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橋頭村的“好大姐”——記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獲得者、青海民和縣隆治鄉橋頭村“第一書記”李玉蘭

2018年11月13日08:4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橋頭村的“好大姐”

  爭取資金102萬元,新建了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和村幼兒園﹔投資190萬元修建了3個村級文化廣場﹔投資800萬元使村道基本實現硬化﹔投資70萬元,發放軟梨等果樹苗2048株,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落實資金200萬元,佔地0.27公頃的冷藏庫今年8月竣工……

  橋頭村的這些建設新成就的取得,離不開被稱為“書記大姐”的李玉蘭的辛勤付出和忙碌奔波。

  2015年10月,年近六旬的青海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農牧局干部李玉蘭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開往隆治鄉橋頭村的公交車,擔任隆治鄉橋頭村“第一書記”。

  群眾的期盼就是工作奮斗的目標。李玉蘭上任伊始就嚴格按照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和精准識別的要求,對全村424戶1605人再一次進行了全面的多層次多角度摸底調查,並根據“三議一表決”制度,最終確定貧困戶24戶74人。

  她主動與村“兩委”班子成員溝通,先后多次召開村支部會、村“兩委”會和黨員大會等,集中學習了精准扶貧政策,宣講了黨的惠農政策,進一步統一村干部的思想認識。通過“三會一課”“固定黨日”、村民代表大會、群眾問題解答會等形式,為黨員群眾答疑解惑,取得了黨員和群眾的理解與支持。

  李玉蘭清醒地認識到,隻有發展產業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橋頭村的現狀,通過調查走訪她了解到橋頭村盛產軟梨,速凍的軟梨具有潤肺止咳的保健功效,很受老百姓的歡迎。但是由於軟梨無法儲存,運輸銷售成本大利潤薄,果農們的積極性不高。

  軟梨一般在中秋節前后採摘,要儲藏到冬季才能賣上好價錢。但是由於沒有冷藏庫,大部分的軟梨無法保存,很多群眾就選擇了採摘后就賣掉。巨大的利潤反差擺在面前,群眾紛紛提出了修建冷藏庫的想法。

  面對困難,身為“第一書記”的李玉蘭坐不住了。但是錢從哪裡來?幾番思考后,李玉蘭腦中有了清晰的思路,那就是發揮“第一書記”的作用,爭取領導的支持。

  一次次匯報終於換來了有關方面的關注和扶持。2017年7月,一個佔地0.27公頃,投資200萬元的冷藏庫開工建設。

  在李玉蘭鼓勵打氣下,全村再種植軟梨果樹13公頃,貧困戶戶均種植0.13公頃以上,有的甚至達到0.3公頃。

  發揮氣候優勢,發展經濟作物﹔加強技術培訓,加大勞務輸出……在李玉蘭和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橋頭村於2016年年底實現了整村脫貧的目標。

  在李玉蘭的帶領下,橋頭村在2017年還建成了53公頃的葵花基地,收獲的葵花籽遠銷甘肅省瓜州縣,當年實現經濟效益28萬元。“今年我們還將進一步擴大規模,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00公頃,讓更多的鄉親們在家門口掙錢,鞏固好我們來之不易的扶貧成果。”李玉蘭盤算著。

  為了做大做強葵花產業,在大家的努力下,村裡通往葵花基地的38公裡的道路實現了硬化﹔村裡的用電問題得到了解決﹔籌劃好的田間噴灌設施也即將開工……

  山路彎彎,還須爬坡過坎。村民們記得,在貧困戶李長青的軟梨樹下,有李玉蘭講解種植技術的身影﹔在趙曉蓮的菜鋪裡,有李玉蘭指導銷售的身影﹔在老黨員趙成全家,有李玉蘭探望慰問的身影……

  從剛到村遭受質疑到后來的理解和支持、再到后面“書記大姐”的稱呼,李玉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橋頭村干部群眾的信任和尊敬。“今年我就要退休了,作為一名即將退休的老黨員,回顧兩年多‘第一書記’的扶貧駐村經歷,我戀戀不舍啊。相信已經踏上脫貧康庄大道的橋頭村,必將揭開嶄新一頁。”說完話的李玉蘭眼含熱淚。

  (記者 萬瑪加 通訊員 尹耀增)

(責編:宋晨、黃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