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依托黨建提升首都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

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黃潔

2018年12月12日10:06    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王軍在北京郵政系統工作。不久前,他在自己居住的北京昌平區龍澤苑社區獲得了一個新稱號“最閃之星”,起因是他作為黨員回社區報到,主動接洽給社區裝上了智能快遞箱。

提起高波,達智橋胡同裡的居民幾乎無人不知,他是西城區廣內街道辦公室主任,不過讓他被胡同居民認可的是他另一個身份——街巷長。

最近,住在夕照寺社區40年的梁萍老人有點愛操心,走到樓門口就盯著滅火器在不在,走在路上看見狗糞就鏟起來……因為她也有了個新身份——小巷管家。

2018年1月,“街鄉吹哨,部門報到”作為北京“1號改革課題”向全市推廣。自那之后,70余萬名像王軍一樣的在職黨員回到社區報到,1.49萬名街道處、科級干部走下大街和胡同擔任街巷長,並帶動由社區居民組成的“小巷管家”志願隊伍,形成合力解決了一大批群眾“家門口”的治理難題。

在職黨員“認領心願”服務社區

今年以前,在龍澤苑社區住了10多年的王軍,從沒想過自己和社區會變得這般“親密”。這個改變就發生在今年4月,他按照市委組織部要求回社區報到后。

“我們社區有130多名在職黨員,回社區報到后共同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凡是涉及社區建設的事,書記都會在群裡@我們,邀請大家一起參加討論。”王軍告訴記者,這多半年,社區西側院子籌劃建籃球場、東邊要建老年餐桌等事項,他都參與了意見,一下子就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覺。

不過,作為回社區報到的黨員,王軍最關心的是如何更好發揮作用,為社區服務。幸好,龍澤苑社區黨支部想出個好方法——“心願認領”。“我們讓居民提出願望和需求,再讓每位在職黨員根據自己的專長認領心願,結對子開展服務活動。”社區書記伊然說,需求明確,在職黨員立刻行動起來,紛紛認領了自己的服務項目,很快社區裡就多了書法培訓班、法治宣傳課、暑期編程小課堂,社區裡的設施維護都被黨員“包了干”,再不用社區操心了。

王軍在郵政系統工作多年,聽到居民對社區信報箱破舊的反映,立刻找到伊然,申請為社區更換智能快遞箱。經過王軍的居中協調,不久前,龍澤苑社區的智能快遞箱已安裝完成並正式運行。不僅如此,經過王軍牽線搭橋,中國郵政北京分公司黨支部還與龍澤苑社區黨支部結成了對子。

“黨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名在職黨員,能夠回到社區為居民們做點實事,更加體現出了黨員的先進性。”王軍說,報到至今,他隻有兩次社區支部活動沒參加,一次是因為加班,另一次是因為出差。

伊然則對記者說:“有了黨員的參與,社區生活添了活力,社區的難題也變得沒有那麼難了。”

龍澤苑社區發生的變化並非個例。記者了解到,在西城區開展的“進千門走萬戶”活動中,在職黨員廣泛入戶聽取社區民意,幫助居民解決實際問題﹔通州區的“社區服務我承諾、社區發展我建議、社區治理我行動”活動,更是在居民生活中凸顯了在職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這支龐大的力量正在北京環境整治、教育培訓、政策咨詢、服務群眾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街道干部基層報到打通“最后一公裡”

自從2017年4月當上了達智橋胡同街巷長和臨時黨支部書記,高波工作的“主戰場”就從辦公室改到了胡同裡。他的手機號就寫在胡同口的公示牌上,這裡的居民們遇到難題都會找他來幫忙。

從一條臟亂差的亂巷變身如今的傳統風貌街,達智橋胡同經歷了艱苦的整治過程,怎麼才能讓整治成果不反彈,是高波現在最關注的事。今年“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推行之后,西城區將其在胡同街巷治理中進一步延伸,開展“小微執法”,授權街巷長組織社區層面的聯合執法,這讓高波的工作越發得心應手。

“今年夏天,有個居民給我打電話,說胡同裡有一家商戶正在改造窗戶,又要開牆打洞。我立刻警惕起來,馬上聯系了城管執法隊一起趕到了現場。”高波說,幸虧處理得及時,當晚商戶就把窗戶恢復了原貌。

與高波一樣,東城區東四街道組織部部長高洋,在“吹哨報到”機制推行后也下到了東四街道二條社區,當上了這裡的社區專員。用高洋自己的話說,她就是百姓的通訊員,是社區難題的“吹哨者”。

到了社區沒多久,高洋就聽到居民們抱怨,東四四條胡同實施“垃圾不落地”之后出現了垃圾暴露問題,非常影響周邊住戶的生活。認真聽取了居民意見后,高洋開始“吹哨”,協調胡同物業公司與社區常務會、居民代表展開三方座談,商議解決方案。果然,經過大家集思廣益和積極參與,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之前我是高跟鞋、小西裝、辦公樓裡工作忙﹔現在變成平底鞋、休閑服、走街串巷服務居民。”高洋笑著說,“社區工作多是雞毛蒜皮、家長裡短,可對居民們來說卻是他們最關注的民生問題,如何處理好這些小問題考驗著基層治理的大智慧。”

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全市已經選派了街巷長1.49萬名,走進了約5000條大街、1.4萬余條小巷,他們成為了破解服務群眾、抓落實“最后一公裡”問題的重要抓手,也是打通“最后一公裡”的關鍵力量。

創新形式發動群眾共治門口事

“群眾的事情群眾辦”,在黨員回社區報到、干部到基層報到的同時,發動基層群眾參與基層治理也被涵蓋在“吹哨報到”改革的范圍內。隨之,遍布全市的“小巷管家”志願隊伍應運而生,

梁萍便是這樣一名“小巷管家”。“社區招募時我當時就報了名,認領了夕照寺西裡主線。”為了管好自己這條巷子,梁萍在小巷地圖上用彩筆標注了每一棟房子、每一棵大樹、每一個花箱、每一個寵物便紙箱的位置,還把居民情況也都一一進行了標注。每天“三巡”是她的常規任務,隨手能做的小事就隨手做,做不了的就報送街巷長解決。如今,夕照寺社區還建成了“家門同心管家團”,小巷管家不再是單一個人,而是更有力量的團隊。

記者了解到,北京目前已經招募1.3萬余名“小巷管家”,履行“每日巡、經常訪、及實記、隨手做、實時報”等職責,在家門口街巷環境整治提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創造力並不止於此。

記者在東四街道六條社區採訪中注意到,經過環境整治后的街巷中,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處“微花池”,栽種著不同品種的花木,花池內還都有一塊小標牌,寫著人名。

東四街道工委書記荀連忠告訴記者,這是東四六條社區“胡同花園花友匯”的花友們認領的,而這花友匯的由來還得從東四街道“周末衛生大掃除”活動說起。當初,東四周邊胡同環境衛生臟亂差等問題突出,為了改善環境,街道利用“吹哨報到”機制組織黨員干部深入背街小巷,到居民院子裡與居民一起開展環境整治,打造了“周末衛生大掃除”這一品牌。如今,這項機制已在全市推廣。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群眾從開始“站著看”變成了“跟著干”,再到后來主動獻計獻策獻本領,自發提升居住環境。

57歲的李健,是東四六條社區花友匯的會長,現在花友已經有了120多人。“我們這個花友匯開始都是愛養花的人,把胡同清理出來的角落都改成了花池、廊架,讓花友自己認養。時間長了,大家熱情越來越高,互相比誰養花養得好。現在,想要認領都得要競爭才行!”

李健說,有了養花這個平台,胡同裡拆違建、建景觀,還建起了“口袋公園”,環境是越來越好。

據統計,今年前9個月,北京全市在職黨員回社區參與各類活動49萬余次,為民辦實事40412件。八成以上居民對背街小巷環境整治表示滿意,超過九成居民對開牆打洞、無証無照經營和老舊小區整治表示滿意。同時,今年一、二季度群眾安全感也同比提升了1.4和1個百分點。

如今,走在北京街頭巷尾常能聽到這樣的感慨:“現在時刻能感受到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就在我身邊。”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