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0日15:57 來源:新華網
深圳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組成的特大城市,人員流動速度快,尤其一些黨員在“流動”中過不上正常的組織生活。近年來,深圳積極探索特大城市基層黨建,利用公共設施、閑置物業等,因地制宜在全市建了1050家黨群服務中心,為黨員群眾溝通交流搭建起“第二個家”,中心也成為基層黨建、社區治理和為民服務的立體化“樞紐”。
城市基層黨建找到了“網絡節點”
“在中心,我找到了組織,每天都會來這裡看書學習。”黨員羅英華說。
羅英華所說的中心,即深圳市寶安區新安街道海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他從外地搬到海華社區居住,有一段時間沒有過組織生活了。
2017年,深圳出台《關於推進城市基層黨建“標准+”模式的意見》后,當地組織部門規劃建設了“1+10+N”黨群服務中心體系,即1個市級黨群服務中心、10個區級黨群服務中心、N個街道社區以及商務樓宇、產業園區、商圈市場、大型企業等黨群服務中心,為城市基層黨建找到了“網絡節點”。
記者在海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看到,這裡有圖書(電子)閱覽室、四點半學堂、法律援助工作站、社區黨群課堂、居民議事廳、文體活動室、便民工具服務站等12個功能室。閱覽室書架上,整齊擺放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紅色家書》等文史哲及理論方面書籍。
與閱覽室的安靜不同,文體活動室卻很熱鬧。“以前,我們三五人聚在一起,找個室外陰涼處席地而坐,唱歌要看天氣。現在,刮風下雨都不怕了。”帶著一幫老伙計練歌的魏曉春說,“黨群服務中心是我們的‘樞紐’,黨員有了活動陣地,群眾有了好去處,孩子有了課外學堂,老人不再獨守。這裡,就像是我們的‘第二個家’。”
深圳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邱浩航說,目前全市黨群服務中心數量已達1050家,平均1公裡范圍內,黨員群眾就能找到一個“家”。
標准服務釋放暖心組織力
一簇簇三葉草組成心形,緊緊圍繞著一枚黨徽。徜徉在深圳街頭,黨群服務中心的這個標志引人注目。而它的背后,是服務的標准化和規范化。
記者走訪發現,這上千家中心均以統一標准開放運行,有基礎的硬件“標配”:每個中心總面積不少於650平方米﹔懸挂統一的標識和標牌﹔工作人員統一著裝,佩戴工作牌、黨徽上崗﹔配套“新時代大講堂”、黨建書吧、便民辦事活動場所等。
在“標配”基礎上,各中心還因地制宜,設置各具特色的空間及活動。如,興東社區企業職工多、外來人口多,設置了和事廳、法律超市、企業沙龍等﹔前海社區結合年輕人多的特點,引入社會組織開展身心健康咨詢等服務。
作為深圳市最大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南嶺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居民可享受68項政務服務和43項公益服務。而龍華區的北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有綜合服務大廳、24小時自助圖書室、琴棋書畫室、“爸媽食堂”……不少黨員、群眾表示,中心設施齊全,服務暖心,很願意去。
“陣地標准化是黨建的基本門檻。”正在深圳調研黨群服務中心做法的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長忠告訴記者,深圳黨群服務中心由社區黨委領導,凸顯黨組織的統一形象,釋放了暖心的組織力。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
通過“打樁”模式,深圳以黨群服務中心為紐帶,打造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黨組織“化身”,推動了基層治理創新。
深圳市黨群服務中心門口,“以人民為中心”六個大字非常醒目。自2018年7月揭牌的半年時間裡,該中心服務黨員群眾6萬多人次,開展組織生活、黨史教育、主題黨日等活動1169批次,接待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的學習考察團180多個。
“深圳黨群服務中心把人與人之間的物理空間變為關系空間,在溝通中凝聚了人氣。”鄭長忠說,它的服務對象不止於黨員,還通過各種便民服務把群眾有效“融”起來,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
凝聚人氣后,群眾參與治理、服務的熱情高漲。“如今,當地居民依托中心自發組織了紅星老兵志願服務隊、龍悅義工服務隊、殘疾人就業培訓中心等民間組織,讓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延伸到各個角落。”龍華區委組織部副部長何紅衛說,該區的197家中心,覆蓋嬰兒到中老年人群體,形成了“人人享受服務、人人參與服務”的好風尚。
在寶安區,每平方公裡有65人實時管理和服務,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區、隱患化解在社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2018年寶安區解決了多年懸而未解的1053個“村改居”小區物業管理問題。
“以中心為抓手,社區黨委統籌各種力量主動化解矛盾,提升了社區的管理服務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寶安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冀小平說。(新華社深圳4月10日電 記者蔡國兆、周科)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