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讓“紅色引擎”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山西省運城市絳縣“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新模式

2019年01月31日09:48    來源:山西日報

原標題:絳縣“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新模式

面前是規劃齊整的巷道、粉刷一新的房屋、設施一應俱全的黨員活動中心,身后是新搬遷的房子、排列整齊的蔬菜大棚……這是日前絳縣舉辦抓黨建引領鄉村發展暨“三基建設”大交現場觀摩會時,黨政干部一班人在麼頭村村級活動廣場看到的一幕。

2018年,絳縣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十大工程、農村五項改革,堅持“圍繞黨建抓發展,抓好黨建促發展”,用巨椽之筆描繪出黨建、發展之花並蒂開放、交互輝映的鄉村振興圖。

黨建+隊伍建設,黨組織活起來

麼頭村村黨支部堅持把抓黨建作為首要任務,深入開展基層黨建“七化”行動,推進陣地建設標准化,新建了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廣場和幼兒園,成立麼頭村朝峰苗木經營合作社,廣泛開展爭創“美麗庭院”“星級衛生戶”等主題活動,營造起文明和諧的民俗鄉風。

鄉村振興,離不開組織振興。近年來,絳縣抓黨建,既注重塑魂又著力塑形:軟件建設方面實施人才強縣戰略,開通人才綠色通道,首選政治好、能力強、作風過硬的大學生、年輕人、新鄉賢擔任村支兩委,讓他們進入黨校課堂“強筋壯骨”。同時,深化“每月一主題”黨日活動,堅持“五項制度”,強化黨員隊伍日常管理,注重“兩個突出”,做好黨員教育培訓﹔硬件建設方面以推進“支部建設規范化、組織生活經常化、管理服務精細化、工作制度體系化、陣地建設標准化、教育培訓常態化、引領發展長效化”“七化”建設為核心,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落實專項經費用於“三基建設”,不斷完善基層黨組織“五小”基礎設施建設。

新庄村黨支部堅持用文化做內涵、建書香支部,每年選樹好媳婦、好婆婆、好家風典型,為夯實基層堡壘、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創造了良好氛圍。

柳泉村以教育設施為依托、文化設施為陣地,每年舉辦“關公文化節”、籃球、書畫、朗誦等比賽,增強了黨支部的號召力和向心力。

2018年以來,絳縣選樹出48個黨建綜合示范點,通過村“兩委”換屆,實施“鳳還巢”計劃,共有108名在外優秀人才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他們求真務實、敢想敢干,年初許諾、年中踐諾、年末兌諾,呈現出爭先恐后干事業、砥礪奮進謀發展的良好勢頭。

黨建+集體經濟,產業強起來

大交鎮澮南村黨支部以“黨建引領‘村社一體化’壯大集體經濟”為發展理念,創新“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籌資22萬元新建佔地6畝的2座草莓大棚,成立澮豐草莓種植專業合作社,創立了“澮豐草莓”品牌,實現集體收益、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共贏。

古絳鎮郝家窯村“兩委”班子利用本村原有廢棄窯洞,建設民俗文化展示中心、青少年農耕文化教育基地、植物迷宮及日光溫室項目,用“支部+公司+農戶”的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迴馬嶺村黨支部利用當地的紅色資源,還原了革命老區廻馬嶺原貌,使之成為該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周邊縣市黨員干部前來學習,帶領村民吃上了“紅色旅游飯”,為集體經濟引來源頭活水。

“手中沒有米,叫雞也不來。”2018年以來,絳縣多方取經調研,積極探索,根據各村實際,在全縣推行村社一體化壯大集體經濟的路徑,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指導各村黨支部立足優勢,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黨支部+公司+農戶”“黨支部+企業+農戶”等多種模式,有針對性地發展起“城郊型”“種養型”“服務型”等類型的村集體經濟,盤活了集體資源,涌現出橫東村牛羊養殖合作社、冷口鄉平道村花椒種植合作社、郝庄鄉上呂村種植示范園等集體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的農村黨支部。目前,絳縣189個行政村村級集體經濟已全面破零。

黨建+脫貧攻堅,群眾富起來

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徐建軍,56歲,家裡5口人,種植蔬菜大棚時,因缺資金致貧﹔2016年,在幫扶下,徐建軍種植大棚蔬菜脫貧,現有5個蔬菜大棚,2018年人均純收入1.1萬元。

2015年,面對正在上學的兩個孩子和患有大病的老人,家裡資金入不敷出的窘境,在幫扶責任人、縣委書記王宏偉的鼓勵下,在縣鄉村三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徐建軍報名參加了村裡組織的蔬菜大棚外出學習,並在歸來后包租了村裡的3個大棚,第一年大棚純收入就達3萬元,順利脫了貧。2017年,他用扶貧小額貸款3萬元,再承包2座大棚,加上地裡種的糧食收入,徐建軍不僅當年還清了借貸,一家人年均收入還輕鬆達到了萬余元。如今,他不用出門打工,自己在家門口就當起了萬元戶,忙時還雇人干活,自己做起了老板,最讓他高興的是——“兩個兒子娶媳婦的錢是足足的”。

臨近年關,66歲的王建宏在新蓋的單元樓裡,正哼著小調和老伴在客廳喝茶嘮嗑。今年他們一家3口人不僅住進了縣裡的貧困戶集中安置小區,還享受到了醫療“136”政策。“縣裡和村裡還讓我們加入養牛合作社,年年分紅,再加上兒子的務工、養老金、退耕還林補助、護林員補貼,人均年純收入達8000余元,現在我們的日子真是好啊。”王建宏愛人快人快語。

和王建宏家一樣,續魯峪村73戶175位建檔貧困戶已全部搬進新居,過上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

自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吹響后,絳縣響應號召,以黨建為龍頭,舉全縣之力,摘窮帽、拔窮根,改窮業、換新顏,瞄准最困難的群體,扭住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搞清情況,落實“六個精准”“五個一批”,找准致富路子、幫扶措施、脫貧時序,靶向脫貧。深入開展產業扶貧行動,加大財政和金融資金投入力度,提高脫貧持續性和穩定性,堅持魚漁兼授,志智雙扶,變“大水漫灌”為“精准滴灌”,千方百計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譜寫出了一支支脫貧致富曲。

黨建+鄉村文明,幸福指數漲起來

在大交鎮北冊村,干淨整潔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庭院,太陽能路燈隨處可見,家家戶戶門前擺放著磚頭圍起的綠化池……這與傳統印象中“臟、亂、差”的農村環境有天壤之別。

“原來村裡的道路坑窪不平,到了下雨天,一踩一腳泥,晚上村裡黑漆漆一片。你看現在,水泥路面修得多平整,到了晚上,還可以和城裡人一樣在路燈下散步,在文化廣場上跳舞。”今年70歲的李貴民告訴記者,他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這兩年的變化比得上之前40年的發展變化。

村民溢於言表的喜悅、節節攀升的幸福指數是對絳縣黨建工作最中肯的評價。為了答好鄉村振興的考卷,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讓全縣農村基層黨建學有標杆、行有示范、趕有目標,該縣實施了農村黨建“十強百進”行動計劃。即從全縣選樹出28個“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好、“兩委”班子好、黨員隊伍好、集體經濟好、脫貧攻堅好、產業示范好、村容村貌好、鄉風文明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好、黨建活動資料好的特色黨建綜合示范村,在農村大力開展黨建提升行動,強化培訓,提高“兩委”干部待遇,規范支部政治生活,整頓轉化軟弱渙散村,做到由點帶面,促進全縣農村黨建工作齊頭並進、齊頭向好、美美與共。

文化興村的柳泉村、紅色資源興村的迴馬嶺村、產業興村的下高池村、易地搬遷興村的山底坡村……如今,走進絳縣的各個村庄,呈現出的是一幅幅新時代鄉村的美麗畫卷。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