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從新街口到中南海,每天三次,每次兩個多小時。一百多公斤郵件投遞、上千份報紙套報、萬余份信件蓋戳,這是一天的工作量,12年來,風雨無阻,無一差錯。長期的重復勞動,讓他的右手厚於左手,右臂也比左臂粗上一圈。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他樹立起了行業的標杆。他說:“這份工作,讓自己的世界飽滿了起來”——

“快手郵差”付永偉的光榮與夢想

2019年01月15日08:4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快手郵差”付永偉的光榮與夢想

【大寫的時代·大寫的共產黨員】

開欄的話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每一位奮斗者的努力,終將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融匯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熔鑄成新的歷史創造的一部分。在所有奮斗者中,共產黨員,既是普通一員,又肩負著神聖使命。無數優秀共產黨員,在平凡日子裡甘於默默奉獻,在緊要關頭勇於挺身擔當。他們用信仰信念的力量,詮釋著共產黨員應有的模樣。

今天起,本刊開設《大寫的時代·大寫的共產黨員》欄目,與讀者一起,分享他們的故事。

叮叮當當響的二八自行車從街頭巷口騎過,寬大的“郵局綠”在胡同院落穿梭。這樣的情景,是80后再熟悉不過的童年記憶,也是1985年出生的付永偉現今工作的日常。

付永偉是北京郵政公司投遞局的一名投遞員,也是一名共產黨員。從新街口投遞部到中南海投遞部,在熟悉的“郵遞員”身影背后,是不為大家所熟悉的“工序”:從積水潭橋、德勝門城樓到西四北八條,從西二環官園橋到后海,每天送遞一百多公斤的郵件,給過萬份信件加蓋落地戳,為上千份報紙套報……每天投遞三次,每次兩個多小時。

同樣的路線、同樣的流程,付永偉一干就是12年。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裡,承載著付永偉的“光榮與夢想”:這12年間,他一共投交郵件報刊近一百萬份,無一差錯﹔他創造的“拇指拆套報法”“五指推信蓋戳法”成為行業標杆,以他名字命名的“付永偉投遞業務操作法”為投遞員工技能水平提供了指導。

1、踏踏實實地認真干

付永偉的一天是從數報、套報開始的。每天6:30,他就到單位,將從印廠“新鮮出爐”的報紙套成完整的一份,數好份數﹔給每一份印刷品蓋上落地戳,每一天經過他手的郵件就上千份﹔7:30他就騎自行車載著幾十斤重的印刷品出發了,最早一趟得趕在八點半之前,將當天的報紙和信件送到用戶手中。這樣的流程,一天得重復早中晚三趟。

當人們喝著早茶,翻看著報紙上的新聞時,或許不曾想過,這些睜開眼就已經呈送到手邊的早報,已經在付永偉們手中經歷了兩個多小時的“旅程”。

2007年,在一家公司做保安隊長的付永偉,從每日送件來的郵遞員口中得知了北京郵政公司招聘的消息。標准的工裝、嶄新的自行車、自由的時間安排、散發著油墨香氣的報紙和信件,為相處兩地的人們送去思念和牽挂,這些都讓20歲出頭的付永偉充滿了興奮與期待。

付永偉順利應聘成了北京郵政公司新街口投遞部的郵遞員,對工作過分美好的設想還是給他帶來了不小的意外:送信、送報,他對周邊環境不熟悉﹔過戳、套報,他手忙腳亂跟不上。老師傅們兩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一趟送遞,付永偉要三個小時,時間一長,早中晚三趟就連接在一起,更別提原先想象中的“騎著車輕鬆看風景”了。

“當工人就應該干什麼就要踏踏實實地務什麼、鑽什麼。”付永偉暗下決心,一方面注意觀察老師傅的技術動作,揣摩技術要領,一方面虛心向周圍的同事請教,逐漸熟練並掌握了投遞各個操作環節的技巧。

為了盡快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水平,付永偉每天早早來到單位,堅持把給近萬件的平常印刷品加蓋落地日戳、把一千多份的報紙過數分段當作每日額外的必修課。

為了練好“過戳”,他的手心磨腫起了泡,通過長時間的練習,他的右手明顯厚於左手,兩隻手變得一薄一厚﹔為了看清自己技術中的薄弱環節,他將自己的全套動作拍攝下來,再與教練一起對動作逐個分析、改進﹔為了提高速度,他在自己的胳膊和雙腿上綁上沙袋負重練習,夏日酷暑,汗水如雨,每天高強度的訓練結束后,累得付永偉直不起腰來,長時間下來,他的右臂明顯比左臂粗了一圈。

不僅苦練,還得巧練。在無數次的練習之后,付永偉總結出了“拆套報”和“過戳”的技巧,減少了拆套報中間一些不必要的環節,創造了“拇指拆套報法”,用這種方法不僅省時,套出來的報紙還比普通的方法更整齊﹔用付式“五指推信蓋戳法”,可以杜絕兩份信件疊加在一起的現象,可以保証信件不漏戳。

除了技能嫻熟,還得熟悉路線。為了摸清趙登禹路附近大帽、中帽、北帽、前帽、后帽胡同的脈絡,每天完成投遞工作后,付永偉就在這些胡同裡來來回回地轉,畫圖,記門牌號。

付永偉的用心,被老街坊們看在眼裡。他們把胡同認路的“秘笈”分享給了他。“這幾個帶‘帽’字的胡同形成井字格局,如果不熟悉,兩個小時也走不出來。”在付永偉的反復“測量”后,現在隻用20分鐘,他就能把信、報刊送到所有帶“帽”字的胡同。

2、為了抵達“最后一公裡”

“投遞員是郵政大網傳遞的末端環節,是與老百姓面對面接觸的,必須要做好‘最后一公裡’的服務。”對於付永偉來說,那些“基本功”的訓練,就是為了抵達這“最后一公裡”。

12年來,付永偉累計投交郵件一百萬件,無一件差錯。在付永偉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載著用戶的姓名、地址、聯系電話和他們的用郵需求。這樣如遇到用戶地址變更,也可以順利聯系到他們,“死信”變成了“活信”。這是付永偉與用戶聯系的“寶典”,他也因此被投遞部的同事們稱為“活地圖”“資料庫”。

幾年下來,付永偉不僅出色完成了道段上的投遞工作,還滿足了客戶的許多額外要求。西章胡同已經拆遷許久,但那裡的一些原住戶至今仍和付永偉保持著電話聯系。其中有一位潘先生,因為搬遷,按照退休時在山西原工作單位登記的地址就無法收到退休金,就找到付永偉,希望他能在看到自己的匯款單時通知他。此后,潘先生的退休金、保險費從太原郵寄到西章胡同,付永偉都會在第一時間打電話通知他。這種貼心的服務讓潘先生非常高興。

家住大乘巷胡同教師樓的崔先生是一位退休校長。他不但把報刊作為每日必需的精神食糧,而且特別愛干淨,不允許投遞員在報頭上用鉛筆批注門牌號。這就要求投遞員盲記投遞包內至少幾十份報紙的詳細地址和接收用戶。為了做到這一點,付永偉在最短的時間內背熟了報單,自創了“兩條線投遞方法”,即在出班前把報紙和雜志作為一條線,把挂號信、平信、印刷品等作為另一條線﹔而且每一份報紙雜志的地址都印在腦子裡,不在紙上標注。這個做法使經他手送達的報紙、雜志都十分整潔、美觀,得到了很多用戶的稱贊。

“中國人在信件上寄托了很多情感,我剛入職的時候就想,能為身處兩地的人們送去期盼,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郵政行業倡導一個理念——“用戶是親人”,付永偉認為,這就要通過投遞員們用心投遞每一封信、每一份報來體現。

投遞員是一個窗口,在這裡付永偉可以看到萬家燈火、感受世態人情。

付永偉記得,在2010年的中秋節,他作為替班員替9段投遞,他在菠蘿倉胡同裡的一戶居民門口“喊報”,裡面的大爺應了一聲,並沒有出來,付永偉走進屋看到老人獨自一人坐在輪椅上。老人的話,至今讓付永偉難忘:“他說,我訂報,只是為了能有人能來敲敲我的門,跟我說幾句話。”

“這多像自己老家的父親。”付永偉便給這位姓蘇的大爺留下了自己的電話,告訴他有事隨時可以找他。從那以后,大爺會時不時打個電話給付永偉,有時讓他幫帶點小菜,有時只是問候。蘇大爺常和左鄰右舍的街坊們說,小付是個熱心腸,他已經認了小付做干兒子。

“和大家關系好了,我的工作也更開心了。”付永偉覺得,這份工作,仿佛讓自己的世界飽滿了起來。

3、學習,不斷地學習

許國富、李秋軍、韓偉、陳蘭穎、尼瑪拉姆等,這些優秀的前輩郵遞員,是付永偉的榜樣。他們中,有的幾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送達信件,有的做用戶的貼心人為百姓分憂,有的用腳步丈量把外面的世界帶到大山深處。

付永偉知道,自己要多學習這些前輩的精神,多學習新技術,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時代飛速發展,也促進了郵政行業不斷升級,無論在投遞方式還是服務質量的提升上,讓付永偉覺得隻要稍不留神,都可能被行業淘汰。比如在2007年,他剛入行時,每天還會送大量的私人信件,但現在私信變得極少,大多是報紙雜志和商業信函﹔比如以前送件用的是人力自行車,現在用電動車﹔比如以前信件都放在各家各戶的郵箱裡,現在大部分小區安裝了智能包裹櫃﹔再比如,快遞行業快速發展也對傳統郵遞員的事業帶來了新的沖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每一個變化背后都是對投遞員業務能力的新挑戰。

為了提升投遞部整體業務技能水平,作為業務骨干,付永偉主動擔負起了小教員工作,定期組織職工開展“每日一練,每周一考,每月一比”的崗位練功、技能比武活動。經過努力,他當時所在的新街口投遞部40多名職工職鑒持証率已經達到了100%。

說到支撐自己努力奮斗的動力,付永偉腼腆地笑笑說:“黨員就要勤勤懇懇為民、兢兢業業干事,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他在河南老家的孩子正在一天天成長,妻子也在北京有了穩定的工作。

在付永偉心裡,未來正在閃閃發光,似乎比他剛離開老家來北京時候暢想得還要絢爛。

(記者 俞海萍)

(責編:謝倩、黃瑾)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