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基層黨建智能化 街道社區“活”起來

上海:治大城若“繡小花”

王燁捷 見習記者 魏其濛

2018年12月13日09: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上海:治大城若“繡小花”

一個建於1985年、居住著10萬人,並且多為外來人口的4.19平方公裡的街道,該怎麼管理?黨組織又能在街道治理中發揮什麼作用?

日前,在代表大多數上海街道現狀的上海市徐匯區田林街道,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看到了一系列信息化、智能化帶來的“奇觀”——80歲以上孤寡老人超過兩天沒有進出居民樓,街道相關責任干部手機上就會收到一條彈窗信息,督促他們盡快上門看望﹔吸毒回歸人員每天訪客人數超過5人,街道責任人也會收到彈窗信息,此人或有復吸可能﹔一個在逃13年的犯罪嫌疑人,被人臉識別系統發現,抓獲歸案。

上海是一座有著24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10年前,習近平同志在滬工作期間就前瞻性地指出,上海在國際化、市場化、信息化和社會多元化的進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更早、更突出,要走出一條符合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建工作規律、具有上海特大型城市特點的基層黨建新路子。

這條路,如今正越走越寬,這座超大城市的管理也像“繡花”一樣越來越細致、高效。“城市服務管理必須在細微處見功夫、見質量、見情懷,這遠比多蓋幾棟樓來得重要。”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說。

“智慧社區”給街道黨政干部“派單”

“工作到了基層,最怕就是‘不知道誰來干’”。田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郭祥有著多年基層黨建工作經驗,他告訴記者,“每一項責任,都要落實到人。所有的事,都有工作流程,所有的流程都要在網上平台公布出來。”

作為一個以老舊小區、外來人口為主的街道,田林街道花了大力氣來建設“智慧社區”平台,並於今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打開街道指揮中心的平台界面,記者看到,2018年11月30日上午10時,這裡已經有33個“待受理”項目。它把社區裡的人、地、事全都綜合到一起,什麼事情在哪裡發生,應該由哪個人到崗執行、聯系人電話,全都一目了然。

郭祥把每個街道黨政干部收到的App彈窗和短信提醒形容為“工單”,而“智慧社區”平台就是那個自動派單系統。系統發現問題,接到投訴,“工單”立馬派給指定負責人,工作進度全程可追溯。

2015年,注意到基層社區黨建、管理難題的上海市委,研究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的意見》以及深化街道體制改革、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治理、構建職業化社區工作者體系等“1+6”文件。

這7份文件把基層黨組織怎麼干、干什麼、誰來干等問題系統地捋了一遍。“事情很多,我們想是否可以把這些全都合在一個平台上,實現高效執行?”郭祥說,“智慧社區”聽起來方便,實際上街道前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來梳理關系,同一件事在不同部門那裡規則可能並不一樣,但把關系捋順后,街道黨組織工作效率明顯提升,百姓獲得感明顯增強。

街道有了“五項權力”

上海基層黨建的活力增強,除了有信息化、大數據的功勞外,還有權力下放到基層的深度改變。

居民區等基層黨組織是黨在基層設置的一個個“戰斗堡壘”,履行具體責任,團結帶領黨員群眾積極參與基層社區治理。上海的新一輪基層黨建改革,緊緊扭住街道社區黨組織作用發揮這個“牛鼻子”。以街道體制改革為突破口,著力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領導的核心地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早在多年前就全面取消了城市街道的招商引資職能,把“加強黨的建設”擺在街道8項職能的首位,讓街道黨工委心無旁騖抓黨建。街道內設機構設置從過去的“向上對口”轉變為“向下對應”,數量由15個左右減為8個。

街道黨工委的統籌功能被突出強化,區級黨組織向街道下放“五項權力”。賦予人事考核權和征得同意權,重視街道對區職能部門派出機構負責人任免使用的意見﹔賦予規劃參與權,強調社區規劃制定、公共設施布局要征求街道意見﹔賦予綜合管理權,明確街道對綜合性事項進行統籌協調、考核督辦﹔賦予建議權,區域內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必須聽取街道意見建議,完善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機制,強化街道對職能部門派出機構考評結果的應用,確保街道權責一致、統籌有力。

“這改變了街道‘責任無限’而‘權力有限’的尷尬局面。”上海市長寧區新華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陸敏介紹,街道掌握了規劃參與權、區域內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建議權后,街道代表居民群眾發聲的渠道也拓寬了。

新華路街道轄區內,一方面歷史名人名居、保護建筑多,僅說得上名號的老洋房就有200多幢﹔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多、人口結構多元、社區形態多樣。這個歷史底蘊深厚的街區,有兩個地標型的“網紅”園區——幸福裡和上生新所。

在這兩個園區的更新項目啟動前,長寧區規土局事先上門征求了街道的意見。街道提議將園區內10%的面積讓給社區居民作為生活和文化活動空間,讓群眾感受城市更新帶來的改變。

人事考核權和征得同意權的下放,使得派出機構及其負責人的考核方式由過去的“自上而下”變成了“自下而上”,街道考核權重佔到70%。比如,新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於工作需要,3年裡調整了兩位主任,但每次調整時,區衛計委都會到街道進行“事先征詢、事中會商和事后會簽”,讓新主任到崗后能很快地融入社區、投入工作。

聚焦解決黨建覆蓋“窄”的難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續5年參加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審議,並對上海加強黨的建設和社會治理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解決黨建覆蓋“窄”的問題,是習總書記提出的需要下力氣進行專項突破的難題。最終目標是要實現黨的組織作用在社會各領域的有效覆蓋。

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鄭健麟站在有可能是上海最高的黨員活動基地——“上海中心”大廈“金領驛站”上,向記者介紹上海社會群體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大量‘單位人’成為‘社會人’,利益關系更加多樣,社會矛盾更為復雜”。

在這樣的情況下,黨建工作如何擴大覆蓋,成為一件頗具技術含量的事兒。首先,你得找到人員聚集最密集的區域﹔其次,你要找到這群人的“痛點”,通過服務來體現基層組織的“存在感”。

上海的陸家嘴正是一個突破口。這是一個借著改革開放東風從小漁村成長為“摩天大樓區”的“小地方”,2016年的數據顯示,這裡擁有93棟“稅收億元樓”,它們年合計上繳稅費600多億元。這還是一片傳說中“招個前台都要碩士學位”的地方——50余萬名金融城白領中,近70%為碩士及以上學歷,其中相當一部分為海歸。

陸家嘴的“小目標”是,無論你在哪一棟樓辦公,每天午休、下班后都能走幾步到本樓或者附近樓宇,在你喜歡的“金領驛站”找到黨組織,參加好玩兒的活動。這裡有26個“金領驛站”,覆蓋280多個黨組織、8000多名海歸、高知人員中的黨員,直接把“支部建在樓上”。

除了“金領驛站”這個有形陣地,黨組織還會定期收集“白領槽點”,解決問題。陸家嘴管理局黨組織幫忙打通地鐵站到辦公樓的“最后一公裡”,開通6條金融城巴士專線﹔動員各樓宇在地下通道等區域開設“白領食堂”,讓白領不再吃每頓至少上百元的咖啡簡餐﹔引入東方醫院開辟醫療點,白領上班間隙就能直接找醫生求醫問藥、開簡單處方。

陸家嘴的經驗可以復制。據了解,上海目前已在近2000個重點商務樓宇、270個區級以上園區、120個重要商圈、155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實現了組織全覆蓋,建立起互聯網企業黨組織830個。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