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二十八年后的追尋——追記優秀知識分子典型、和田地區原行署副專員、杰出水利專家王蔚 

2019年03月18日10:58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二十八年后的追尋

[開欄語]

知識分子是國家建設的棟梁,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寶貴財富。他們用愛國詮釋人生的價值,用奮斗折射知識分子的使命。他們中的優秀代表有的已經離開了我們,有的仍然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工作、建功立業。他們的感人事跡,處處閃耀著愛國奮斗的光芒。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是時代最盛開的精神花朵。當前,全區正在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自今日起,本報開設《愛國奮斗在新疆》欄目,推出系列報道,展示新疆和平解放以來涌現出來的矢志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的優秀知識分子典型和先進集體。號召全區廣大知識分子以他們為榜樣,努力為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唱響新時代的壯麗篇章。

清明,敬宗祭祖。艾拜杜拉·買提沙力老人則帶著兒子、孫子,祭拜外鄉人王蔚,而且這一拜,堅持了幾十年。

30多年前,皮山縣皮亞勒瑪鄉蘭干庫勒村是遠近聞名的“窮村”,艾拜杜拉一家靠沙窩子邊的一小塊耕地生活。“如果沒有共產黨,沒有黨派來的王蔚,皮亞勒瑪干涸的土地怎能喝上甘甜的幸福水,我們怎能過上好日子。”艾拜杜拉說。

不隻艾拜杜拉一家,被當地維吾爾族鄉親尊為“水神”的王蔚,從1994年安葬在喀拉喀什河渠首左側后,每逢清明,鄉親們都會自發地來到喀拉喀什河渠首,在王蔚墓前獻上豐收的果實,寄托綿綿情思……

王蔚,甘肅省靖遠縣人,1950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1951年來到新疆從事水利工作,1958年受黨組織的安排來和田,奉獻了一生。他讓滴滴涓流自雪山深處匯聚在阡陌交錯的農田裡,和田各族兒女受惠至今。

28年過去,他從未走出人們的記憶。歲月的洗禮,反而讓他的形象愈加清晰挺拔,愈加撼動人心。

一個人的生命能有多長?一個人的生命能有多重?

王蔚來告訴你。

踏遍昆侖四十載

舀一瓢喀拉喀什河的雪水,素手滌淨絹帕,吾爾克孜·阿不都吉力力輕輕擦拭著王蔚銅像,眼角、耳窩、衣領……每一處都擦得認真,仔細。

從小聽著王蔚故事長大的吾爾克孜,用感恩的心守護著王蔚墓。“王蔚是為民興辦水利的大英雄,是我們和田人的大恩人,是我們最親的人!”

在和田,王蔚不僅僅是一個名字,他早已成為矗立在人們心中的一座碑,高大,親切,永恆。

1958年春,年輕的共產黨員王蔚,帶著一批水利工作者,從烏魯木齊來到和田。穿戈壁越沙漠的征塵還未洗盡,辦公室的門便被一群維吾爾族農民推開了。一把枯死的小麥扔在王蔚的辦公桌上,一行行苦澀的淚水沿著農民們黝黑的臉頰簌簌淌下,像一塊石頭砸在王蔚的心頭。他緊緊地攥住那把麥子,果斷地下令:“走,下鄉!”

在幾條大河上,王蔚看到了永遠難忘的景象:成百上千名青壯年農民,奮力抬起巨大的梢捆和沉重的石頭筑壩攔河,為的是把越來越小的河水截上岸去,解救快要干枯的禾苗。

白天,他與和田水利人一起翻沙包,跨戈壁,走村串戶,實地踏勘﹔晚上,他查閱資料,整理筆記,一盞小油燈總要亮到深夜。

沒過多久,根據和田實際,他提出了引水與蓄水結合,引水與防滲結合,改進灌溉方法與平田整地結合的“三結合”治水方針。

很快,以改造舊灌區為主要內容、以提高水的利用率為主要目標的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在和田地區農村轟轟烈烈地展開。昔日支離破碎的渠道被截彎取直,變成了網絡般交織的渠系﹔過去七零八落、高高低低的農田,變成了整齊的條田。

首戰告捷,王蔚與伙伴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對和田大小36條河流逐一勘察,綜合治理。

和田干部群眾說,和田36條河,條條都在王蔚的心上流淌。

當年,曾與王蔚一同修建水庫的阿布都拉·吉力力,是王蔚培養出來的和田地區第一批少數民族水利工作者。他感嘆:“群眾看黨的形象好不好,與群眾親不親,就看我們這些基層干部的言行,對政策的執行落實。”

“這個道理現在也萬萬不能忘。”和田地區水利局原黨組書記阿布都拉·吉力力說。

隻為團結幸福水

1985年冬,60歲的王蔚從和田地區行署副專員的崗位上退休,卸下政務,一門心思去實現在他心底埋藏很久的“烏魯瓦提之夢”。

上世紀80年代,和田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大大加快,修建控制性高山攔河水庫,擴大綠洲耕地面積,顯得越來越急迫。

王蔚常常遙望逶迤的昆侖思索,凝視奔騰的河水遐想。“烏魯瓦提之夢”在他的心底復活了:“在喀拉喀什河上游修建高山水庫,沿河而下梯級發電。春天地裡有水澆,夏天洪峰被削減﹔強大而廉價的電流進入綠洲,打井排灌,擴大耕地,發展工業,開發礦產﹔剩余的河水引入和田河下游‘綠色走廊’,沙漠裡挺立起一道道抵御風沙的綠色屏障……”

為了讓夢變為現實。退休后的王蔚,沒有去享受組織為他在烏魯木齊安排的養老住所,卻帶著和田水利人登上了喀喇昆侖山,風餐露宿在高山深谷中,收集著喀拉喀什河上游大量地質、水文、氣象資料,為決策者提供了科學依據。

“烏魯瓦提之夢”在王蔚與和田水利人的共同描繪下更加絢麗多彩,然而病魔卻悄悄逼近王蔚。他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手也越來越不聽使喚。這些事讓老伴揪心。“一點小病,別出去嚷嚷!”王蔚從不讓老伴在外人面前提起。

“烏魯瓦提工程可能是我一生中參與建造的最后一項工程,我一定要全力把它建設好。”一忙起來,王蔚就把看病的事丟到了腦后。

正是靠著全心全意為和田各族人民造福的信念,王蔚置生死於腦后,同疾病頑強抗爭,一息尚存,奮斗不懈。

“我雖已是60多歲的人了,但與和田各族人民一起戰勝干旱、風沙災害的志向從未改變。”王蔚多次對老伴和兒女說。

臨終前一天,王蔚強烈要求,從烏魯木齊回到和田,“……我要看著和田人民把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好……”

1991年4月27日北京時間13時30分,一架客機平穩地降落在和田機場,一步、兩步、三步,王蔚用盡最后的力氣走出機艙,望著令他魂牽夢繞的和田大地,望著早已守候在機場熱切盼他歸來的和田人民,永遠閉上了雙眼。

讓王蔚魂牽夢縈的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工程,今天不僅是集灌溉、防洪、發電等多重效益於一體的大型調節水庫,也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我在這裡工作了26年,每次站在這雄偉的大壩上,看著這一池碧水,我都被王蔚前輩的深謀遠慮、憂國憂民的情懷深深感動。”烏魯瓦提水利樞紐管理局總工辦主任吐爾遜托合提·艾合買提說。

傾盡一生為人民

一個人離世越久,越被人們懷念,是因為這個人靈魂的光輝,照亮了人們的內心。

1985年7月中旬的一天,和田地區水利局司機艾合拜·牙生送王蔚去墨玉縣薩依巴格鄉烏魯格阿塔村。村民聽說王蔚來了,准備用烤全羊款待他。羊腿剛剛捆好,王蔚得知,急忙過來制止:“你們一定要宰,我馬上就走!”

看王蔚生氣了,村民隻好把羊牽走。回去的路上,王蔚對艾合拜說:“鄉親們現在還不富裕,絕不能給他們增加負擔。”

許多見過王蔚的人,印象都一致:瘦高個,背著黃色帆布解放包,穿著黑布鞋、中山裝……王蔚一生勤儉,為了補貼家用,妻子常常去巴扎賣廢品。

在排孜瓦提水電站工作期間,和田地區派到那裡的工作人員都按出差對待,王蔚卻從未領過補貼。一次,水利局的同志代他領了500多元補貼,悄悄交給了他老伴。王蔚得知后,對老伴說:“我是工程副總指揮,是工地上的人,不能算出差,不能領補貼。”最終把錢退了回去。

人們敬王蔚、愛王蔚、信服王蔚,不僅因為他高潔的品格,還因為他心中對群眾似水的柔情。

1990年5月,才貫通不久的皮亞勒瑪引水渠,因為沒有做防滲,鄉干部常常要順著水流查看滲漏情況。皮山縣皮亞勒瑪鄉原分管水利的副鄉長阿不拉·托乎提怕弄臟鞋子,索性脫了鞋子順水渠查看,不小心劃傷了腳,被王蔚看見后,他脫下自己的鞋子讓阿不拉穿上。

“那是一雙手工布鞋,應該是王蔚夫人為他做的。那天,王蔚是穿著襪子坐車回去的。這樣的好干部到哪兒找去呢!”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阿不拉語帶哽咽。

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傾盡一生為民的情懷是他留給兒女最寶貴的遺產。

如此“踏實”的感覺,在王蔚身邊工作過的人都有。“跟著王蔚,可能不會升官發財,但是一定不會走錯路。”

“用權以廉、持身以正,王蔚身上的這種寶貴品質,正是今天各級干部不可缺失的精神鈣質。”王蔚事跡陳列館的工作人員吾爾克孜·阿不都吉力力感嘆,多一點對王蔚的了解,就多一些“今天太需要王蔚式干部”的感悟。

“人生自古誰無死,奉獻精神最可貴。踏遍昆侖四十載,隻為團結幸福水。”王蔚臨終前留下的這首詩,如今鐫刻在他的墓碑上。

這碑文,對死者,是緬懷﹔對生者,是激勵﹔對后人,是啟迪。王蔚走了,但他的精神仍激勵著每一位共產黨員像他一樣,百折不撓、勤勉不倦,永遠為著光榮與夢想不懈奮斗。(記者/韓沁言)

(責編:王珂園、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