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把想做的事干成,很有成就感”

記者  顏 珂

2019年03月12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沈騰香(左一)在勞動中。
  丘嘉瑞攝(人民視覺)

春雨淅瀝。福建省長汀縣南坑村銀杏基地的山頭上,漫山遍野的馬尾鬆依舊蒼翠。更多的綠色,在銀杏枝頭的嫩芽中孕育……

這是沈騰香再熟悉不過的山頭,曾經有著令人可怖的猙獰。32年前,沈騰香嫁到南坑村時,嚴重的水土流失還在勾畫滿目黃土、丘壑縱橫的圖景。濯濯童山數十年如一日,綠色似乎遙不可及。

1997年,她成了這裡的村支書,帶領村民們從水土流失治理起步,綠色在南坑村的山頭頑強生長,由點成片,最終遍布荒山,每一片都浸潤著大家的汗水,還有沈騰香最美好的青春。

“秋天,這裡就是一片金色的海洋。”沈騰香手指遠處,身后,一座名叫“杏福亭”的亭子上挂著一副對聯:“滴水穿石,人一我十,敢叫荒山成綠洲﹔進則全勝,不進則退,誓闖富路美家園。”

治窮,先得治荒

沈騰香是為數不多的敢從外村嫁來南坑的媳婦。由於人口稠密、燃料匱乏、採伐無度,又遇兵災火劫,南坑所在的福建省長汀縣,曾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山光、水濁、田瘦、人窮。

剛進村時的情景,沈騰香記憶猶新:“全村都是木頭房。”村子正好處在水土流失的核心區,村民們把南坑叫成“難坑”。

1997年,作為村裡為數不多的高中畢業生,沈騰香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好心人一旁提醒,底子太薄了,怎麼當家?“我當時心裡也沒底,就想著先試試看。”沈騰香說。

治窮,先得治荒。村裡找來了免費的油萘樹苗,發動大伙兒上山種樹,可村民們根本不買賬:“田裡的庄稼都種不好,還上山種什麼樹?”

沈騰香隻好自己帶頭。在光禿禿的山上種樹,談何容易。“先挖個1立方米的穴,堆土、施肥﹔第二年,把穴拓寬,還是堆土、施肥。”最先上山的都是黨員干部,每人種5畝,沈騰香一人就種了20畝。方法雖笨,樹卻慢慢活下來了,后來居然還挂了果……

頭腦靈活的村民,試著在油萘樹下套種西瓜。袁廷雲就是其中之一。豐收那年,地裡的西瓜賣了1萬多元錢。“晚上跟老婆在家裡數著鈔票,眼淚不自覺就下來了……”袁廷雲回憶:“哪裡見過這麼多錢!”

瓜果飄香,綠的是荒山,聚的是人心。看到種樹能掙錢,村民們紛紛搶著上山。久違的綠色,開始在南坑村蔓延……

荒了那麼多年的地,依然貧瘠。為了增肥,沈騰香又想到了新建沼氣池……

年復一年,滴水穿石。當年的濯濯童山,如今已是滿目蔥蘢,南坑村搖身一變,成了當地名氣不小的生態旅游村,村民們也隨之鼓了腰包——1996年南坑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如今超過了1.68萬元。“現在想想,把想做的事干成,很有成就感。”遠眺青山,沈騰香感慨,語氣依然輕柔……

用錢,格外小心

輕柔的語氣有時會讓人疑惑:沈騰香的身上,哪來這麼足的干勁?

“當年為帶頭上山種樹,聽說還跟家裡人吵了架。”袁廷雲知道,這些年為村裡做事,沈騰香並不容易。

沈騰香家並不寬裕。她曾在鎮上的毛巾廠干過活,后來幾乎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南坑村。老公在外務工,收入也不高,日子緊巴巴,還得供養兩個小孩的學業。

為了帶頭,她把老公叫回家,兩口子一塊干,其實當時心裡也沒底。幸好行情不錯,家裡條件日漸改善。可后來村裡養畜的人多了,養畜的不種樹,種樹的又不養畜——種養分離,排污就成了問題。縣裡考慮到生態保護,南坑村成了禁養區。

村裡帶頭拆畜舍的,還是沈騰香,“要說心甘情願,那是假話,可村民們盯著你,你不拆,誰會動?”先后投了40多萬元的畜舍,說拆就拆。家裡主要經濟來源沒了,老公隻得到縣城動車站旁,開起了雜貨店。“現在人氣還不旺,每個月毛利也就兩三千塊,跟養畜沒法比。”沈騰香笑著說。這份公心,村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去年5月,沈騰香帶頭拆畜舍,到7月,全村15戶養殖戶,全部退出。

這些年,沈騰香給村裡拉來的資金,不在少數。僅廈門的一對鄉賢,就先后捐了130多萬元。一提到用錢的事,沈騰香格外小心,叫上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一並來監督。一位村民因某事對沈騰香有怨氣,憑空臆想了幾條經濟問題向上告狀。上面派人一查,影兒都沒發現。后來,這位村民趁著酒勁跟沈騰香掏心窩:“你這個人,不貪,公道,我服!”

選人,德才兼備

村支書的崗位,沈騰香一干就是22年。她說,自己還有兩大遺憾:一是后備干部沒有培養起來﹔二是村集體經濟還不夠壯大。2015年村裡換屆,她本想卸下村支書的活,可村民們死活不同意。沈騰香隻有繼續接著干……

培養后備干部的事,她其實早就放在心上。多年前的一天,沈騰香路過村裡一戶人家,見一個年輕女孩獨自一人在家刷牆,動作麻利。她沒過多久,就把這個女孩拉進了村干部的隊伍。她叫彭麗娜,如今的南坑村婦女主任,家裡條件殷實,干事老實本分。一有機會,沈騰香就帶著她到外面跑,村裡來了重要客人,也鼓勵年輕人勇敢上前亮相。“選后備干部,要德才兼備,但首先是德,人品一定要好。”沈騰香說。

村裡的集體經濟,沈騰香也沒少費心思。當年引進銀杏樹,本是為了生態和經濟雙重效益。可經濟效益一時不盡如人意,急壞了沈騰香,“每年都得花錢管護,不然就是前功盡棄。”幸好縣裡出面收儲,解了燃眉之急﹔如今,外地的游客慕名前來,很多就是沖著南坑獨有的銀杏林。

但沈騰香並不滿足。“村集體收入一年不到20萬元。”她覺得不夠。正在謀劃的包括鄉村旅游開發,連同一座養老中心的建設。“村民們條件好了,老人也多了,有的請保姆照顧老人,一個月也要四五千元。”沈騰香盤算著建一個養老中心,既是解決養老的社會事業,又是可持續創收的集體產業。

歸根結底,她還是放不下南坑村。沉甸甸的責任扛了22年,或許還將繼續扛下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12日 17 版)

(責編:謝倩、黃瑾)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