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以黨的政治建設 引領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

青海改革發展研究院

2018年12月24日15:10    來源:青海日報

原標題:以黨的政治建設 引領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

社會治理創新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全局性、戰略性、價值性的改革部署,是一場推進中國社會發展的制度性變革。建立黨政主導下的多元共治社會治理新格局,是中國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創新的必然選擇。立足新時代,在民族地區進行社會治理創新不僅具有全國普遍共性,更是特點鮮明而任務艱巨。

一、新時代對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提出新要求

(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的源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對社會治理創新有了新期盼。比如:良好的法治環境,是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良好的誠信環境,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道德基礎﹔良好的公正環境,是凝聚民心、推動美好社會建設的價值基礎﹔良好的福利環境,是共享發展成果的物質基礎﹔良好的安全環境,是人們實現美好生活的首要的和現實的基礎。新時代新變化新期盼,社會治理創新要對症下藥,特別是要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在民族地區的變化反映,積極推動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全面提升社會發展質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要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抓住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的“牛鼻子”。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歷史証明,在黨的建設中,政治建設是第一位的,居於統領地位,講政治是我們黨的基本觀點,是我們黨成為世界最強大政黨、最強大的政治力量的紅色密碼。在民族地區進行社會治理創新,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則上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撓地貫徹落實中央部署﹔要把民族工作的核心轉化為文化發展,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緊緊抓著基層黨組織建設這一關健,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切實搞好黨群關系,為老百姓謀取實實在在的利益。

(三)民族地區的特殊性,決定了社會治理創新要突出特色。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創新既有全國共性,更是頗具特色。社會治理必須從本地社會實際出發,不能用發展經濟的方式去治理社會,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嚴格把握政策,注意策略,把各族群眾緊緊地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夯實黨長期執政的基礎。

二、青海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的成效與問題

(一)社會治理創新的典范

1.“村寺並聯”的玉樹治理模式。玉樹州秉承“強村帶寺、以村穩促寺穩”的原則,積極探索建立“村寺並聯”新的治理模式。經過三年的實踐,治理模式從初期的“村寺並聯”到中期的“強村穩寺”再到目前的“強村帶寺”,不斷轉型升級。第一,打造“村寺並聯治理+”的升級版,實施村寺並聯“1234568”治理工程。第二,堅持管理與服務並重,從而進一步夯實藏區社會治理的法治基礎。第三,堅持問題導向、大膽改革,積極採取“把服務交給政府、把管理交給群眾、把價格交給市場”的改革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作用,著力破解虫草採集管理難題,努力做到推動管理主體轉變、管理方式革新、管理效率提升,實現玉樹虫草採挖治理的良性互動。

2.縣域治理的“班瑪經驗”。果洛州班瑪縣圍繞回答和解決藏區社會治理“為什麼”“是什麼”“依靠誰”“做什麼”“誰來做”“怎麼做”等關鍵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在實踐中,堅持宣傳教育全覆蓋,唱響社會主義“主旋律”﹔堅持愛心幫扶全覆蓋,撐起弱勢群體“保護傘”﹔堅持結對認親全覆蓋,構建黨群干群“魚水情”﹔堅持共建共創全覆蓋,探索基層黨建“新模式”﹔堅持同心同向全覆蓋,維護團結統一“促和諧”﹔堅持扶貧攻堅全覆蓋,引領困難群眾“奔小康”﹔堅持平安振興全覆蓋,筑牢安全穩定“防火牆”﹔堅持幸福工程全覆蓋,促進改革紅利“惠千家”等。班瑪縣從突出問題集中整治到創造“班瑪經驗”,再從推廣鞏固“班瑪經驗”到著力打造“班瑪經驗”升級版,成功走出了一條藏區縣域治理的特色之路,形成了“依法整治、群眾路線、集中推進、精准發力”為核心內容的“班瑪經驗”。

3.“三化融合”的組團式網格化管理服務模式。海北州大力實施“抓支部、活支部、強支部”戰略,積極構建“一建到底”的組織網絡、“一聯到底”的服務網絡、“一通到底”的信息網絡,實現了“三張網”在基層的全覆蓋。達日縣為了祛除社會治理工作的“病根”,結合實際,創新思路,推行牧區網格化服務管理新模式,從過去被動應對問題轉向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探索出了一條確保牧區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管理之路。雜多縣針對兩棲式人員,採取組團式網格化管理服務方式,按照每50人或60人組團,在網格的基礎上設立組團長,分片分區管理。祁連縣把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改革體制改革作為著力點,把增強黨的領導力、戰斗力、凝聚力和動員力作為重點任務,探索提出了“黨建+基層治理”模式,切實提升黨的組織力,逐步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從以上典范來看,堅持抓實基層黨建是做好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政治保証﹔堅持強化管理是做好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關鍵核心,群眾穩則社會穩﹔堅持多元化解利益矛盾糾紛,是做好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首要任務。這些,都是青海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的基本經驗。

(二)社會治理創新中的突出問題

1.起點低。在社會建設方面,社會發育程度不高,群眾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基層治理的各類人才短缺,對於藏區社會治理產生不利的影響。在基礎設施方面,存在“最后一公裡”和管護問題,農牧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基層社會治理的群眾共識。在資金保障方面,存在在配套資金落實難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藏區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

2.空心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牧區人口淨流出加劇,大量人口“離土又離鄉”,隻剩下老人、婦女、兒童以及其他弱勢群體,導致農牧區社會治理人才短缺、社會治理主體弱化。

3.利益化。農牧區社會利益結構發生的新變化,使農牧民的利益訴求更為強烈,實現其利益的手段日益多樣化。各類矛盾糾紛特別是新型社會矛盾逐步凸顯,以涉及政府補助款項分配、宅基地、土地承包、項目征地、林地收益等經濟糾紛為主,甚至存在大量的群體性矛盾沖突,化解難度較大。

4.碎片化。集體主義意識淡薄,如,想修建公共設施找村民集資很難。同時,先進文化缺失,無法發揮引導作用,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基層治理的思想共識。此外,基層組織化力量的缺失,基層黨組織的功能發揮不到位等問題同樣是當前民族地區社會治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三、改進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對策與路徑

(一)以黨的政治建設為引領。政治建設是管方向的,如果沒有走對方向,就會撞上暗礁﹔一個人不講政治,就沒有方向感,就像眼睛被蒙住了,再有能力也可能犯錯誤。從縱向看,從革命、建設到改革,我們黨一以貫之地進行著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及其他建設都包含著政治建設。與橫向比,我們黨比任何其他政黨更加看重政治,並集中提出來,表明我們黨更加成熟、更加進步,對黨的建設的認識更加深刻了。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以黨內政治生活建設、政治文化建設、政治生態建設為基本路徑,把黨的政治建設落到實處。在民族地區基層,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以政治建設為指引,深化治理體系改革,實現黨建與社會治理互相促進。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創新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根本要義。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眾價值取向,吸收借鑒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基於精神層面的元素,做好少數民族文化體系建設和少數民族文化整體性研究工作﹔要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文化共識,夯實最深層次的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實現各民族“小認同”與中華民族“大認同”的統一﹔要始終堅持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要注重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利益認同和命運認同﹔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抓手,豐富手段、方式、平台,聚人氣、接地氣,形成民族創建活動的合力﹔要樹立法治思維,運用法律、政策等綜合手段和協調、教育、引導等方式化解、防止事態擴大和矛盾激化,決不能以民族、宗教劃線搞選擇性執法﹔要尊重內在規律,調動和配置各種相關資源去實現民族團結的預期目的,使民族團結的理念內化於心、外化與行。

(三)把群眾緊緊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做好宗教工作,是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場域。要樹牢四種觀念。一是樹牢全局觀念。二是樹牢群眾觀念。三是樹牢辯証觀念。四是樹牢法治觀念。

(四)建設好基層黨組織這一戰斗堡壘。社會治理創新,關鍵在於基層黨組織建設。第一,堅持問題導向。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理論引領,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和解決基層黨建中遇到的問題。二是講究方法。比如,“一走三問六提高”。“一走”是走基層,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了解情況,把握關鍵。“三問”是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六提高”即從經濟發展、矛盾排解、民生改善、平安滿意度、干部執行力、基層黨組織建設等六個方面提高工作效能。第三,突出重點。要突出政治功能,發展集體經濟,提升組織力,發揮引領力,實現基層黨建和事業發展的深度融合。五是制度治黨,推動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