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7日08:47 來源:光明日報
距離縣城40多公裡,腹地狹長,群山環抱,進出隻有一條路。直到看見廣東肇慶市德慶縣官圩鎮沙旁社區的地形圖,記者才理解了這裡為什麼被稱為縣裡的“西伯利亞”。桂清警務室,守護著這片66.8平方公裡偏僻山區的一方平安,而警務室裡唯一有編制的警察,就是村民們口中的“全能阿sir”——聶桂清。
村民們的“身邊人”
“我從小就有一個‘制服夢’。”微微發福,留著寸頭的聶桂清普通話不甚標准,戴上老花鏡面帶微笑,就像一位鄰家大叔。他告訴記者,身為家中長子的他曾報名參軍,但因母親長期生病,沒能成行。
1993年,高中畢業近10年,在當地獸醫站、工商所當過臨時工的聶桂清成為原沙旁鎮沙旁派出所的保安(相當於現在的輔警),第一次開始接觸公安工作。1996年正式考取警察崗位后,29歲的聶桂清終於圓夢。
2003年,沙旁鎮整體並入官圩鎮,成了沙旁社區,派出所也被轉隸合並。因為山路崎嶇蜿蜒,從沙旁開車到官圩也要40來分鐘。合並后,聶桂清主動請纓,成了留守在沙旁社區的唯一一位民警。
“潤泉,你的新輪椅到啦!”村民徐潤泉說自己現在都記得兩個月前聶桂清的洪亮喊聲。為不到免費更換年限的徐潤泉申請下特批的新輪椅后,越過18公裡盤山路和66道急彎,聶桂清騎著摩托車把輪椅從縣城送到了家裡。
在聶桂清日常工作的警務室,除了簡單的家具陳設,讓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因為挂滿錦旗而幾乎沒有留白的牆面。“腰椎和肩胛骨痛了好多年啦,不過也都挺下來了。”聶桂清拍拍肩笑了起來。十多年間他曾有4次機會調回縣裡工作,但都放棄了。
“2011年我受傷在縣裡住院,很多人來看我。按我們當地的規矩要給回探病的人1元‘利是’,聽老婆講那次回了800多元。我舍不得這裡的鄉親,就想留下來實實在在地為他們做點事。”聶桂清說。
山間公路上的“夜行俠”
凌晨3點,聶桂清摩托車發動機的轟鳴聲劃破了夜的寧靜。“有沒有喝酒啊?飲酒不開車,開車不飲酒,千萬不要喝酒啊。”聶桂清攔下了幾位年輕人的摩托車,在確認不是酒駕后,他放下了心。
每天10點在警務室入睡,凌晨3點起床巡邏,天亮后再回去補兩三個小時覺,聶桂清的“生物鐘”和一般人有些不同。過去有段時間,沙旁社區治安欠佳,凌晨入室偷盜時有發生,村民追到盤山公路,隻能眼睜睜看著小偷駕車逃竄。這也是聶桂清每天凌晨巡邏設卡的原因。
“這裡的地形你也看到了,隻要守好進出的這條路,很大程度也就守住了社區治安。”15年來,到南華候車亭這個進出沙旁社區的必經之路設卡盤查,成為聶桂清每天的例行工作。
一鳴笛,二降速,三打招呼,是聶桂清與本地司機們多年形成的默契,這幫助他能夠在黑夜中迅速辨別外來車輛。對“沒反應”的外地車輛,聶桂清總會多留個心眼。
一次巡邏中,聶桂清和輔警徐鐵權遭遇了一伙涉嫌盜狗的嫌犯。在被聶桂清追逐的過程中嫌犯駕駛的車輛撞杆熄火,3名歹徒手持砍刀向聶桂清他們沖來。聶桂清將徐鐵權推進路邊樹叢隱蔽后,迅速到鄰近村庄請求支援。“這可能是從警以來最危險的一次,但我是警察,任何情況都要上。”聶桂清說。
農忙時他會多看看田間地頭,防止農具丟失﹔雨天他會守住山路以防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貢柑成熟時他會串串柑園以防偷盜。“這是我的第5輛摩托車,現在已經跑了5萬多公裡,繞赤道一圈多啦。”聶桂清笑著說。
同事們的“老哥”
徐鐵權和另一位輔警何俊賢是聶桂清的好幫手,經常一起在社區裡走街串巷。“桂清老哥從來不端架子,工作上我們不分那麼多上下先后的。”工作了近8年的徐鐵權回憶說,自己有好幾頓年夜飯都是跟聶桂清一起吃的。這讓記者回憶起了聶桂清兒子所說的“逢年過節要預約他才有時間!”
“說出來怕你們不信,68個村每個家庭的床擺在房間哪個位置,我都一清二楚。”聶桂清十足的底氣,來源於手頭被他視若珍寶的5本“人口基本情況登記簿”。在他的登記簿上,村裡的房屋和地形分布,以及各家各戶的基本情況和社會關系全都一目了然。情況發生變動,聶桂清還會用紅筆補注。
在沙旁社區的5個村委和68條自然村,9000多常住人口幾乎人人認識聶桂清,他也能叫出其中8000多人的名字,因而被稱為當地的“活字典”。“初看他的登記簿會覺得沒有頭緒,但仔細揣摩就能看出其中的良苦用心。”官圩派出所所長何樹桂說。
聶桂清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讓今年22歲的何俊賢獲益良多。“跟著他這兩年耳濡目染,現在我幫助群眾的時候也更主動積極了。”何俊賢表示,隻要聶桂清在這裡,自己都會一直跟著他干下去。
2018年,整個沙旁社區全年沒有發生一樁刑事案件。面對從警守護了23年的故鄉,以及為之奮斗傾注了全部心血的父老鄉親,聶桂清表示:“每天放學的時候,我走在路上聽學生們一路上‘聶Sir’叫個不停,下鄉時人人請我吃百家飯,這就是我多年奮斗追求的職業榮譽感。”聶桂清的眼眶有些泛紅。
(記者 王忠耀 吳春燕 通訊員 張水木)
相關專題 |
· 愛國情 奮斗者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