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一個小山村的美麗蝶變

——山西省長治縣東掌村推進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

2018年11月21日08:51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一個小山村的美麗蝶變

  核心閱讀

“綠波搖漾景色新,疑在桃源故裡行。”這句詩描寫了新時代的世外桃源,位於山西太行之巔的長治縣東掌村的現實場景,這裡三面環山、綠蔭夾道,玉宇紅樓、小橋流水﹔這裡百姓富裕、生活愜意,人文和諧、民風淳朴。東掌村以其自身實踐生動詮釋了鄉村振興的深刻內涵,書寫了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生動畫卷。

在山西省長治縣東南部,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小村庄,被稱為“上黨南界,最美東掌”。走進東掌村,一幢幢小洋房錯落有致,一條條水泥路四通八達,一盞盞路燈整齊排列,一行行樹木郁郁蔥蔥,村民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春有花、夏有蔭、秋有實、冬有青,“人在林中游、路自景中過、車在園中行”的美麗畫卷呈現在人們面前。

然而,多年前的東掌村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那時的東掌村是遠近聞名的臟亂村,許多年來,村民面朝黃土背朝天過著窮苦日子,荒山還是那光禿禿的荒山,溝壑還是那深幽幽的溝壑,祖上傳下的老房子還是那老樣子。短短幾年,是什麼讓東掌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又是什麼讓東掌村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煥發出燦爛奪目的光芒?

煤礦改制掀起千層浪集體經濟注入強心劑

說到東掌村的變化,就必然要提到村辦煤礦﹔提到村辦煤礦,就必然要提到現任村黨總支書記、村委主任畢永剛。畢永剛,在長治縣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在東掌村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對於他的事跡,每個人都能隨口說出二三件,都會蹺起大拇指稱贊幾聲。

2001年3月,東掌村發生了一件改變全村人命運的大事,長年虧損的村辦煤礦要公開競拍了。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千百年來,莫不如此。應該說上蒼是非常眷顧東掌村的,村子下面蘊藏了豐富的煤炭資源,地質條件簡單,煤質優良,瓦斯又低,是一個天然的聚寶盆。不知從哪個年代開始,東掌村就開始了挖煤賣煤的歷史,一直到1968年,憑著幾代人的努力,硬是勒緊褲腰帶建成了長治縣為數不多的村辦煤礦。對於這個自己親手建起的煤礦,村民們是愛恨交加。東掌煤礦從建成以來,所有權經營權幾經轉換。從開始的村集體所有,到1976年劃歸南宋公社經營管理,再到1979年又收回村集體,1990年開始承包給私人經營,直到2004年重新由集體經營,幾番輪回,幾番波折。由於市場價格、經營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原因,煤礦投產30多年來,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盡管守著金疙瘩,全村人卻沒能從中享受到利益。

為了擺脫村礦經營的困境,2001年,東掌村黨支部、村委會決定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對村礦徹底進行改制,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后報上級部門批准,面向社會公開競拍村礦經營權。當時還是村上通訊員的畢永剛憑著敏銳的直覺和年輕人的闖勁,認定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多方籌資參與競拍並最終奪標。在他的經營管理下,煤礦效益逐漸扭虧為盈。

2003年初,第六屆村民委員會選舉開始。全村人從煤礦競標與經營管理中看到了畢永剛的為人,看到了他的能力,也看到了他的闖勁,一致把他推選到村委會主任這一關鍵崗位上,帶著大家的信任與重托,畢永剛開始了他的“村官”之路。次年,他又被任命為村黨支部書記,成為當時全縣屈指可數的支部書記、村委主任“一肩挑”。職務增多了,責任更大了,擔子更重了,畢永剛從此把自己的命運與全村人的命運緊緊連在了一起。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鄉親們對自己的深情與厚意,組織上對自己的信任和支持,畢永剛感到無以為報,唯有一腔熱血回報大家。2003年底,在家人的反對與眾人的質疑聲中,他毅然決然地將自己承包期限未滿、煤炭效益正好的煤礦經營權提前上交村集體,2004年集體經濟因此一下子增加收入1000余萬元,使步履維艱的村集體猶如注入一劑強心針,有效緩解了東掌村當時面臨的發展困境。經過連續的升級再升級,改造再改造,革新再革新,東掌煤礦由一座初設年生產6萬噸的村辦小型煤礦企業發展成為機械化程度達100%、年生產能力60萬噸的現代化中型高效礦井。在2009年的資源整合重組浪潮中,以其優越的綜合條件和深厚的煤礦產業積澱,被確定為保留礦井,並成功兼並興隆煤礦、北宋煤礦、長征煤礦,組建山西長治羊頭嶺東掌煤業有限公司,一躍而為地方國有控股企業、納稅大戶,為村辦企業的發展壯大開創出一條新的成功之路。到2010年,東掌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累計達到3億多元,成為首屈一指的“富裕村”“明星村”。

“一個人的富有不是真正的富有,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這樣的富有與成功對於個體的價值是有限的,對於社會的貢獻也是有限的。隻有帶動全體村民共同致富、共同進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樣的人生追求才最有價值。”這是畢永剛的初心,他更是這樣做的。

產業興旺行行競風流擼起袖子人人顯本領

長治縣是傳統的煤炭資源型經濟,就煤炭而言,是深受其利,也深受其害,因煤而興,因煤而衰,多少年來始終沒能走出這個“怪圈”。所以在長治縣經常能聽到一句話,“煤炭今天離不了、明天靠不住,不轉型死路一條”,既透出深深的無奈,又時刻警醒著這裡的人們。

從擔任村委主任的第一天,畢永剛與其他班子成員就開始謀劃村子的長遠發展,研究如何擺脫對煤炭資源的依賴。通過多方調研和集思廣益,制定了“種植養殖穩村、旅游觀光興村、對外投資強村”的發展思路以及各種幫扶政策,鼓勵支持村民就業創業,努力實現多元發展、多點開花的經濟新模式。黨的十九大作出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東掌人感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又一個“春天”來臨了。在今年全縣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長治縣委縣政府提出“堅持以轉型升級統領產業發展、以生態文明統領城鄉建設、以黨的建設統領全局工作,做好工業、農業、旅游、民生、改革五篇大文章,建設美麗宜居生態縣”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畢永剛一班人更加堅定了既定的前進方向。

把發展種植養殖產業融入鄉村旅游,2017年成立了東掌九院種養合作聯社,下設11個種養專業合作社,共吸收120戶村民入社,流轉土地460畝,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將全村土地統籌規劃,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花則花,宜集中則集中,宜分戶則分戶,把農業種植區同時變成參觀體驗園。在糧食種植上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沿山、沿路、沿企、沿河、沿村種植干鮮果、油菜等兼具觀賞價值的糧經作物,同時增加谷子、黍、豆類及其他雜糧作物。以興東養殖有限公司、博灃養殖專業合作社、錦潤養殖合作社等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業。目前村裡規模最大的東慶生態園,擁有生態經濟林基地200余畝,種植蘋果、核桃、杏、櫻桃等品種,林下散養土雞和黑豬,節假日開辦各種形式的親子採摘、喂養活動,吸引了各地游客前來參觀。以九禾農場為代表的家庭農場,將傳統的農事節慶與農耕體驗結合起來,吸引城市居民參與其中,有的城裡人干脆對農田和農田上的作物進行了認領,還有的城裡人認養了家庭農場裡的牛、羊、豬等家畜。孔雀園裡400多隻孔雀的盛大陣容,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村民王志平和妻子成立了興東養殖公司,以出售成品小孔雀、孔雀蛋和土雞為主。村裡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后,王志平和妻子又開了一家飯店,“近兩年,飯店的客流量翻了一番,我們的小孔雀和孔雀蛋銷路也越來越廣了”。

依托獨特的自然生態優勢,東掌村全力打造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成立秦皇台旅游有限公司,充分挖掘鄉村傳統文化和“秦皇台”“戰國古長城”“蠶姑塔”“石屋嶺”等歷史遺存,保留改造舊民居為傳統加工坊、民宿,現已打造成豆腐坊、小粉坊、酸菜坊、酒坊、老碾坊、老油坊、石磨面粉坊七個傳統加工作坊和一處蠶姑鄉繡手工藝坊。對村內古廟宇和具有保留價值的“新房院”“纓杈樓院”等明清建筑、古宅老院進行異地重建或返修,開辟成冬暖夏涼、設施齊全、宜於度假居住的“民宿”。修建大眾書畫院和鄉村記憶館,濃縮歷史,匯聚文氣,為游客提供多方位的文化藝術欣賞和精神食糧。修建4000平方米的露天游泳池和景觀河道,修通了環村旅游線路,逐步形成了以休閑度假、農耕體驗、避暑避霾為亮點的東掌品牌。

油坊、石磨面坊、豆腐坊、老酒坊、工藝繡坊……穿過一排排朱紅色的小洋樓往山上走,青石路兩旁各種各樣的小作坊錯落有致。一方面,為游客提供健康綠色的農產品,讓他們既可以參觀又可以體驗,另一方面,這些小作坊也是對傳統文化和民間技藝的一種傳承。破窯洞除了變身小作坊,還通過使用保存完好的舊磚、舊石頭、舊磨盤進行翻修,變成了可住宿、可餐飲的農家休閑小院,如今村裡三分之二的農戶參與庭院經濟,在發展鄉村旅游中分得一杯致富羹。“我們村2017年接待游客11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000萬元以上,帶動休閑農業經營的農戶(業主)收入年遞增20%以上。”東掌村旅游公司負責人宋元山說。

除了在本村發展外,東掌村還積極利用“閑錢”對外拓展業務,讓“錢”生“錢”。2011年,村集體和村民共同籌資6000萬元成立了錦東投資有限公司,投資金融業、機器制造業等產業,吸納村民入股1185萬元,村民有了更多財產性收入。2015年,搭上互聯網快車,瞄准電商產業,投資2.3億元建成了長治錦東創業園,吸引京東商城、中國郵政、百世匯通、德邦物流等28家電商和31家倉儲物流入駐。互聯網、大數據等高端產業助力這個小山村駛向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撤庄並村舊貌換新顏人人共享百姓得實惠

以前的東掌村由西溝、畢家、西東掌、沙溝、李家、老窯上6個自然村組成,雖然名字都不叫東掌,但是從這裡出去的人們都自認為是東掌人,所以有句古話叫“進了東掌無東掌,出去東掌皆東掌”。這6個自然村分片按山勢居住於三個方向的三道溝四面坡,分散凌亂,道路崎嶇,條件惡劣,來往很不方便,再加上各自祖傳的固守利益,影響了村庄的進一步發展。

畢永剛走馬上任后,就與班子成員達成共識,抓住經濟好轉的契機,實施撤庄並村,拆遷改造,集中居住,以達到資源置換的目的。從2005年開始,東掌村共投資2.8億元,將原來零落分散的6個自然村整合改造,共建成別墅式二層住宅樓214幢、村民住宅單元樓5棟120套,水、電、暖、氣等統一供應,並且配套建設了高標准社區服務中心,公園、學校、廣場、籃球場、污水處理廠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村庄道路硬化率達90%,綠化率達76%。2011年,村民們全部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

四圍青山環繞,綠蔭加護的大道小路,沒有刻意改造成筆直一條,而是隨形就勢,蜿蜒至遠方﹔綠樹藍天裡,一排排朱紅小洋樓掩映其間﹔山坡上,或隱或現的廟宇帶來一絲古朴的情懷……從河南南陽回鄉探親的王永強,正帶著十幾個朋友在東慶生態園感受採摘帶來的快樂。“沒想到家鄉發生如此之大的變化,五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涼,短短五年時間,美景美食美不勝收,這次回來真不想走了!”王永強感慨:“老房子被村集體收回去進行了重新修整,還給我分了一套一百平方米的新房子,村子建設得這麼好,以后退休了,肯定回來住。”

東掌村鼓勵村民用自己的雙手和勞動發家致富。村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隻要是東掌人,65周歲以下,身體健康,願意工作,都可以在東掌找到一份適合的崗位,人均年純收入可達3萬元左右。煤礦收歸村集體所有后,東掌村開始推行股份制經營,設定動態股份,村民每人向煤礦入股1萬元成為股民,每年年底發放當年股份紅利后,再根據婚喪嫁娶人口增減情況重新登記,按照新統計人口數入股,保証了集體資產公平分配。到2016年,村民每股分紅已達5.45萬元。“戶戶能分利,人人是股東﹔資源歸集體,共富領新風”。這項舉措既為煤礦進行礦井機械化升級改造提供了資金,又增加了村民收入和當家作主的責任心。

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們得到的實惠也更多了。村裡設立了文化教育基金,凡本村考上大學的學生,每人可獲得1000—10000元不等的升學獎勵。村裡所有在煤礦工作的人與國有企業正式職工的待遇一樣,全部參加職工養老、醫療、意外、生育和失業保險,其余村民按1︰1比例(村委會補貼一半)全部參加新農保。年齡在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除享受上級政府發放的基本養老金外,分年齡段、有無工作、是否黨員等標准享受村裡的養老金政策,每年做一次免費體檢。70周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每年生日村裡除贈送精美蛋糕外,還按年齡段敬送祝壽禮金。村裡的老人感嘆:“不是兒子為我們養老,是村集體給我們養老。”

三治融合書寫和諧美淳朴鄉風綻放文明花

村子富裕了,村民有錢了,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開始思考村庄的治理問題。2008年,在借鑒古人智慧和不斷探索嘗試的基礎上,提出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治村理念,從今天來看,這一理念與“楓橋經驗”的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不謀而合,可以說是“楓橋經驗”在山西的東掌版本。

以法治村,天下為公。法者,天下之公器。2006年,東掌村制定了自己的一部“家法”——《東掌村村規民約》,2009年、2010年、2012年又先后三次進行了修訂和完善,成為村民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規則,並與村民享受的集體紅利直接挂鉤。因為明法而遵法,因為遵法而靠法。十多年來,東掌村沒有發生一起影響較大的群體上訪和群體事件,得益於村民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行為習慣。如遇到個別村民的不合理訴求,村集體就組織部分村民代表召開矛盾糾紛調解會議,應用國法和“家法”辯一辯訴求到底合理不合理,讓當事人心服口服。

以德治村,厚德載物。東掌村特別注重以文化人、以文養德,引導村民講道德、守道德。為了更好地宣傳和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委會在村子中心專門修建了主題廣場,“二十四字”基本理念遍布廣場各個角落。為了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心選編了村民學習普及讀本《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收錄了膾炙人口的古今經典散文、詩詞等30余篇,對其中的內容村民們隨口就能吟上幾句。村裡每年都要舉辦“詩歌朗誦大會”和“詩詞大會”,村民們踴躍參加,勝出者可獲得千元大禮包。村民畢國慶說,“現在讀詩作詩已經成為東掌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前農閑時,大家沒事干,嘮閑話、打牌的現象很普遍,但詩歌朗誦給了大家精神寄托,豐富了業余生活,大家比以前團結多了”。畢哲瑞小朋友馬上要上六年級了,曾和同學們一起參與了《滿江紅·怒發沖冠》的朗誦,他自己會背誦幾十首詩歌。“學校每周三都有一節詩歌課,學校還有一間教室,放滿了各種詩歌作品。”畢哲瑞說。“村裡舉辦朗誦比賽很好,給了我一次鍛煉的好機會,也展示了我在學校學的知識,在今后,希望不但自己學朗誦,還要向父母、向身邊人宣傳朗讀的好處,我更要好好學習,學到更多的知識,長大以后向畢永剛叔叔一樣為自己的家鄉作貢獻,把東掌建設得更美麗。”2018年9月7日,以“東掌杯”命名的慶祝改革開放10周年上黨歌手大賽總決賽在東掌村文體廣場落下帷幕,為全村乃至全縣人民獻上了一台音樂盛宴。

村民自治,行有所止。為了贏得村民對村干部的信任,黨支部、村委會積極推行“四議兩公開”,通過LED大屏、村報《和諧東掌》定期進行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對事關村民切身利益的民政救濟、低保評定等具體事務,力求步驟規范、操作科學,得到了廣大村民的認可。建立了村民議事機制,對土地征用、土地承包、籌資籌勞等公共事務、重要事項和重大財務收支計劃和執行情況等,交由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集體討論決定。成立了3人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從總支委員、中共黨員和村民代表中選任,對村級事務開展全方位監督。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委托法學專家、律師提供全程專項法律服務,委托審計事務所專業人員對村集體各類資產全面核查,還村民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經常組織開展“道德模范標兵”“文明和諧家庭”“好婆媳”“愛崗敬業模范”“創業能手”“廚藝手工藝工匠大賽”等評選活動,倡導講文明、講禮儀、講節儉,比勤勞、比上進、比創星,使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主旋律始終在東掌村高高唱響。

“聽好嘍!好媳婦兒評選活動又開始嘍!想報名明天下午6點之前告我!”大清早,村民宋曉婷利用上班前的空當,吆喝了一圈兒。作為一名黨員,宋曉婷要經常走訪自己聯系的5戶群眾,傳達落實村裡的最新安排,了解村民困難及對村裡工作的意見,參與矛盾糾紛調解。

讓黨員聯戶,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只是東掌村推動“三治融合”的一個小舉措。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東掌村的中心廣場,矗立著一塊黨員勵志牆,上面詳細呈現了村黨支部組織架構、黨員分布、黨員承諾等具體內容,每一名黨員都會亮出自己的身份,向全體村民作出作為中共黨員的庄嚴承諾,在實際工作中垂范自己的行為、踐行自己的諾言,村民們凡是遇到大事、急事、難事,第一反應就是找黨員、找組織,也很容易找到黨組織,每個人心中都把黨員、黨組織當作自己最大的“靠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美麗幸福的東掌村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太行深處、上黨大地續寫著鄉村振興的輝煌。

(調研組成員:李元斌 郭響明 白雪峰 原冰冰 李 超 攝影:向 崢 小 宇)

(責編:謝倩、黃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