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江 琳
2019年01月15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城鎮化深入推進,各類人員在產業之間轉移和地區之間流動日趨廣泛,黨員流動也日益頻繁
■截至2017年底,全國流動黨員201.1萬名,佔黨員總數的2.2%
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改革開放推動了經濟社會蓬勃發展,也加速了人口流動。這其中,就包括數量龐大的流動黨員群體。對這支特殊的隊伍如何加強和改進管理?成為黨員隊伍建設一項重要任務。
從提出基本任務、建立初步規范,到建立健全制度、強化管理責任,再到探索改進方法、著力擴大覆蓋,進而到推動管理創新、努力開創新局面,40年來,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頂層設計”不斷發展完善。
抓牢“頂層設計”,也少不了“施工手冊”。1994年,中組部印發《關於加強黨員流動中組織關系管理的暫行規定》,首次對建立流動黨員黨組織、加強流動黨員組織關系管理等作出規定。2006年,中組部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流出地黨組織、流入地黨組織和流動黨員三方責任,形成了流動黨員管理的基本制度。2007年,中組部開通了覆蓋全國的流動黨員咨詢服務電話。2013年,中辦印發《關於加強新形勢下發展黨員和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對分類做好流動黨員管理工作提出要求。梳理可見,從規律上把握、在實踐中探索,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實效性持續增強。
黨員行千裡,組織一線牽。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組織創新流動黨員管理工作載體,把廣大流動黨員集結在黨旗下,凝聚成一支流動的先鋒隊。“離鄉不離黨組織”“流動不流失”,各地採取單獨組建、行業聯建等方式,擴大流動黨員黨組織覆蓋,將其納入屬地管理體系和區域化黨建格局一體推進。截至2017年,全國建立各類流動黨員黨組織1.5萬個。一項項工作,讓“口袋”黨員、“隱形”黨員“亮”出身份﹔一項項舉措,更讓流動黨員“安家”“安心”,從“流入”變“融入”。
流動黨員管理,摸清底數難、開展活動難、管理對接難,這些現實問題如何破解?近年來,按照中組部建設全國黨員信息庫的統一部署,各地開展黨組織和黨員基本信息採集,將流動黨員信息全部採錄入庫﹔同時,運用各級黨建工作信息平台和“兩微一端”,推進流動黨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打造“流動中的陣地”“指尖上的課堂”。實踐証明,這些探索有助於確保流動黨員流而不失。
流動黨員不僅需聚攏在黨旗下,更要在流動中為黨旗爭光。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明確責任主體、多方協同配合,在做好流動黨員組織生活、教育培訓、關愛幫扶、權益保障等方面綜合發力,引導流動黨員發揮作用。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隨著各地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扎實推進,廣大流動黨員找准定位、積極作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讓共產黨員徽章在流動中熠熠生輝。
重慶大渡口區搭建基層黨建智慧雲服務平台,讓流動黨員“流”而不“失”
智慧雲上新家園
記者 王斌來
“茲定於12月15日下午4點30分,在社區黨員活動中心召開‘居民骨干座談會’,將征集2019年民生實事需求項目,歡迎准時參加。”
聽到提示音,44歲的劉天明打開手機,收到一條來自百佳園社區黨支部的通知。劉天明是重慶大渡口區跳蹬鎮人,2017年4月來到百佳園社區,成了流動黨員。社區黨組織之所以向他發出活動邀請,源自區裡的黨建智慧雲服務平台。
走進百佳園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煒輕擊鼠標,點開雲平台“黨務管理”專欄,上面立即顯示出整個社區55名黨員的情況,信息既包括組織關系在社區的黨員,也包括流動黨員。
一年前建成的這“朵”黨建智慧雲,如今成了黨員們的新家園。“每月的主題黨日,我都會收到短信通知,組織沒忘記我,我也盡量參加。”劉天明說。
流動黨員作為“生面孔”,社區黨組織如何做到及時精准了解?“靠的是智慧雲。區內的組織、機構、人、事、物相關信息‘一張網’全覆蓋,智能化管理打破了‘信息孤島’。”區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現在,平台通過比對轄區居民信息和全市黨員數據,自動顯示轄區內黨員情況,再通過黨建聯席會收集信息,結合走訪摸排核實,從技術和工作機制兩個層面,確保所有黨員信息准確無誤,精准通知流動黨員參加組織生活,履行黨員義務,實現流動黨員異地“安家”。
智慧雲的微信公眾號還建有“網上辦事大廳”,居民和流動黨員在單位或家裡就可辦理適齡兒童網上入學報名、生育服務証等12項民生事務。
打破時空距離,讓所有黨員像“一家人”,智慧雲在給流動黨員帶來溫暖的同時,還主動引導流動黨員“發光發熱”。有的流動黨員成為居民骨干,參與基層治理﹔有的參與社區風險隱患巡查……
流動黨員還能通過微信公眾號反映問題。西城佳園小區二號門,有一條55級的長台階,兩邊沒有扶手。2018年3月,79歲的流動黨員梅國忠發現這個問題,想著老年人進出存在安全隱患,便請鄰居幫忙通過智慧雲向社區黨組織提出安裝扶手建議。沒想到,僅僅半個多小時,社區工作人員就在線給出“社區會及時跟進”的回復。沒多久,長約60米的扶手安裝完畢,老人們能扶著欄杆進出了。
(人民網記者彭國威參與採寫)
福建莆田市駐京黨工委與北京多區黨組織雙向協同管理服務流動黨員
雙管齊下好處多
記者 趙 兵
34歲的莆田籍在京個體工商戶楊維益,在潘家園古玩市場經營多年,一直以來,他積極向莆田駐京黨組織申請入黨,2018年,他終於如願成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不久前,楊維益參加了黨工委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在這裡,我不僅能向家鄉駐京黨組織申請入黨,還能享受首都優質黨建資源和活動平台。”楊維益感到受益匪淺。
莆田近800名流動黨員在京經商務工創業學習,融入北京,離不開流入地提供的優質平台和資源﹔流動黨員身份難識別,如何更好掌握其情況,加強管理服務,北京各級黨組織也需要抓手。
流出地與流入地黨組織加強溝通聯系、工作銜接。自2007年起,黨工委先后與朝陽、昌平等區委組織部建立雙向管理機制,提升流動黨員管理服務水平。黨工委根據“流動黨員信息庫”動態掌握的情況,將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北京相關黨組織﹔北京相關黨組織也及時反饋莆田流入黨員的情況。“信息共享,雙方協力摸排,情況掌握比一方全面得多。”黨工委副書記戴寶石說。
雙向協同,管理服務遍及流動黨員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黨的十九大閉幕后,黨工委邀請北京市委黨校教授解讀大會報告﹔朝陽區把流動黨員活動陣地建設、開展活動等工作納入各級黨委黨建工作目標體系……雙方協同,催生出“1+1>2”的效果。
莆田駐昌平區黨支部有流動黨員48名,黨支部書記鄭國輝經營著佔地600多畝的建材城,黨員活動中心就建在建材城裡,“黨員經營戶”全部亮身份,鄭國輝還常組織黨員提供志願服務……因工作出色,黨支部被昌平區定為“流動黨支部示范點”。經雙方黨組織協商,建材城內的黨員活動中心“升格”成為“昌平區流動黨員活動中心”。如今,200多平方米的活動中心內,各類培訓資料、電腦等一應俱全。
從雙向協同中受益,流動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也在流出地與流入地雙向發揮。首都機場第二高速修建時,牽涉莆田駐朝陽區第五黨支部書記馮亞堂創辦的建材市場,市場內255家經營戶的5萬平方米經營面積需搬遷。關鍵時刻,在支部號召下,黨員帶頭簽約,帶頭搬遷,帶動群眾,一個月內整體搬遷,實現零投訴、零上訪。
河南固始縣駐京黨工委“班長”苗振水10年傾情服務流動黨員
“三不”書記講奉獻
記者 孟祥夫
2008年,對於從河南固始縣在京務工的黨員來說,是重要的一年。這一年,700多名流動黨員走進剛剛建成的新“家”——中共固始縣駐北京黨工委。而這個新家的“當家人”就是書記苗振水。10年后,黨工委已設有31個黨支部,管理流動黨員1029名。
位於大別山區的固始是河南人口大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縣裡在京打工的有20多萬人。”苗振水介紹,務工人員中有不少是黨員。如何管理服務好他們?
2008年,55歲的苗振水大校從工作崗位退休。身為固始人,苗振水一直關心家鄉發展,加之熟悉北京,退休后的他成了正在籌備的固始縣駐京黨工委書記的第一人選。“黨的需要就是命令。組織有要求,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苗振水回憶。
“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苗振水辦公室的牆上挂滿了獎牌。2016年,他本人也榮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榮譽的背后,是扎實的工作。了解內情的人都稱苗振水為“三不”書記:不領工資、不要經費、不佔編制。10年間,正是在這個“三不”書記帶領下,黨工委把流動黨員的“家”建起建強,也讓固始在京務工人員有了依靠。
“王安禮同志,今天是你的入黨紀念日,我們向你的政治生日表示祝賀。”不久前,在王安禮入黨22年那天,黨工委特地為他過了政治生日。“這樣的生日,每名黨員都要過,目的在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苗振水說。
在北京小紅門汽配城,上千家汽配商店中近半是固始人開的。為讓黨員發揮引領作用,黨工委設立“模范共產黨員商戶”,立起標杆、樹起標准,鼓勵大家依法經營、誠信互助。苗振水介紹,黨工委在其他行業也設置了“共產黨員先鋒崗”,推薦優秀黨員到關鍵崗位工作,確保工程質量和服務水平。
在脫貧攻堅戰場,黨工委同樣活躍。2016年以來,黨工委引導在京創業人士反哺家鄉,累計返鄉創建畜禽水產、茶林果木等各類專業合作社520個,領辦創建建材家居、農產品加工等各類企業230家,帶動4200多名貧困戶脫貧致富。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5日 19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黨建組記者專欄 · 黨建周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