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共治,“繡”出首都新美景

——北京市以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探索(下)

2018年12月12日10:51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共治,“繡”出首都新美景

既有繁華的CBD,也有幽靜的四合院﹔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外,也有逐夢而來的“北漂”。林林總總、千條萬縷的煩心事兒,大都發生在基層、落在街巷中。治理城市,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

為第一時間響應群眾訴求、解憂排難,去年以來,北京市在推進“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中,注重下移治理重心,努力推動各類資源和力量向基層用力,有效匯聚起磅礡的共治力量,筑牢了城市發展之基。

71.73萬名在職黨員全部回居住地報到——

“社區裡年輕黨員多了”

走進昌平區回龍觀龍澤苑社區,幾位居民正在簇新的智能快遞箱前取包裹。輸入密碼,快遞箱彈出,輕鬆便捷。“家裡沒人時也不用擔心了,也沒有咣咣砸門的吵鬧了,非常方便。”居民高興地說。

今年5月,郵政系統在職黨員王軍回到龍澤苑社區報到。當了解到社區2000多個老舊信報箱基本處於閑置或廢棄狀態,居民意見很大,社區也沒好辦法時,他將居民需求反饋其所在單位黨支部,利用郵政自身優勢和資源,將社區信報箱全部更換為智能快遞箱,受到小區居民的廣泛贊揚。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神經末梢,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革說。為增強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資源和能力,更好地推進“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北京市積極深化在職黨員回社區報到服務,推動資源、管理、服務下沉基層。

回龍觀地區位於城鄉接合部,是京城有名的基礎設施薄弱地區。“社區以前也常組織活動,參與者多是上了歲數的老黨員,如今在職黨員來了,年輕人多了,社區服務增添了新生力量,社區黨支部的戰斗力也大大增強。”龍澤苑社區黨支部書記伊然欣喜地說。

為了充分發揮在職黨員的作用,龍澤苑社區黨支部按照“居民所需、黨員所長”的原則分類設崗,當好政策法規宣講員、社區發展參謀員、社情民意信息員等。在職黨員張穎來自北京科技大學,報到當天,社區正准備對孩子們開展科學小實驗培訓,她便主動聯系2名博士協助社區開展活動。因為專業教師的加入,活動參加人數由原定的20人增加至40人。

石景山區廣寧街道與冬奧組委駐地所在的首鋼西十筒倉僅一牆之隔,社區居民參與冬奧熱情很高。今年4月起,冬奧組委先后有1名部級干部、8名局級干部及20余名黨員干部以在職黨員身份到廣寧街道高井路社區報到。在在職黨員的幫助下,高井路社區黨委確立了建設冬奧社區的目標和路徑,組織了冬奧項目現場體驗、冬奧文化知識講座等活動,促使地區交通、環境、文化品位等整體提高。

目前,北京全市71.73萬名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全部回居住地報到,並通過公開承諾、建言獻策、參與社區治理、開展為民服務等形式,為社區建設貢獻力量。

1.5萬余名干部任“街巷長”——

細針密線扮靚“責任田”

沿著北京地鐵2號線宣武門地鐵站往南走300米,就是達智橋胡同。這是全市首條居民自治步行街,青磚、灰瓦、紅木門、雕花窗,路上來來往往的人群,讓古色古香的胡同演繹出別樣的熱鬧。

去年4月,西城區廣內街道辦事處辦公室主任高波,成了這條胡同的“街巷長”,專門負責指導街巷環境整治和管理工作。自從有了這個身份,高波就與達智橋胡同分不開了,他的手機電話公示在胡同口,居民們遇到問題總會找他來幫忙。

背街小巷是北京城的面子,也是北京老百姓的裡子。為更好地發現問題、處置問題,推進“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北京在全市推行干部擔任“街巷長”制度,努力增加基層力量。

街長一般由街道處級、科級干部擔任,巷長一般由街道科級干部和駐地科、隊、站、所的負責人擔任。目前,全市已選派“街巷長”15464人,負責及時發現、協調解決街巷環境問題。

擔任達智橋胡同街巷長和臨時黨支部書記后,高波面臨的情況頗為棘手。達智橋胡同隻有186米長,卻有數十家店鋪,攤位林立,遮陽傘一把挨著一把,原本可容兩輛車並行的胡同,行人隻能排著隊走,居民出門隻能看到“一線天”。

高波通過“吹哨”,協調各方,拆除違建,清理違規經營,修繕房屋,重鋪道路,使胡同重新變得敞亮。

“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還管網格和綠地”,作為街巷長,按照規定,高波每周要到“責任田”裡巡視,做協調督促、穿針引線的工作。有商戶私自改造窗戶准備進行售賣,他迅速聯系城管執法隊到現場,促其恢復原貌。有騰退房屋年久失修,他迅速聯系相關部門,排除安全隱患,保証居民出行安全。

今年初夏時分,幾隻降生在北京舊胡同裡的雛燕,吸引了南來北往人們的目光。“燕子跟人一樣,都揀好地兒住。要不是這條胡同整治了,小燕子才不會來搭窩呢。”86歲的居民邱叔璜說。

2.3萬余名群眾擔任“小巷管家”——

城市治理有了更多“繡花匠”

今年64歲的梁萍家住東城區龍潭街道。去年4月,她頭上多了一個新頭銜:夕照寺西裡路的“小巷管家”。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不能隻靠黨組織單打獨斗,也需要把群眾力量吸納進來,共同破解難題。

為更好地推進共治共享,北京在“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實踐中,積極推廣“小巷管家”社會動員機制。

目前,全市已招募2.3萬余名“小巷管家”,基本都由在轄區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市民擔任。他們履行“每日巡、經常訪、及時記、隨手做、實時報”等職責,共同參與基層治理。

“為了當好‘小巷管家’,我參加了街道組織的3次培訓。”梁萍說,每天早上,她都要到夕照寺西裡路上走一圈。為了把負責的這條小巷管理好,她還繪制了小巷地圖,上面詳細地標注了黨員數、低保數、殘疾人等情況。

參與其中,梁萍也找到了發揮余熱的舞台。今年,東城區表彰了107名優秀“小巷管家”,梁萍名列其中。各街道還積極在管理、評價、激勵等方面制定規定,激勵“小巷管家”擔當作為。“街道實行‘小巷管家’積分獎勵制度,一年多下來,我已經積了1000多積分了,兌換了街道給我們購買的家政服務和一些生活用品。”梁萍說。

“朝陽群眾”“西城大媽”“石景山老街坊”……近年來,北京市積極健全志願者參與基層治理引導和鼓勵機制,推進志願服務常態化,引領各類組織、各種力量“跟著干”,涌現出一大批志願服務品牌。這些身處第一線的城市治理“繡花匠”,來自群眾,直面群眾,成為城市治理的重要力量,作用顯著。(記者 孫忠法)

(責編:謝倩、黃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