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55年,“楓橋經驗”的變與不變

2018年11月16日08:3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55年,“楓橋經驗”的變與不變

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楓源村鄉風文明理事會成員到即將舉辦喜事的村民(左二)家中宣傳移風易俗、節儉辦酒。新華社發

浙江省諸暨市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在為記者講解“一証通辦一生事”改革。吳杰攝/光明圖片

嘉 賓: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董振華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學院副院長、教授 王世卿

重慶大學法學院教授 褚宸舸

浙江紹興諸暨市楓橋鎮楓源村第一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駱根土

主持人:

記者 王昊魁 靳昊 陳慧娟

55年前,浙江紹興諸暨市楓橋鎮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創造了“依靠群眾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1963年11月,毛澤東同志作出重要批示。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指示,要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發揚優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是“楓橋經驗”的重要內涵。55年來,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不斷學習推廣“楓橋經驗”,並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豐富發展創新。本期圓桌對話,我們邀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董振華教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學院副院長王世卿教授、重慶大學法學院褚宸舸教授三位專家學者以及浙江紹興諸暨市楓橋鎮楓源村第一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駱根土,圍繞“新時代學習豐富發展‘楓橋經驗’”這一話題展開交流探討。

1.堅持好、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

記者:55年來,“楓橋經驗”既為各地加強社會治理提供了好的借鑒,又為各地各部門做好群眾工作、踐行群眾路線提供了榜樣示范。各位長期關注研究“楓橋經驗”或是“楓橋經驗”的直接踐行者,請先給我們談一談認識體會。

董振華:人民立場和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者的基本立場和根本方法。“楓橋經驗”的核心就是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解決基層問題。隻有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夠集中群眾智慧推動基層創造性開展工作和解決問題,才能夠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才能夠匯聚起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磅礡力量。“楓橋經驗”正是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現實工作中的生動體現,對新時代做好群眾工作和踐行群眾路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王世卿:從“楓橋經驗”誕生及創新發展的歷程看,“楓橋經驗”在不同歷史時期,緊緊圍繞當時的中心任務和現實問題進行經驗創新,並不斷注入新的內涵,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良好范本。在新時代背景下,“楓橋經驗”在創造性轉化中得以鞏固發展,詮釋著“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新內涵。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以人民為中心,借鑒“楓橋經驗”努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做群眾工作、踐行群眾路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褚宸舸:“楓橋經驗”既是歷史經驗,也是現實經驗。新時代,“楓橋經驗”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全方位、多領域的基層社會治理經驗,貫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楓橋經驗”是群眾創造的經驗。為了群眾、服務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是“楓橋經驗”的精髓。“楓橋經驗”雖源於浙江諸暨,但其治理理念、模式、機制、技術手段具有共通性。學界要加強研究,深入探討其內涵特征、治理方式、治理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成效。

駱根土:理論、經驗之所以能夠永葆生機活力,在於其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不斷回應面臨的新挑戰。“楓橋經驗”緊緊扭住做好群眾工作這條主線,在不同歷史時期走出了一條既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實際的道路,一定程度上說,引領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方向。我們要不斷總結和發揚歷史積澱的“楓橋經驗”,並在實踐中豐富創新,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2.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記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各地各部門在借鑒“楓橋經驗”的同時,如何根據實際豐富和發展“楓橋經驗”,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董振華: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矛盾的具體表現呈現復雜性和多樣化的特點,每一個地區和每一個時期的具體矛盾各不相同,解決矛盾、造福人民的具體要求也千差萬別。“知屋漏者在宇下。”我們必須放手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正確把握和判斷問題,才能夠對症下藥,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王世卿:要結合實際,豐富和發展“楓橋經驗”。如,楓橋派出所堅持“警務圍著民意轉、民警圍著百姓轉”兩個理念,落實“多元化解決矛盾、全時空守護平安、零距離服務群眾”三項任務,打造“楓橋經驗公安史跡館、紅楓義警工作站、安全防范體驗館、平安法治文化園”四個基地,實施“破小案、辦小事、解小憂、幫小忙、惠小利”新五小工程,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褚宸舸: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動態、漸進、多層次和多方面的。過去,“楓橋經驗”主要運用於公安、綜治等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楓橋經驗”從傳統鄉村治理向城鎮、社區治理延伸,在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特殊群體服務管理、環境治理、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企業治理和網絡治理方面等均有新的實踐和經驗。

例如,鄉村自治方面,推進農村集體資源、資產、資金管理,制定自治規則體系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通過“三上三下兩公開”(“一上一下”收集議題,“二上二下”醞釀方案,“三上三下”審議決策,決議事項和實施情況向全體村民公開),發揮村“兩委”在村務中的作用。“小事不出村”,大多數矛盾糾紛由村民小組調解。引導和治理農村宗族力量,發揮其積極作用。村民通過民主程序參與制定村規民約,成為鄉村自治的制度基礎。

駱根土:“楓橋經驗”55年來堅持走群眾路線始終沒有變。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處理好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以楓源村為例,三個自然村也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大悟自然村發展的較快,就可以給其他自然村提供發展機會和有益經驗。當前,我們村正以美麗鄉村旅游帶動經濟發展為主線,讓更多在外創業就業的人加入回村發展隊伍中,合力推進村裡各項工作的發展,使發展越來越平衡充分。

3.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記者: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我們注意到,浙江等地在創新發展“楓橋經驗”,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各位對於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有何認識?

董振華:社會治理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不僅包括物質層面,也包括精神和心理層面。我們不僅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還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社會和諧,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王世卿: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熱點案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部分人存在的心理失衡問題。在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工作中,既要關注社會面上的治理創新,也要關注對社會心理的服務體系建設,既要關注民生問題,還要關注社會心理問題,化社會戾氣為和氣,建構基層社會治理的心理基礎。

褚宸舸: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既是綜治平安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內容就是通過心理服務、疏導、干預等手段,來幫助和引導人們以合理的渠道表達訴求,以合法的方式解決訴求,更好地協調、處理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矛盾,從而有效規范社會行為,防范社會風險,提升預知預測預警預防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實現“抓早、抓小,抓苗頭”,這與“楓橋經驗”的治理智慧一脈相承。

駱根土: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個人心理行為問題及引發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針對情感、心理或精神疾患,開展心理疏導與心理干預,有助於減少因個人極端情緒引發的危害公共安全問題的產生,使社會更加和諧安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這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體現。

4.借助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豐富發展“楓橋經驗”

記者: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智能化等對加強社會治理和做好群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各位對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手段,創新和發展“楓橋經驗”有哪些建議?

董振華:“楓橋經驗”堅持的基本立場和群眾路線的根本方法具有恆久性的價值。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其具體實現手段和內容也要與時俱進。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等信息技術把人類帶入到信息時代,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也提出了新挑戰。這要求我們創新和發展“楓橋經驗”,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集中群眾的意見、建議、智慧,同時發揮信息化高效化、智能化和便利性的優勢,使“虛擬”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高效解決現實問題。

王世卿:當前,微信、微博、QQ、群防群治APP等為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做好群眾工作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很多宣傳、走訪等群眾工作可以通過“鍵對鍵”的方法進行,為傳統群眾工作方法插上了科技翅膀。但“鍵對鍵”離不開“面對面”,必須健全“傳統+現代”“線上+線下”相互配合、協調融貫的組織體系,實現各部門信息互聯互通、資源整合共享、工作協調聯動,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褚宸舸:在浙江省特別是“楓橋經驗”的發源地諸暨市,還創新發展網上“楓橋經驗”,廣泛實踐於普法、問政、輿情治理、預防和打擊違法犯罪、金融風險防控、矛盾糾紛化解等領域。網上“楓橋經驗”是互聯網治理的產物,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其鮮明的時代特色在於,同平安建設緊密結合,實現了治理手段的科學化、治理方式的智慧化、公共服務模式的全新化。網上“楓橋經驗”積極探索“互聯網+社會治理”新的領域、機制和手段,為互聯網安全服務管理及網上矛盾糾紛解決提供了典型樣板。

需要指出的是,互聯網、大數據等只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一種手段和方式,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發動群眾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在借助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助推“楓橋經驗”創新發展的同時,必須服務於“人”的工作,避免“網絡虛擬服務”成為唯一標准和要求。

駱根土:新時代“楓橋經驗”需要與時俱進。在楓源村,視聯網雪亮工程、平安通及便民服務中心的智能服務機器等,充分証明互聯網對創新發展“楓橋經驗”起到的技術支撐作用。矛盾就地解決,並不局限於本地或本村,有時是在APP軟件上解決。“互聯網+服務”為“楓橋經驗”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也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編:謝倩、黃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