘之如飴。“與艱苦相比,還是欣慰多一點。”回憶起那段時光,格桑德吉最高興的,莫過於看到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改變。一個考上林芝一中的男生說的話,讓她至今感動不已:“感謝您,老師,沒有您當時的嚴格要求,我現在上不了高中,學不了知識,隻能在家種地放牛。”

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向外面的世界,格桑德吉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青藏高原的大山深處,甘願做一名默默付出的守望者。

2005年,懷有身孕的格桑德吉被派到宗榮村教學點執教,專門為12名年幼的一年級學生開班上課。等到放暑假時,她已懷孕近8個月。

返回鄉裡那天,孩子們都來送她,大一點的孩子背著行李,小一點的孩子挽著她的手。走一會兒擔心她累了,孩子們就搬塊石頭用手擦擦說:“老師你坐。”路過一條小河,孩子們又用樹葉折成杯子舀水給她:“老師你喝口水。”

分別時,她對孩子們說:“下學期,你們得到鄉裡來上學了。老師在這裡等你們,你們都要來哦。”秋季開學,12個孩子都來鄉小學報到,一個也沒少。聽到這一消息,產假中的格桑德吉淚涌心頭:“一下子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3、用愛與責任,照亮門巴孩子的求學路

2013年,公路通到了幫辛鄉。這裡的教育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門巴族孩子們正在經歷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

——格桑德吉

2013年,墨脫公路通車,帶動當地各鄉鎮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老百姓出行方便了,電視、手機、網絡也接通了,快速富裕起來的家長都願意把孩子送進學校,孩子們也更喜歡學習了。

幫辛鄉通車后,鄉小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建起了三層教學樓,學生們有了自己的科學實驗室、音樂室,每個教室都配有多媒體器材,老師們講課也用起了PPT。門巴族孩子的入學率第一次實現了100%,小學畢業后升中學率也達到了100%。師資隊伍也穩定了,再不像以前那樣“來一撥,走一撥”。

2001年以來,格桑德吉親眼見証並參與推動了幫辛鄉小學的成長壯大。她先后擔任班主任、德育處主任、副校長、校長,並陸續獲得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獎、全國最美鄉村教師、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在帶領學校快速發展的路上,她也沒有忘記給自己充電,自修了西藏大學函授本科學歷。

在喜馬拉雅山深處,在教書育人這個平凡而神聖的工作崗位上,格桑德吉像一支默默燃燒的紅蠟燭,溫柔卻明媚,照亮著孩子們的求學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格桑德吉影響下,一批批孩子走出深山,到內地上學深造﹔一批批青年返回深山,投身家鄉基層發展建設。“教育不僅改變了我的人生,還在改變更多像我一樣的農村孩子的人生。我為能在他們的成長路上,照亮過一段行程,而感到格外幸運。”她這樣說。

2018年1月,格桑德吉調入墨脫縣完全小學擔任副校長。同年3月,她又有了新的身份——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為西藏基礎教育代言,把最基層的聲音傳遞給黨中央,讓她又增添了新的奮斗動力。一年多來,她認真加強理論學習,並積極參加各種人大代表培訓及視察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履職能力。2019年,全國婦聯授予格桑德吉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

“今后,我仍然會拼盡自己全力,推動基層教育事業發展,讓家鄉的每一個孩子不僅‘能上學’,更要‘上好學’。”她認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可以“忠於初心”——教好每一個孩子,育好每一棵幼苗。

時至今日,格桑德吉仍常想起初次離家路上看到的點點繁星。正是這璀璨的星光,點燃了格桑德吉內心的“紅蠟燭”,也照亮了門巴族孩子的前行之路。

(記者 羅旭)

(責編:謝倩、黃瑾)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