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新時代 新擔當 新作為 典型風採】

群眾的需求就是干事的動力——記平定縣委副書記李海民

2018年11月14日08:44    來源:山西日報

原標題:【新時代 新擔當 新作為 典型風採】眾的需求就是干事的動力

沉腰、揮臂,頭穩穩扎進土裡,前后撬動,再側過頭砸碎翻出的土塊,朝陽下,李海民刨地的架勢很是內行。

初冬、微涼,不一會兒工夫李海民的衣領已經濕透,一旁的紅薯也堆成了堆。

“家裡今年收成咋樣?”“小子在城裡的房買在哪塊了?”“孩子學習咋樣?”……喘著粗氣、拉著家常,李海民和大伙很是熟絡。

11月8日,距離“半溝紅薯文化節”還有3天時間,作為半溝紅薯的代言人,李海民心裡始終牽挂著,今天又一次來到村裡了解文化節的籌備情況。

“作為縣裡的領導干部,為紅薯代言會難為情嗎?如果推廣不成功,考慮過別人的眼光嗎?”記者問。“也考慮過,但百姓需要,那就是干事的動力,給百姓辦實事更重要。”李海民說。

半溝村,坐落在平定縣一座大山裡,村子依山而建,層疊錯落。小山村沒啥資源,山上的“漏地”種糧也難有好收成,半溝村人祖祖輩輩守著幾畝薄田,也沒個賺錢的道道。

半溝村人口中的“漏地”,實際是土壤比較稀鬆的沙土地,土質鬆軟,飽水性差,可這“漏地”恰恰是種紅薯的好地。半溝村幾乎家家都種著幾畝紅薯,種出的紅薯更是味道香、入口甜、口感糯,只是苦於沒有銷路,大好的紅薯難賣上個好價錢。

2016年,李海民下鄉調研“三農”工作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創新思路,提出由政府搭台讓農產品唱戲,在陽泉市舉辦了“半溝紅薯文化節”。文化節上,免費品嘗的紅薯讓市民嘗到了半溝的香甜,直播平台上10余萬次的點擊量更把半溝村拉進了“地球村”。

“銷路一下子打開了,大伙都嘗到了甜頭,村裡山坡上荒了好多年的地也都重新撿起來了,現在咱半溝的紅薯根本不愁賣。”談及文化節,半溝村黨支部書記陳培銀樂開了花。

在李海民多方協調和有力推動下,不僅半溝紅薯成功申報了無公害農產品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半溝村更成了全市唯一的省級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片。2017年,全村紅薯種植面積達1100多畝,年產量達150萬公斤,紅薯產業純收入近500萬元,人均收入1.1萬元,佔村民人均收入的近九成。半溝村的成功,還帶動了周邊7個村共同發展紅薯種植,累計達5500畝。

與此同時,半溝村還建起了可容納300噸紅薯的恆溫庫,引進了整條生產線,把以往沒法賣隻能扔掉的“邊角料”小紅薯,做成紅薯面、紅薯粉。如今,一條集紅薯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集約化、規模化富民產業鏈已初具規模。

時至晌午,大伙圍坐在村委會裡,午飯就是剛剛的勞動成果,紅薯甜,大伙笑得更甜。

日頭向西,李海民馬不停蹄地趕往將軍峪村。將軍峪,全村108戶人,沒資源、沒加工業,人均耕地2.5畝,全村三分之一是貧困戶,是典型的純農業貧困村,將軍峪的脫貧也是縣裡有名的“硬骨頭”。

剛到村頭,就看到成百上千的大白鵝曲項高歌,招呼著大家。

為了幫助將軍峪脫貧,李海民創新“合作社+貧困戶+扶貧資金”模式,幫助村裡發展養殖業,建起了養鵝合作社,鼓勵貧困戶參與合作社經營,有勞動能力的在養殖廠務工發工資,沒有勞動能力的,合作社給他們分紅。

“我腿腳不太靈便,不能干重活兒,在合作社幫著養鵝,現在一年也能賺一萬多元。”去年剛剛脫貧的村民范瑞增,掰著指頭給記者算起了養鵝廠一年的效益賬——在合作社務工的村民每年有一萬多的收入,土地流轉的4戶每戶收入1110元,村裡的貧困戶每戶能在合作社分到300元,合作社還能上繳村集體2萬元。明年,合作社計劃把養殖規模擴大到萬隻,為大伙增收的同時,進一步改善村裡環境。

幾年來,李海民走遍了全縣的42個貧困村,上千次的進村入戶,摸底排查,認真分析,幫助村裡選到了一批真正符合村情、帶動群眾致富的產業。目前,全縣已累計完成4862戶10427人的脫貧任務,33個村整村脫貧,貧困發生率由4.05%下降至0.61%。

滿月斜挂,已是夜裡十點多,七亙村的會議室裡還是燈火通明,李海民和大伙熱烈討論著,研究村子發展的方向,解決當下掣肘的問題。說者認真,聽者仔細。

回程時已是午夜,汽車盤桓在漆黑的山路中。昏黃的車燈下,李海民翻看著手中的筆記,是在思索著將軍峪的脫貧,又或是記錄著七亙村的增收。一天的奔波,隻為了群眾的需求。(記者蘇曉晨)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