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貴州銅仁市萬山區龍門坳村黨支部書記劉雲:“我就是要讓鄉親們脫貧”

2019年02月22日10:42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我就是要讓鄉親們脫貧”

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龍門坳村村支書劉雲(前排右一)和村民在田間。 (資料照片)

“土地租金600元,務工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年底產業分紅2300元,你說貧困戶心裡有多美。”貴州銅仁市萬山區謝橋街道龍門坳村黨支部書記劉雲說,全村162戶貧困戶,已脫貧149戶,貧困村的帽子終於摘掉了。

2016年以前,萬山區龍門坳村隻有一條不足4米寬的村路,基礎設施落后,土地大多是山地,沒有集體產業,村民們過著窮日子。“兩頭豬崽養了一年,不夠柴米油鹽錢”,盼產業,盼脫貧,望眼欲穿。在外經商的劉雲每次回到老家,心裡都不是滋味。

2016年,萬山區動員致富能人回鄉干事創業,劉雲響應號召,馬上把公司交給他人打理,自己回村當起了黨支部書記,決心帶領鄉親們一起發展產業,甩掉貧困帽。

剛開始,村民對劉雲的做法不理解。可劉雲卻說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我就是要讓群眾脫貧。”劉雲心裡清楚,想擺脫貧困,必須發展產業。

山地多、平地少,龍門坳村發展產業沒有優勢,怎麼干?“沒有土地優勢,那就在項目上動腦筋,闖出一條新路子,把‘劣勢’轉化成‘優勢’。”劉雲信心滿滿。

上任后,劉雲立即帶領村兩委干部到廣東、福建和周邊地區考察學習,借鑒外地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做法,聘請專業團隊為龍門坳村制定可行的產業發展規劃和目標。

通過考察,了解到種植竹蓀見效快、效益高,適合在山地種植,龍門坳又剛好具備種植竹蓀對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的要求。村兩委研究決定,把竹蓀產業作為村裡主要產業來發展。

說干就干。村兩委干部先自籌資金100萬元,后又動員有能力的村民入股90萬元,做村民思想工作、流轉土地、採購設備、購買竹蓀原料。劉雲帶著村干部連軸轉,一門心思要把竹蓀產業搞起來。

“村干部帶頭,我們就有信心,大家願意跟著一起干。”村民劉春仙吃下了定心丸。

為了帶動貧困戶一起發展,村裡專門成立了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向政府部門爭取扶貧基金100萬元,作為貧困戶的入股資金參與合作社分紅。同時,還動員村裡的貧困戶通過5萬元“精扶貸”入股,由合作社負責償還本金,貧困戶每年保底分紅1萬元。劉雲當眾承諾,如果村集體經濟不能兌現分紅,他自掏腰包先墊付給貧困戶。

利益有了保障,村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24戶貧困戶主動與合作社簽訂了貸款協議,一起發展產業。不到半年時間,400畝荒坡地全部種上了竹蓀,竹蓀加工廠房也全部建成。

每年7月份,是竹蓀開始採收的季節,漫山遍野的綠草叢中,到處都是雪白如裙的竹蓀,幾百名工人提著籃子在基地裡忙活。“竹蓀都是在早上生長,生長時間很短,當天生長的竹蓀必須在中午12點前採完,用工高峰期每天有200多人到基地採收,都是當地村民。”村主任劉小平說。

“種植、管理、採收、包裝都要用工,干一天是80元。”村民饒麗芳正是靠著村裡的產業,讓自家收入翻了幾番。2017年,僅竹蓀一項產業,龍門坳村銷售收入就達500多萬元。

憑借產業帶動,138戶貧困戶戶均分紅2300元,24戶通過“精扶貸”入股的貧困戶戶均分紅1萬元,村集體經濟積累18萬元。

“做夢都想村裡有個產業,在家門口有事做,有收入,終於實現了。”村民王白牛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如今,村集體已成立萬山區蓀靈原生態農業產業有限公司,注冊了“蓀靈”品牌,成為全國竹蓀產業唯一一家獲得有機認証的企業。

劉雲通過多渠道推廣,又與蘇州、福建、廣東等多名客商簽訂銷售協議,並在黔郵鄉情萬山館、蘇州食行生鮮正式上線,竹蓀產品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發展產業有紅金,越干越有信心。如今,劉雲通過向上爭取項目,龍門坳村的15公裡通村主干道全部改造成6.5米寬的柏油路,交通不再成為阻礙產業發展的“攔路石”。

劉雲介紹,除了竹蓀產業,村裡流轉了60畝水田發展“蓮藕+泥鰍”立體種養產業,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還與全村162戶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年年都有分紅。

通過兩年的發展,龍門坳村竹蓀產業種植規模達到800畝,“蓮藕+泥鰍”立體種養產業擴大到120畝,發展標准化大棚蔬菜種植200畝,產值突破1500萬元,帶動當地群眾200多人就業。

如今,龍門坳村村集體產業規模越做越大,不光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村集體經濟也越積越多,村裡新蓋了便民服務中心和養老院,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記者 王新偉 通訊員 郭剛)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