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4日08:47 來源:光明日報
近年來,貴州省不斷依托種植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種植產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之一。圖為2018年12月初,貴州省榕江縣國有林場的臍橙基地,員工在採摘臍橙。新華社發
夏用發舉起鋤頭拆掉自家房子的時候,手在不停地顫抖。未來的生活是怎樣的,他還沒有把握。
10年前,位於梵淨山腳下的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寨沙侗寨為了擺脫貧困,開啟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為了建設全新的侗族風情村寨,所有村民拆掉自家舊房子,分配新位置,蓋新房子。這不但意味著既有利益的重新“洗牌”,還要背上幾十萬的貸款,雖然有政府擔保貼息,但這個數字對於像夏用發一樣以上山抬滑竿為生的村民來說,依然是天文數字。未來是否可期?
古老的村寨機械轟鳴。1年后,新寨落成,侗寨寨門、吊橋、鐘鼓樓等設施相繼完成﹔2年后,村黨支部帶頭,客棧、農家樂、咖啡館陸續開張﹔3年后,夏用發用經營客棧的收入還清了30萬元貸款。“跟黨走就對了!”說這話的時候,夏用發在廚房裡忙活著,滿臉笑容。
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比重從來不是少數。《“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國家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加強民族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貴州落實實施《規劃》,大力促進民族地區發展,想了很多辦法,投入了很多精力。
發展的成果就體現在每一個民族村寨的風貌上、每一戶家庭生活實實在在的變化中。
1.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場河村村民石金池家的門框上,挂著一塊親戚送的牌匾:“金玉滿堂”。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生活似乎並沒有像這句祝福中那樣發展——跑運輸的石金池不幸因車禍造成腿部殘疾,紅火的日子突然間陷入貧困。母親痛徹心扉,父親愁白了頭,他的兩個孩子的學習生活從此失去了基本保障。
“我剛進他家門的時候,發現每個人都是垂頭喪氣的,感覺他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鄉黨委組織委員王清元覺得,這個家庭似乎已經喪失了斗志。
扶貧先要扶志。無數次談心后,石金池終於開始答應參加技能培訓班,又當起了生態護林員。鄉黨委、村黨支部送去雞苗、豬仔,鼓勵石金池的父母養殖禽畜,幫助他們重新拾起了釀酒、刺繡的手藝,還想辦法為他們解決銷售問題。兩個孩子上學的費用也由政府的專項教育扶貧資金來負擔。
點滴累積,石金池家的日子漸漸有了盼頭。記者踏入石金池的家門時,石金池正准備騎摩托車去山上進行護林巡邏,他的父親滿面紅光,他的母親在廚房忙活著,一定要讓客人們嘗嘗她剛做好的豆腐。看得出來,那熱情源於希望、帶著感激。
同村的石志勇夫婦的遭遇同樣讓人心酸。12年前,夫妻倆滿心歡喜迎來了女兒的誕生,但后來女兒被確診為腦癱。從此,這對夫婦全部的精力和積蓄都用在了女兒身上,家庭陷入貧困,可是就在不久前,小女兒還是離開了人世。
村支書石仕凱每周都要往石志勇家跑上幾次,不斷地安慰、鼓勵,並想辦法。現在,石志勇的妻子已經有了做工的機會,石志勇也開始參與護林、養殖。“這家很快就能實現脫貧目標了。”石仕凱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地。
“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像石金池、石志勇一樣不幸的貧困家庭,沒有被落下。場河村的山坡上,易地搬遷的樓房嶄新漂亮,山上的藍莓、菩提樹、蔬菜園在冬日裡還保持著綠意,新落成的產業園已經有鹵制品、泡菜、養雞場等企業陸續入駐,他們將為當地民族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分紅機會。
在這個大山中的人口較少民族鄉裡,建檔立卡貧困戶993戶3604人,已脫貧871戶3350人,貧困發生率已下降至1.99%。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各部門項目資金優先向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傾斜等扶持政策,為這裡的發展加注了十足的動力,人們的生活燃起新希望。
2.民族文化自有萬鈞之力
每天早晨4點鐘,大山深處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龍山鎮復興村村民金淵秀已經起床了。制作仫佬族獨特的美食“灰拔豆腐”,比做普通豆腐程序更復雜,需要的時間也更久一些。
被草木灰包裹后的豆腐口感細嫩,且帶有獨特的草木香氣。2017年,灰拔豆腐被黔東南州收錄進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州委州政府不遺余力地宣傳推廣灰拔豆腐,讓更多的人認識了這道仫佬族傳統美食。
在扶貧資金支持下,金淵秀已經在山下蓋起了灰拔豆腐加工廠,更讓她喜出望外的是,“金淵秀豆腐坊”已順利注冊為商標,她身著仫佬族服飾的形象也被印在了商標上。“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金淵秀說。
金淵秀嫁到婆家不久便跟婆婆學做豆腐,沒想到十幾年后她有了自己的灰拔豆腐品牌。通過機械化量產,現在豆腐坊一天的產量就有1000斤,現代產業的操作模式讓仫佬族的傳統美食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少數民族文化是貴州的一大特色,也是貴州旅游叫響“多彩貴州”的底氣之一。現在,貴州省命名挂牌了512個“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其中213個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這些備受重視的民族村寨,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作為國家民委確定的第一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復興村利用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建立起復興仫佬族文化陳列館,整合美麗鄉村和危房改造項目資金,對傳統木房進行打磨包裝,保護傳統村落。仫佬族的印記在西南大地上雕刻得更加深刻。
同樣聚集著仫佬族的凱裡市下司鎮,曾經歷過商賈雲集的輝煌,也曾衰敗殘破。2013年,下司鎮被重新打造,清江映古鎮的景象優美宜人,多民族元素融為一體的建筑風格別有風韻。現在清江村年均旅游收入已達6000多萬元,帶動數千人就業。
發展中,民族文化不是被動地接受保護。“讓文化活起來,它本身就具有萬鈞之力”——這樣的觀點,被貴州多地的干部群眾落實在實踐中。
3.火紅的草莓映紅的日子
下司古鎮邊上,清江村的蔬菜大棚裡,幾顆草莓已經率先紅了,放在嘴裡,濃郁的草莓味讓滿口的味蕾都愉悅起來。黨支部書記吳聰明說:“這些草莓,可是貧困戶的希望。”
為幫貧困戶發展種植業,清江村黨支部採用“黨支部+公司+貧困戶”的產業模式建設蔬菜大棚,由黨支部建設大棚,公司提供種子、農藥和勞動工具,提供技術指導和負責銷售,貧困戶到大棚種植蔬菜、花卉,並進行后期管理,三方共獲收益。
進入蔬菜園區,左手邊的第一個大棚便由吳聰明帶領貧困戶朱三明、文金鳳共同管理。投入了心血的三個人,已經熟悉育苗、移栽、整地等諸多環節,他們盼著第一茬草莓成熟,火紅的草莓將映紅棚頂,映紅日子。
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各級黨組織始終發揮著引領作用,而基層黨組織沖在了最前沿。
黔南師范學院黨委2017年做了一件頗具創意的事情。教師們說,過去,學校搞扶貧工作,除了給錢和物之外,也不知做些什麼好。多方調研之后,學校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學校食堂直接向農民購買農作物。
“我們帶了20萬元去,隻收了2.3萬元的農產品。”第一次收購讓學院黨委副書記陳治鬆印象深刻,“那時,老百姓還是有顧慮。”他們把全村都走遍了,到最后隻收了2.3萬元的農產品。
為消除老百姓顧慮,學院在當地政府的見証下,與貧困村合作社簽訂了長期定購合同,每學期開學進行一次集中定點採購,學院后勤集團把每周、每月、每季、每學期需求產品和數量的公告貼到村寨。
百姓的熱情逐漸高漲,紛紛參與進來。“收購日”成了鄉裡的大日子,全家老小帶著能賣的全部收成,早早趕到採購點過磅交割。農產品的銷路問題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得到解決。
現在,貧困地區農產品的產量不斷提高,購買方也從黔南師院一家擴展到貴州省“高校集團”。“校農結合”的模式在貴州省全省推廣開來。
被大山包圍的這片土地,不再沉寂。
(記者 尚文超 呂慎)
相關專題 |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